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优选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综合欣赏课《东方之珠》。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题材,本课时主要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以"同为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比眷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学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对如何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技能目标:欣赏《东方之珠》,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并在学唱、思考、讨论、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情感目标: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为: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四、说教法:

现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教授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

五、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感。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并在学唱、讨论、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创设情境,就好比是一把打开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的进入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这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一件什么事?"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非常直观、形象,而且视觉冲击力强,它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从而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相信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自然而然的记住"香港回归"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也对香港产生了好奇心。紧接着,我对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相关历史稍作介绍,使学生对香港有个感性的认识。

2."走进香港"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香港一定充满兴趣。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图片带领学生"游览"香港,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课题——《东方之珠》。

3.欣赏歌曲《东方之珠》

(1)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随着多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形神兼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对音乐所描绘的景象产生联想和想象。通过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借机引导:"这么美丽的地方,作者是怎样描述它的呢?"

待学生欣赏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并适当的给予肯定。

(2)熟悉旋律,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跟着哼唱。(师生互动)

(3)分析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A. 把你听到的优美抒情的旋律,用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B. 把你听到的比较激昂的旋律,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用个符号表示这部分。

C. 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什么?

D. 歌曲中最能够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是哪个部分?如何理解其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渴盼统一"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首歌曲是作者在香港回归之前创作的,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被英国占领了150多年,不能与祖国母亲团聚。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年,心情会怎样呢?请个别学生谈谈感受,以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体会"思归"、"盼归"的情感。尤其是歌词中"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多次的强调,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黄子孙,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部分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合作、探讨、学习, 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1) 在充分了解香港的基础上,教师弹琴,男女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一起唱。

(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拓展

(1)欣赏香港回归十周年主题曲——《始终有你》

(简要介绍香港回归十年间的变化)

7.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8.趣味作业,展示个性

(1)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2)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你对香港的印象;

(3)爱搜集资料的你,不妨到网上搜一搜与香港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这样的趣味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主要授课方法:

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课总结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制作泥碗的感受,以及比较校园中采集的土壤与黏土的不同,初步了解黏土颗粒小、黏性强的特点;

2.通过实验比较阴干和烧制的黏土球,知道黏土经过烧制后会变得坚固,并且不会再还原成黏土;

3.通过烧制黏土球和观看视频,了解陶器的加工方式和生产过程;

4.通过欣赏、了解博物馆中的福泉山陶器和珍宝,感受福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古上海人的智慧,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黏土的特性。

难点:知道陶器加工方式和发展历程。

教学资源

1.器材:酒精灯、火柴、培养皿、黏土球、烧烤钢签、湿抹布、有水的烧杯、护目镜等。

2.课件:自制PPT演示文稿。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黏土的特点,陶器的加工方式及欣赏博物馆中的陶器三个部分。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观察新石器时代初期较为粗糙的古陶器图片,猜测人类最初制作陶器的原料——泥土,进而通过交流课前用泥土制作土碗的感受,得出泥土制陶的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引出制陶的主要原料——黏土;接着,通过比较校园中采集的土壤和黏土,发现黏土的特性:颗粒小,黏性强;然后,用烧制的方式进一步探究黏土变得坚固且不可逆的特点,同时观看视频,初步了解陶器的加工方式及生产过程;最后,通过欣赏、了解博物馆中的福泉山陶器,感受家乡福泉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发课后到青浦博物馆实地考查进一步了解福泉山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了解黏土的特性。方法是:首先通过观察比较校园土壤和黏土的区别,知道黏土颗粒小、黏性强的特点;再通过观察加热后的黏土,知道黏土加热后会变色、变硬且这个变化不可逆的特点。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知道陶器的加工方式和发展历程。方法是:首先,通过制作泥碗、思考如何改进材料等活动,初步知道陶器原料选择上的演变过程;通过比较烧制的黏土球和阴干的黏土球,知道陶器的加工由晾干到简单烧制,再到烧窑的演变过程。最后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陶器完整的加工方式和生产过程。【BijIaOGAO.cOM 笔稿范文网】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以家乡福泉山古陶器发展史为线索,以陶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陶器的主要原料黏土的特性,并在此过程中,了解陶器的加工、生产及其演变的过程。此外,本课结合青浦小学自然的“爱实验”公众号发布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后到青浦博物馆进一步了解福泉山文物。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陶器,及其纹饰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欣赏与分析,感受陶器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陶器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认识并了解陶器中的彩陶,感受陶器之美。

教学难点:对彩陶纹饰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上图的三张图片,大家能说一说这上面的三张图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张图片,例如绘画写生时候的陶罐,博物馆中的人面鱼纹盆,生活中烧制中药材的陶罐,让同学们熟悉陶器)陶罐,陶盆总称为陶器(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对就是陶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器)

2、讲授新课:

(一)陶器常识:(讲道陶器,首先老师又一个问题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们来重点讲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从纹样,构图,色彩,用笔技法讲授)图片展示

(1)欣赏《人面鱼纹盆》(让同学们通过从纹饰,色彩观察)

造型:结实敦厚 作画地点:盆内壁

色彩:红、黑色

纹饰:人纹和鱼纹相结合了,产生了一种新的纹样,人面鱼纹。

用笔技法:简洁

绘画内容: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在游动两条小鱼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话,是不是像小鱼在水中嬉戏呢?

(2)欣赏《彩陶瓮》(同学们说说看)通过老师上面带领同学们欣赏的人面鱼纹盆的方法,现在同学们欣赏下这个陶器。 造型:圆浑,饱满

作画地点: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红、黑色

纹饰:几何纹样,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用笔技法:简洁,大胆

总结: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现出的陶器,都反映出当时劳动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3、巩固提高:

对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看上图)观赏从彩陶的地点时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同桌)

作画地点:大部分内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问:为什么只在这些地方有画?)

4、小结作业:去网上找些你喜欢的陶器上的纹饰,下节课带过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6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版第册第课,题目是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应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当是:经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趣味,能用自我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一样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团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我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教材分析:

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完美的画面。表达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充满欢乐自豪的情感。

四、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经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

2、经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加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本事,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

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应是:能主动的参加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创设情境法、模仿教学法、比较法、听唱法。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这一特点。我还采取用了律动、游戏互动法等教学手段。

七、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

下头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

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了新课。经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取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节奏难点的解决方法:四分音符用双手拍肩,八分音符用双手拍腿等律动比一比看谁表现的最好并奖励小红花。如:音准难点的解决方法:能够引导并带领学生做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游戏。(具体的方法应根据教材而定,随机应变)还能够经过师生接龙演唱游戏解决难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帮忙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提高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奖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小学生最易于理解和参加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加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资料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经过观察比较采取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举例:应根据教材进行举例)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进取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有感情就有想象,从而构成创造思维。教师可依据本课的资料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创编一些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创编的资料和形式能够根据教材而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多关心多鼓励。构建和谐团结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取讨论共同参加,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锻炼合作与协调本事,增进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的随堂评价,以提升学生的乐感和审美本事。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进取自信的参加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在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歌曲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我还及时的发给他们小奖品。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万能版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三.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园林建筑:

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欣赏: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 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录象)

课堂小结:

思考题: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主要特色?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木结构体系

2.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3. 色彩装饰 “雕梁画栋”

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 宫殿建筑

2. 坛庙、寺观、佛塔、民居等

3. 园林建筑: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

欧洲园林

阿拉伯园林

中国园林的类型: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40393.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