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这是加入党组织的必要手续。如果你有志于祖国的发展,自发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认识深刻的入党申请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1、口算。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swy7.com小编推荐

2024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篇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这个提交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一环。新时代有理想有追求的年青人,积极从行动和思想上向中国共产党靠近。有没有优秀的入党申请书范文可资借鉴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4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604=57-20=364=3006=

729=3070=234=25+8=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后: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如果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例如: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1元,我们可以说花去了2元左右;又如:小明家路学校495米,我们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1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3)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大约960万平方千米)

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十二亿)

2.教师: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来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出示例9: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说明: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板书:206200

(2)讲授约等号.

教师:这里的是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3)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自己类推284的近似数是284300.

3.讲授四舍五入法.

(1)二百几十几的近似数有的是200,有的是300,讨论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2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百位后面的尾数会去,并且把会去的数位用0补足.如果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3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百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一.因此,284年的近似数就是300,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比如求几百几十几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看它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的数,就把百位后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十位是5或者比5大的数,就把尾数改写为0,并向百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694大约是几百,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明确:先看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9比5大,把尾数改写成0,还要向百位进一,写作694700.

(2)6250大约是几千?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即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四、随堂练习.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41958167928870

2.填空.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_______页.

(2)我班有学生43人,大约有_______人.

(3)今天,小明买学习用具花去大约10元钱,小明可能花去了_______元或_______元.

3.(1)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189203451

(2)下面各数大约是几千?

11205906300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165166425

6048016961610025

60158059661004

148247265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258-25245+24

147-14264+26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7616()<120

25()<20424()<124

26()<15814()<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

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3604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133023202330243

860194042101305174

250116022401208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10页的题。

(1)把258块月饼装盒,每7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①鼓励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算一算。

②交流计算的结果。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使学生理解剩下的6块月饼也需要一个盒子,所以258块月饼,每7块装一盒,需要37个盒子。③师:怎样验算计算的对不对?

让同桌讨论,试着验算,然后交流,使学生知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先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2)如果每8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2、试一试:

如果把上面这些月饼送给敬老院的老人,每人5块,那么够分给多少位老人呢?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在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余下的3块‖不够分给一位老人,所以只能分给51位老人。

三、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看懂图意再解答。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注意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作业:课本1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放气球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3、在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学习的方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12页的题。

某地小朋友在六一儿童节举办―放飞我们的理想‖活动,一共有680个气球。一次放完这些气球,需要多少位小朋友?

(1)让学生试做。

(2)交流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在交流的过程中着重使学生明确,被除数百位上的6除以4够商1,所以,商的百位上写1。

660÷4=165(位)

165

4)660

26

24

20

20

2、试一试: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判断的方法。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解决书中小朋友的问题,再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验。

第3题:首先让学生了解体中的信息,再提问题。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课外读物问题,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有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14页的题。

2、让学生列式,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

3、让学生试算。

4、根据学生试算情况给予帮助指导,使学生理解被除数十位上的4个十除以6,不够商1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商0。

648÷6=108(本)

108

6)648

48

48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试算,交流时,重点帮助学生理解406÷2,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要商0的道理。

四、练一练:课本15页的练一练。

五、数学冲浪: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8+6=14(个)②8+6+9=23(个)

14+7=21(个)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饮料铅笔小画册薯片牙膏

6元/支3元/瓶1元/支4元/本3元/袋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时间。

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平年或闰年。

根据以上分析和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使自主探究的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应用媒体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②采用课前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提示课题。

1、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以激动人心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一些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的瞬间。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让学生说画面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最后定格在三幅画面。让学生找这里在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哪些时间单位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观察年历,回答问题。

1、合作学习阶段:

为了有效的学习新知,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等,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变成了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地方。

2、交流成果阶段:

(1)这一阶段是课堂的重中之重,学生要把自己通过查找、总结、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出示课件)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并板书:

①一年都有12个月。1、3、5、7、8、10、12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叫大月。

②4、6、9、11每个月有30天。我们把每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

③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突出2月份这个特殊月。

7个大月和4个小月再加上2月正好是12个月,(板书12个月)。

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怎样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记下来?我先让学生思考,再小组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推荐巧记年月日。(课件出示)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识大月小月,并掌握各月天数的目标)

(3)教学到这,我考虑到小学生天生好动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老师报月份大月请男生起立,是小月的请女生起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使知识得升华。)

探究活动二:探究平年或闰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二月的天数不一样,那么2月份的天数有什么规律吗?出示1993—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四年一闰的问题。课件演示:闰年来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的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时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判断1949、20xx、20xx、1900年都是什么年?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

最后是知识拓展计算平年、闰年的全年天数。这一环节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很重要,由于计算年份不同,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三)拓展应用,开发智力

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基本练习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练习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日。

(四)总结归纳,落实主旨。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节课又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3、5、7、8、10、12(31天)

小月:4、6、9、11(30天)

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六、教学反思: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初步了解24时记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的应用。

(二)使学生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初步掌握简单的计算(口答)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三)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请带了手表的同学举手!请你告诉大家现在的时间是多少?下午2:40

谁还能说说下午2:40还可以怎么说?

刚才大家其实就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下午2:40这是我们用的普通计时法;14:40用的是24时计时法。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24时计时法。

二、新课

(一)感知24时计时法

1、你都知道哪一些关于24时计时法的知识?

2、那你们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吗?

3、你们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从那一个时刻开始算起的吗?

4、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体验新的一天的时光我说到谁的名字,就请那个同学站起来用24时计时法说出屏幕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

(1)、现在是旧的一天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的时刻,寻老师看了一下钟表,现在正好是晚上12点,作为新的一天来说,这一时刻就是0时。这个时候,同学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请大家都在桌子上伏好)看!同学们睡得好香呀!

(2)、外面的天已经渐渐亮起来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露出了半边笑脸,同学睁开眼睛一看时间:(叫了名字的同学站起来看时间),现在是6:30了,同学们该起床准备上学了。(学生都坐好揉揉眼睛)

(3)、现在是什么时刻呢?看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同学看看手表告诉大家8:10。对呀!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第一节课。

(4)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现在已经是中午了。同学发现,现在正好是中午12:00,从0点开始,时钟正好转了1圈。这个时候很多同学正在吃中饭呢!

(5)大家请看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是几时?(1时)

如果用24小时计时法来表示是几时呢?你是怎么推算的?

(6)又是下午放学的时间了,同学们准备放学回家罗!同学看了一下钟表现在正好是下午4:20也就是16:20,你是怎么推算的?

(8)晚上8:00同学们都在做作业呢!看同学们做得多认真呀!晚上8:00用24小时计时发也就是几点呢?

(9)时间一晃就到夜间9:00了,24小时计时法也就是几点呢?这个时候,我们又改上床睡觉了。

(10)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时了也就是24时夜深人静地时候了。一天又过去了。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一天的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呢?(0时)

那我们到底管这个时刻叫24时还是0时呢?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

这样,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二)巩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换算

1、组织教学:北京时间xx:xx三甲班这个时候最认真的是:

2、很多同学都喜欢看湖南经视的电视节目。现在我就请各位同学来担当经视的主持人,在各个节目时段为大家报时(出示晚间段节目预告)

6:15经视新闻

6:57FUN4娱乐

7:30射雕英雄传(21)

10:35福彩开奖

10:40经视夜新闻

11:10仇晓的闺中密友

12:00射雕英雄传(21)(重播)

(三)课外知识介绍

1、组织教学:北京时间xx:xx三甲班坐得最好的一个大组是

2、各位主持人辛苦了,下面是请您欣赏时间

出示计时工具以及计时方法的发展相关知识(电脑出示)

(四)计算时间段

1、现在我们表示时间就非常准确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的计算也非常重要:

2、出示课件:一个小孩的图像:时刻:现在是18时20分,爸爸在22时40分将下火车,你说小强在火车站要等多长的时间?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小明在一家商店的门口看到了这样一个牌子出示书上的营业时间指示牌

这样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还有一个商店是挂着这样一个牌子,你说哪个商店的日营业时间长?

(五)综合应用

同学们,五一长假快到了,老师决定组织同学们去一个地方北京。下面,我们一起乘火车出发吧!

长沙岳阳武汉南昌北京

(在这个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同时根据不同的站点计算出之间经过的时间,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晚上的作业是:请大家回家用24时计时法制作一张星期六的作息时间表。看谁的作息时间最科学!

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双休日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640=20xx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总价()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行程当中学问多

活动目的

l.使学生能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活动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求出公交车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时间

速度

2.在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做到:

(l)认真做好记录.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横线.

(3)乘车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上学,有的乘车,有的步行.可在这些行程当中,你是否发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行程当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关于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展开讨论.

出示表格

路程

时间

速度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的路程的?

生l:用米尺量.

生2:用绳子量,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度.

生3:用卷尺量.

生4: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测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时间,就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知道自行车的速度,再测算出骑自行车行一站路的时间,同样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师:上面5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第④种方法最好.因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烦,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骑自行车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时间难确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准确.

师: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的?

生:分别记下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前后的时间,就能计算出所需时间.

师:怎样求得公交车速度?

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式,用所得的两个数据相除,就得到公交车的速度,大约为每分350米.

三、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求出它的速度,点子新,方法活,老师非常高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1:我家离学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钟行60米,需行12分钟.学校7:30上课,因此,我最迟7:18要从家里出发.

生2:同学过生日,请我中午12点准时参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50才想起.从我家到他家相距约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须走20分钟.我一想,步行是来不及了,连忙借一辆自行车赶去,才没误点.

师:许多同学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很好,今后大家还要继续这样做.现在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同学家与学校相距7000多米,请问,从他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哪种方法最合适?

分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有三种方法:①乘出租车;③骑自行车;③坐公交车.在这三种方法中,乘出租车价钱太高,骑自行车太慢,所以坐公交车最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2】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x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苯岷鲜导饰侍猓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蹦芙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苯淌阂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毖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碧钚聪喙啬谌荨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贰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惫鄄毂恚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绻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x页课堂活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六篇


推荐一篇介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处理工作。老师在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要注意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

2、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3、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相等)

4、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5、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3)刚才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它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6、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状的茶叶桶,教师指圆柱的各部分学生说名称?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大家睁大眼睛,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什么形状?(一起说)

师:对,我们把这个圆柱形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4)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的想一想

我们得到的这张长方形纸与茶叶桶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①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5)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来,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如果说我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实践应用

1、这个茶叶桶,如果让你求它的侧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指名测量,并计算。

2、29页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一些认识了吗?你都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我们是将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呢?那根据这个图形,你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大家课下动手去试一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出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练习四第6——8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分米,把它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积与原来正方体的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

2.使学纸用数对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

导入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新授

教学例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小结例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练习: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例2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练习一第6题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十四篇


笔者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一份专业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制作优秀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成功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不能草率行事。讲义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资料。本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七第6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7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

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比169天多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1)指名生自读题。思考:求鸡的只数是指求什么呢?怎样求兔的只数呢?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的.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99页例1: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出发,有效地整合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强调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借助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总体思路。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2、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生:米奇(学生很高兴)

师:唉,米奇怎么了?

(画面一:我把密码箱的密码给忘了;

画面二:我只记得密码箱的密码是用1、2、3三个数字所组成的一个两位数。)

这可怎么办啊?

生:这很简单,可以这样:可以先用23试一试,不行,再换一个。

.....

生:我觉得这样有点乱,刚才31已经试过了,朱云漫又说试31。

师:我也有同感。怎样试才不会重复,又能又快又对呢?

(停留片刻)

生:把用1、2、3能写的两位数先写出来,再试。

......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例1

1、独立思考

用1、2、3写两位数

(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在写(摆)之前,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每摆出1个两位数就把它写在你的本子上。)

2、小组合作交流

1)你是怎么写(摆)的?

2)推荐一种好的写(摆)法,准备汇报,在汇报时说一说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

3、全班交流

二)握手问题

唉,如果每两个人都象这样握一次手互相祝贺,小组三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停顿片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画一画或演一演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交流评价

3、比较异同:用3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我们握手人数同样是3,3人,为什么只需要握3次手?

三、拓展应用

1、近段时间,首届体育节搞得很热闹,田径运动会刚刚结束,下星期又将开始国际象棋比赛,白老师了解到:我们二年级共有四人报名,象棋比赛一般是每两个人就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二年级一共要比几场?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与大家交流。

2、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可以把你的想法画或写在草稿本上。

四、情感体验:

师:今天你会了什么?开心吗?为什么开心?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生:......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本课一开始就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米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逐步领悟规律、发现规律,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对其本质规律进行探究,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有利于新知的纳入和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组织化,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学生积累了一些拍照、球赛的经验,所以他们乐于参与。同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形成和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体验。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的综合运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片断实录:

......

五、教学反思:

一)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互相握手祝贺一共要握几次手?、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为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创设帮助米奇猜密码的情境,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游戏,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规律的写(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规律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握手祝贺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校园体育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用1、2、3写两位数的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又如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这一问题,学生采用的方法有:方法1:

方法2:

方法3:用小明、小红、小东、小军这四个名字来思考(象组数一样思考)

方法4:用1、2、3、4(abcd、甲乙丙丁等)这四个数字来思考

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有条理性、逻辑性,让课堂焕发生命了的活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作者:比冰还冷 出自:尘归尘,土归土,来处来,去处去浏览/评论:162/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0:58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第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近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第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这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这有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颗?“平均分”是怎样分呢?请同学到黑板前分。通过学生尝试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糖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除号

1、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2、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求每人分几颗,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颗糖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给4个同学,“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人分得几颗?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分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尝试练习。 ⑴填空:

15÷ 3= 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18÷ 6 = 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3)完成教材1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1、2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景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质疑。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2、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15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3 = (2)把15个梨,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3、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1)把18棵树苗,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2)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3)妈妈买来10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10÷2”,“2”是从哪里来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三年级数学日记


在栏目小编的阅读中“三年级数学日记”展现了最美妙的阅读体验,相信此时你非常需要优秀的范文吧?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文档撰写简直无处不在,在动笔之前,我们可以找一些不错的范文来参考。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您需要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篇文章中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1】

数学日记三年级:乌鸦喝水

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水,它很高兴,可是瓶子里的水很少,瓶口又小,它怎么也喝不着水。乌鸦看见了旁边的小石子,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就可以喝着水了。

这个瓶子高10厘米,原来水位有5厘米,乌鸦每放8粒小石子,水位就会上升1厘米,当水位升到9厘米的时候,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那么乌鸦要放多少粒小石子就可以喝到水了?

乌鸦想了想,原来水位有5厘米,那么水位再升9-5=4厘米就可以喝到水了,每放8粒小石子就上升1厘米,那就是8+8+8+8=32(粒)。乌鸦叼来32粒小石子,放在瓶子里,终于喝到水了。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2】

今天,我们在阶梯教室上一节公开的数学课。由五小的张老师为我们上,还有好多的老师旁听,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上课了,张老师首先在投影布上映出了一道数学题,先让我们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同学们接二连三的找出三个已知条件,接着,张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了这道题的解法,又请员家泰来回答,员家泰一紧张,把答案说错了,我一听,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只见员家泰刚刚坐下,猛地又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改正,应该是‘54’!”张老师听了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也开心地笑了。

接着,老师又出了一道真假孙悟空的题。其中的三个假孙悟空很快被我们“请”出来了,只剩下真的孙悟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像在夸我们:“你们真是聪明的好孩子!”后来,张老师在投影布上出了六道题,每到小题的后面都有一个又圆又大的红苹果。张老师说:“大家把这些题写在数学练习本上,每作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大苹果。”我赶忙动手,做完一批改:哈哈,全对!能得到全部大苹果啦!

下课铃响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完了。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了教室,旁听的老师们也对我们赞许的微笑,我们的数学老师—杨老师也笑眯眯的。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3】

5月13日?星期六?天气晴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走几步,我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4】

第一篇:智取水蜜桃

今天中午,天气很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蝉儿被晒得受不了,只好躲在树干上“知了,知了”地发牢骚。

我和妹妹从外面疯玩回来,热得直发慌,就想吃些水果解解渴,恰好,阿姨从屋里端出五个诱人的水蜜桃,我和妹妹盯着碟子里的水蜜桃,谁都想多吃一个,阿姨见罢,鼓励我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一场比拼——“智取蜜桃”,规则是:一次最多拿两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蜜桃谁就赢。

妹妹先下手为强,不假思索的拿起两个桃子,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我的脑袋飞速运转着,一个妙招蹦了出来,我没像妹妹一样先拿两个,而是取了一个小桃子,妹妹见了暗暗得意。我慢吞吞地吃着桃子,这是妹妹已经啃完了一个桃子,我才吃了半个,当她啃完一个半的蜜桃时,我便吃完了手中的桃子,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碟中剩下的两个水蜜桃,并在她面前潇洒地摇了摇手指,说:“小妹妹,想赢我,再多读几年书吧!”说罢,便搬把椅子坐下,大口大口地啃着水蜜桃。

嗯!这水蜜桃味道真不错!

第二篇:去菜场买菜

今天,我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妈妈说:“今天要考考你,会不会自己去买样你喜欢吃的菜。”妈妈给了我20元钱,要看看我的表现。“保证完成任务。”我自信地说。于是,我边走边看,来到蔬菜区。这时,我看到一个阿姨在卖白白嫩嫩的新鲜蘑菇。我想:家里还剩下的青菜可以和蘑菇放汤吃。于是,我问卖菜的阿姨:“阿姨,蘑菇多少钱一斤?”那位阿姨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这蘑菇7元一斤,那你要买几斤呀?”“阿姨,我只要买半斤。”我想:7除2等于3.5元,20减3.5等于16.5元。想着想着,我便一张20元钱的纸钞了给阿姨,并提示她还要找我16.5元。我又来到肉类区,看到一个叔叔在卖肉,便问:“叔叔,条肉多少元一斤?”“10元一斤。”“那我买一斤。”我又想:16.5减10等于6.5元。我就把16.5元中的10元递给了那个叔叔。

当我从菜场出来,妈妈看到我手中既有荤又有素和6.5元时,笑着对我说:“学会买菜了!”

第三篇:游戏中的数学

“摩尔庄园”是在我们小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个游戏,可以让大家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自己。同时,我也发现,“摩尔庄园”中也蕴藏着不少的数学小知识,在游戏之余,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

我在游戏里的家里没有家具,在游戏的“杂志”中,我发现一套漂亮的小家具,价值3300摩尔豆,但是,我只有3000摩尔豆的存款,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买到这套家具呢?

于是我开动脑筋,发现摩尔豆存到银行是有利息的,利率为每天3%,也就是说,我的3000摩尔豆存到银行,每天的利息为:3000*3%=90摩尔豆。

一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090摩尔豆;

二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2=3180摩尔豆;

三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3270 摩尔豆;

四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4=3360 摩尔豆。

也就是第四天后,我的存款便可以支付家具的费用了!

我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包括游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很多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

第四篇:吃水铰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到王大妈水铰店去吃水铰,我们共花了十七元,吃完饭我们回到家里。到了下午我们又去洗澡共花了二十元,我们洗完澡刚到家门口电话响起来,爸爸拿起电话,只听见电话里的人教我爸爸跟我去买运动鞋,我爸爸问:“你是谁?”“我是秦川的妈妈。”说完就挂掉电话。于是爸爸又带我去买运动鞋共花了四十五元,问:今天我们共花了多少元?我算十七加二十加四十五等于七十九元,啊,今天共花了七十九元。

第五篇:游乐园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香港迪士尼公园游玩。香港比起大陆来,面积很小,人口大概660万,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座落在香港岛的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公园乐园面积只有126公顷(310英亩),导游说:“如果什么也不玩,走一圈只需要18分钟”,你说小不小?领你看看我的迪士尼之旅吧!

首先,我们去了米奇照相馆和米奇、米妮照相,到那儿一看:哇!照相馆前排了一个长长的队伍,几乎有25米那么长,妈妈带着我使尽了全身的劲才挤进去。好不容易照完了,我们又来到了灰姑娘旋转木马那儿玩儿,我上了木马,仔细一看:木马有三圈,每一圈有15个,我算了算:15×3=45(个)。哇,这么多啊!我们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感觉就像在大草原上骑马时那快乐的情景。接下来的幻想太空之旅、探险世界、迷你世界、狮子王表演、米奇颁奖晚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迪士尼的东西非常非常贵,一瓶可乐就要17元,比我们这里要贵十几元。午饭时,一碗面条要50元,你吃过50元一碗的面条吗?确实很贵吧!在离开迪士尼之前,大家都要买一些纪念品,妈妈给我买了一把迪士尼公主的雨伞,花了整整100元港币,我又想了想:我们这里每把雨伞只要20元,100÷20=5(把),哇塞!这也太贵了吧!

上车离开迪士尼时,妈妈问我:“咱们今天从早上8点玩儿到下午6点半,一共玩了多久?”我想了想:下午6点半也就是18点半,18时30分_8时=10时30分。

车启动了,我依依不舍的像迪士尼公园告别:拜拜了,下次我们会再来的!

第六篇:奶奶的生日

12月6日,星期六,是我奶奶的生日。生日那天,爸爸先送我去打羽毛球,我学羽毛球的时间是上午10:00-11:50。我们羽毛球班里有15个学生,每次上课开始,毕老师会让我们先热身,每个人要颠球500个,然后,捡羽毛球50个,每人打3组,一组要打5次。之后,让我们排成1列,每列5人,练习挥拍的动作,挥拍的动作有4步,如果谁扣球时,5次不过网,就要做100个蹲起。这次我做了20个蹲起,只有1次没过网,最多的同学做了100个蹲起。我们打得很开心。

11:50下课了,爸爸按时接我,开车把我送到了酒店。酒店一共有3层,我们在第2层吃饭。奶奶一共请了2桌客人,一共20人。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她把蛋糕平均分成了20份,每个人可以吃到蛋糕的二十分之一。可是,我的弟弟小牛牛想要最大的一份。怎么办呢?妈妈分的蛋糕谁也不多,谁也不少,牛牛又想要最大的,这可让我为难了。突然,

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妈妈不喜欢吃蛋糕,我把妈妈的二十分之一块蛋糕给了牛牛,这下子牛牛就有了最大的一块,也就是二十分之二块蛋糕。牛牛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因为,我用学过的分数解决了问题。

第七篇:学生数学日记

这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复习阶段了,在数学复习期间,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我感到复习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比如:小数加减法,只要将小数点对齐,运用整数加减的方法计算就行了;图形平移的方法是:先选择平移图形中的一个点,按照题目的要求平移几格,然后再找另一个点平移几格,画出和平移图形同样大小的图形就完成了。再比如,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两边的图像是否会完全重叠。

我的困惑是:如果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的题目,我做起来可能有难度了,我要多多思考,一步一步地计算,尽可能地做对。

第八篇:参加比赛

7月15日,我参加了丛台公园游泳池举办的游泳提高培训班。游泳池在我家正南方,距离我家大约有1000米的,我爸爸骑车带我从家到游泳池大约需要3分钟,我们的行驶速度大约是330米/分钟。

培训班一共培训16次,购买学员票需花费160元,另加报名费5元,这样,平均每次培训需花费大约10元。

检票后,我兴冲冲地跑进游泳池,哇!主游泳池好大呀,它的长度是50米,宽度是25米,我口算了一下,它的面积是1250平方米。

教练开始教我们游泳动作要领了,随后,我们就下水练习了。从8:30一直训练到10:00,大约要用1个半小时,一共培训16次,这样整个培训下来,我总共接受培训24个小时。

教练还要求我横游10个来回,大约有(25×2×10=500m)500米的水程,16次培训下来,我总共游了大约8000米。

经过教练的指导和我刻苦的锻炼,我的游泳水平比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决心明年接着练下去。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5】

一个晴朗的好日子,星期一,我们举行完升旗仪式,也就开始上数学课了。

数学老师说这节课很有意思,说完就拿起一个黑色的袋子,说:里面装的有红色的,黄色的和蓝色的球球,我挑几个同学来抽,那几个同学抽到的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但是抽的红色最多。数学老师说如果在让一个同学上来抽抽到哪个颜色的可能性大呢?我们都说:三个可能性一样大。原来这节课要讲的是可能性。老师把袋子里的球球全拿出来放进了红色球球。又对我们提问,如果让抽会抽到哪个可能性?我们都说一定抽到红色球球。老师用往里面填了两个红色,和三个黄色说这里面有五个红色和三个黄色,抽到哪个的可能性大呢?我们异口同声的说:肯定是红色的可能性大。最后不仅学会了可能性这一单元,而且还很有意思。这节有趣的数学课全班同学都会了,而且都听得很仔细也很开心。

我喜欢这样丰富多彩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6】

帮数上有一道数学题:妈妈从超市买回3斤鱼和2 斤虾,共花54元,1斤虾等于3斤鱼,每斤虾和每斤鱼各多少元?

今天,老师让我们上去说这道题,可班里只有我一个人举手,就连经常说题的王成瑞和吕佳泽都没举手。于是老师就让我来说这道题。

怎么解这道题呢?第一步、我先把虾看成鱼,1斤虾等于3斤鱼,那2斤虾就变成了6斤鱼,“2X3=6(斤)”。第二步、我再把妈妈买的3斤鱼加上虾变成的那6斤鱼,“3+6=9(斤)”,等于现在有9斤鱼。第三步、再用54元除以那9斤鱼“54/9=6(元)”,所以每斤鱼6元。第四步、因为一斤虾等于三斤鱼,也就是“6X3=18(元)”,所以一斤虾等于18元。我说完题以后,老师又把我说的跟同学们说了一遍,并还说了一种用鱼变成虾的方法。

遇到这种题,其实就是把不同的东西变成相同的东西。大家都会了吗?张老师你呢,会了吗?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7】

今天是我的生日,爸爸准备给我买几本书,给我做生日礼物。

来到超市,我看见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布娃娃:有可爱的小狗、机灵的猴子、憨态可掬的小猪``````我一看就心动了,心想:平常,我的生日礼物都是一些小布娃娃,今天,爸爸怎么变成买书了,真奇怪?

我不甘愿地来到了书柜,爸爸他东找找,西挑挑,过了一会儿,才从书堆中挑出4本书《上下五千年》。我看了一下,哇!76块钱。我说:“呀,太贵了,76除以4等于19,一本书19元,比一个公仔还贵。”这时,我想起上次和妈妈一起去买的小布娃娃,一个才8元,76除以8等于9,可以买9个布娃娃,还剩4元呢,那多合算呀!这时,我对爸爸说:“买布娃娃多合算呀,干吗要买书呢?”爸爸笑着对我说:“这四本书的知识何止值76块钱。”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想:这几本厚厚的书知识可丰富了,真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呀!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作者善于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自己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小就有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8】

今天我们家来客人,妈妈叫我到超市里去买一些东西回来。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单独去买东西,是妈妈别有用心,锻炼和培养我的胆量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拿着妈妈写好的购物清单和100元钱,一路小跑着、唱着欢快的歌儿,兴奋地来到丹阳超市。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呀!各种各样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我照着清单首先在货架上拿一瓶老陈醋、一瓶酱油和一袋鸡精放在篮子里,我看一下上面标的价格,每瓶老陈醋的单价是8元5角,每瓶酱油的单价是7元5角,每袋鸡精的单价是6元1角,这三样加起来是22元1角。接下来,我请营业员阿姨帮忙称5斤大米,每斤大米的单价是4元4角,5斤大米一共22元钱,我提着篮子来到收银柜台,营业员阿姨拿着扫描仪对着每样物品的条形码一扫,电脑马上算出我买的东西一共是44元1角,我拿出100元给营业员阿姨,说:“你应该找给我55元9角钱。”付完账,我高兴地提着蓝子回家。妈妈夸我长大,是个能干的小帮手。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9】

“摩尔庄园”是在我们小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个游戏,我发现,“摩尔庄园”中也蕴藏着不少的数学小知识,在游戏之余,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

我在游戏里的家里没有家具,在游戏的“杂志”中,我发现一套漂亮的小家具,价值5100摩尔豆,但是,我只有4300摩尔豆的存款,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买到这套家具呢?

于是我开动脑筋,发现摩尔豆存到银行是有利息的,利率为每天3%,我的4300摩尔豆存到银行,每天的利息为:4300*3%=129摩尔豆。

一天后,我的存款变成:4300+129=4429摩尔豆;

二天后,我的存款变成:4300+129×2=8858摩尔豆;

也就是第两天后,我的存款便可以支付家具的费用了!

“ 还多出多少钱呢?8858-5100=3758摩尔豆 ,还可以再买一件裙子来装扮我的摩尔。”我想。

我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包括游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很多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10】

今天下午老师说,晚上的作业是研究各种图形的周长。老师又对一组同学说,你们研究的图形是月牙、树叶。然后老师详细讲了研究的方法,接着问一组同学和全班同学:“懂了吗?”老师让二组同学研究五角星。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角对角的长方形,并标出其中两条边的长度,说:“三组同学研究这个图形。”我一看,赶紧把它画下来。

回到家,我仔细看着这个图形,心想:这个图形的每条边都是直的,应该可以用尺子量。可又一想,不是都有数据了吗,有数据就不用量了。于是我决定用算式,可以先得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再乘以2。

我的第二种方法是先把其中一个长方形翻上去,成为一个很长的长方形,再算出这个图形的长,乘以2,再算出这个图形的宽乘以4,这样也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噢,原来这个小图形也有这么多计算周长的办法,以后我要多多思考,还要找出计算图形周长最简单的办法。

三年级数学日记【篇11】

20xx年5月6日 星期三 阴

今天,我去乡下舅姥姥家里玩。舅姥姥家里有一个养鸡场。一群群黑的,白的,灰的,黄的鸡……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好奇地文舅姥姥:“有多少只呀?”舅姥姥诡异地笑了一笑,朝着鸡群说:“你自己数吧。”

不管三下五除二,数就数,数数可难不倒我。我立刻跑到鸡群开始了我的数数歌:一、二、三、四……”的数起来。但是小鸡总是跑过来又跑过去,我怎么也数不清,急得我满头大汗,这个简单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难住了。但是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难越爱挑战。我摸摸后脑勺,急中生智,咦,办法出来了

我找来几个竹筐子罩住小鸡后再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几个筐里罩着的小鸡的只数分别是29只、18只、21只、17只、32只、23只。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就可以了。我刚刚学会了用小括号来列式计算简便一点。列式:(29+21)+(18+32)+(17+23)=50+50+40=140。

我很快就完成了舅姥姥给我的数鸡任务,舅姥姥笑得直点头,连连夸我的数学学得很好呢!原来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疑问很多难题,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72285.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