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蛙读后感

2024-10-15 蛙读后感

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蛙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蛙读后感 篇1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那个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蛙读后感 篇2

自从听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天,本人也附庸风雅地想拜读一下《蛙》。当时此书在乌市居然脱销,后来尽管买到,但也还是一直拖到这个暑假,才有心情和时空真正认真品读此书。

莫言说长篇小说的标志和尊严是长度、密度和难度,这部《蛙》正是以它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让我震撼。二十八万多字的篇幅,不罗列的密集的事件,个个鲜活又不同的密集的人物,相互冲突和绞杀的密集的思想,充满原创智慧的内容,书信体的整体结构,创新性地融入话剧剧本的艺术形式,都着实吸引了我,让我这个不常读书的人,对此书爱不释手。

这部小说由五封信、四段长篇叙述和一部由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木的戏剧组成。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壮阔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作品虽然以“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为集中表现的主题,但并非要写计划生育事件的过程,而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写。因为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是直接从作者的家乡、亲朋好友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读起来要得体、真实、感人。我为主人公姑姑近乎于神、近乎于魔的高度自觉的党性与责任感,及其因此产生的钢铁般的意志而折服,她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一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为王仁美、王胆誓死也要生男孩、并且最终殒命于此的命运落泪,最终是为作者如此会讲故事而深深感动。

虽说我不能把书中所展示的所有的社会背景、社会现实及其之间的矛盾全部参透,但我感受到了作品中历史的合理性与反人权,爱国思想和反人道,现代的生育观念和老百姓传宗接代的意识等等,各种矛盾混合在一起带给人的深刻回味和思考。

我们看到专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莫言选择了具有重大而敏感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的题材,深入分析了复杂的人性,用人文情怀审视和反思了特定的时代,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和忏会意识。无论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美学的角度,这都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

蛙读后感 篇3

一直没读过莫言的书,买了他的《蛙》和《红高粱家族》,花了两个下午和一个上午休闲时间看完了《蛙》。

文章以妇产科医生姑姑为主线,讲述了当时计划生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基本每本好书看完都让我惊艳难以忘怀。其中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王仁美的死,她只是为了在那个时代,那个重男轻女、以男为天的时代,为作者生个男孩,却迫于计划生育政策,一直躲藏,连自己老公都不敢告诉,姑姑为了杀鸡儆猴,必须将王仁美的孩子做掉,结果在流产手术中孩子和大人双双死亡。

王胆为了生下孩子,怀孕五个月还在奋力游泳,最终母子二人双亡。让我震惊的是那个时代,有那么多女人为了生个男孩如此拼命,自己性命都可以不要,只为生小孩。而后计划生育政策宽松了,偷着生,罚钱生,与之前形成反差,风气变了,生孩子按理说没错,可是毫无计划的繁衍必定会带来灾难,况且那时候的中国还很需要发展,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一味的打压,不顾死活的控制也必定带来问题,作者通过描写中国计划生育时代的种种事情,引起读者思考。

《蛙》青蛙,繁衍是体外受精,每次都是排出很多,初期长成小蝌蚪,很像人的受精卵,蛙也许也是隐喻人的繁衍,那时候的中国人都在想法设法多生几个,这也与牛蛙养殖场其实是代孕中心一样。

蛙读后感 篇4

获诺贝尔文学奖《蛙》,在洛阳纸贵之时,我是在网上拜读的。给我第一感受是,莫言此人胆大心细,坦诚直率,敢于直言国策——计划生育,叙述信马由缰,结构新颖奇特,很值得玩味。于是下载打印成册,置于床头枕边,细细品味,偶有所感。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 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蛙》的书名就令人费解,“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 这是小说中姑姑对“ 我” 说的一段话。可以理解为是莫言让小说最主要的人物“ 姑姑” 解释了“ 蛙” 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而作者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娃娃的“ 娃” ,“ 女娲” 的“ 娲” 的同间字,“ 蛙” 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很多的民间艺术上都有“ 蛙” 的图案,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大家都知道,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 人权” 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 进步事业” 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 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 乡镇干部” 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 分享艰难” 的主旋律阐释。在这扑朔迷离的政治环境中,莫言妥善把握政治和文学的关系,既未作政治的宣传工具,也未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关心政治,关心生存,关注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一面,涉及政策又超越政策,能上升到生命的尊严和人类的大爱上,表现了人的生的权利与暂时不得不有所遏制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代之而起的是一片内敛与深邃。这就需要作家要有炉火纯青的艺术驾驭能力。他没有漫画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没有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蛙》的主人翁“姑姑”是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堪称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姑姑”是一位复杂的女性形象,她既是一位优秀的妇产科医师,也是一位有强烈党性的计生干部,又是一位不畏惧任何厄运昂首挺胸作风果断的勇者,还是一位也有传统大爱的母亲,更是一位能自责自疚并寄托神灵的以解脱精神负担的女性。她终身未婚,她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化为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的奇异人生。她是英雄,又是罪人;她活人无数,给无数婴儿接生;她又“ 害” 人无数,用双手强制性将无数孕妇流产,甚至造成过“ 一尸两命” 的悲剧。小说没有简单化地认识计划生育,而是用知识考古学般的勇气和热情,努力挖掘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细节。生命之痛、人性之痛与个人的善恶人性和道德无关,姑姑是高度符号化了的时代英雄,是以忘我的甚至无我的“ 螺丝钉” 精神去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的,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人生至善的理想。小说将“姑姑”这一传奇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既矛盾又统一,可见作者的精心驾驭。

《蛙》的体裁有所创新,突破了俗套的窠臼;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把小说与话剧合为一体,既有小说的娓娓而谈,人物刻画、情节跌宕,又有话剧的时空感、形象感,恢谐、戏谑、调侃、灵魂独白、戏中戏的舞台艺术。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小说的叙事和话剧的立体感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它的结构是开放的,现代的。以纪实的现实主义为本,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宗教色彩和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当陈眉以残缺的面目和受损的身心出现在小说第五部的象征主义九幕话剧中时,对文本内部某种深层矛盾的猜测便得到了证实。五部分一以贯之的第一人称被打破,叙述者描述的好像是另一个自己。但一种形式在仍旧在另一种形式中被释放了,作者不再竭力制造一种文体模式下的语言魅影,同时也不放弃新形式的巨大可能性。在这里,作者刻意为之的拟古式叙述被重点突出出来:陈眉怀胎十月,与腹中的婴儿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她渴望孩子回到她身边,但生活不给她这样的机会。作者适时地戏仿了包拯判案的过程,借高梦九之口让陈眉和“小狮子”两女抢一子,于是,“陈眉和小狮子都向孩子扑去,两人拉扯着孩子,孩子哭起来。陈眉一把将孩子抢到怀里”。接着,高梦九效法了包拯“当年”的判决,认定“放手者为亲母”,将孩子判给了“小狮子”。

我想,《蛙》之所以能得到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大抵如此吧。

蛙读后感 篇5

这是通过姑姑传奇的一生,映射出一个年代百姓的生育观念和政府的生育政策之间的重重问题。

当众人都无视计划生育,偷生二胎三胎,姑姑总在他们出“锅门”之前就将他们一个个扼杀。姑姑对蝌蚪说,张拳老婆临死时:她说:万心,你不得好死!王仁美临死时:她说:姑姑,我好冷……王胆临死时:她说:姑姑,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你说,是我救了她的孩子吗?

姑姑一生传奇,十几岁就已经是村里接生一把手,这双手,是妇科医生拥有的神圣的手;计划生育的到来(1966制定,1970后大力推行,20xx年结束,全面开放二孩),却把这双手,染成了送往地狱的手,上环结扎堕胎,一个个生命断送于此。计划生育,果然应了那句话,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而故事中的姑姑,是一个视党如命,忠党如狗的妇科圣手,她亲手把自己亲侄儿的媳妇送去西天还能继续她的党命,可怜的蝌蚪只能听来一句,死去的不能复活,活着的还要继续革命。

其实,我们也没有资格责骂像姑姑那样的人,如果不是他们,计划生育岂不沦为一纸空文?中国人口岂不是负担重重?生育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资源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人阻挡生育,迟早箪瓢屡罄。但他们的手段的却是极端的。年老时,姑姑曾说:“我发誓再也不做这样的手术了,我已经受不了了。””但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力去死。从前威震乡里的人,人们感恩戴德的人,却因为革命成了有罪的人。她想死却不敢死,因为她的罪孽已经不是死就能解决的了。所以她一直在赎罪,所以她嫁给了郝大手,我明白,姑姑是将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通过姑夫的手,一一再现出来。郝大手每捏一个婴儿的脸,她的罪孽才每下降一分,可那是几千条性命啊。

回归主题,全文环环紧扣,“蛙”。小狮子曾说,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而后,染满婴儿鲜血的姑姑,就撞鬼一般总是看见蛙。“千万只青蛙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叫着,跳着,碰撞着,拥挤着,像一股浊流,快速地往前涌动。而且,路边还不时有青蛙跳出,有的在姑姑面前排成阵势,试图拦截姑姑的去路,有的则从路边的草丛中猛然地跳起来,对姑姑发起突然袭击。””那群绿孩子们,还大声喊叫着:讨债!讨债!青蛙们发出嘎嘎咕咕的叫声。姑姑一声惨叫,扔下秦河,在舞台上躲闪着那个绿孩子和那群青蛙。”姑姑扼杀的一个个生命,每天都在追命啊,姑姑深知罪孽深重,郝大手手上的一个个泥娃娃,便是赎罪,只有赎完罪,自己才能轻松地死去。其实不只是姑姑,绿孩子的报复,对小狮子又何尝不是呢,一生不得生育,后来受精代孕,代孕的却偏偏是当年从王胆身上救活的孩子陈眉,小狮子视作自己孩子的陈眉……呵呵,讽刺啊。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来就不是上帝,没有权利(不细究过程始末)一味批评定夺历史的是非对错。我们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就自以为可以论夺一切。或许说,我们都只是键盘侠,而已。最后以文中最后一篇的内容,结束吧。

匾上有“正大光明”四个大字。匾额两边悬挂一副大字对联。上联:一阵风一阵雨一阵青天;下联:半是文半是武半是野蛮。

蛙读后感 篇6

我有一个叫大伯的亲戚,他的大儿子现在应该有四十多岁了,他家两个儿子,但还是生了第三个儿子,那时候估计政策还没如日中天,只是抽走了分给他家的土地,但他家有超级多的土地,到现在都还有一个山包是他家的,如今他家的三个儿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家里有楼房,街上买了房,就连不太能干的老大也因为殷实的家境娶上了媳妇。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她们是两姊妹,她父母为了要个儿子偷着超生了一个弟弟,后来她家的房屋直接被炸了,埋火药时那些管超生的人没有锄头,我们村一个人很主动的回他家去拿了锄头,同学家的邻居却没有谁去。最后他们一家五口在一家好心人的看鱼塘的屋里生活了好几年,至今同学已经嫁人到成都外面孩子都有两个了,但是他的父母弟妹都还在那所用空心砖在旧址上建的房屋中生活着……

这些是汉族中的故事,而对于很多其他同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有五个以上的孩子,很多家庭甚至有七八个小孩,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坐一次成都开往西昌或者昆明的火车硬座感受一番

——刈尘埃20xx.10.6于西昌

蛙读后感 篇7

莫言20xx年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我到现在才读这本书。。。而且这部作品在20xx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读,大概前几年都在三体和东野圭吾。

百度莫言,得奖作品一长串。当中提到了20xx年《檀香刑》落选当年的茅盾文学奖。那一届的作品我一部也没看过,有的甚至没听过,无从谈起。但《檀香刑》无疑是我大学时代最认真读过的作品。

你可能看过很多书,过后一阵子常常想不起来书里的内容,我就是这样。对于《檀香刑》,我现在都能清晰回忆起当时读着的毛骨悚然之感,虽然不可能记得全部,但画面感依旧,一部作品能让人产生生动的画面感,作者的技艺一定很高超了。

什么是檀香刑呢?就是把一根檀香粗木,从受刑者的肛门内钉入,每天敲进一点,直至头脑,直至死亡,要长达几个月好像,期间给受刑者灌入各种高营养,保他不死。。。简直比凌迟更惨烈。。。不敢再想象。。。这部作品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至于其他,不剧透了,我也不记得了,各位自己找来读读吧。

为什么要说《檀香刑》,因为从那以后,莫言在我心里就是\\好的\\作家。用好,是因为我想不出更好的表达了,是不是史诗级,还要留待历史考证,我说了也不算。。。哈哈哈

继续为什么要说《檀香刑》,因为这部作品中,就大气磅礴地呈现出了莫言的现代魔幻主义写作手法。简单地说,就是作品基于现实描述现实,但又不完全是现实,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一种有魔幻色彩的创作来抨击现实。总有意见认为,中国没有魔幻现实主义。那他们应该读一读莫言,一切了解,才有判断。

百度中说,20xx年《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种大呼隆的表述,不错。这个故事写的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怎么写?通过姑姑这样一个拼命执行计划生育工作的人的一生的事业与追求,来展现一个时代。所以首先,又回到那句话,一部好的作品常常常体现一个时代,通过人和事的组成,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造型、事情的构析,来还原一个时代,来创造一个时代。

作品用了写信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在每一封“信”中,都详细描述了回忆起来的曾经的那些人事。读到一半时,我说这本书是“写了一个关于痛定思痛的故事”,一个巨大的嘲讽和批判的故事,但回过头来想想,正像作者书中说的,只有最彻底、最深刻、最痛楚地揭露,也许才是解脱。

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我嘲讽与揭露,为唤醒国民的认知。在《蛙》中,感觉有点类似。莫言给你一种感到了无比痛楚、心脏抽紧,想要放声大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的压抑与紧迫,那种感觉就像是被“鬼压床”,多么想要崩裂厮喊!历史不能被忘却,所以优秀的作家,在创作中纪录时代。

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喜剧的,全部全部都充满悲情。比如万小跑,比如姑姑,比如其他所有人物,但是呢,莫言笔下的这些人物,全部都让你恨不起来,因为你能感受到他们所处时代、他们的生活给他们造成的万般无奈与别无他选。所以,悲剧的色彩最终在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

读到后半部时,越来越对于书中的有些话超级认同。

——比如万小跑的老婆拿了他的精子,背着他让代孕怀上他的儿子时。“我无法对组织交代。你太把自己当成个人物了吧?李手讥道,老兄,组织没那么多闲心管你这事,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写过几部没人看的破话剧吗?你以为你是皇亲国戚?生了儿子就要举国同庆?”这社会上,就是有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包括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笑了,这就是文明社会啊!文明社会的人,个个都是话剧演员、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戏曲演员、相声演员、小品演员,人人都在演戏,社会不就是一个大舞台吗?”文明社会里的人,说话都是一副话剧腔,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在扮演,扮演自己,扮演自己想要呈现的自己。所以人生如戏,所以全靠演技。

只是写写感想,不是学写文学评论。总之非常建议大家读一读莫言,不仅仅是《蛙》。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45595.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