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合集

入过党的人都清楚,入党首先要提交入党申请书,这是入党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新时代有远大抱负的青年,积极从行动和思想上向中国共产党靠近。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认识深刻的入党申请书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合集》,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1)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的创作,前半部分的自问自答的形式,先探讨了神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书的大前提,如果不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不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那么之后的灵魂、命运、信仰等问题根本无从谈起。接着杨绛先生对本书所谈的“人”进行了界定,即人世间每一个具体的人。并且每次谈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都会先进性定义,如“灵魂”、“个性”、“本性”、“灵性良心”等。并且有问有答,内容层层递进,绝没有随意的篇章,逻辑严密清晰。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但是杨绛先生却依然以作学术论文的态度和严谨对待。

如果问及崇拜的偶像,我必答杨绛先生无疑。在她身上总能看到闪光点。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杨绛先生一生在探寻的'过程中审视自我,关注内心,不让生活拿走自己的想法,磨平其棱角,还要保持对自我的肯定与欣赏,保持对人生的。努力与坚持,所以她的人生自带光环,闪闪发光。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2)

这个星期读完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让我感动不已。我现在20多岁,正是人生的最好时候,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能三十而立,如何能够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很少去想过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人的价值,灵魂,命运。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年纪,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我是幸运的。

杨绛写这本书时在2007年,当时她96岁,现在是2018年。转眼间,她的丈夫已经105岁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敬意去读这本书。然而,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杨绛虽然年纪大了,但她睿智、乐观、幽默的性格和心态早已出现在报纸上。

人们看不出这是百岁老人的笔触。我敬佩这样的作家。

记得在前沿中杨绛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如果我再往前走,会不会什么都没有?当然,我的尸体已经火化了。不,我的灵魂呢?

灵魂也没有了吗?”这就道出了她想讨论的两个内容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另一个是灵魂存在吗?生命的价值,生命,为了什么?

有的人为名,想要流芳百世。有的人为利,所以才会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老人认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她说:“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而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所以,只要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另外一个内容,灵魂存在吗?还是杨绛先生相信灵魂不朽?她在文中说:

““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完这段话,我们也有点糊涂了,因为她并没有明确的说相信灵魂是存在的,但是结合她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我们应该能猜到老先生的一些想法,因为她说:

“只要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能够理解老人的一些想法。如果我们想寻求生命的价值,我们就必须有信念。那信仰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人说:“信仰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人们信仰上帝、宗教和政治理想。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信的是真的,是能够指导自己内心的。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也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就是不迷信。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关于信仰的话题还是太大了。我觉得我没有能力说清楚。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还是有信仰好一些,那样就不会迷失方向了,信仰可能是不能被这么具体说出来的,但是它是对真理,信念的一种认同。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这是我应该相信的。

感谢读书,能够让我有机会能和众多的智慧者沟通,在岁月中逐渐沉淀自己的思想。

因为灵魂不灭,信仰不息,我们也有无尽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

作者:冯金虎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3)

说起来杨绛先生的文字,我最深刻的感悟是“打动人心”,如清风明月般带给人片刻安宁。所以,想要说的第一本书便是她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

自《我们仨》和《洗澡》之后,这是第三次拜读杨先生的作品。“走到人生边上”是先生的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犹记得在书中杨老开篇就提到过的鬼神之说,虽也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但离奇的事却时有发生,使人不知所以。那这世上究竟有无神鬼出没?未可知。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无。本不过就是一场飘渺的旅行罢了,何必深究其中难以自拔?自问,自答,自解,自悟。笔笔皆是。

简读之后,所谓有感不过是管中窥豹。对杨老提出的“灵性良心”略做一点自己的看法。早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认可一种说法―“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我个人将之与灵性良心相连,正因为有灵性良心,所以可以抵挡诱惑,抵挡名利争夺,抵挡纵欲难捺……杨先生讲到斗争,灵与肉的斗争,灵性良心与内在本我的斗争,小我与大我的斗争……而一切斗争的背后是“我”与许许多多本体的“我”,客体的“我”在抗衡。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辅助刘备,扶持刘禅。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称誉。明明可以称王称帝,明明那边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却还是选择“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之谓本心。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既是表忠心也是书本心。提到孔明,就不得不提曹操,一代奸雄,抛开他的军事才能,只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私心,便将灵性良心掩盖的无影无踪。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之本心。

读这本书的同时,也看了一些时事新闻。印象最深的就是“梁颖罗冠军事件”一开始看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我像大家一样,转发那个女孩的微博,声讨罗冠军,因为今年这种新闻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相信所谓的“受害者”但我实在是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果然,事件发生了反转……一场闹剧以两个人的声明接近了尾声。听到那个女孩的录音之后,相信大多数人的感觉有“如果每个律师都以一些下三滥的招数去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律师这个行业如何进行下去?”也有“既然有先例在前那以后真正的受害者怎么办?”可能也是跟那段时间读的书有关,我联想到“灵性良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消费善意的同时也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可能是因为年轻吧,控制不住欲望,只能任由他从一颗火种蔓延到漫天大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吞噬自己本有的灵性良心。

一本书,一个人,一部剧,一首歌,的确不能给生活带来什么特别多的改变。但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我想写,就不能把经营一个公众号当成日记来写,也不想为了写而写。我看了看自己原来写的东西,看着看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的确,我目的性确实不强,但是既然想做,就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既为了自己能坚持阅读的习惯,也想把快乐分享给每个关注我的人,就先朝着“简读有感”这个方向努力了。我讨厌文字带给我味同嚼蜡的感觉,我的文字我想让她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而不是在无病呻吟,无中生有。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4)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2000字:

看书向来随心所欲,每个阶段看的书都跟当时的心情有关,并不会规划说今年一定看哪一类的书,要学到什么知识。其实理智上来说是很想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比较“功利”的事情上,花时间就一定要有看得见的结果。但是对于读书来说,实在不忍心给自己定这样的目标,这是为数不多可以完全放松的方式,不想给自己找不痛快。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上的有关命运的思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立刻就买了,对的,又打破了今年不买新书的flag,看了之后,对我来说非常值。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在思考关于命运的问题,很迷惑,一般都是在过得不顺意的时候才会去想到思考命运的事情,顺风顺水的时候巴不得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谁还会给自己添堵呢。是的,看的命理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堵得慌,如果真像那些人铁口直断的那样,人从一出生就注定要怎样了,然后又用很多已经去世的名人或者年纪大的人对着命盘数往事,怎么数怎么准,那简直太丧了。出生那一天决定一切,一切都被精准的写进命盘里该是多么无趣,凭什么呢?当然也会说,运也很重要,自己的行为也很重要,最后又说,性格是天生的改不了,性格决定命运,what??

杨绛先生96岁高龄写下这本书,写的过程比较艰难,“老病相催”,但为了解决自己有关生老病死的疑惑,还是查找许多证据,古今中外有关这类话题的经典书籍,先生引用了许多。但是开篇,仍然用真实的科学解释不了的“闹鬼”事件来说“人是有灵魂”的。而孔子也并不真的是“敬鬼神而远之”,“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神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的,就在身边,躲不开的。也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食色性也”,这是人和动物相同的本性。而人本身就有恻隐、修恶、恭敬、是非之心,是动物所没有的,称为良心。只可惜,随着越长越大,有的良心会慢慢丢掉,“放其良心者…则其违禽兽不远矣。”“操则存,舍则亡。”操舍皆在自己。

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这两种互为矛盾不相容的本性来自于灵魂和肉体各自的本性。灵与肉本来就是矛盾的,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输有赢有妥协,所以人人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不过追悔莫及的时候是很多的,但也只有灵性良性会后悔,肉体是绝不会后悔的,当初赢的时候肉体是得了便宜的。可终究,肉体会死的,灵魂怎么安顿,这辈子是不大可能确切知道的了,有信仰的,是相信灵魂不死的,这辈子只是为了还上辈子的业力,下辈子的经历就得看这辈子的造业了。可是这来来回回的,没法证明啊,再说还有孟婆汤呢,上一世做了什么恶,下一辈子一点记忆都没了,管它经历什么呢,所以才有人说“哪管身后洪水滔天”。我之前是不信命的,也不相信“命由天定”,只相信“人定胜天”。可当自己回想这前半生的经历,才发觉太狂妄了。人是胜不了天的,命中注定会发生的事情非人力可为,人能做的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多,且不说这灵魂受困于肉体,就说这成长环境就由不得人。人来到这世上到底为了什么?有什么价值?“我”为什么能出生在这世上?被这些问题困扰了很久,但事实上,对于比较“正常”的想法,这些问题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已经来到了这世上,不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这样吗?我至今不能明白。

杨先生写文章很有些理科生的思维习惯,对于一个论点,会抽丝剥茧,层层推导,每层都有论据支撑,让人信服。但毕竟讨论的是看似玄学的东西,对于看不到的无法验证的事情,能从各种角度去解读,已经让人受益匪浅了。直到最后也还是个未知,杨先生很诚实的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写下来,至于最后说起灵魂,先生说“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最近看的有关命运命理的观点,发现心理学和命理学有很大的关联和共同之处,也有很多命理师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解释人们的困惑,帮助他们脱离心理上的困境。不管是以什么身份,有一点是没有任何疑惑的,就是每个人都在向往幸福,尽管很多人心理问题严重,行为与这个理想背道而驰,但都不能否认,理智上,远离痛苦是人和痛苦的本能。但凡有点经历的都知道“人生实苦”,即使在我看来拥有幸福生活的朋友,也很认真的跟我说,如果能够选择,她一定不要来到这世上。

前半生已经过去了,与那些苦难重重的人们相比,我恐怕是没有资格自怨自艾的。可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许连自己都没办法准确的表达出来,旁人也就更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了。了解了自己的复杂,才会对别人的选择有一点慈悲的理解,对错并无明确标准,别人的生活,我们知道什么呢?尽管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灵与肉的斗争中屡占上风的,这中间的灰色带太长了,那些清澈透亮的世界也只是幻相,更何况还有不讲道理的造化小儿。

怎么办?去面对真实的世界和人心呗,摸爬滚打千锤百炼,总能知道点真相的。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5)

对我来说,这绝不是杨绛最好的作品。那些关于生死、鬼神、人生价值的探索追问,并没有比前人更进一步。但那又如何呢?

其实我每次看到杨绛的新消息都会惨叫一声说,她怎么还没死?!不是不喜欢她,实在是怜她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孤单。她曾经翻译兰德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许真像一个“暑假”,必然是要来的`,来了很好;暂时没有来,那么就安心地等着吧。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她也不甘心让时光荒废,让思维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关于生死鬼神的探问对我而言并无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讲的一系列老故事(劳神父对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让人感动)。还有那个关于死后以怎样的相貌去见亲人。她愿意以十五六岁时清秀小姑娘的相貌与先去者见面,但父亲,母亲,丈夫,女儿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灵魂相会,而无关相貌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6)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8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开始看到杨绛先生说人有灵魂的时候,我觉得这有点荒诞,因为我是无神论者,我认为先生的想法不对,看到先生后来写的灵与肉我才想清楚,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不然就只有一个肉体而没有灵魂,那不就是很呆的了吗?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假如人死了,灵魂还保持生前的面貌,美人也罢了,不美的人,永远那副模样,自己也会嫌,还不如聊斋里那个画皮的妖精,能每夜把自己画得更美些,读后感可是任意变样儿,亲人不复相识,只好做孤鬼了。”女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或许男生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可是如果容颜不变,多年以后,我们真的还能说这是自己吗?

人生的哲理是无穷无尽的,有许多许多我还没有参透,我正在参透的过程中,就走到了人生边上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7)

上周看完了杨绛先生晚年所著的《走到人生边上》,颇有收获。

首先,先生提出神和鬼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古籍《论语》中孔子的观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导出“没有见到过不代表不存在”的观点。那么在这么一个未知的世界中,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每个人都有双重本性,一个是灵性良心,一个是血肉之躯(即善恶双重本性),而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先生的观点是分两个阶段:最初的婴儿阶段是本善的,但过了这个阶段人的欲望开始生长,劣根性慢慢浮现。这是就会出现灵与肉的矛盾与斗争,在这个争斗中,难以出现一方完全压制另一方的情况,修道之人亦有欲望隐隐浮现之时,而万恶的罪人在晚年也往往会有一丝内疚,所以更多的情况是灵与肉的妥协。既然自然的存在情况与人的本真已定,那么人会由天命决定吗?先生举例自己的家庭经历,相信天命的存在,人一生的经历中许多都是当时的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船要搁浅或倾覆时,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天地造人,让人在大环境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外界环境可能非常艰苦,人便在其中锻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运用适当的方法,锻炼我们的灵魂,肉体只是媒介,那么即便我们百年归天,肉体腐烂消失,我们还留下一个好的灵魂,灵魂固然不灭,只是不知道会飘往哪里罢了。

正文之后先生用许多小故事作本书的注释,展现不同的灵魂。人一辈子,最难得的是活得明白,我们乘一叶扁舟,在生命的大河中动荡起伏,颠沛流离,或许迷失在风雨中,或许安然于阳光里,待到走到生命尽头再来回望,才会发现也许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仍记得研一时给我们上哲学课的韩国教授说,鱼是无法知晓自己身在水中的事实的,我们通过事物的边界来认识事物,人生也该是如此吧,需等到最后画句点的时候才看得清整体。须时刻谨记,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眼睛,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自己的信念,记得天地之间为人的本质。在热闹的世界,守住一方自己的天地。

摘录几句很喜欢的书评: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卢翎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篇8)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41574.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