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三角形与圆教案

2024-09-11 三角形教案

入过党的人都清楚,入党首先要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入党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青人,需要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的群体中。入党申请书怎么写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三角形与圆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1

课程分析:

图形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班的孩子已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的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贪心的三角形》是偶然间给孩子们讲的一个绘本故事,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图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抓住了他们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借助了一个“三角形增加边增加角”的这个故事为线索导入,环环相扣,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听听、看看、猜猜、玩玩等不同途径,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并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满足幼儿探索、发现、尝试创作的欲望,故设计本节教学活动的目标如下: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三角形的特点。

2.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边增加角变成四边形、五边形。

3.感受认识图形的乐趣,积极思考,乐于参与。

课程准备:

物质准备:ppt,彩条、魔法棒、图形统计表、记号笔若干。

经验准备:事先幼儿知道什么是边、什么是角。

课程过程:

一、游戏导入;认识三角形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奇妙的箱子?(出示奇妙箱)你们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吗?

2、教师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摸,摸出看看是什么?

3、介绍三角形。

二、游戏巩固:

1、游戏:找一找

师出示背景图,请幼儿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出三角形物品。

2、互动游戏:教师讲述找寻人身体可以出现的三角形。

师:那我们来和三角形做个游戏吧!利用我们的身体可以怎么摆出三角形呢?

二、讲述故事《贪心的三角形》

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边增加角变成四边形、五边形。

1.认识四边形

(1)三角形变四边形。

(2)出示各种四边形,请幼儿集体说出他们的名称。

师:白板阿姨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的四边形,你们认识他们吗?

(3)寻找四边形。

2.认识五边形

(1)四边形变五边形。

(2)寻找生活中的五边形。

师:新生活太奇妙了,五边形又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哪里呢?

三、操作、记录(提供图形统计表)

1.请幼儿扮演小小图形转换官,用彩条把拼的图形贴在卡纸上,并将拼的图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在统计表上记录下来。

2.师幼交流评价作品。

四、游戏开火车结束活动。

课程反思:

针对本次活动我觉得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对于活动中个别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引导还不够,没能让他们大胆的交往,融入游戏及教学活动中,应多关注个别差异的幼儿。其次中间的数学操作,师幼交流评价作品环节,没有很好的让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来,只肯定了表现好的幼儿,没有针对存在的突出现象,如:个别幼儿没有操作正确,没有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商量解决的办法。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2

等腰三角形判定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具准备

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等腰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提问:性质1的逆命题是什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命题正确吗?下面我们来探究: Ⅱ.导入新课

大胆猜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例1]已知:在△ABC中,∠B=∠C(如图).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BA12DC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学生板演证明过程)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1??2,? ??B??C,

?AD?AD,? ∴△BAD≌△CAD(AAS).

∴AB=AC.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由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符号语言:在△ABC中 ∵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有区别吗? 性质是:等边 等角 判定是:等角 等边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初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演示课件)

[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求证:AB=AC.

同学们先思考,再分析.(由学生完成)

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

接下来,可以找∠B、∠C与∠

1、∠2的关系.

(演示课件,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看大屏幕,同学们试着完成这个题.

(课件演示)

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AD∥BC,

∴∠ADB=∠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平分∠ABC,

∴∠ABD=∠DBC,

∴∠ABD=∠ADB,

∴AB=AD(等角对等边).

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演示课件)

? 例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等于a,底边上的高等于b,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

EA12DBCADBCM A

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a

b

作法:(1)作线段BC,使BC=a;

(2)作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 (3)在MN上截取DA=h,得A点;

(4)连结AB、AC,则△ABC即为所求等腰三角形。

3、思考:在△ABC中,已知,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直线EF//BC交AB于E,交AC于F.(1)请问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2)线段EF和线段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79

1、

2、

3、4.

Ⅳ.课时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定义,②判定定理。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是: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应注意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Ⅴ.作业布置:

学力水平:必做42页 1------7题

选做 42页 8-----10题

4 12.

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3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申,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三角形按边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5.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情境引入:如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两条路线:

(1)B直接到C即BC;

(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

显然,路线(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

最后,师生共同得到:

BC

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加深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6. 应用巩固

例 用一条长为18c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1)设底边长为xc,则腰长为2xc.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7.2c,7.2c.

(2)因为长为4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

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

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的等腰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中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一举多得.

补充说明: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要灵活应变,最简洁的方法只需判断两小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即可组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学活用.

7.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的概念(边、顶点、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1,2题.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习 过程】

一、你知道吗?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习

1.SAS,SSS,ASA,AAS,HL

2.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这样的点有4个

?知识点睛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 三线合一

《13.3等腰三角形》专项练习

1、填空题

2、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体系与脉络。

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之后编排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应用,同时也是今后探究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垂直等的重要依据,它所应用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问题解决: 通过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来突出重点。由于现阶段学生把文字命题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我将通过折纸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备课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现阶段学生已了解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会进行简单的说理,但他们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较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兴趣着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使其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到锻炼.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将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也就是说课的重头戏,我的教学过程将围绕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学以致用;小结升华、布置作业。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其思想与本节课的内容—等腰三角形发生联结.所以,上课伊始,在美妙的音乐中,我会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含有等腰三角形模型的一些图片。

之后联系已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会向学生介绍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等相关概念,并给学生设疑: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有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板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设置了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并通过以下四个活动展开:剪等腰三角形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 概括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首先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活动1: 剪等腰三角形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组活动,剪等腰三角形。

剪完以后,我会请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所剪三角形,并讲解自己的剪法,学生的想像力是相当丰富的,剪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仅展示了以下四种剪法:

(1) (2) (3) (4)

如图(1)的操作,剪出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图(2)中,学生先画出了一个等

腰三角形,再把它剪下来,图(3)为教材中的剪法,得到了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按图(4)的操作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将它们拼在一起则为等腰三角形。为方便下一步使用,对于采用第(4)种剪法的学生,我会建议他们用第(3)种剪法再剪一次。

对于活动1的处理,我跟教材上是不同的。大家都知道,教材知识具有系统性,一般编写得比较简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创造性地去教.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让学生明白剪腰三角形有很多方法,辨析最简单的方法。

接下来进入活动2: 实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将刚才所剪的等腰三角形标上字母后,对折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分小组观察并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单,在实验单上,我设置了2个问题:

((1)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2)对折后的△ABC重合的部分是什么?

之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在投影仪下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根据学生所填实验单,我会引导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 △ABC两底角相等是显而易见的,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折痕AD在△ABC中具有三重身份。

通过前2个活动的铺垫,在活动3,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通过前3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会了他们怎样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需要理论上加以推证,因此,我设计了活动4: 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

性质1的证明对于现阶段学生有2个难点:一是将文字性命题转化为符号语言,二是怎样添加辅助线,在这个环节为突破第1个难点,我会先就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完成转化。

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会提示学生,由前面试验中的折痕我们容易想到过A点添加辅助线,由于△ABC得折痕具有三重身份,所以性质1的证明方法不止一种,让他们体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之后,我会用板书示范一种证明过程,另外两种方法证明过程由学生类比完成。

教师多1分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1份动态的生成,学生就会多一1份发展。所以,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会乘胜追击,反问学生:前面3种证明方法都借助了辅助线,不作辅助线你能证明性质1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我预测,学生很难想到不作辅助线如何完成性质1的证明,其实,只要将△ABC看作两个三角形 ABC和ACB,并证明它们全等即可。这种证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要敢于打破陈规,张开想像的翅膀。在此,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

性质1证明完毕,我会提出问题:受性质1的证明的启发,你能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我会引导学生把性质2分解为3个命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

通过实验探究,逻辑推理,得到了性质1和性质2,性质1,我们又简称 等边对等角,性质2,又简称 三线合一。至此,探究新知环节已经完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置了体验新知,学以致用环节, 本环节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设置了2个练习题和1个思考题,它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练习1作为性质1的有效补充,提示学生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必须在同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才可使用,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练习2直接来自课本,它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和应用 “等边对等角”,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

之后,我又给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用来测量屋顶的横梁是否水平的工具?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于有趣的实际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节课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上网查阅了资料,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说,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代表人的遗传因素,两腰分别代表饮食营养和身心健康,那么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人的寿命就越长,怎样扩大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延长寿命呢?我会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上网查阅。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反思是进步的阶梯。

本环节中,我会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作出小结,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收获,对老师说:我有什么疑惑,对同学说:我有什么温馨提示。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作业设计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把尺子。这个环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选做题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分层思想。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最终达到乐学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把握教学重点的示意图,也是提示教学难点的辐射源。由于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我的板书将分为2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突出了重点,第二个区域是性质1的示范证明,突破了难点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结合实例休会反证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1、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2、 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新课讲解:在《证明(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w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w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w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w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w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w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w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5、3、4、6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证明过程:已知:∠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BC=EF(已知)△ABC≌△DEF(ASA)这个推论虽然简单,但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悉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下面的推理证明做准备。

五、议一议:

(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探索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忆出来,然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即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证:∠B=∠C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AB=AC,BD=CD,AD=AD,∴△ABC△≌△ACD (SSS)∴∠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随堂练习: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为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体会了反证法的含义。五、课外作业:教科书第5页第1,2题。

六、板述设计:

七、课后记: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发展合情推理,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

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1、情境创设

问题:地震过后,同学用下面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板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铅锤。把三角板斜边紧贴在横梁上。这就能检查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1。提出问题。

2、演示课件(1):介绍方法,设下悬念,引出课题。思考作答;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件演示检测方法:旋转“房梁和三角板”,保持铅垂线不动,判断房梁是否水平。演示可能的情况,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科书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问题(1):△ABC有什么特点?

问题(2):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发出指令引导学生操作;画图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问题(3)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想法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下节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判别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初二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鼓噪无味的数学课堂。根据认知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记忆)阶段、应用(迁移)阶段的发展实现的,知识的掌握如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也应遵循认知迁移的规律,逐极展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3.情感和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三角形教具、三角形拼图学具人手一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头饰每人一个,相应的实物若干。

2、运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画布置,用几何图形积木作幼儿的椅子

活动组织:

1、出示三角形平面娃娃,引导幼儿学习兴趣,指导幼儿观察、分析,启发幼儿说出并记住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

2、请大班幼儿扮演三角形娃娃,由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形状与三角形相同的实物),然后让幼儿帮助三角形娃娃找朋友,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3、出示用三角形拼成的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

4、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粘在作业纸上,然后把作品挂在活动室里作装饰,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以后用小棍继续练习拼图。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故事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由于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所以孩子丰富的不是很多。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10

《等腰三角形》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依据。

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轴对称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并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加以证明而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了解、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探索图形变化的视野。掌握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有益于学生了解数学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在教师设疑与学生设疑、教师引导与学生讲解、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中实施差异合作教学。

新课程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不是通过论证得出的,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得出的。在上“轴对称的认识”一节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折纸的方法,较为成功地得出了线段的中垂线、角平分线的性质。我考虑本节内容也能否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实验、探索、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呢?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学优生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等生、学困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运用“三线合一”的方法应予以指导,安排分层次的习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问题的能力,深化逆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自信心、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数学美.

【目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等腰三角形,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入课题。

师: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等腰三角形还有别的特点吗?请同学们通过动手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进行探究。

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实验结果。

师:说说你的发现。并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发现这个结论的?

【自评】:此时学优生和中等生能够发现结论,而学困生能折出来,但不能用语言阐述,所以老师只能让学优生和中等生回答。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师:是不是想告诉我们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

生: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线.

生: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

师:那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实际上有几层意义?

师板书性质定理的内容。

师:你能用几何推理的方法证得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定理吗?(师把图和已知、求证写在黑板上)

【自评】: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优生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三线合一”,中等生、学困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三线合一”即可。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出现这“三线”中的“一线”时,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

自评:优等生能够表述几何语言,中等生和学困生就有困难,他们只能是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象地认知,并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总结。

师:非常好。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说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或垂直的重要依据。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三线合一”的三段推理去证明或解决其它的问题。

自评:对于定理的学习,学生要从理解到会应用是有一个过程的,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学习难点就是怎样去应用。我把教材这样处理,不但要使全体学生透彻的理解了这一定理,更让学优生知道这一定理的几何推理过程,为这一定理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设计好了这一思路后,我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从而发展其空间观念,并为定理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尝试练习一:

【意图】:通过本练习,巩固理角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特别通过练习(4)设计,得出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尝试练习二:

如图,房梁上放一把三角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顶点A挂一条铅垂线,使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O。这根房梁是否保持水平呢?为什么?

【意图】:此例与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模型呼应,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掌握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供了说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三线合一”是说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

【设计体会】:

在数学活动中如何真正让每一位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能提出自己的方法和建议,成为数学活动中的一分子,培养学生相对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能力,逐步学会运用分析、类比、转化等方法。本课例中围绕一个“折”字较为成功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新授课的差异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课堂环节的安排和问题的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清楚、明确、具有启发性,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分层测试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使学生树立成功者的自信。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与圆教案 篇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定理的引入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2、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及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作辅助线的规律及 “分类讨论”的思想。

3、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2.什么叫等腰三角形? 3.一般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4.同学们都很熟悉人字梁屋架(出示图形),它的外观构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揭示课题).二.新课讲解: 1.动手实验,发现结论

[问题1]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AB=AC,能否通过对折重合呢?(学生动手折叠课前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

通过实验,大家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辨疑]从实际图形中发现结论,并验证结论,这也是探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必须注意,由观察发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 2.证明结论,得出性质

[问题2] 关于几何命题的证明步骤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找出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问题3]

证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要证两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全面观察,联想,突破引辅助线的难关,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问题4] 证明性质定理时,辅助线可不可以作成BC边上的高或中线?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后写出证明过程,同时总结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及其用。上述结论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成:等边对等角。

[说明]所谓等边对等角,是指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则这两边所对的两个角相等。这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常用方法。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一:

1.△ABC中,AB=AC.(1)

若∠B=50°, 则∠C=______,∠A=________.(2)

若∠A=100°, 则∠B=______,∠C=________.2.(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9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其它两角时,(a)若已知角为钝角或直角,则它一定是顶角;(b)若已知角为锐角,它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4.运用性质,得出推论

[问题5] 上面定理的证明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后,还可以证明那些对应元素相等呢?(学生探讨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推论1用几何语言表示: 在△ABC中,(1)∵AB=AC,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AC,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论1体现了AD的三重“身份”,即“三线合一”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问题6] 一般三角形是否具有这一性质呢?

[问题7]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角为多少度?(学生回答,并归纳得出推论2)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5.深入实际,举例应用

例题: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檐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首先用多媒体给出学生熟悉的人字梁屋架,然后分别介绍顶架上房屋的屋椽(两条椽相等)、横梁、立柱(垂直于横梁),而后把顶架结构抽象成数学模型,寻找解题思路。6.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二

如下图的三角形测平架中AB=AC,在BC的中点D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A恰好在锤线上.(1)求证: AD⊥BC(2)这时BC处于水平位置吗?

三.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会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求另两个角(分情况讨论))2.推论1(“三线合一”)(会用之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或两直线互相垂直)和推论2。3.等腰三角形中经常用到的辅助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四.布置作业: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26485.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