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五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_____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3 4

BCA ABC

3、( )=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A、150 B、165 C、135 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

A、 周角 B、 平角 C、 钝角 D、 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 (2)1750-327

(3)1524 (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

一、1、ADE,BDE,CED,B,AED

2、5 BCE BAC BAD 

3、7、5 450 100 ( )

二、4、C 5、D

三、6、(1)101 (2)1423 (3)77 (4)62024

7、30,0,120,90 8、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教训过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本质。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圆半径、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让不同层次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望。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22726.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