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六年级语文教案推荐5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六年级语文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

2.、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联想想象法、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大家生活在城市里,有很多同学可能是足不出户,我在这里想问问同学们到户外爬过山吗?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和我们的同学一样,有位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栀(zhī)子憔(qiáo)悴(cuì)湛(zhàn)蓝携(xié)来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逝川(流淌的河流)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三)、研读与赏析

1.展示思考题目.出示幻灯片.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学生自渎课文,分小组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1.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讨论后归纳(图示):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讨论后明确(图示):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出示幻灯片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

1.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

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

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小结: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灵魂;要深深扎根于我们深爱的土地;要热爱大自然,做人要淳朴善良,富于爱心,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诉心声拓展与延伸

1、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出示幻灯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

2、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3、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

⑴ 学会8个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⑵ 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⑵ 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⑶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培养初步的语言感悟和鉴赏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鲁迅。

1、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什么景色的吗?(雪)师:聪明!反应快。这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2、记忆中,雪给你又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雪给人们带来这么美的想象,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美与喜爱,

3、在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名字,他就是鲁迅,(课件出示简介)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24年12月24日,北京的一场大雪,使鲁迅情思涌动,写下了这篇如诗如画又充满哲理的散文诗《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写了那几种雪?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评:有的同学放声地读,有的同学默读,还有的同学边读边做上记号,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选择的学习方式都是的)

3、读着读着,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作品的语言也很特别。读着鲁迅文章中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交流难读的句子,指导读流利)(评:同学们不仅在读着,还在思考着。)鲁迅生活在五四时期,正值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阶段,许多语言和今天的说法不一样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按今天的说法去理解。比如:“否耶”就是“是不是呢”,其他的词语你也能像这样换一换吗?

4、初步感受了语言的特色,文中出现的这些生词,你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 如粉如沙

磬口腊梅 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 蓬勃奋飞

消释、褪尽 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这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非常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两幅雪景图----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请女生齐读左边一竖排的词,男生齐读右边的,想象画面,两幅雪景图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你最熟悉哪里的雪?行,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品读语言。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江南的雪”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把最能表现特点的句子做上记号,并且圈出最能突出特点的词语来。

2、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疑问想你们解决一下:作者开篇就写了江南的雪吗?明明是在写雪,这写暖国的雨的两句话不就是多余的吗?去掉可以吗?

3、老师明白了,写暖国的雨是为了衬托并引出江南的雪,雨是单调的,哪江南的雪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板书:滋润美艳)“滋润美艳”怎么理解?看看这个词语,从字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那“滋润美艳之至”呢?美到极致,不仅是水分多而滋润,更表现在丰富的色彩上,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生想象说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 ,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 ,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 。

白雪、鲜花,艳丽、洁白,互相衬托,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 (生用词语概括)。带着这种美的想象谁来读读看?

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板书:充满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难怪作者会说----读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追问:青春的消息是什么?

“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很健康。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江南的雪是美艳的,是滋润的,雪野中涌动着勃勃生机!生动的比喻,写得多有生命力呀!

9、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美的不仅仅是画面,还有这诗一样的语言,美美地读一读吧!----生配乐读 江南的雪…)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32441.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