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2024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本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1

包拯的实干精神古所罕见。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他都关怀民生,锐意改革,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了解的情况,不论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都如实向朝廷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请皇帝“特降指挥”。在包拯看来,这是一个**应尽的责任。

包拯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训、几首短诗外,就是多达185篇的奏议,其中有55篇奏议,竟**本朝**多达61人!这61人中,**污吏首当其冲,犯一般错误和不称职的“庸人”也不在少数。那些比他高的人,如宋庠总理,皇帝的亲戚,如张尧祖、郭承佑、杨景宗等,都被列入**名单。

譬如,他认为宋祁“在益部多游宴不可任三司”;张方平身为三司使,“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宰相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却“安处洋洋,以为得策”,而作为宰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一时间,“包弹”成为朝廷闻之色变的流行语。

“包弹”中以“六弹张尧佐”最为惊心动魄,包拯在其中显示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尤其长久地为世人所称道。

张尧佐是仁宗皇帝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兼养父,原为地方小官,张贵妃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以她特有的地位缠住仁宗,为张尧佐加官晋爵。张尧佐因养女得势,扶摇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刚一主管谏院,便履行“以言为职”的职责,和几位同仁一起,**这个“徒缘宠私,骤阶显列”的“凡庸之人”。

谁知仁宗变本加厉,更委派张尧佐以重任,让他一人兼任宣徽南院使等四职。消息称,法庭和现场一片哗然。即使是一向温和的皇室历史,丞王举正也支持包拯,并要求仁宗撤销对张耀祖的任命。因此,这一提议无效,王举正上朝廷时不得不与皇帝当面辩论。

法廷辩论中,包拯激动得离开座位,走近仁宗。他往仁宗脸上吐口水,令仁宗不悦而退却。包拯百折不挠,继续**张佐尧,前后共达六次之多。他反复说:

五六年超擢张尧佐,群臣皆窃议于下,然而迹其过不在陛下,在女谒近***政大臣也……执政大臣不思规陛下以大谊,乃从谀顺指,**要职,唯恐尧佐不满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后宫之过,此岂爱君之心哉?(《论张尧佐除四使不当》)

张尧佐久以非才……臣等累次论列。陛下欲务保全,乃曲假宠荣,并领要职。求之前代则无例,访以人情则不安。

臣实忧危,罔知所措……况执政大臣,与国休戚,不能执守建明,曲有阿徇,成此过举,俾天下窃议,谓陛下私于后宫。(《再弹张尧佐》之一)

包拯直接指斥的看似是执政大臣,矛头所向却显然在仁宗的“私昵后宫”。封建时代,帝王雄居万人之上,掌握生死予夺的大权,作为臣民,要能够做到直言极谏,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看完《千年包公》纪录片,我的心情波澜起伏,自己与包公对比相差甚远。

4000多年前,我国宗法社会形成了原始社会的民主监督制度。到西周,“廉”已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

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清正廉洁。孔子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说,当权者的修养和自律对正确使用权力起着重要作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以用权力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法家则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

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子罕“不贪为宝”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我国历朝历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种种法典奖廉罚贪,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人;产生了许多廉事、廉诗、廉文、廉谚、廉戏、廉政格言警句等等,如“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这些汇笼一起构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体系,其中贯穿了“百行德为先,治政廉为首”的思想。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

不断发现和创新诚信文化载体,营造文化环境,努力用文化育人。除了报纸、广播、电视台廉政宣传工作的主渠道外,还要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文化载体,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积极搭建诚信文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红色旅游等新兴载体,拓展诚信文化传播新途径。

建设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的道德环境和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廉洁文化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强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趣,形成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升华人格,永葆慎独精神。注重利用中华大地丰富人文景观、深厚历史积淀、党的优良传统等优势,建设廉洁文化基地,开辟人民群众接受廉洁文化熏陶的新方式,利用电视述廉、反腐台历、反腐明信片、廉洁承诺、党风廉洁书画展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

组织征文比赛、辩论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有效帮助员工自然感知、理解、思考、积累,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需求。要创新文艺形式,塑造诚信艺术的光辉形象,不断增强文化艺术作品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感染力。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实践、企业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广泛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国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总结和概括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大胆探索,在巩固基础上提升,在规范基础上拓展,积极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促进***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昨天,学校开展了“千年包公”教育活动。完成《千年包公》全集后,让我们谈谈我的感受。从古至今,有多少**郑重承诺清正廉洁的政治信条,是多少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为人民群众努力奋斗。

但也有个别党员教师抵制不住各方面的**,心理防线坍塌,在盲目的攀比中,心态失衡,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操守滑坡,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以满足贪婪的私欲,最终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全国政协成都市委员会原副主席周学文、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原局长袁长占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化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和教师需要清正廉洁、勤勉尽责。 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应该明白,党和人民给我们的物质待遇已经不低了。**腐败无异于飞蛾扑火。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数不清的**污吏东窗事发后,面对党纪国法,流下悔恨的泪水;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也难免为自己的贪腐行为惶惶不可终日。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腐败之风不能持久。诚实和廉洁是最好的。它提升我们的灵魂,愉悦我们的身心。当前,作为党员教师,要带头作表率,清正廉洁,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努力。

清正廉洁,自古就是万民企盼、爱戴的为官典范。有史以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者名垂史册,受世人敬重,后人颂扬。同样,历史上也有很多**污吏,不仅断送了锦绣前程,更搅得国脉不昌,民怨不绝。

所以古代很早就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至理名言。

。古往今来,清正廉洁是许多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晏婴就提出“廉者,政之本也。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又提出“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的论断。宋代名相包拯包青天也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其实,这些话都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居官者要廉而不贪,洁己爱民,作老百姓的道德表率,才能正本清源,使国家日臻强大,使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理虽浅显,但古往今来,在此触礁者却是时而有之。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之人,才会被老百姓长记于心,经久传颂。

作为党的教师部门,首先要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既是一种政治觉悟,更是一种政治责任。这是政治意识,因为这是一个党性和原则的问题。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听从党的指挥。

说它是政治责任,是因为作为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带头执行好、维护好,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危害大局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党员教师就要严格自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人违反纪律不是突发形成的,总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步蜕变的过程。

有人爱贪小便宜,唯利是图,慢慢陷入私欲膨胀的泥潭不能自拔,贪赃枉法,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有人爱吃吃喝喝,“酒杯一端、纪律放宽”,丧失了党员干部的原则立场,对纪律的限制、约束、惩戒无所畏惧,一步步走入人生的死胡同;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当成合法合理的来看待、当成新生事物来接受,难免会步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在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亲民、富民、安民”的从政理念,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珍爱手中的权力,珍惜人民的信任,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勇干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放下“官”架子,去掉身上的“官”气与群众平等相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虚报浮夸,把为人民群众办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既要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又要淡泊名利,廉洁奉公,还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不断开拓进取。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M.SWy7.cOM

而真正的共产党人更应多一些奉献精神,正如鲁讯先生所赞颂的“孺子牛”精神,吃的是草,而奉献给人民的却是奶汁。古人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况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党人呢!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清清白白做官,兢兢业业干事,永葆共产党员的青春本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烂若繁星,千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来,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孔子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包拯是封建王朝的一位实干型**,除史书记载的政绩外,留下的主要文字是上书皇帝的“奏议”。

不管奏议怎样高明,政绩如何突出,最终都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但是,他的影响为什么也能跨越时空、超越阶层、传诸久远呢?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包拯精神”。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的思想核心与性格特征,而这又需要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今安徽合肥所辖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包拯父亲有一定文化,做过小官,薄有田产。小康之家耕读为本,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亦不例外。《肥东县志》上说:

“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进士及第后,曾经被朝廷两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尽孝,直到双亲病殁,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时年38岁。

在地方一级,包拯担任县长、知府和调任使节。在**,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我们知道,北宋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中丞领导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三司使领导的三司,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使领导的枢密院。

枢密院是辅佐皇帝执行兵政的机构,在皇帝的总揽下,由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共同组成国家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职位是相当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

“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建太子”,希望赵家王朝“传之无穷”,因为 “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巩固王室”,“挫奸雄观望”,否则“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

这样的忠君思想,可谓臻于极致了。

包拯又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早就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一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成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包拯一生从政的根本信条。他反复对仁宗说: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横赋暴取,不知纪极。”他几十封为民请命的奏折,便立足于民为国本的思想。

难能可贵的是,包拯思想中的忠君与民本是和谐一致的。那么对于包拯来说,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逻辑性何在呢?

在《请差灾伤路分安抚》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灾人祸严重,请求从速安抚,否则酿成大乱:“民间之蓄尽为军储矣,民失其赖,流亡日众……况今秋苗稼既槁…… 凋残之民朝不谋夕……饥则盗起,盗起则奸雄出,奸雄出则不可制矣,岂可不深惧而豫防之哉!”他讲得很明白,如果官不爱民,民不聊生,“奸雄”就会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设想。

类似这样的话,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议里至少说了四次。能够看出,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包拯将之当做最大的“忠君”,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与民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可以说,包拯“忠君”的目的固然在于“君”,但客观上有利于天下苍生,其忠君与民本高度统一的积极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包拯的性格坦诚得近乎毫无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养,其刚直乍看起来真有些不近人情。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是由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而且一生和农村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无形间烙上了中国农民纯朴诚实的印记;二是在他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忧国爱民的胸怀, “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当朝名臣刘筠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甚深。刘筠是翰林学士,刚毅正直,疾恶如仇,因和朝廷恶势力势不两立,两度外任庐州,而包拯自年少时即颇为刘筠所赏识。

包拯精神就是以包拯的思想核心为基础、性格特征为外在表现而形成的。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2

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等出席首映式。

据悉,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x月xx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

据了解,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3

永兴学区沟北小学--王显思

看《千年包公》有感

永兴学区沟北小学--王显思

2016年5月27日晚,我**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千年包公》共分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从包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第二集《铁面无私》,讲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污吏及皇亲国戚的历史故事;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 “匿金案”“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讲述了包拯以民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像神仙一样处理案件,而且上地伏魔,代表了中国民间传统对人格化的最高期待。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包公,中华民族的清正廉洁的表率,他的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为民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流芳千古,经久不衰,垂青史册。

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裳,以古为镜,可以看到兴衰。今天,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怎样做一个负担得起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好公仆?怎样才能让群众满意、党和**放心?

怎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认为应该以包拯为榜样,自觉遵守法律、法纪,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心中始终装著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爱岗敬业,努力做好份内的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校长,要总览大局,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把学校、教师、学生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群众放心的教育。

做一个诚实、敬业、无私的好党员、好公民、好干部。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4

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范文

导语: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下面是关于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范文,欢迎参考。

篇一: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范文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篇二: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范文

今天按照单位组织要求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一些检讨。身为党员干部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严把查找问题、谈心交心、自我剖析、民主生活会质量、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六个关口。

包公何许人?乃北宋名吏,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以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而著称于世。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徐守盛强调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就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难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发扬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动推进者也是行为主体人。《荀子・正论》曰:“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有各级各地出动实招的生动局面。

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风”,剑指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直击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风,弘扬廉洁自律精神,关键在于一“弱”一“强”、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员的意识;强,就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破,就是改变奢靡浪费的恶习;立,就是树立党性纯洁的理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发扬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没有私心,没有私利,才能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触及灵魂,触及核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对照党纪条规,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使干部作风状况有一个大的改变。

发扬包公永不畏难的精神。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要学习包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不畏难、不怕苦,到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忧解难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提高水平。

篇三: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范文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5

包公从来不讲人情世故只讲公平公正,他爱人民,所以作为小学的一个党员教师观看了千年包公学习他的事迹后,我自己明白了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的付出,为学生们负责对孩子们负责,下面是.jinpinTjian ul li a整理的关于小学党员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欢迎阅读!

小学党员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它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

包公司法文化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有人认为清官司法突出个人,抹杀制度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保护正当利益要通过健全法制,而不必祈求清官。但将制度与个人割裂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用好人。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我们所说的清官品德与严格执法实际是统一的。当今执法中的问题,不少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另外,包公的严格执法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追求社会正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权者可以官官相护或以权枉法,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民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失败、问题仍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类的清官身上,希望讨个“说法”即公理。所以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人们推崇包公就是追求社会正义,这正是包公断案故事的意蕴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小学党员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小学党员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今天上午,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礼在合肥举行。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同期声】《千年包公》总导演 虞国芳

只要有包公足迹的地方 我们都进行了实景拍摄 我们的再现在服装 史实上 全部都是有据可查 真实记录在史册里面的真实案例

纪录片《千年包公》共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每集45分钟。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这部纪录片自2015年5月开始筹划,历时一年,期间剧组先后前往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安徽合肥等地进行实景拍摄,并采访了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

【同期声】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节目管理部 主任 石世仑

在这部片子里面 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同期声】安徽省纪委副厅级纪检员 陈学高

之所以包公的精神能延续千年,是因为包公的精神在当今仍然有它很强的时代价值 也希望通过这个片子 使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真正受到启发 像包公那样做人做官做事

纪录片《千年包公》目前已制作完成,将于明晚(5月25日)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敬请收看。

小学党员教师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习惯了额头上“长月牙儿”的断案天才,真实的包拯究竟是什么形象?今晚八点,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摄制组走访国内外十几个地区和城市,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昨日,该片首映式在清风阁清风讲堂举行。据悉,该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历时一年。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摒弃戏说。纪录片共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每集45分钟,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深入人心的历史真实事件。《千年包公》自2015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

分集简介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城管看千年包公观后感3篇

2.党员教师千年包公观后感

3.教师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

4.教师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5.农村初中教师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

6.千年包公观后感+教师

7.2016年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

8.记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9.两学一做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6

2016年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出。

据悉,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包公研究会成员、安徽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后裔包正军、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东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据海报,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放了第一集。

据了解,此纪录片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北大教授孔繁敏、研究包公的专家程如峰、李良学等研究包公的专家学者影片中先后介绍了有关情况;良好的家风、为人心目中的榜样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风、榜样的深刻影响成就了人们世代尊敬和世人传颂的包公;

相关阅读:

5月23日上午,廉政文化传播与建设创新暨“包公杯”经验与启示研讨会举行。会议通报了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等出席会议。

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致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曲艺演员和作者在会上作了交流研讨。

据悉,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终审结果已产生。在公证员的全程监督下,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轮遴选,最终产生一等作品2篇、二等作品4篇、三等作品8篇和优秀作品18篇。相关优秀作品还将于5月24日下午在合肥大剧院集中展演。

汪学致说,我们连续举办四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屡创征稿数量、曲种之最,在全国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包公清廉文化,展示了合肥建设发展成就和廉洁、文明、高效的新风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正气、鞭挞,营造“尊廉崇廉倡廉” 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7

包公公明正义的化身,他一生廉洁自律竭尽全力去帮助人们,所以为了纪念和发扬包公的精神,拍摄了千年包公,下面是.jinpinTjian ul li a整理的关于千年包公观后感,欢迎阅读!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经过百姓传说及文人加工的艺术人物。作为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与功用。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艺术形象,而且不断增加其戏说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在中央 9频道播放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成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公历史形象。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重要的标准是真实与生动。这部片子根据史实,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迹,如家风家训、辞官尽孝、拜师交友、清心直道、严格执法、直言敢谏、智慧断案,关心民瘼、减轻赋税、打井退砚等,都有历史依据。但毕竟历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实资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动,使人耐看,是一大难题。我认为编剧导演解决此难题,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法,即古今穿梭、点面结合、画龙点睛。

关于古今穿梭。 民间流传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纪念活动和历史遗迹,由此与历史事实巧妙关联穿梭。如,讲现实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尽孝,讲开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举、从政及家训,讲肇庆、池州等地遗迹引出包公在本地的从政业绩,讲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戏化引出包公历史原型。通过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动人心弦。

关于点面结合。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宋代历史为背景,以包公历史事迹为主线,联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时代要求,突出包公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时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生动事迹与思想。

关于画龙点睛。该片一方面运用影视剧手法再现包公历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阵容较大的水准较高的专家学者点评,边演边评,夹叙夹议。有十几个从事文学、历史、哲学、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社会背景与包公事迹,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评说、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后人的现身说法、解说文字凝练、解说语言铿锵,为本片增色不少。

该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关系、臣民关系有些说的不透,以致有人疑问,包公考中进士为什么不先尽忠而尽孝,包公作为统治阶级成员会如此关爱百姓吗?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今天的价值观,这些都可以进行辩证分析,让更多的百姓理解。

该片摄制团队自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采访,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片的目标基本实现。

如果说,包公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历史形象则征服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千年包公观后感

说到包公,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电视剧里开封府那个经典的包青天形象。但有些人或许还不知道,包拯也曾在我省的肇庆端州任职,而包公青天之名正是始于肇庆。

今年五月下旬,作为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肇庆包公文化园正式建成开放。包公在端州任职历史事迹的复原场景、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真实记载包公历史的明清古砚碑、还有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在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园区里,包公文化园着意打造一个集教育、旅游、观光胜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近日,“廉洁广东行”记者团一行到肇庆包公文化园进行参观走访,先睹为快。

“仿真场景”复原包公治端事迹

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亩。这使得包公文化园可以承载更多历史文化内容。

走进核心展馆清心园的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端砚浮雕墙,该浮雕墙名为“包公兴端州”,墙上精雕细刻以包拯治端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端砚浮雕墙,现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据园区解说员介绍,包公主政端州3年间,为端州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开创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开井七口,解决端州百姓饮水问题;创办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

在清心园一楼展厅里,便设有在端州府衙、米仓巷、星岩书院、七星岩包拯题刻及包公带领百姓筑堤排沥、开荒屯田、开挖水井等复原场景,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雕塑在园内以不同形象演绎包公故事,加上相关文物展示、3d多媒体展示等,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历史。

“声光电”高科技让观众身临其境

不要以为包公文化园是展示历史的大舞台就只有古色古香,该园还运用了多种“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道历史,说故事。当你走近清心堂复原场景时,场景便会自动感应,播放《题端州郡斋》的朗诵录音;当你点击各展厅多媒体触摸屏,还可获取更多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园内更设有廉政问答游戏,供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廉政知识。

包公文化园建设充分利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生动趣味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参观者可以租借“语音导览讲解服务器”,通过普通话、粤语、英语3种语音讲解导览,轻松获取陈列展厅设有的44个讲解内容。

“以点带面”全方位展示廉政文化

包公文化园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迹为切入点传扬廉政思想,同时较全面地收集和展现了中国历史与廉政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事迹等,进一步丰富了包公文化园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内涵。

清心园其中一个展厅,集中展出了肇庆市反腐倡廉工作十年巡礼,图文并茂地回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和成效,展示了肇庆市廉政建设及作风建设的特色做法、成效以及肇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发展历史。

展示过程中,园区还将廉政廉洁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渗透于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图文展示中,着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处设有体验式廉政教育设施。蕴含深意的“方圆”走廊、四君子图大门以及我国历代廉政文化、清官廉吏、制度文献及名言警句等也不时穿插其中,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其中,序厅中“青天白云”装饰饱含寓意。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间有正道;月亮代表传奇故事中的包拯,寓意包拯从历史人物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演绎。另有“戒贪杯”匠心独运,若往内注水太满则杯中水全漏,这告诫人们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百廉”展示墙、“十大清官碑座”、元赵孟行书《陋室铭》、“一把清廉”的清雍正款青花把莲盘、商饕餮纹铜簋等廉政寓意浓厚的实物均有展出。

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其中,“不持一砚归”的故事曾被《检察日报》于2013年4月9日刊载:“相传,包拯离开端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连自己在衙门里用的端砚都上交了。可当他坐的船开到西江羚羊峡时,突然风浪大作,船不能够行驶。包拯想,这是不是为官不廉所致?于是,命仆人检查,发现船舱里有百姓送的一块端砚。包公把端砚抛到江心后,风浪立刻停止了。”

这样的故事让导演感慨:“我们发现,真实的包公故事,比起传说毫不逊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千年包公》的制作过程,得到了来自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的关心和支持。导演手记中称,安徽省纪委领导不但亲临拍摄现场慰问指导,还多次前往北京,帮助导演组协调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还亲自审看节目文本,数易其稿,力求精确完美表达。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精选千年包公观后感2000字

2.2016千年包公记录片观后感精选范文

3.千年包公观后感100字

4.党员干部看千年包公观后感【推荐篇】

5.乡镇干部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6.千年包公观后感+行政执法局

7.千年包公观后感+纪委

8.党员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9.2016年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精选】

10.教师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8

包公掷砚廉字当前

--看纪录片《千年包公》有感

作者:亳州广播电视台祝本奇

**《千年包公》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包公掷砚。

包拯总是服从朝廷的命令。当时被视为荒野的端州,甘愿赴任,成绩斐然。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诚为民表,贪为民贼。'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前任均借进贡之机,**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拯改变了以前的规定,下令砚的数量不得超过贡品的数量。同时,榆次还要求下属不要让他们要求一面的珍宝砚台。同时,他还扮演了宋仁宗皇帝,以减少贡品的数量,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包公发现之后,竟然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称为“包青天”,是因为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

我们应该学学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千年包公》观后感优秀作品选登(一)

2016-06-15 药都清风

编者按: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后,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两学一做'学***,组织收看电视节目,撰写观后感。即日起,《药都清风》将启动优秀作品评选出版工作。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继承正气,积极弘扬正气,忠于党的事业,清正廉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千年包公观后感(二)

一身英气匡正义,两袖清风传千古

作者:利辛县马店孜镇纪委胡水

纵观五千年,算上古今历代,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志士。他们是历史的丰碑、国家的栋梁、群众的楷模和人民的偶像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廉洁正义,已经成为一个代代相传的好故事,也是执法者和纪律执行者几千年来自我激励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张尧祖”的故事,是宋代反腐倡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官,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

包公有七次**王逵,此前六次**后,王逵仍顺利转移,继续使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

'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其爱妃张贵妃的舅舅、声名狼藉的“昏官”和“庸官”张尧祖为宣徽使臣。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

2014年3月,**总书记视察河南兰考时,鼓励地方纪检干部成为现代化的“铁包公”

包公主持开封大宅时,开封市正处于汛期,而开封市的蔡河里经常有一些权势人物占据,他们修建楼房和水榭取乐,导致水流受阻,洪水频发。包公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关系户',不论是谁,一律开具名单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这样一来,才发现蔡河疏竣后水流顺畅。人们称之为“惠民河”

其实细细想来,这一点像极了我们县今天开展的'九城'活动和征迁拆违,同是惠民利民的好事,偏有一些'钉子户',依仗'祖上余荫'和'个人利益'至上,严重阻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为民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包公的这段家训,至今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清官的不朽形象,早已跨过历史的长河,受到了先辈和现代人、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的尊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如今,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我们共产党人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就必须做到“四讲四有”,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人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成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努力前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是'包公'.

千年包公观后感 篇9

纪录片《千年包公》于今晚8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地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

《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51729.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