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8篇

2024-10-07 城市化教案

严肃认真地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入党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青年,入党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你正考虑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吗?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城市与城市化教案8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地理课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概括城市带的共同特征。

3.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

容分析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内容从认识城市个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开始,到城市群体,再到全球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律,以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编排。

“城市化”一节内容,是先用图表及文字材料来让学生感性认识城市化现象,说明城市化的简明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其具体表现。还运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为此节内容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两部分,重点分析后者。

析 就本校学生而言,因为现在的农村人口正不断迁移到城市中去,对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他们一般很容易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但因为他们的表述能力较差,所以要概括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最大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内涵。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会运用数据、图表分析有关问题,能用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尝试与同学合作,开展关于所在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调查研究。

1、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

2、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教法分析 启发式讲述法。利用多媒体图表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思考其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最后再给学生讲述其中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讨论归纳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和概括能力。

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联系实际,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来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城市化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探究性学习法。课后分小组走访来自农村的同学、进城务工人员或村子里的乡亲,了解城市化对他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探究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对城乡发展的意义,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探究地理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五、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概念。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能用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

2、运用资料概括世界城市化进程,理解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大家预习了本节“探索”中的材料,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人口、用地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现象?

过渡:深圳的转变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全球的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作以分析。

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第一段,概括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主要包括那些?出示:“深圳东门的新旧景观图”和“深圳上步区变迁图”

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

(1)人口的集中过程;(2)地域的转换过程;(3)经济结构的变化

大家列举出的现象都属于城市化过程的表现,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通常用它来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说明: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表现不仅包括居民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择业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开放等,这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小结:引导学生分析人口、经济活动、空间地域三个城市化过程主体内容的转化关系,指出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过渡: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如何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概括回答

引导学生读图,介绍读图的步骤和方法,找出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出现的问题。

(2)明确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讨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发展趋势(PPT展示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讨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 第二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小结)城市化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举例深圳)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我行我秀: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画完学生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自己所绘的图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点?

(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承转)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简单补充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自己绘制的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就城市化的整个过程而言,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先慢后快又慢

展示曲线图,

(评价)同学们真的好厉害,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研究了好多年才发现这个规律。 (过渡)刚才同学们动手画的这曲线仅仅代表的是世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那么,

发达国家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案例。

阅读案例,和学生一起归纳“英国的城市化道路”(点击课件,展示结果)。对比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引导分析:

引导读图城市化进程“S”形曲线示意图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图中两条界线对应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学生回答: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30%,70%)。不同阶段特点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出现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完成P34页活动(提示:从速度和水平高低两个方面分析。)

(承转)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会出现不同的城市化现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中期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到底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让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击课件)

(承转)城市化进程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曲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高手竞答

合作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小组竞答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表格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课堂总结】

工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社会在飞越,我们身边的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那城市化是不是越快越好,是不是有力而无害呢,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你所在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数据,分析今年来的城市化及带来的影响。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4)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资料共享平台《高一地理说课稿《城市化》》()。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00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xx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综上就是整理的《城市化进程与特点》教案,希望可以给您的教学思路提供帮助。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6)

本节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一、资源开发条件

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① 分布广② 煤种全③ 质量优④ 开采易

3、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触动?(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学生阅读教材50页资料,有条件的播放有关“西气东输”和“西电东输”的影视片。

[课堂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 )

A.京包线 B.包兰线 C.太焦线 D.同蒲线

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答案:1.C 2.C 3.B

第二课时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引出本节课)[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2000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原料工业始终在增加,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加工工业1985~1995年间比重下降,到2000年几乎停滞不前。这说明山西省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还是限于初级加工阶段,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山西省只是一个能源大省,并不是一个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山西省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资料)《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的山西经济》(山西日报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屡屡发生的矿难,以及背后隐藏的“官煤勾结”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新闻报道,教师在课前应该专门搜集一些,或者让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

其中,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采煤和使用煤的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黄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黄河下游缺水更加严重。

学生阅读54页“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经摸索出来的部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其他地区还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这里实施。

[教师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 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引黄入晋工程,其中的水利工程是( )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井矿巷道的建设D.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

(3)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答案:1.C2.C3.B4.(1)万家寨(2)D(3)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课后反思]

教学预测和教学反馈

1、教学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环境保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反馈:基本达到预测的效果,根据板书归纳内容,强调其他自然资源和煤炭资源利用相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学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能源开发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3、课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也积极热烈,有些学生甚至争辩得相当激烈,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一个是明显感到课时紧;第二个是班级人数多,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第三个是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矿难频发”,“官煤勾结”等,个别学生的观点有些过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高中必修三地理教案: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3、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个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适宜人类生存,先形成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体性

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就适宜发展农业;而科罗拉多河,河道狭窄、落差大,就适宜开发水利资源,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图3.15)。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⑵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思考

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点拨: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2、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

点拨: 第一问从灌溉不足、资源浪费、农业减产等方面思考;第二问从修建水库等方式进行调整季节分配等方面考虑。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图3.17)。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思考

田纳西河水量的变化对航运会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改善田纳西河的航运条件?

点拨: 在径流量小的季节影响航运的顺利进行。第二问从修建水库和大坝等方面进行调整河流的径流量。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较为发达,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整个流域环境较好。

19世纪后期,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始对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1、土地退化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带。棉花是一种对地力消耗较大的作物,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带衰落。

2、植被破坏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体,使许多生物消失绝迹。

活动

墨累——达令河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以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500毫米,农业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不断增加。根据图3.18,总结灌溉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点拨:图3.18给我们的信息是: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其组成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其他诸多因素的改变。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这种关系,任意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最终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图中,农业需要灌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灌溉引起了自然界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最终造成了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种种灾难:牲畜质量下降、鱼类减少、土地盐碱化。其实,这幅关系图还远未把许多影响表示出来。比如,湿地的减少,会造成鸟类减少;鸟类减少,会造成虫灾增多;人类如使用杀虫剂则又会加剧环境的污染……

2、图3.19为墨累——达令河流域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上、中游地区截取了大量河流径流。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下游水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在极干旱时,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影响河流的利用。我们从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可吸取哪些教训?

点拨:从图中可以分析出:由于降水量多的东部和东南部水库众多,拦截了大量河水;该区分布的大片灌溉区消耗掉了支流的大部分径流。这样,汇入干流的流量大量减少;加上部分干流流经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区,又消耗掉部分河水;而下游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上游来水减少,必定导致河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极度干旱时,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从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发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掌握不清。导致引用过多的河水灌溉,使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板书设计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归纳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和出现的问题。

(2)明确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就,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并导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和城市破坏的不可逆转。比如,现在的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城市病”。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过渡〕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17、P41第一自然段思考城市化对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影响

〔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城市文明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板书〕(1)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点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是:改变了城市交通,促进了城乡交流,缩小了城乡差别

〔板书〕(2)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讨论] 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交通工具

〔点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比较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劣(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2)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

〔过渡〕城市化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读P41“阅读”,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写下表

[点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

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做到:①统一规划; ②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③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④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⑤依法保护绿地。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阅读图2—22总结我国城市发展趋势(PPT展示图2—22)

〔板书〕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点拨]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过渡〕结合P46“阅读”,讨论P47“活动” 议题1、议题2、

[点拨]

议题1: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

议题2:合理。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问题及我国的城市化。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影响、问题、对策;一个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请同学们结合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 和 。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或 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城市化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40534.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