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1个生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师: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

生:视频里播放的是水墨画。

师: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绘画——水墨画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齐读课题

师:猜猜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生交流)那你们会干什么?

师: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正音,梳理内容。

(一)了解组诗。

师:《童年的水墨画》一共有几幅画?

生:三幅师:哪三幅呢?

生:分别是《溪边》、《江上》和《林中》师:我们看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写的都是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那么像这样子主题相同的几首小诗放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叫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

(二)认读词语,正音。

师:生字词读准了吗?我们看第一组词,谁会读?(指名读)染绿钓竿扑腾碎了

师:“扑腾"这个词,在这读第一声,连起来读一遍“扑腾一声”(全班齐读)。指名读整首诗。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当dànɡ作",我们一起来读。我们汉语就有这个特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它的读音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戏耍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

师:我们来看这个词“你拨我溅”,齐读。这组词语当中也有一个读音发生变化的,发现了吗?请你说。

生:水葫芦师:“水葫芦"轻声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水葫芦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出图)这就是水葫芦,它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水葫芦了。水葫芦到了课文中还发生了变化,发现了吗?

生:水葫芦的左右都加上了双引号。

师:加了双引号的水葫芦,还是原来的水葫芦?

生:就是钻入水里的小朋友。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个词语特殊的含义。看来刚才读书的时候是动了脑筋的,来,我们一起读这两行。

师:我们来看第三组词语,开火车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

师: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轻声,我们一起读读,我们来看这个词。“斗笠”这帽子是什么编的?我们看“笠"的偏旁就知道了。竹子编的帽子就是斗笠。文中有两句话写到了蘑菇和斗笠,找到了吗?(指名读)

师:戴着斗笠的小朋友和蘑菇很像。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齐读)

师:我们刚才自读课文,生字词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还读懂了大概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欣赏第一幅画——溪边。(板书:溪边)

三、研读《溪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美好。

师:找一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指名读《溪边》师:你们觉得《溪边》这幅画怎么样?就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真、静师:还有其他想法吗?有的时候这幅画的特点就藏在这首诗的文字当中,再仔细看看你还有没有什么字?

生:还有“绿”。

师:同样一幅画,我们找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字。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最认可的字,对照这个字,默读《溪边》,画出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字。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先来说说“美"。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幅画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

师:他觉得这幅画上的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还有哪些美的景物?生:还有钓杆上的红蜻蜓也很美。

师: 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这景物的美(齐读)

师: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绿”。

生:山溪像绿带一样平静,连水都绿了,就连人影都给溪水染绿了。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

师:溪边不仅有绿色的景物,它还是一幅绿色的图画。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我们看着这样的诗句,不禁想起了两句诗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沿着玉带,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绿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山溪。

师:这山溪像不像一个神奇的染料?想想还会有什么给这山溪染绿了呢?

生:我想还有红蜻蜓的影子,因为人的影子被山溪染绿了,那红蜻蜓的影子应该也被染绿了吧?

生:大山的影子也会被染绿了。

生:我觉得溪旁的大树也被染绿了。

生:可能鱼儿也会被溪水染绿了。

师:看来“染”这个字真神奇。诗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颗绿色的世界,水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世界。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绿色的世界当中,还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它独特,它醒目,请你说。

生:它就是红色。

生:红蜻蜓。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可是嫩绿丛中的一点红,这样红绿相衬的画面,我们小朋友在一首诗当中过读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相衬,这幅画是不是变得更美了?来,同学们来读这4行,突出绿和红来读。

生:指名读师:读的不错,还有谁来试试?把红和绿再突出一点?它把绿和红稍稍的延长一点,色彩的美是不是就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溪边》真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钓鱼。

师:那你们想走进画中和他们一起钓鱼吗?(播放音乐)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来到溪边,欣赏这如画的美景,到了溪边,人们才发现美丽的绿色世界,它还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你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钓竿上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而红蜻蜓,如果小朋友稍微移动,红蜻蜓就立刻飞走了。“立”是蜻蜓的标志性的动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从一动不动的红蜻蜓感受到静,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这句话说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在这一句感受到了静,因为这里面就提到了平静。

师:山溪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这就叫“水平如镜”。我们再看看图上。想想溪边还会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远处的山让你感受到静,多少年来大山就一直这么静静的望着这条小溪。他看得好,看到了远处的山真不错。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请你说。

生:第一句说“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镜子是不动的,溪水也很平静。

师:仔细听听这安静的大自然中还能听到呢?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扑通一声的声音,因为他说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师:你听到了后面的声音,那么在安静的环境当中我们能听到什么?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小朋友的笑声。师:远处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听到什么了?

生:我们可以听到树上的小鸟在唱歌

师:是的,有鸟鸣声,因为静,我们才能听到小鸟的歌唱。跟着李老师来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草的和水的香气

师:大自然的气息让我们的心都静下来了。同学们来读这4行?读出安静。

生:指名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读的再静一点,来请你读。

生:指名读。师: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静的感觉也能出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就在这静静的溪边钓鱼,我们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握着长长的鱼竿,把小手伸出来,(生伸出手)静静的等待。鱼儿上钩了。赶紧站起来拉。

生:伸手拉钓竿。

师:你们把鱼儿甩到哪里去了?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你们开心吗?开心了会怎么做?

生:开心的时候我会高兴的大叫。如果我是钓到了鱼,我就会高兴地呼唤着小伙伴们:“我钓到了我钓到鱼了,我钓到鱼了。”

师:他高兴地欢呼起来,你会高兴你干嘛?

生:我会高兴的在在地上乱跳

生:我会在地上打滚。师:在书中也写到了我们小朋友的开心,一起来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老师也能读懂。那“笑声"怎么蹦跳呢?请你说。

生:是小朋友看到钓到鱼了,在草地上又蹦又笑。

师:小朋友的笑声都在草地上回荡了。我们小朋友刚才体验了一回钓鱼,就不知不觉把句子读懂了,而且还感受到了钓鱼的快乐。老师觉得《溪边》这幅画真有意思,一开始安安静静的,到了后面画面就动起来了,欢乐起来、热闹起来了。也正因为有了小朋友的欢乐,有了你们的笑声,这幅画就变得更美了,也变得更真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前后静和动的变化,好不好?男女生配合读。

师(指导朗读):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读“静”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声音放出来的,你要通过你的声音,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到“静",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声音响亮了就不静了。注意只要心里静了,你就能读出“静,好不好?我们再来试一遍。男女生配合读。

师: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在《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幅画,画中有美景、有色彩,还有静和动的变化,如诗如画,我们在音乐声中在一起来一读一读这首诗,把我们刚才的静、色彩都读出来,来,一起读。配乐尝试背诵《溪边》。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溪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组诗中的另外两首《江上》和《林中》。

四、生字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生字。墨竿染腾碎我们看上面一行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师:下面一行是左右结构。同样是上下结构,我们看“墨”是上大下小,“竿"上小下大,“染”是上下同大,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画的安排。我们看左右结构,“腾"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我们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腾”是左窄右宽,所以我们的月字旁要写的瘦一点。我们看右边,因为下面还有马,所以这上半部分的笔画我们要注意稍稍紧凑一些,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尤其是捺的起笔,我们离撇稍微远一点,这样子就打开了,“马”就进来了。同学们请在写字训练上描一写三,课后把这些字再练一练。

五、课后作业

课后小练笔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墨画,并仿照《童年的水墨画》写一写。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4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5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

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

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

“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

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学生汇报):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有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妈妈后来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学生汇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学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指一名学生读)

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四、情感体验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作者会怎么说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同学们,你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写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吧,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7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SWy7.COM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36769.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