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优选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数学三角函数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1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和巩固高中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高考数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函数与导数、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高中数学核心知识点。

2、难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梳理数学知识,明确复习目标和重点。

2、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解题能力。

3、讨论法:针对数学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重点,明确学习方向。

2、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函数与导数复习(15分钟)

1、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2、强调导数的概念和应用,如求函数的最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等。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函数与导数的综合应用。

(三)数列复习(15分钟)

1、回顾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强调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贷款计算、人口增长等。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数列的综合应用。

(四)三角函数复习(15分钟)

1、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2、强调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三角函数在解三角形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立体几何复习(15分钟)

1、回顾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空间直线、平面、多面体的性质和公式。

2、强调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空间向量的应用。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立体几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解析几何复习(15分钟)

1、回顾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直线、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方程和性质。

2、强调解析几何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利用韦达定理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交点问题。

3、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解析几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复习笔记,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2

教学目标:

1、回顾并巩固高三数学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如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

2、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包括解题速度、准确性和创新性。

3、帮助学生熟悉高考数学的题型和解题技巧,为高考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列的通项与求和、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变换、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与计算、解析几何的方程与性质、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2、难点:数列的递推关系与不等式、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立体几何的复杂图形与计算、解析几何的复杂问题与求解、概率统计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专题复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考数学真题和模拟题、相关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几何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回顾上节课复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内容。

二、知识梳理与回顾(30分钟)

(一)按照数学模块,逐一梳理并回顾核心知识点。

1、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与求和公式,数列的递推关系与不等式。

2、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图像与变换,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等。

3、立体几何: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如表面积、体积等)。

4、解析几何: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性质与方程,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等。

5、概率统计: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图表,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期望等。

(二)针对每个模块,通过例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三、专题复习(30分钟)

1、针对高考数学中的常考题型和难点,进行专题复习。

2、数列的递推关系与不等式求解。

3、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如求值、化简、证明等。

4、立体几何中的复杂图形与计算,如多面体的外接球、内切球等。

5、解析几何中的复杂问题与求解,如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的应用等。

6、概率统计的实际应用,如概率与统计的结合、随机变量的分布与期望的实际计算等。

7、通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进行练习和巩固。

四、练习巩固(20分钟)

1、发放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解题遇到的问题。

3、集中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强调解题技巧和规范书写。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总结复习的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2、强调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解题技巧,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多总结。

3、布置课后作业。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3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单的音乐,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习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注意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函数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走向生活

知识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函数知识(用时两分钟)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单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单作图认真听老师回顾初中知识,发现异同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索、求知。即复习了所学内容又做了即将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考与讨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讲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结合老师所回顾的知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知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知识,前后联系、衔接

新知识的讲解:从概念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用时三分钟)详细讲解函数的知识,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始提问部分作答做笔记,专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知识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回答(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始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后答案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回答开始问题,总结更好的掌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注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单的的回顾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醒学生注意内容和知识点

习题(用时十分钟)给出习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单作答,回答问题通过习题练习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知识,映射的学习给以后的知识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单讲述本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知识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 2千克、 3千克、 4千克、 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 x)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别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5

教学目的:

⒈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理解同角公式都是恒等式的特定意义;

2 通过运用公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三角函数求值、化简、恒等式证明的解题技能,提高运用公式的灵活性;

3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有关求值问题;在解决三角函数化简问题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思维的深化;在恒等式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

(1)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

(2)三角函数式的化简;(3)证明三角恒等式.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知识回顾: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公式:

典型例题:

例1.已知sin =2,求α的其余三个三角函数值.

例2.已知: 且 ,试用定义求 的其余三个三角函数值.

例3.已知角 的终边在直线=3x上,求sin 和cs 的值.

说明: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该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

(1)角所在的象限;

(2)用平方关系求值时,所求三角函数的符号由角所在的象限决定;

(3)若题设中已知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是用字母给出的,则求其他函数值时,要对该字母分类讨论.

小结:

几种技巧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课后记:

高三三角函数教案全册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π-a的诱导公式。π+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π+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问题1】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三角函数看重的就是终边位置关系。即有:sin(a+k·360°) = sinα,cos(a+k·360°) = cosα, (k∈Z)

tan(a+k·360°) = tanα。

这组公式用弧度制可以表示成sin(a+2kπ) = sinα,cos(a+2kπ) = cosα, (k∈Z) (公式一)

tan(a+2kπ) = tanα。

(二)尝试推导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比如说:

【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a与角a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有

sin(π-a) = sina,cos(π-a) =-cosa,(公式二)

tan(π-a) =-tana。

〖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组公式(公式二)的?

因为与角a终边关于y轴对称是角π-a,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π+a,-a与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利用单位圆,得到了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呢?

【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a与角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a) =-sina,cos(-a) = cosa,(公式三)

tan(-a) =-tana。

角π+a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O对称,有:

sin(π +a) =-sina,cos(π +a) =-cosa,(公式四)

tan(π +a) = tana。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四)简单应用

例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sinp; (2) cos(-60°);(3)tan(-855°)

(五)回顾反思

【问题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研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六)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43935.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