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15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的重要参考,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教学准备计划”,谢谢你的关注和收藏我会不断推陈出新为你带来更好的作品!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单位时间”的介绍。

(4)“路程”的含义。

(5)速度的表示法。

每小时行使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

三、教学例3

1、小黑板出示:

⑴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 李 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找出三者的关系。

(2)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比一比谁最认真!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第二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 )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 )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 )

⑷小强5分钟跑了 600米 ,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600×5=3000(米)

答:小强平均每分钟跑 3000米 。 ( )

第三关:拓展题: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五、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这节课谁表现得好,你想表扬谁?你自己呢?老师呢?今天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

4、课外知识补充: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少年宫

用了10分

学校

速度是60米/分

题目一:

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

甲地

乙地

速度是70千米/时

140千米

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表格练习:(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

车型

速度(千米/时)

时间(时)

路程

(千米)

自行车

15

12

摩托车

60

120

汽车

2

160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

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路程÷时间=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300÷5=60米小狗:60米/分

小兔:280÷4=70米速度=路程÷时间小兔:70米/分

小猴:250÷5=50米小猴: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多彩。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概念,构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说明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模型,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而速度概念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   预习设计 收集生活中的速度   导 学 策 略   学 程 预 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110米栏比赛实况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请看奥运会110米栏的精彩实况,大家来体验飞人刘翔的风采。在看时请关注重要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看了这场比赛,想说什么?你收集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0米 12"91 110米指什么?12"91指什么?板书:路程 时间  2.大家都跑110米,刘翔用的时间最短,他跑得最快。 揭示当路程相同,比时间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回忆一下哪些项目也是路程相同,比时间的? 如果要在班级中比谁跑得快?除了用刚才跑相同路程比谁时间短以外,你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比赛方法? 学生思考引导得出: 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1.设置冲突,引发问题,初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路程相同可以比时间,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那么当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还能不能比? 电脑出示:谁走得快? 小明说:“我从家出发去上学用了6分。”小红说:“我从家出发上学用了4分钟。”小明家到学校480米,小红家到学校280米。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能根据这四个信息解决谁走得快这个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可以列式、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 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80÷6=80(米) 280÷4=70(米) 因为80米>70米,所以小明走得快   谁能理解他们组算式的意思? 80米、70米指什么? 指明80米是小明每分走的路程。就是小明的走路速度。板书:速度。70米是小红每分走的路程。是小红的走路速度。为什么说小明走得快?读小明和小红的速度。 小结:当路程和时间不相同时,我们可以求出每分钟走的路程进行比较。也就是求出速度进行比较。速度越大就越快,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求速度、明确速度单位的写法 从刚才的问题解决中你发现速度与什么有关?怎么求速度?请你试着求出速度 出示: (1)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是(  ) (2)小明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列式解决。算后学生口答,教师电脑演示,提问:看这两个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他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为了区分这两个速度,可以怎么写速度单位。 教学速度单位的.简单写法: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 板书:飞船速度:8千米/秒, 自行车速度:8千米/时, 齐读电脑中的两个速度。 把刚才小明和小红的走路速度选一个写成速度简写形式。一个同学板演。 齐读四个速度 3.速度概念揭示: 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说说什么叫速度吗?同桌试着说一说。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像这样物体1秒、1分、1时…所行的路程就是速度。 板书:物体1秒、1分、1时…所行的路程。 速度与路程时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4.理解速度、体验速度快慢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速度?请你举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交通工具的速度,出示:自行车速度每小时16千米,汽车速度每小时70千米、动车组速度每小时180千米、飞机速度每分15千米。把这些速度改成我们新学的简写形式。比较哪种交通工具速度最快? 上课前我们看到飞人刘翔的跑步,他的速度有多快呢?,刘翔跑步速度8.5米/秒。板书:8.5米/秒。谁来描述一下有多快。 猎豹奔跑速度是30米/秒,蜗牛爬行的速度是8米/时。 比较刘翔跑步和蜗牛爬行的速度 呈现雷电图片:猜一猜雷电时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出示信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是300000千米/秒。看了这两个信息你能正确回答了吗?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基本练习,梳理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去过世博会吗?精彩世博吸引许多中外游客,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上海,请看: (1)李阿姨全家乘大巴车从青岛到上海用了20小时。已知大巴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青岛到上海路程是多少千米? (2)看完世博会他们乘动车组回青岛,动车的速度是200千米/时。几小时可以到青岛?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算式,求路程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求时间呢? 小结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量中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拓展练习:我在9∶22入园,以100米/分的速度从主入口赶往庆典广场看文艺演出。我能在9∶30到达庆典广场吗?    1000米   主入口 庆典广场 学生独立解决,要求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小组交流不同方法。 (1)、求出8分走的路程,比路程。(2)、求出走1000米所需时间,比时间 (3)、求出1000在8分走完的速度,比速度。 像这样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来解决。 3、开心一刻:人走路时鼻子比耳朵走得快? 请一个学生上台走一走。学生辩论,用今天学的知识证明。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单位怎么写?速度时间路程有什么关系           1.看比赛实况 收集数学信息   2.说说看后的感受 汇报收集的数学信息     3.说说哪些比赛项目是路程相同,比时间的     4.设计比谁跑到快的其他比赛方法                     1.告诉我们那些信息?       2.根据信息四人小组解决谁走得快这个问题?   3.理解算式的意思 4.说说80米、70米分别指的是什么?               5.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求速度         6.说说怎么区分两个速度。 7.齐读两个速度。                 . 8.改写小明和小红的速度。     9.学生说速度的意义     10.学生课前准备几个速度     11.写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简写。 说说哪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快些?   12.具体描述刘翔的跑步速度   13.用所给信息解释雷电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总结所用的数量关系                 2.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不同的方法           3.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辩论           1.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 路程 ÷ 时间= 速度 物体1秒、1分、1时…所行的路程   110米 12"91 8.5米/秒 480  ÷  6 =  80(米/分) 280  ÷  4 =  70(米/分)   飞船: 8千米/秒   自行车: 8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会读。

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 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政府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政府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表示法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用教具直观演示,增强感染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你们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教具出示信息:图片)

1、出示课本45面彩图挂图:从这些关于速度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教师肯定学生对课本45面彩图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叙述。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速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继续探究:以上列举的速度中,都是以“每小时”为单位时间,如果出现其它的“单位时间”呢?(板书:时间)

(3)小结:比较速度的大小,就要有相同的单位时间才能比较,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等。

3、“路程”的含义:路程就是指两点间的长度,可以是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直线的距离。

4、速度的表示

(1)描述: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2)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1(3)把课本45面的挂图中的速度改写成统一速度表示法。

三、提供思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来学习。

(2)学生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演。80×2=160(千米)

(边板演边讲: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就要行两个80千米,两个80千米的和可以列式为80×2)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想一想: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来吗?

80×2=160(千米)

(2)请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关系式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3)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板书:160÷2 = 80(千米/时)

160÷80 = 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3、出示例3: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1)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出各个数量表示什么

四、课堂练习:大家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1)卡车2小时可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丽乘一辆速度为70千米/时的车回家,要走210千米,几小时她能到达?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并用统一的方法来表示速度,还学习了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八第5-6题。

2、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八第7-9题。

(2)熟记三个关系式及速度表示法。

板书设计:

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速度×时间=路程

60÷2 = 80(千米/时)

160÷80 = 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例3(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225×10=2250(千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板书设计: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学生练习纸一份,奖励小笑脸。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发现和知道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学生发现速度有简便的写法。

2、猜速度

⑴学生猜速度,让其他学生评价是否合理。

⑵学生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知识来判断同学猜得是否合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⑶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3、解决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⑴解决课本第54页例3。

①出示第54页例3,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学生板书演示,并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提出别的列式方法。

⑵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小组讨论: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三、质疑,释疑。

⑴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54页的内容,敢于质疑。

⑵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同学的问题。

从学生的质疑和释疑中,得出: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⑶利用这两道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⑷小强5分钟跑了600米,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6005=3000(米)

答:小强平均每分钟跑3000米。()

第二关:练习八第8题。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

时用了2小时。

⑴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⑵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第三关:拓展题: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

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四、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在

这节课谁表现得好,你想表扬谁?你自己呢?老师呢?今天哪个组表

现得最好?

板书(附页)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8)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起去史庄子小学聆听于娜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完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课程的开始以口算题的形式复习导入,采用了我们也经常使用的接龙形式,然后又紧接着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单价、数量、总量的数量关系,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先读题,并说出使用的数量关系,采取同桌大声对说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接着是引入新知,先板书两个问题,让学生找出两道题的`共同点,并用重点符号标识出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速度时间路程,并对此数量关系进行来回推导,让学生加深印象,深深印入脑海,及时练习及时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高效课堂,并且给出学生标准的答题模式,每做一道题,都要用笔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来,最后是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并且迁移了一些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与见识。

整堂课听下来,于娜老师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高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整堂课把新知识熟记于心,更把旧知识很好的迁移到复习中,为什么于娜老师能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高效课堂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处于走思的状态,眼睛全部定在老师的身上,老师指到哪里,学生立刻就能做到哪里,我觉得这是使本节课成为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2、行为习惯,每一位学生整节课都没有私底下做小动作或者是窃窃私语的行为,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是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深感佩服,可见于娜老师平时下的那功夫非比寻常。

3、师生关系,从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与老师相处的状态,看到老师脸上的笑容,到上课提问学生时叫的孩子们的昵称,我们就能感受到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总之,我认识到要向于娜老师学习的经验还有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继续交流学习。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9)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说课稿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0)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1、注重情境的创设。收集来的一些与速度有关资料,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人类创设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适当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和表扬,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把我的方法、想法展示出来。

4、教育技术。这类看似只有一个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的课,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激发兴趣注意力集中。

5、情感融入。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上课的开始,我是以钓鱼到事件入手,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总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虽然创设情境设计得好,但没有充分利用,还可以再深层发掘。

2 、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如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很有创新,但教师没有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教学,激励学生从更多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3 、讲课的时候缺乏激情,而且延伸得不够,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还是太少。

4、课堂上还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特别是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的时候,更是不敢让学生说。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辆汽车,瞧……我们来猜一猜,哪辆车开得快一些?(学生先独立思考)

…….

生:我认为是吉普车快,它上面坐人少一些,没有那么重,所以吉普车快些。

……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谁更快一些。(逐步出示其它条件)

生: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所以公共汽车快一些。

吉普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说吉普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也就是说公共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千米∕时是表示的是速度的单位,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来读读看。(千米每小时)

师:那根据刚才我们所比较的是两辆车的速度,那根据刚才你所列出的算式,你能说一说速度是与什么有关的吗?

生:(议论纷纷)有可能是长度和时间,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路程和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在数学上说,是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师:你来说一说,刚才的数学信息中,哪个是路程,哪个是时间呢?

师:你能从下面的一些信息中找出那些是路程,那些是时间,那些是速度吗?

师:看来同学的知识还真不少,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呢?

2.合作探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其他关系式。

师:猜猜看,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你从“我发现了”这张探究纸上来进行推理论证吧。

同学们真爱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推理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吧!

1.秋游:学校要去秋游,我们来算算从我们学校出发到东莞需要多长时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单位时间”的介绍。

(4)“路程”的含义。

(5)速度的表示法。

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

三、教学例3

1、小黑板出示:

⑴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 李 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找出三者的关系。

(2)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 )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 )

⑷小强5分钟跑了 600米 ,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这节课谁表现得好,你想表扬谁?你自己呢?老师呢?今天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3)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祖国上下也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五一长假又要到了,大家是不是非常想趁着这个假期让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出去走走呢?

老师课下为大家找到了一条不错的出游路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铁路示意图。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铁路示意图,了解图中的信息。

1、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可以先和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观察结果。谁愿意把你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对学生观察到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来估计路程的长短。

1、多媒体出示可爱的蓝灵鼠并由蓝灵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

2、全班汇报交流估算结果。

(1)郑州到石家庄是412千米大约就是400千米,石家庄到北京是283千米大约就是300千米。400+300=700千米。而青岛到济南是393千米大约是400千米,济南到天津是360千米天津到北京是137千米大约是140千米。400+360+140=900千米所以郑州到北京近一些。

(2)分段比较路程来估计的:郑州到石家庄是412千米大约400千米,青岛到济南是393千米大约也是400千米,所以这两段路程大约一样,再看石家庄到北京是283千米大约是300千米济南到天津是360千米比300千米多60千米而且到达天津后还要走137千米所以郑州到北京近一些。

(三)认识数量关系。

1、多媒体出示兔博士并由兔博士提出问题。

兔博士: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我都看到了,真是很出色呀!我也想来凑凑热闹,我这里也有两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能到达郑州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在汇报结果时可以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和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多媒体出示答案:(1)1185=590(千米)

(2)987=686(千米)

4、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总结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

(1)多媒体出示兔博士:同学们计算的都非常正确。像上面的问题中,火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我们称为速度。一共行驶的千米数,我们称为路程。

大家知道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吗?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试着总结一下。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总结的结果。(在汇报时要提示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

(4)多媒体出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5)教师由这个关系式提问:由此你还能想到哪两个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三、试一试:

1、请同学们根据铁路示意图上的信息利用总结出的数量关系式,试着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开往青岛,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

(1)火车开出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离青岛还有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解答结果。

(1)8510=850(千米)

(2)北京到青岛137+360+393=890(千米)

890850=40(千米)

3、出示课本66页第二题。让学生了解铁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图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并提出问题,可以找你喜欢的同学来解答你的问题。

四、练一练。

根据两条铁路路线(例题和试一试中的2题中的路线)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并根据同学们课下调查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的速度及兔博士网站上的提速信息来估计一下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根据学生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大家提供五一出游路线,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环节,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观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及畅所欲言的机会。

这一部分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书中的卡通人物蓝灵鼠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去解决问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熟悉的兔博士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两道应用题的解答,从而总结出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充分相信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把学生推倒了探索主体的位置。

通过兔博士介绍路程和速度的概念结合学生自己列出的算式让学生总结出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从而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追问及引导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做一个铺设并为后面的练习做一个准备。

在教学试一试这一环节时,重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的解决一些此类的问题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学生放手去做,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培养。在汇报交流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不同方法都给予适当的鼓励。

此环节的设计是把课本上的练一练的两道题整和成了一道题。目的在于加强两道题的整和性,题目更贴近于学生们的生活与本节课联系更紧密。本课开始的多媒体出示铁路示意图每个城市可以用一幅有特色的图片来表示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此环节在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注意教师的适当引导: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示意图,注意图中城市的方位。

学生在汇报观察结果时可能出现:我知道了哪个城市在哪个城市的哪边或哪个城市到哪个城市之间有多少千米等等,只要能回答到这两个点上都要给予鼓励与表扬。

在学生估算的同时要提醒学生结合铁路示意图中的数据来估算。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估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已做说明)学生的回答只要能比较出郑州到北京比青岛到北京的线路近,就要给予肯定。鼓励思维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计算结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方法做及时的指导。这时教师的引导性语言也非常重要例如: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调动起学生说的欲望和积极性。还有可以任选一道题来和大家说说这样给学生充分自由空间。

在兔博士介绍路程和速度的含义的时候每说一个概念在原题上标出来(利用多媒体显示)

试一试部分教师在全班巡视的时候一定要起到适当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

在练一练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两条线路出游,五一长假到底怎样安排,还得同学们自己决定,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并根据同学们课下调查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的速度及兔博士网站上的提速信息来估计一下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4)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 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汽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大客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大客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 )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师:会算速度了吗?看下面几道题,然后口答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出示PPT) 1、小青骑自行车,3小时骑了3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2、一架飞机4分钟飞行了48千米,这架飞机的速度是(         )。3、 “神九”飞船在太空2秒飞行了约24千米,“神九”飞船的速度约是(      ). 根据学生叙述写成12千米每时、每分、每秒,再用“/”来代替“每”。改为12千米/时、12千米/秒。读作:12千米每时,表示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千米/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感受一下。学生会发现蜗牛的速度很慢,光的速度很快等。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四、实际运用:

1、闯关游戏:第一关1)、蝴蝶的飞行速度是500米∕分,6分钟可以飞行(         )米。

2)、自行车3时行驶30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3)、章鱼每分钟游70米,(      )分钟能游完210米。

2、第二关: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小明从家出发步行6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三种方法。比时间、路程和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

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生源较好,周边有多所高校。我们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生:听说过。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生1: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

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新知

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

(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

组1:我们先求出第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二辆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2:我们先求出第二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辆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一辆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3:我们和第一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我们用120+60。

组4: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2103=70(千米)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出了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同学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能互相学习彼此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2、归纳速度的公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第一辆或者第二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师:不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

生(一生快速地说):速度。

师:说得很准!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

生: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师:你真了不起,总结出了求速度的方法。

3、介绍速度的单位。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板书:一辆车的速度是75,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有认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没有速度单位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速度的单位。】

生:754=300(千米)

(这时有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中说一辆车的速度是75,没有单位。所以这道题没法做。

(其他同学附和:是呀,没有单位,怎么做呀!)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题看得也特别认真!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速度的单位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发现叫宋振宇发现好不好?

(学生非常激动,听讲更认真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孩子们的发现,能极大地激发其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师:还以刚才的这道题为例,我们求出第一种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也就是它的速度是60千米/时。(板书)

师:注意,(手指千米/时)它读作千米每时。

师: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车的速度。

生:70千米/时

师:你们学得真快!

师:是不是所有速度的单位都是千米每时呢?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速度的知识?

生1: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

生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生3:光传播的速度是3亿米/秒。

生4:火车的速度大约是120千米/时。

生5:自行车的速度大约12千米/时。

(根据学生说的及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65页的看一看。

师:那大家看,千米/时、千米/分、米/分、米/秒、万千米/秒都是速度的单位。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每小时、每分、每秒行的路程是速度,那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是速度。

4、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刚才那道题现在改成:一辆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生:754=300(千米)

师:请大家做试一试。

师:互相交流一下结果。

(学生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总结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板书:路程、时间)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师:黑板上这个可以去掉吗?其他同学呢?

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

生:我知道了

四、反馈练习

师:大家看试一试的第2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

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也就是,乘数=积乘数。

生4:老师,我有补充,因为是两个乘数,为了区分开,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

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另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下面我们再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的50千米/时,它7小时能行多远?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行3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一辆汽车7小时行了35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结果,交流方法。)

六、课后反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本节课中:

1、谈话导入。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比较两辆车的快慢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

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

的评价。如:把学生的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我的方法、我的想法也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swy7.com小编推荐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需要注意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申请书范文网编辑在数不清的文章中找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欢迎大家读取参考!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生]我用刻度尺测量书的宽度的时候,零刻线和一端对齐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对不齐,该怎样算长度呢?

[师]是不是其他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测量中经常遇到.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mm,可以根据被测物的边缘所对的位置估计一下是零点几毫米就行了.

[师]请大家看看被测物边缘对应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觉得是6.35cm.

[生]我看是6.38cm.

[生]被测物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超过了小格的中间,靠右,我认为是6.36cm.

[师]三位同学读出了三个数字,数字中前两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为什么呢?

[生]前两位数是从尺子上读出来的,当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据个人的感觉估计出来的,就可能不相同.

[师]回答得非常好.直接从尺子上读出来的数值,我们称它为准确值;估计出来的值我们称它为估计值.因此,一个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包括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准确值,另一部分是估计值.

[生]测量结果上还必须说明单位.所以测量结果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师]如果被测物的边缘和刻度尺的某一条刻线对齐了,还用估计吗?

[生]被测物边缘和刻线对齐时,就不用估计,也可以说估计值是零.

[师]说得非常好.在书写测量结果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估计值是“零”.在准确值的后面应该写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测量时,能估计到零点几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溅量,就只能估计出零点几厘米,用mm尺测出来的结果肯定就比用cm尺测出来的准确.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只能估计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子.

[生]测足球场的长度时用最小刻度是1m的尺子就行,测玻璃时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尺子测.

2.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

[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小时(h)、分(min)、秒(s).

[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3.误差和错误

[师]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生]操作,读数,教师提问

[师]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三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就得到了三个测量值.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大家说误差能完全消灭吗?

[生]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并且测量时还得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我认为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

[生]可以多测量几次,多几个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师]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尺子放歪了.或没有一条刻度线和被测物对齐,或读数时斜视,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

[生]如果这样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肯定会很大.

[师]同学们必须明确,不按正确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的.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呢,请同学们阅读.

[科学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测硬币的直径、一张页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讨论.现在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3.误差和错误,如何减小误差.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2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

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这些知识对于学习本节知识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并不一定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不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因此,本节重点是学习刻度尺使用,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践,学习测量长度、时间的基本技能。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工具】游标卡尺、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铅笔、硬币、书本、长方体木块、透明三角板、停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备

【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判断图中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再找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由于学生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用一张纸条、一砟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比较起来很不方便,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也就是测量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它们的一些常用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小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尺,认识几个单位

1m、1dm、1cm、1mm有多长

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二)长度的测量

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实验室中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思考下面的问题:

A、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B、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C、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然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在测量之前一般都要对测量仪器仔细观察。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分别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各小组的同学测量完以后,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测量的过程、结果,然后每个小组将结果写在黑板的表格上。

长度a/cm、宽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为了使测量的结果准确,每个小组是怎样做的?请各个小组发表意见:

各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依据同学们的测量和记录,每个小组的读数都一样吗?你自己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测量误差。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外,人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可以用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或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尺”去测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为了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要经常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制作的“人体尺”等,看它的长度改变了没有。

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仅凭自身能测出真实物体的长度,体现了学以致用,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3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教学设施

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吗?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说:“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

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板书课题:长度、时间及测量)

引入2

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长度的国际单位制

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km=10m

69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μm =10 nm

2.教师:要想知道这本书的长度,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回答。

3.展示实物图象: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板进行观察,讨论它们和展示的四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结论。

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它们都有单位和刻度(板书)。它们的测量精确程度不同。那如何使用它们呢?

刻度尺的读数:

[1]2分钟学生开发实验:(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利用手中的各种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并讨论出本组的结论)。

选五个小组中各推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刻度尺的使用,提醒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妥之处。

[2]教师演示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

4.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A如何使用刻度尺?

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板书)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板书)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会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 ③测量结果 =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板书)

数字

5.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测量钢笔、铅笔的长度(巩固刻度尺的使用)。并把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读数是否正确。

6.教师:除了用刻度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有什么方法可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

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教师:其实人体有许多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是一种新的方法。B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

(板书)

如:手指厚度约为1cm,手掌宽约为1dm ,伸长两臂长大约等于身高。利用这些已知长度,对某一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7.教师:用刻度尺能不能测以下物体的长度?若不能,请大家讨论用何方法才能测出? a.地图上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长度

(棉线法)

b.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辅助法、纸带重叠法)c.一张纸的厚度

(累计法)d.学校足球场的长度

(滚轮法)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只能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C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板书)

(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板书)

讲完后,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各种方法测量的实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做实验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的单位是什么?

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板书)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板书)

361 h = 60 min min = 60 s 1 s = 10 ms = 10μs

(板书)在平常生活中,你们用哪些仪器测量时间?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把所有答案列在黑板上)。b.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除此之外,你随身就携带了一只表——生物钟,你平静后坐下来,用停表测10次脉搏的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你随身携带的“生物钟”。学生观察讨论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中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石英钟和停表的分度值各为多少? ②停表的读数及如何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①石英钟的分度值为1 min,停表的分度值为1s

②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调零)、二按、三停、四读

③读数:大圈示数+小圈示数

教师出示停表,让一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另一名同学用停表测量,其他同学用自己的手表测量,抽取几个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其测量结果不相同。

误差:

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板书)

注意: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它跟测量中的错误是不同的。错误是测量人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或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应该可以避免的。误差可以减小,如可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在日常生活,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板书)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在SI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2.刻度尺的使用: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棉线法②辅助法③滚轮法④纸带重叠法⑤累积法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 5.误差与错误

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时间的测量方法、估测法。

四、填空与选择

1.单位换算

75μm = 7

.5x10 mm

5= 7.5x10 m, 30min = 0.5 h = 1800 s

2.如图所示,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1mm,物体的长度为 2.60cm;乙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1mm,物体的长度为 26.0 mm。

3.如图所示,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甲,测得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72cm、2.71 cm、2.62 cm、2.73 cm、2.72 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

2.62 cm。

4.如图所示,停表指示的时间为 s,合0.167 min。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

五、作业布置

完成第40页1—5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km=10m

69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μm =10 nm b.如何使用刻度尺?

①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 ②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③测量结果 =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

数字 c.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

d.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

2.时间

a.SI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b.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361 h = 60 min min = 60 s 1 s = 10 ms = 10μs c.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3.误差

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4

第十二章第二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在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会使用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学习难点:正确使用刻度尺;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学习过程: 课前检测

1、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2)(3)

B、(3)(2)(1)

C、(2)(3)(1)

D、(1)(3)(2)

2、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学点一:长度的测量

1.完成课文35页“想想议议”,你的感受是什么?

2.阅读课文35-36页的内容。长度的单位有7个,想办法、找规律、快速记住它们的符号、读法、换算关系;哪个单位是国际单位? Km = m = dm= cm= mm= µm,国际单位是

实际观察一下你的刻度尺上的1mm、1cm、1dm、1m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用你的身体(手指、手臂等)展示出这些长度。

3.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测量长度工具?

4.观察你的刻度尺,认真思考课文37页“探究”提出的所有问题。并记录在课文对应位置。没有零刻度的尺子能测长度吗?图12.3-4中是一把厚刻度尺,使用时应怎样放置?

5.阅读课本37页“小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一张纸的厚度为 = mm= µm

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为 = Km,(2)你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cm、你的身高大约是 m,合 cm

6.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有效训练:

1.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

A、110cm B、750mm C、0.75dm 2.下列长度最接近1dm的是()A.指甲的长度 B.圆珠笔芯的长度 C.篮球的直径 D.课桌的高度

3.一名粗心的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在他的记录数据中,以下数据单位为米的是()

A.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B.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为3.5 C.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为2.4 D.一名同学的高度为16.4学点二:时间的测量

阅读课文38页“时间的测量”,回答

1.时间的单位有、、。其中国际制单位是。阅读38页小资料,知道1秒的规定。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课本38页“想想做做”,分度值分别为、。表上现在的时间分别是、。

2.思考课本37页、38页“想想议议”,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做“尺”?哪些当做“表”?我国古代人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和现代的单位的标准一样吗?我们常说的“半斤八两”本意是什么?古代和现代人怎样测时间?

有效训练二:

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通常情况下人体心脏跳动一次

B.普通手表的秒针转动一周

C.人步行十米所需要的时间

D.光通过3ⅹ105Km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学点三:误差

请你认真阅读课文第38-39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在“学点一”中,你们小组测得的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一样吗?你们的测量结果和这本物理课本的真实长度还是有差距的,你认为哪些是误差引起的?哪些是错误引起的?

课内探究学案

一、合作交流:

请学习小组交流“预习导学案”中的问题,将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在小组内汇总起来。

二、归纳总结

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的步骤及注意问题?(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观察你们的结果,你们小组的数据一样吗?)

2.在测量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误差的产生?错误和误差的区别?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3)一课桌的高为0.52-----------;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课后延伸学案

1.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2.课文40页题3是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比一比,谁的办法多。(仪器可以任意选:刻度尺、三角板等),也可画图表示你的测量方法并善于归纳总结。

硬币(或乒乓球)直径、周长

一页纸的厚度

铜丝的直径

3.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学情分析

测量是物理学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活动,本届苏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呼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值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测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练习单位换算。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学习秒表的使用及读数规则。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使用中:a.放正,紧贴。 b.视线垂直。 c估读。 d.数字和单位。

2.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S)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②测量工具: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3.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练习单位换算。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学习秒表的使用及读数规则。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使用中:a.放正,紧贴。 b.视线垂直。 c估读。 d.数字和单位。

2.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S)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②测量工具: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3.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

Tags:1节,长度,间的,测量,开课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观察 讨论 实验 多媒体教学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要测量就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作为时间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单位换算:

有了统一的单位就好进行测量了。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说说教室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2-1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0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0页信息窗。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 、时间的测量:

(1)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结论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从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结论是_______。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

体验日常生活经验、物品。会估测长度和时间。3.情感、态度

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区别。

三、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时间的测量方法及误差。学习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四、学前准备:

复习:(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2)由v=s/t,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必须要测出什么?

过渡:如何测长度和时间呢?

五、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测量的必要性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提出问题:你能告诉我他的体温、身高、质量吗?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地数值应该怎么做?引入长度的测量

(二)课内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等。

2、为什么引入国际单位制?

3、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10页“小资料”: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及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1km=1000m=10m;-11dm=0.1m=10m;-21cm=0.01m=10m;-31mm=0.001m=10m-6-91μm=0.000001m=10m;1nm=0.000000001m=10m

4、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单位:秒(s)

小时(h)

分(min)

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

古代:日晷、沙漏

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

三、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1章第1节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郭安平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本课小结:

请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长度

单位

测量工具:刻度尺 单位:1h=60min=3600s 时间

测量工具 产生原因 定义

误差

与错误的区别

作业:

1.动手动脑:完成课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T1-3。

2.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学会一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⑴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

⑵领会积累法和以直代曲法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劣估测长度和时间。

教学关键

通过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圆规、秒表、量筒、量杯、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几个实际的测量问题,比如能否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和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新授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⑴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刻度尺测出一张纸有多厚?

生交流回答,师总结:

纸张的厚度:h1=h/n

提醒学生注意:h是一摞纸的厚度

n是纸张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1:测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

交流测量结果。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__________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mm。(多媒体出示)

累积法: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

⑵教师提出问题:测量课本P14图1-23曲线的长度?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总结。指出测量方法:

“以直代曲法”:用圆规

“滚轮法”。用硬币或圆环(实用于长曲线)

“化曲为直法”:用细软的棉线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2测量曲线的长度。

拟定测量方案和步骤(以直代曲法)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2、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提出问题:立方体、长方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算出来,那么对一个任意形状的物体,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

问题1:如何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教师提示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展示量筒和量杯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以及刻度的不同。

讲解:量筒的刻度线分布均匀,量杯的刻度线分布不均匀。

指出: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媒体展示)

问题2:如何用量筒测出金属块的体积?

生讨论交流,师分析总结

教育学生要爱护仪器。

3、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要准确地测量长度和时间,都要用到测量工具,假如你身边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测?

⑴长度的估测。

①先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手的中指的长度是多少?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多少?一拃的长度是多少?走一步路的距离是多少?

②先用眼睛估测课桌的长度,再用你身体上的“尺”粗测,最后用刻度尺测定,看看这三个结果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讲解:要提高眼睛的估测能力,就要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有具体的印象,同时要多进行估测练习。

⑵时间的估测。

通过上节课对脉搏的测量,大家已经知道自己脉博跳动一次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它作为“表”估测时间。

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用停表测出一段时间,同时让学生用身上的“表”估测这段时间。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由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归纳)

【作业】

1、怎样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2、课本P17第1、2、3题。

【板书设计】

1、测量纸张的厚度:

2、测量曲线的长度。

3、测量液体的体积

4、测量固体的体积

5、估测长度

6、估测时间

【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基于此考虑,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长度单位的换算。过程是循序渐进,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一秒等于多少小时”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

第二个重点处理了刻度尺的使用。学生有基础,反而给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以为然。我尝试了一下几种处理方法。一、利用五分钟时间自学并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再指出数据的不科学性,给学生以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活动时间在前,加上人数众多,很耽误时间,课堂效率不高。二、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使用方法并对比插图找出你认为的关键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小组内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然后学生回答找到的关键词,并板书到黑板。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此项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词的意义,解决疑难问题,如“分度值是什么、为什么要估读等”。接着练习读数,学生批判对错,并找出原因。再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活动测量。这种方法目的性更强,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教学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即使这样,学生的数据依然会出现问题,如“单位多此一举,没有估读等”。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10

第一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3、停表的使用

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m;1dm=0.1m=10m;1cm=0.01m=10m;1mm=0.001m=10m 1μm=0.000001m=10m;1nm=0.000000001m=10m

3、阅读课文第28页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做课本第3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3题要求的3个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1-2-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图11-2-2所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3-6

-93

1-2(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长度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幼儿教案(内容15篇)


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准备教学案例和课件,而其中内容必须要仔细且完善。教师上课时会根据教案课件来进行教学,因此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至关重要。想要了解更多优秀教案课件的撰写技巧?不妨查阅必看的“幼儿教案”相关文章,这里有一些阅读参考供您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防范意识弱。最近,由于XX市十一小四年级学生许诗佳被害事件及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市教育局强调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开展“安全月、安全周、安全日”活动,对学生、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卫自救、防范事故的能力。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兔子”,孩子们更是“情有独衷”。《小兔乖乖》是孩子们人人爱听的一则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这个故事蕴涵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纲要》还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由此,我设计了《小兔乖乖》这一节小班综合活动,让幼儿在看看、讲讲和玩玩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2、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动画,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

(2)、尝试按动画中动物的出现改编歌词。

(3)、使幼儿懂得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不能开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教材重点、难点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和尝试改编歌词。因为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主要体现在整体上,而对事物的某部分观察的不够仔细,因此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是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已学会〈小兔乖乖〉这首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迁移的方法尝试改编歌词。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从看看、讲讲、玩玩的体验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幼儿获取知识和经验是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

二、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游戏法、猜测讨论法等。

1、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能直观的让幼儿进行观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通过游戏体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猜测讨论法:用猜测讨论法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猜想,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看看、讲讲、玩玩活动中获得经验与快乐。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幼儿教案 篇2

各位评委:

我参赛的教学活动是大班综合活动《拔苗助长》这个活动将语言和音乐有机的整和起来。大家都知道成语是我国的。象“自相矛盾”“刻舟求剑”这样的成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往往包含着较为深刻的哲理,能否将寓意深刻的故事作为活动内容,让年龄小的孩子了解它,接纳它,同时获得多种能力的提高呢?

为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借鉴了预知学习的理论,为幼儿创设学习的情景,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尝试将故事与韵律结合,使幼儿多通道参与,自发的投入到看、想、说、做、读中来,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也在学习,怎样学习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将特别是重视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因此我将目标定位于:

1、能用较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情感。

2、能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中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词语创编动作,并能符合音乐节奏,注意力集中,投入的进行表演。

3、充分享受表演带来的乐趣。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活动以这一主线,贯穿观察——猜测——联想——讲述——创编——表演。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采用鲜艳的画面将幼儿从相对疲塌、懒散、松懈的“低唤醒”状态中唤醒,通过幼儿观察,而图片也是幼儿讲述的凭借物,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任务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教师将第三幅图也就是拔苗的情节隐藏起来,让幼儿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给予幼儿一个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根据这个文学作品中的人形象拓展想象,创编出了有趣的情节,最后共同寻求上故事发展的原因。这也符合大班语言教育的要求,通过预测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来帮助幼儿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并鼓励幼儿能按顺序描述事件的主要经过。由于给了幼儿一个悬念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给了幼儿一个展示的平台,幼儿在学习时必然全身心地投入,充满兴趣。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知识有引导的几句问话,为幼儿留有了更多讲述的机会,同时采用自由结伴讲述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使他们说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在教师引导的几句话中教师提出“你是怎样发愁的呢?”引导幼儿创编发愁的动作,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同时也为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部分中教师采用语气作为音乐与故事的连接点,既增加了情趣,又使幼儿能顺利迁移已有经验,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创编个性化的动作上来。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跟随音乐的旋律,体会着音乐的韵味,内化着自己的理解,让幼儿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再创于各种感官的表演下,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艺术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定义。幼儿逐渐过渡到适中的紧张,集中,振奋,昂扬的“高唤醒状态”。教师利用与故事相匹配的鲜明,生动的音乐,将孩子们带者已学习的故事到音乐中去经历,感觉,体会。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特别是音乐中特定的感情色彩。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首先结合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情感,将难点前置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迁移故事中的人物的心情变化过程,创编“嗯,哈哈哈哈,啊”等处的表情和动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要“嗯,”;为什么要“哈哈哈哈”;为什么要“啊”,他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来做老公公观察禾苗时的表情和动作,问题指向明确,幼儿易于表现。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教师这时候退到幕后,在孩子们听音乐进行动作反应时,教师事先让孩子自己做反应,只有少数孩子,哪怕是个别幼儿能够接近,教师就将孩子的反应加入。

然后教师依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创编动作,这时教师运用简洁的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创编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动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处在退后的位置上体现出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当然教师在退出指导者的空间位置时,也会使用语言和体态进行暗示性的帮助,这样与孩子共同参与享受快乐。最后让幼儿在每段学习的基础上完整的表演,并逐渐加深难度,分角色表演。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表演的同时关注故事的寓意。他使幼儿在经历了挑战,克服困难的艰苦学习后组织的又是一个具有恢复功能的活动,使幼儿从相对疲劳处于保护性抑制状中恢复到相对松弛,舒适的低唤醒状态。因此整个活动的组织形式发挥适应性的结构功能,对保护和促进幼儿的生,心健康是有益的。

幼儿在整个韵律的教授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音乐进行,因此幼儿能发挥想象调动情感有利于在幼儿心中建构艺术动作作品的整体形象,因此这个诸多通道参与的活动无疑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给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幼儿教案 篇3

一、说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注重幼儿自主性、合作性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游戏等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的快速奔跑和跨越障碍的能力,弘扬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吃苦耐劳、果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障碍跑是在快速跑中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若干个障碍的运动项目,指用跑、跨、爬、钻等方法通过各种障碍物,水平(三)教材安排了障碍跑内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教师由课前与幼儿一起围坐在草地上交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的有关内容,从而直接过渡到课的主题上来,抛弃了传统那种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课的导入方法,使幼儿产生好奇、制造悬念,幼儿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为课的继续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幼儿扮演红军的角色,在“长征”的情境中,能获得练习的兴趣,产生内驱力。另一方面练习过程中体验前进的困难,更能激励幼儿团结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说教与学的调控(教学方法)

教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同时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讨论、比较发现法等进行教学,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觉、积极地学习。

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尝试、对比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幼儿在尝试练习中拓展、延伸,然后再进行对比、讨论、再练习,最后通过“个人练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促使课的目标达成,从而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说根据以上学习目标确定了三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阶段:主要目的是鼓励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喜欢体育课,通过韵律活动(准备操和蛙跳)达到动作和行为的协调统一与热身的目的。

2、保持兴趣阶段:主要目的是学习并掌握障碍跑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全身的运动协调能力。围绕着目标选择了练习.演习.比赛三个阶段

3、兴趣延伸阶段:通过音伴放松活动,使幼儿身心的到恢复与放松;课后小结,师生畅所欲言、共做主人、科学评价、体验成功。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以下形式:

①教师讲解各环节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②幼儿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按学习内容的要求在小组内互帮互学。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各小组进行效果展示。

⑤发现不足,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正。

⑥幼儿改进练习。

⑦实践与应用。

五、说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主要策略就是

1、转变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互帮互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幼儿参入练习的积极性。

3、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的空间。

4、帮助幼儿制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幼儿教案 篇4

说教材

《采茶》是大班下学期的韵律活动,这4曲子分为四个乐句,讲述了春光明媚,采茶姑娘高高兴兴走到茶园,忙着采茶的欢快场面。音乐节奏欢快,每一句都以长音结尾,让幼儿比较容易地区分乐句。现在正是春暖花开,茶香飘逸的时期,苏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户晓。前两天还组织了幼儿到东山茶庄去亲自尝试了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为了能进一步深化这次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表达幼儿的内心体验,我选择了这个教材,让幼儿将生活化的动作向着细腻化的表达。

说目标

《纲要》明确地强调,丰富幼儿的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老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我班有部分幼儿信心不足不愿意表演给别人看,特别是韵律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趋向模仿老师的示范,创新意识不强。所以结合《纲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在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启发幼儿创编不同节奏、方位及幅度的采茶动作,根据图谱组成一只完整的舞蹈。

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采茶的活动录象资料

采茶课件一个

茶园情景布置

摄象机一个

活动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步骤分为四个

1、看采茶活动的录象资料,讲述自己是怎么采茶的,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2、听音乐,了解音乐的性质。

3、看图谱创编动作。

4、拍摄录象自由表演。

观看录象,讲述生活经验,重点学习采茶动作。

1.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电视里是谁呀?在干什么?那你们都是怎么采茶的?请你用动作试一试。

(这个录象资料是小朋友在采茶时拍摄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影象后会非常高兴,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幼儿会说“我是两只手同时采摘的”有的说“我是左右手交替采的,一根一根放……艺术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容许参与者将自身内在信息与外在信息广泛交流,这种开放性特点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天地。

2.学习采茶动作,将动作细腻化,体现老师的引导功能。老师除了要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之外,传播性内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将镜头定格在采茶姑娘的手部动作上,让幼儿观察她们是那两个手指动的,向什么方向动的,怎么动的?可以运用示范、讲解、练习的方法来学习基本动作。特别致意“凤点头”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节奏,接受力强的还可以提示他们通过提压手腕来夸张动作,将韵律感表现得更优美、柔和,协调性差的就将手关节动起来就行了。

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性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名字就叫《采茶》想听吗?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完整的感知。

3。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听了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园里非常热闹,有的托起茶篓,幼儿忙着采茶,有的寻找茶叶忙碌得很。通过提问总结将抽象的音乐,情景化、具体化,有利于幼儿有内容有动作可表达,而不是空洞的,将音乐于生活经验相结合,儿发展规律中的“建构性”原则。

幼儿教案 篇5

第二十二课 一分钟的小站

课时:第十周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分析课)

授课时间 : 2018年5月7日 教学内容:课文一(深学)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品味小说的语言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明确:“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重点句型:

1.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1)如果你不告诉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件事是你做的。 (2)如果不是大家帮忙,我怎么也干不完这件事。

2.它走得那样匆忙,连车轮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 前一小句叙述一件事,后一小句具体说明句中指示代词的程度、状态。 (1)她打扮得那样漂亮,连我都快认不出她了。

(2)她笑得那样开心,连老师都忍不住微笑起来。

小结:

女孩子们的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小说的欣赏,角度很多,比如人物、情节、环境,还有主题,而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诗意的语言,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这个群体中,作者极力捧出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

巩固练习

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它在山间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 (C) A.探险 B.爬 C.尝试 D.打探 2.不久这条线正式运营。 (D) A.营业 B.开通 C.运动 D.运行和营业

3.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C) A.扰乱 B.混乱 C.打破 D.搅动

4.它那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也叫人们感到恐惧。 (A) A.害怕 B.兴奋 C.高兴 D.恐吓

5.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伤感。 (B) A.感觉不到 B.伤心 C.奇怪 D.感动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重点句型造句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的小站 段落大意:

第一段(1-3)铁路铺进台儿沟村的情景。

第二段(4-5)叙述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给山村的人们带的震颤。 第三段(6-最后)描述台儿沟的姑娘们通过火车与外界交流的情景。

小说主要二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象征意义 :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组长意见:

课后反思:学生基础在知识太差,提问的问题难度有些大学生回答不上来。以后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信心和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疏勒县亚曼牙乡八年级下册汉语集体备课

第二十二课:《一分钟的小站》

备课人:库尔班妮萨·如苏力

参加集体备课老师:冯雅歌 阿里米热 阿依西古丽 张召花威热比古丽 阿依努尔

2018年5月7日

幼儿教案 篇6

一、字母卡拼读

1、教师先Wei、sheng、wang、jin、轻声字母卡,拼读之前先请幼儿说出两音相拼的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然后再拼读。最后请幼儿说一说给拼音带声调的儿歌“a 要在把帽戴,a 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这样小朋友会很清楚的戴在哪个字母的头上。然后请幼儿拼读带声调后的音节:“wèi、shēng、wáng、jìn”。同样用以上方法,出示第二组字母卡:huo、gai、jing、sui,带声调后成为“huǒ、gāi、jǐng、suì,”然后请幼儿拼读,教师随时引导、纠正幼儿的发音。

2、以上是两拼音节,幼儿掌握后过渡到三拼音节。

教师分别出示字母卡

二、字卡拼读:

1、教师出示汉字字卡:起、好、娃等让幼儿看字卡、拼读字卡的音节,集体或个人分别。

2、教师出示字卡组词:翅膀、祖国、广场、练习、困难、世界等字卡,请个别小朋友举手起来拼读。锻炼

幼儿发音的准确性,并能丰富幼儿词汇,熟练掌握拼音的拼读。(给予表扬)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字母卡拼读、字卡拼读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让幼儿产生了浓厚的拼读兴趣,这时老师将进行下一步练习。

三、实物拼读:

(用形象直观的物品引起幼儿的拼读兴趣)教师分别出示实物:钟表、小水桶、文具盒、玩偶唐老鸭、花篮等,用实物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及学习欲望,请幼儿拼读各种实物的音节。(教师现场讲评或示范)

能过以上三种方式的融合、灵活变换方式,让幼儿在不同的方式下反复拼读音节,幼儿的拼读能力一定会增长很多,能为幼儿上小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案 篇7

说教材内容就是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它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要说明教材选择是从当时、当地幼儿群体的需要而准备的,如果在选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儿园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说明,以此来发展幼儿园的本园课程。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幼儿园里的说教材不单指说教材内容,还包括说幼儿的情况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活动准备。因此,在说明活动内容时,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

说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这一环节,教师要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逐步条理化、明晰化,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从而逐步真正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的终点。说教育目标时要先说主题目标,再说本次活动目标,主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表达出来,并能体现主题的教育要求,最后说确立此目标的依据。同时在这部分还要针对活动谈谈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这一点在说课时必须说清楚。

幼儿教案 篇8

幼儿园区域活动:我的玩具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自主玩玩具,有参与游戏的愿望。

2、幼儿能够将玩具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学习与同伴进行分享。

3、幼儿能够说出玩具的特征及玩法,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品质。

活动名称:我的玩具

活动目标:

1、能用比较清楚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玩具以及演示玩的方法。

2、 感受在集体面前讲话的快乐。

活动准备:幼儿自带的玩具

活动过程:

1、实物激趣:

教师拿出一只可爱的米老鼠: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么?”

教师示范讲述:

——“我带来一只长毛绒玩具,它叫米老鼠。”

幼儿模仿学习老师的表述方式。

2、学习交流: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我带来一只**玩具,它叫**,可以**玩”的句型介绍自己的玩具:

——“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玩具。”

幼儿自由结伴,相互交流,教师深入幼儿倾听他们的交流。

3、互换玩具:

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换玩玩具:

——“你们都带来了玩具,谁愿意和好朋友交换玩?”

幼儿与同伴交换玩具。

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爱护他人的玩具。

建议与提示:

1、如果幼儿自带玩具不够的话,教师可用班级的玩具来补充。

2、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状态,所以,这类活动适宜在自愿地的状态下的小范围进行。

3、如果有幼儿不愿意与同伴交换玩具,教师不要对此做强制的规定,允许幼儿独自玩,或者只介绍不交换。

幼儿教案 篇9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我精选了以下教法:情境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提问法,结合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仔细观察,让幼儿将生活经验和所见联系,解决难点。示范法,解决难点,用富于情感、较夸张的示范榜样来诱导幼儿模仿。

本次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精选的学法有:听唱法,幼儿通过听来感受乐曲的不同音色和节奏,锻炼幼儿的自学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观察发现法,是解决个别幼儿差异的好方法,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体现《纲要》中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环境,激发师幼互动,利于幼儿想象。表演体验法,幼儿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想象表演,能直接而充分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便于实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这些方法我将在说活动过程中详细体现出来。

幼儿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防范意识弱。最近,由于XX市十一小四年级学生许诗佳被害事件及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市教育局强调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开展“安全月、安全周、安全日”活动,对学生、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卫自救、防范事故的能力。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喜爱动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特别是“兔子”,孩子们更是“情有独衷”。《小兔乖乖》是孩子们人人爱听的一则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这个故事蕴涵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纲要》还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由此,我设计了《小兔乖乖》这一节小班综合活动,让幼儿在看看、讲讲和玩玩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2、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动画,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

(2)、尝试按动画中动物的出现改编歌词。

(3)、使幼儿懂得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不能开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教材重点、难点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和尝试改编歌词。因为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主要体现在整体上,而对事物的某部分观察的不够仔细,因此认识大灰狼、老虎、狮子的尾巴是本活动的重点。幼儿已学会〈小兔乖乖〉这首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迁移的方法尝试改编歌词。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从看看、讲讲、玩玩的体验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幼儿获取知识和经验是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

二、说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游戏法、猜测讨论法等。

1、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能直观的让幼儿进行观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在幼儿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通过游戏体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猜测讨论法:用猜测讨论法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猜想,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看看、讲讲、玩玩活动中获得经验与快乐。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幼儿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一天中午,小朋友们正在安静地吃午餐,忽然传来“呜呜”的哭声,循声望去,只见小米的眼泪正在眼眶里打转。“小米,你怎么了?”“我牙疼。”“快!张开嘴巴,让老师看看!”只见小米的蛀牙。通过进一步观察了解,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蛀牙。蛀牙正在威胁着小朋友的牙齿健康,保护牙齿成了小朋友当前的最佳需要。

在健康领域中又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幼儿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围绕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开展。幼儿期是牙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将从乳牙期过渡到恒牙期,牙齿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口腔健康,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都由于喜欢吃甜食和软食,不注意牙齿保护而产生蛀牙,威胁了幼儿的口腔健康。中班幼儿虽然理解事物的能力增强,但是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有序的指导。于是我设计了健康活动《蛀牙虫,快走开》,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说教材

本次活动是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

说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有保护牙齿的意愿,乐意参加活动。

能力目标: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说重点难点

了解龋齿的原因,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说教法

我模仿牙疼的小熊进行导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接着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故事《小熊拔牙》,启发幼儿思考贪吃甜食不刷牙的后果,从而让幼儿产生保护牙齿的意识。

第二种方法:操作法,在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自己的刷牙的方法之后,我操作牙齿模型,为幼儿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便于幼儿进行模仿。

说学法

而对于学法方面,我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选择了讨论法和游戏法。讨论法不仅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增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也让幼儿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也知道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所以我设置了“我是小牙医”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调动幼儿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说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设置悬念。

首先,我扮演亮亮手扶腮做痛苦状,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并请幼儿猜猜亮亮怎么了?为什么会牙疼?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接着,通过我述牙齿的秘密,让幼儿感受到产生龋齿带来的不便,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了解产生龋齿的原因,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

讲述完后,我进行提问:亮亮为什么会牙疼?牙被坏掉有什么不方便?让幼儿从亮亮的经历中产生共鸣,引导幼儿思考龋齿产生的原因,我再播放有关的科学小动画,帮助幼儿整合龋齿产生的相关健康知识,从而知道贪吃零食和不刷牙的危害,懂得牙齿保健的重要。

(三)观察交流,知道牙齿保健的简单方法。

首先,我引导幼儿相互观察同伴的牙齿,自由交流看牙齿的经历和感受,幼儿之间畅所欲言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其次,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保护牙齿的,在讨论中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同伴之间相互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身份参与。最后,师幼共同进行小结,教师为幼儿提炼出牙齿保健的方法,以此突出活动重点。

(三)“刷牙游戏”,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此环节,为了激发幼儿刷牙意愿,我创设游戏情境,让每位幼儿都成为“小牙医”帮助亮亮学习刷牙方法,我采取幼儿自由操作牙齿模型,个别幼儿上台展示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在幼儿探索学习之后,我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为大家全面细致地展示正确刷牙方法,有利于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从而突破活动难点。

说活动总结

活动的最后我将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幼儿梳理本次活动学习到的牙齿保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少喝饮料,养出一口白白的牙齿,从而自然结束活动。

说活动延伸

引导归纳,活动延伸,好的教育活动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时间内,而是需要整合幼儿整个生活进行巩固和拓展。因此在活动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活环节,我利用餐前让幼儿欣赏,激发幼儿乐意保护自己的牙齿。在区域情景中,激发兴趣。在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幼儿教案 篇12

▲对课标的解读: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

②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正确认识劳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

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劳动和就业时,使学生具有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存在失业现象,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就业问题。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而努力。

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法律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幼儿教案 篇13

一、设计意图:

各式各样的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广告的种类有很多种,公益广告、商品广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的载体也越来越多了,书报、电视、电脑、广播、宣传纸、横幅、交通工具、衣服、伞、宣传墙,等等。幼儿对广告不陌生,每天都在接触,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它能给我们提供怎么样的信息呢?通过这节课的设计让幼儿开始关注广告,并从广告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另外,广告的制作也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新事物。“关注、收集、交流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对此发生兴趣,逐步扩大探索的视野”本身就就是《纲要》中对幼儿探索世界的内容和要求。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就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本次活动就是在《我们的城市》之“路边新事”中的一个点,它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让幼儿有了解自己身边的各种新事物的兴趣,乐于主动搜集新的信息。根据活动教材中的内容与要求,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课程指南》上的要求,我将目标设定为:

1、知道广告就是无处不在、多种多样的,它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2、体验共同制作广告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广告的含义上,让幼儿知道广告需要把想介绍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要让听众一听、一看就知道你介绍的就是什么。难点就是让幼儿合作为某一事物制作一个广告。

三、活动准备:

我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将作如下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让幼儿与父母一起找找哪里有广告,它们都就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

2、教具、学具准备:若干条广告,拍摄玩具店的照片,大蒜、大图书、玩具枪、鞋子的实物。

四、教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电教演示法:通过观看具体的广告,让幼儿在脑海中有个具体的、直观的对广告的认识。广告的生动有趣也能激起幼儿参与制作广告的兴趣。

2、交流讨论法:大班年龄段的孩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活动中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捕捉信息,并能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五、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观看广告――为“玩具店”做广告――制作广告――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观看广告。

播放若干段广告,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有趣,让幼儿对广告有更直观地认识,并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其中的广告语、广告歌为下面让幼儿自己制作广告做了铺垫与示范。也让幼儿知道广告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信息,带来方便,让他们学会在观察,学会吸收信息。另外,第二个问题:“除了在电视里,你在哪里也见过广告?”帮助他们回忆、梳理,从而知道原来广告的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它一直存在在我们的周围。

第二环节:为“玩具店”制作广告。

首先,我会出示几张自己事先拍好的玩具店的照片。为什么要选择玩具店,因为这就是幼儿都熟悉的、感兴趣的地方,这样就不会使得他们没话讲了。我的问题层层递进,先让他们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来介绍,在介绍完了之后加深难度,请他们用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无疑就是对他们语言的精练度、概括能力、趣味性等多了一层考验。另外,还要求其他幼儿回答,听了同伴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让他们知道,广告(语)不就是说给自己听、做给自己看的,而就是要向其他人传递一种信息的。作为听众,也要学会从广告(语)中获取信息。

第三环节:制作广告。

《课程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幼儿他们的创造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在了解了广告的性质,它的制作方法之后,我们就尝试着自己来体验一回、锻炼一回,也让第二环节得到了巩固和加深。《指南》中还指出:大班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因此,在制作广告前,我就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这里有16名幼儿,请你们分成四组,自由组合。在这里就整合了一个数学问题,16个人,分成四组,那么每组要几个人呢?让幼儿自己考虑。自由组合也让幼儿有足够的主动权去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合作,锻炼了幼儿的交往协商的能力。

在幼儿制作广告时,教师从旁指导,主要关注幼儿就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在游戏时每人只能说一句广告语,要求简练一点。后面的人要重复前面幼儿的广告语。建议每组第三个幼儿先说这件东西看上去像什么,再说说它的功用,最后一名幼儿可以抒发一下感情。教师还要适时地帮助幼儿概括提炼。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活动的延伸就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教师可将此布置在区角中,里面投放更多的物品。另外做一个电视背景,有一个情景性以提高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来制作广告,播报广告。或者提供一些书报,也可以让他们以图画的形式制作广告,粘贴在书报上,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幼儿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什么是“说课”?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或评委系统深入地分析某一教学内容,并说出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目前的一种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向同行展示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说课主要体现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不仅要说出“教什么”、而且要说出“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即有什么理论依据。

说课和上课的区别:

1.对象不同: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主要是同行。

2.内容不同:上课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情感的一种教学行为过程;说课是向同行分析教学内容,研讨教学设计的一种教学思维过程;

3.研究侧重点不同:上课侧重于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说课更侧重于研究“为什么这样教”,主要是指为备课过程说理由,摆依据。

幼儿教案 篇15

1.活动目标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具体如下:

(1)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的意境,并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2)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

(3)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分析】

从目标来分析,目标(1)渗透了认知和情感内容,这是整个活动的主心骨,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作用。目标(2)是能力目标,这里突出的主要是再创造的思想,重在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开发想像力。目标(3)是情感目标,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萌发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如下:

2.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3.活动难点: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

根据提供的目标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所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是发展幼儿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活动中利用图片、音乐和有趣的游戏开发幼儿的大脑思维,促进幼儿拓展词汇.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部分。

说活动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幼儿已有白天和黑夜这个概念,为幼儿理解诗歌内容作了铺垫。另外,幼儿有欣赏诗歌的经验,利用晨间入园或是中午休息时间等播放优美的儿童诗歌供幼儿欣赏。

2.教具、学具的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幼儿更专注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融入到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去。

(2)音乐:播放抒情柔美的音乐与诗歌整合起来。

(3)头饰:小鸟、小树、小花、小草等。

(4)大小图片若干张:为创编诗歌作准备。

3.心理的准备:利用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散步途中感受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幼儿的语言,使幼儿在心理上有感应。

说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1、以欣赏课件前半部分的形式引入课题。

(1)听录音,录音里有些什么声音?

(2)配乐、欣赏课件,学习诗歌第一段。提问: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白天怎么样?

(3)学习朗诵第一段诗歌。

目的:利用课件感受白天真热闹,学习诗歌第一段。

2、以欣赏课件后半部分深入课题

(1)听音乐。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干什么?夜晚天空中谁出来了?白天小鸟醒来了,夜晚小鸟怎么样了?

(2)夜晚怎么样?

(3)配乐欣赏课件,学习诗歌第二段。

目的:利用课件感受夜晚静悄悄,学习诗歌第二段。通过对比式的提问,巩固白天和黑夜这个概念。

3、完整的欣赏诗歌:《太阳和月亮》。

(1)提问:白天谁出来了,怎么样?

晚上谁出来了,怎么样?

(2)幼儿和教师共同朗诵诗歌一遍。

(3)分组朗诵一遍。

目的:采用隐射式的提问让生活更加有趣、生动,幼儿的答案对完整学习诗歌有直接的帮助作用。

4、以创编诗歌和表演诗歌的方式升华课题。

(1)太阳有许多好朋友,小鸟、小树,小朋友醒来了,还会有谁醒来?(边创编边在“白天”、“黑夜”的周围贴上图片)

(2)晚上,这些醒来的它们怎么样了?

(3)幼儿分组进行情境表演诗歌内容。

目的:学习创编诗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采用贴图片的方式,目的在于为创编诗歌留有影子和空间。

活动延伸

(1)听着音乐让幼儿与太阳、月亮一起玩。

(2)呀!又是一天,太阳出来了,小朋友醒来了,锻炼身体去了!(放热闹的音乐)

目的:组织幼儿游戏,围绕太阳和月亮的主题,扩展幼儿的知识面。

说活动设计特色

1.创设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氛围。幼儿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也是如此。那么,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也应当提供各种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而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更处于萌芽期,因此,本次语言活动中融入了很多音乐元素,使得活动开展得很唯美,符合诗歌教学本身的需要。

2.环节设计始终体现了“趣味”。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语言领域的目标.本次活动的设计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趣”字。因为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无时无刻为孩子服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鲜艳的画面色彩,生动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过情境表演、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3.活动形式凸显游戏性。在本次活动中,各个环节采用了游戏法、欣赏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同时,也将为活动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础,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和小小班教案15篇


教案课件是为了预先准备老师上课所需,因此在撰写时务必认真对待。教案是提高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必要工具,那么如何根据课件撰写教案呢?无论身处何地,“大和小小班教案”都能给予您力量和鼓舞,我们乐意提供这些资料以供参考和使用!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老挂花树和小小鱼之间的友情。

2、乐意欣赏故事的画面,尝试讲述自己喜欢的内容。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的录音磁带《小朋友的书》

2、挂图。

活动过程:

1、导入

你们看见过桂花吗?出示桂花,引导幼儿讨论:桂花若掉进小河里,小鱼把它当什么?

2、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故事里有谁?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小小鱼怎么会有一个挂花发夹呢?

3、教师依次出示挂图,再次讲述故事。

出示挂图一,提问:

小小鱼怎么会有一个挂花发夹呢?

河里怎么会有桂花呢?

小小鱼喜欢挂花发夹吗?它是怎么说的?

桂花发夹为什么会不见了?

小小鱼的心情怎么样?

谁来帮助它了?它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出示挂图二,提问:

它们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老桂花树是怎样帮助小小鱼和伙伴们的?老桂花树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小鱼儿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4、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5、讨论: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幅图片?为什么?

6、师幼共看《小朋友的书》,学学老桂花树和小小鱼的对话。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叙述,加上表情、眼神和手势,孩子们听得也很投入。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幼儿专心致志的倾听着老师讲的故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我根据幼儿的回答从现画面,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2

(二)游戏探索法: 根据“幼儿园活动组织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寓游戏之中。”这一精神,我采用了游戏探索法,我设计了以“售糖”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用游戏的口吻启发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索,在数糖、装糖、售糖游戏中,让幼儿探索、感知5以内的数量,突出了本活动的重点。

五、说活动过程

我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偏小,对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兴趣浓厚的特点而选择用“糖果”这个实物来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扮演糖果店售货员,感知5以内的数量,提高幼儿点数、匹配的能力,体验得到角色扮演的快乐。

活动开始,我以参观糖果店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幼儿在看看说说中感知糖果的种类的同时引发了第二环节售货员“数糖”的游戏。其间我关注的是“幼儿能手口一致地数5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 ,我采取先让孩子操作再交流提伸经验最后教师小结的方法。第三环节是“根据购物劵售糖”的游戏,这是在第二环节上的一个提升,其间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点数与匹配能力。

在整个活动的最后环节是“根据糖果袋上两种图标取糖、装糖”,让孩子在扮演糖果店售货员的角色中体会愉悦。在这其间,我关注的是孩子们是否有收获幸福的表现。”整个活动强调的是将每位幼儿的操作与体验进行适当地梳理,这对于幼儿提高幼儿点数、匹配的能力很有帮助。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引导孩子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识;同时,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动嘴、动手、动眼睛、动脑筋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走不同高度的桥,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2.能按瓶上圆点的数量放在相对应的筐中。

3.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果奶瓶,瓶上分别贴有数量为1-5的圆点标记;盛果奶瓶的筐子5个,分别贴着1-5的圆点标记。

2.高度不同的平衡木3个(10-30厘米),《公鸡操》音乐CD。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听音乐做公鸡操。

让我们一起听音乐活动吧!

2.创设情境,练习走不同高度的小桥。

今天送奶员生病了,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送奶时要过三座小桥,过桥时身体应该怎么办?

幼儿练习过小桥,教师在最高的小桥旁进行保护,鼓励幼儿勇敢向前走。

请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小结动作要领:两手伸平,眼看前方,慢慢向前走。

幼儿再次练习。

3.幼儿做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

小小送奶员送奶时要经过小桥,再三座小桥中任选一座通过就可以,每次只送一瓶奶,看清奶瓶上的圆点标记,按照圆点数把奶瓶送到“家”(筐子)里。

请一名幼儿示范送奶过程。

全体幼儿做游戏。教师提醒幼儿过桥时要把奶瓶拿稳。

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奶瓶送的对不对(奶瓶上的圆点要和筐子上的一致)。

4.放松整理。

幼儿互相拉拉手、拍拍肩等。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4

《大大和小小》

主题说明:

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有人说:“大象很大!”有人又说:“鲸鱼比它还大”有人说:“蚂蚁很小!”可是又有人说:“跳蚤比它更小!”其实,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大”和“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对孩子而言,他们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而且还要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对“大”和“小”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大的东西部一定重,而看上去小的东西蚁不一定轻。比如,一个大棉花外表看起来比高尔夫球大,但高尔夫球要比棉花团重。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外表让孩子们知道,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重要的。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很多东西由小变大的变化结果惊叹不已。毛毛虫变蝴蝶,很多东西在放大镜下都变大了,打气筒会把气球变成不同的造型,加工爆米花和制作棉花糖的过程更让他们惊喜!幼儿会发现,学习不仅是很重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趣的。在“大”和“小”的探索过程中,希望能让孩子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初步获得数、形、量、空间的感性经验和相应的数学概念,愿意并喜欢不断地探索学习。

主题目标:

1、认识最大的和最小的动物,知道图书中文字狱图画的关系。

2、跟随儿歌节奏做手指歌谣,感受传统儿歌“一字韵”的特点。

3、知道小纸可以拼成大纸,探索物体有小变大的方法。

4、通过比较获得最大和最小的概念,初步尝试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序。想象并用各种方法表现实习的物体。

5、感受音乐的轻重和音乐的强弱对比。

6、想象身体个部位的变化,体验身体收缩和伸展的变化。

7、观察物体有效变大或有大变小的变化。

8、了解人和动物的`成长的变化。认识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小圆形想象创作。

乐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感受运动带来的愉悦。

在认识自己发展成长中树立自信心。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自开展了音乐活动《十个印第安小朋友》以后,小朋友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继续加强幼儿对印第安人的理解,预设了此次《小小印第安人》的美术陶泥活动。现阶段,幼儿有用黏土搓长条、压扁、搓水滴形的经验,但是幼儿制作时,作品都是比较单一,用胶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但对于辅助材料的利用不多和不知如何使用。在本次手工活动中,幼儿需要用搓圆、压扁、搓长条等方法制作印第安人的五官,还需要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进行装饰,体现印第安人的特点。

活动目标:

1.能用搓圆、压扁搓长条的方式制作印第安人的五官。

2.感知印第安人的独特造型。尝试在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印第安人的脸部彩绘、头饰。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搓圆、压扁搓长条的方式制作印第安人的五官。

难点:感知印第安人的独特造型。尝试在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印第安人的脸部彩绘、羽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已经掌握搓水滴形、搓条的技巧。

2.幼儿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主材:各色超轻粘土(黑、棕、红、黄、绿、白、橙)

辅助材料:DIY 活动眼睛、羽毛、四色小木棍、毛条、卡纸、记号笔、剪刀、工具刀)

环境准备:作品展示台

活动过程:

一、图片欣赏,感知印第安人的独特造型。

1、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幼儿观察印第安人的脸部彩绘和头饰。

T:这是印第安人。你在印第安人的脸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印第安人的脸部彩绘)

T:你还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最特别?(引导幼儿观察印第安人的头饰)

2、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意。

T:今天我们班上,还来了几名印第安人,我们一起欢迎一下他们吧。邀请来的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印第安人的头饰,脸部彩绘)

二、教师示范,材料介绍

1、为了让客人不再孤单,我们今天要制作一些印第安人,和他做朋友。制作印第安人需要用到“纸筒、胶泥、DIY 活动眼睛、羽毛、四色小木棍、毛条、卡纸、记号笔、剪刀、工具刀”

步骤:

第一步:需要用胶泥在纸筒上做出印第安人的五官(眼睛、鼻子、嘴巴、眉毛)。

第二步:用辅助材料(羽毛、四色小木棍、毛条、眼睛)这些材料来进行装饰 。

T:羽毛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规则提醒

1、材料用多少取多少。

2、作品完成后,放到展台上。和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作品是如何做的。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观察

重点关注指导幼儿先制作印第安人的五官,然后用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幼儿完成了五官,教师发辅助材料)

四、作品展示,幼儿欣赏

1、请做好了的幼儿,将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幼儿和幼儿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请个别幼儿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总结:肯定幼儿的创新,以及粘土技能的提升。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有浓厚的兴趣,目标达成度高,体现在:90%的幼儿能用搓长条、水滴形的方法制作出印第安人的五官,85%的幼儿还能利用辅助材料进行相应的装饰(如:用四色小木棍代替印第安人的头饰、用毛根代替印第安人脸部彩绘、用胶泥制作出花朵形的彩绘等等)。活动后,幼儿能通过个别分享、集体分享的方式和同伴进行分享,并能将自己的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由于小班的孩子肌肉发育不完善,而我班的孩子都是新来的。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感到在小班开展艺术活动很困难。因此,我针对小班儿童的特点进行了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尽量选择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让孩子们喜欢参与艺术活动。在整个活动中,以视觉感受为主,让孩子自然地进入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作品顺利完成,并获得成就感。

这样才能感受到艺术活动的乐趣,进而喜欢参与艺术活动,这样活动的目标就很好了。

活动目标:

1孩子们可以大胆地选择颜色,学会用棉签画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2掌握蜡笔画的要求和程序。

三。喜欢参加印刷活动,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棉签(装在6个小篮子里)和15块湿抹布。

2水粉画(红色)和绿色蜡笔,背景是大海和鱼纸(每个孩子一张)。

3、泡泡水一瓶、2块kt板用双面胶准备好。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孩子们,艳艳老师给你一个魔术,好吗?(好)

--但在魔法面前,艳艳老师有一个要求,请你闭上眼睛,艳艳老师让你再睁开眼睛。好,现在闭上眼睛。

教师吹泡泡,让幼儿周围都充满泡泡。

请睁开眼睛,欣赏泡泡,并提出问题:

——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孩子用行动和语言来观察和表达:圆的,大的,小的)

--这些气泡都粘在一起了吗?(引导幼儿说出有的靠在一起,有的分开,就像有的喜欢和好朋友挤在一起,有的喜欢单独呆在一个很空的地方一样)

(二)、导出主题:

-今天,艳艳不仅使你泡沫,还带来了许多小客人。

——出示的背景图和小鱼**

——听,谁在说话?(老师做了听耳语的动作)哦!原来小鱼有朋友,但他们想吐泡泡?我们怎样帮小鱼吐泡泡呢?

——教师出示水粉和棉签。请幼儿观察棉签的形状。请幼儿想办法画泡泡。(三)、教师示范制作泡泡

--你想让鱼吹出什么样的气泡?是大的还是小的?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示范用棉签印画。建议儿童在印刷过程中注意一些绘画规则和要求,如蘸一种颜色,不需要时用布擦拭。

--孩子们,你看鱼在水里游泳真的很高兴,可是我们的水草还没穿上衣服,我们一起帮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小朋友们你们说说水草是什么颜色的呢?(请个别幼儿说说,教师加以小结:水草是绿色的。)

--老师演示了绿色蜡笔可以用来画水草的颜色。(引导幼儿初步巩固蜡笔的使用)

(四)、幼儿操作

-鼓励儿童尝试选择大,小的圆形材料来印刷气泡,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棉签和颜料印刷气泡。

——教师来回巡查,对个别幼儿加以指导与鼓励。

--老师提醒孩子选择颜色,棉签记得放回原位,供其他孩子使用。

-老师指导孩子不要越界绘画,保持绘图纸页整洁。

(五)、相互欣赏幼儿作品

——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画好的作品展示在大展板上,教师与幼儿找到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

延伸活动:带孩子们变成小鱼游进厕所结束活动。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又由于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致使工业污染,生态被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滥伐森林,野蛮开垦,塑料制品乱扔、矿碴垃圾乱倒,造成水土污染和大气污染, 雾霾天气加剧,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我们多年来的口号。《纲要》中指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装食品,拎玩具、盛垃圾、买菜,塑料袋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塑料袋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对动植物的影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手丢弃的食品袋、垃圾袋幼儿早已司空见惯,在这种情况下, 对幼儿及时的加以教育引导,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时不好的行为。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塑料袋很难溶解,会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1.幼儿对塑料袋真正的认识。

2.在实验中幼儿动手去感受塑料袋是否变化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场地:操场。

2.幼儿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3.实验用品:烧杯、塑料袋、水、醋、打火机;课前把塑料袋埋好在华盖山上。

4.录音机、欢快的歌曲。

5.废旧品、剪刀、碎布、胶布等等。

活动过程

(一)走秀入场(身着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1、幼儿走秀后入座。

2、师提问:你们身上的多了一样什么东西?

3、讨论塑料袋的好、坏。

4、家里人是如何处理塑料袋的?

(二)塑料袋的危害性(查看实验结果)

1、查看实验结果,证明塑料袋的危害性:

A、用水浸泡 B、用醋浸泡 C、用火去烧 D、用土去埋

2、和孩子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3、师提问:这样很难烂掉、溶解掉的塑料袋,你们在那里还见过呢?

(幼儿发散性回答)

4、总结:散落的塑料袋会造成“视觉污染”,危害我们的城市,还有废旧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由于它很难溶解在土壤里,就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死亡。

(三)制作环保袋

1、我们知道了塑料袋对我们的环境污染很大,那我们一起来制作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环保袋。

3、把环保袋送给路人!

活动总结

环境教育最终目标是实现环保成为人的自觉行为。为此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必须提倡环保从我做起。通过这次活动,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知道了被丢掉的垃圾袋也会变成美丽的服装,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自己制造的服装,穿上服装快乐地表演,在这次的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发挥了创造力, 孩子天生就是发明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服装。在这活动中,我们通过实验看了塑料袋在:水、土、醋里是很难有变化的,燃烧会产生毒气,危害我们的身体。这就让孩子们直观的知道了塑料袋的危害性,更让孩子们知道了“减少白色污染”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运各种物体过垫子。

2、通过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机创造力,(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培养幼儿相互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3、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大肌肉力量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垫子、球、障碍块、积木块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分组讨论怎样自己运物过垫子,自选材料进行尝试。(手可以碰垫子,脚步可以碰垫子,提供一种物体)

2、幼儿分组讨论怎样运物过垫子。(手脚均不可一处碰垫子,引导幼儿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作运物过垫子)(提示:合作的小朋友的身体都要出碰到运送的物体)

3、提供多种物品,请幼儿自选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非常高,丰富了不少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各行各业人们工作的辛苦,更加体谅他们,珍惜劳动者的成果。在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不同工作者们对社会的贡献,知道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各种行业的资源。培养孩子尊重和热爱成人的劳动。引导幼儿用感谢的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激发了幼儿尊重劳动者的美好情感及懂得爱惜劳动成果,并学会了与人互助、合作和分享,使游戏的情节性和持久性明显增强。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拓印的圆上添加线条画小鸡。

2、感受涂鸦的快乐。

活动准备:

黄色水粉颜料及拓印模具黑色记号笔、大草地背景、Ppt、五角星

活动过程:

一、鸡妈妈生蛋

ppt1瞧!是谁来了?母鸡

它在大草地上做什么呢?母鸡在青青的大草地上孵蛋呢。

蛋宝宝长什么样呀?

原来母鸡妈妈生的蛋都是圆圆的。

(大草地背景)咕咕哒又来了一只母鸡妈妈,青青草地坐一坐(拓印指导语),它在做什么?(可以让幼儿猜测一下,引起悬念)生下了一个圆圆的蛋宝宝。”(教师拓印圆)

母鸡妈妈在青青草地上一坐,原来是在生蛋宝宝呢。

咕咕哒咕咕哒,好多鸡妈妈要下蛋了,我们一起来帮鸡妈妈选一片最软最美的草地来生蛋好吗?(放音乐:幼儿集体在大背景上拓印圆)

母鸡妈妈在这边下一个蛋,往前跑几步又下了一个蛋,往上跑几步。

鼓励幼儿:这个蛋又圆又大,那个蛋稳稳的下在草地上

鸡妈妈下蛋下好了吗?我们赶快坐坐好来休息一下吧。

二、小小蛋儿把门开

1、ppt2一天天过去了,咦?(蛋壳破裂声)鸡蛋里发生什么事情了? 小鸡出壳啦。

原来过了一段时间,鸡宝宝会从蛋壳里钻出来呢。

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一下,说说看小鸡长什么样?(从尖尖嘴、细细脚、小眼睛等方面)

2、老师帮助小鸡从蛋宝宝里变出来好不好?

教师示范:——小小眼睛亮晶晶(点眼睛),小鸡小鸡站起来(添画细细脚),唧唧,唧唧,尖尖嘴吧钻出来(添画尖尖嘴),一只小鸡出来了

3、听!笃笃笃、笃笃笃。(指着大背景的拓印蛋)小鸡在敲门呢!

谁愿意来帮助它?(请个别幼儿上来添画嘴巴、添画小腿)小小眼睛亮晶晶(眼睛睁开了吗),小鸡小鸡快出来(两条腿站起来了吗)唧唧唧唧钻出来了(唧唧唧唧钻出来了吗)

笃笃笃,好多小鸡快从蛋壳里钻出来哦(幼儿继续拓印、添画嘴、眼睛和腿)

三、分享交流

看看那只神气(眼睛亮亮、细细小脚会走路)的小鸡找到了虫子?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0

题目:小班音乐《小小蛋儿把门开》说课稿及教案反思


导言:


作为一名小班音乐教师,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下面我将根据我的经验,为大家撰写《小小蛋儿把门开》的说课稿及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小蛋儿把门开》是一首朗朗上口、激发幼儿兴趣的儿歌。透过这首歌,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并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情感。


2.通过歌曲的演唱,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音乐游戏和动作演练,增强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音乐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2.难点:幼儿的动作协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1.音乐播放设备。


2.图片或道具:小蛋儿图画、门的图画、开关道具等。


3.绘本《小小蛋儿把门开》。


4.活动道具:感应集装箱、装有惊喜物品的彩蛋。


5.幼儿感知盒:贴纸、棉花等。


五、教学过程:


1.热身(10分钟):


通过手指操、头肩膀操和身体摇摆,放松幼儿身心,进入到音乐世界。


2.导入歌曲(5分钟):


播放《小小蛋儿把门开》的音乐,让幼儿集体欣赏,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通过歌曲的节奏感和旋律引导幼儿跟随节奏拍手、摇摆身体等。


3.展示故事(10分钟):


利用绘本《小小蛋儿把门开》,以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蛋儿把门开的情节。引导幼儿模仿蛋儿的动作和表情,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4.情境引入(10分钟):


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唱歌。在歌词中加入动作指令,例如:“小蛋儿把门开,小蛋儿伸伸腿”。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展示相应的动作,培养动作协调能力。


5.互动游戏(15分钟):


使用感应集装箱,幼儿轮流把蛋放入集装箱中,当蛋碰到感应装置时,集装箱会发出惊喜的声音或亮起彩灯。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6.情感表达(15分钟):


使用幼儿感知盒,幼儿用贴纸、棉花等材料,完成自己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对音乐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7.歌曲结束(5分钟):


回顾一节课的内容,与幼儿一起总结课堂要点和收获。播放歌曲的MV,让幼儿一起唱歌和跳舞,以活泼的氛围结束课堂。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最真实的表达方式展示对音乐的情感。在游戏环节中,他们获得了情感满足和积极体验。不过,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指令接受能力,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小班音乐教学是培养幼儿情感表达和动作协调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教学,我成功激发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音乐情感和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性,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入园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班集体的一部分,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一起游戏。根据学期计划本月的主题活动《我最棒》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让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体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设计了本次区域活动。

本次区域活动我共设置了五个区域: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美工区、游戏区、

区域总目标:

1、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区域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中遵守游戏的规则,愉快的游戏。

2、能够积极摆弄,大胆探索,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体验成功的快乐。

打闹。

4、注意卫生安全,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5、游戏结束,能将玩具收放整齐。

建构区

活动目标:

1、 对建构活动感兴趣,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

合作游戏,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投放材料: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插塑类玩具。

操作要点:

摆各种造型。

造型各异的幼儿喜爱的物品。

教师指导:

摆一摆。

2、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引导插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当幼儿不知道从哪下手时,可适当给幼儿一些建议。

不争抢。

游戏区:

活动目标: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知道关心、爱护他人。

投放材料:医生护士的服装、听诊器、挂号牌、小床,药盒子等。

操作要点:

1、幼儿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穿好衣服。

2、幼儿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等不同角色进行游戏。

3、能和同伴大胆交流,模仿生活情节。

教师指导:

1、活动前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医院里病人找医生看病的情景。

2、鼓励幼儿大胆模仿生活中的情景,和同伴大胆友好交流,关爱他人。

益智区:

活动目标:能眼手协调地进行操作。

材料投放:鱼竿、各种小鱼、小桶等。

操作要点:

1、 幼儿自由选择鱼具,调整合适的位置。

2、幼儿想办法把小鱼钓起来,放在鱼框里。

教师指导:提醒幼儿自己选择,在钓鱼时,把鱼线调到适当的长度,两个小朋友的鱼竿不能碰到一块。

生活区:

活动目标:喜欢扮演生活中的各个角色,能与同伴快乐的参与合作游戏。

投放材料:各种布娃娃、小厨房用的餐具、小桌子、椅子等。

操作要点:

1、自由分配角色。

2、能够跟同伴合作游戏。

教师指导:

不争抢。

穿衣服时要有耐心。

不大声说话、不影响别的小朋友。

美工区:

活动目标:练习手指点画,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投放材料:印泥、湿纸巾、各种成品、半成品作品。

操作要点: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大树对画面进行装饰。

运用不同颜色。

教师指导:

1、根据孩子能力引导幼儿选择成品或半成品进行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用色。

3、教育幼儿作画完毕要用湿纸巾把小手擦干净,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 导入主题:

1、师幼一起做律动,集中幼儿注意力。

2、谈话活动:小朋友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又到了我们的区域活动时间了,在上次的区域活动中,有的小朋友把我们的玩具乱扔,小玩具可不高兴了,今天我们在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玩具要轻拿轻放,这样小玩具才能开心的和我们一起做游,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卫生、玩具轻拿轻放及幼儿之间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希望小朋友在活动的时候能大胆的交流探索,大胆的想象和创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

二、幼儿自主活动:

1、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

2、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现象,给以肯定。

3、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幼儿取得成功。

4、活动记录:教师用照相及摄像的形式记录幼儿的表现。

三、师生交流共享:

1、让幼儿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功感,并体验分享自己和别人学到的本领。引导幼儿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2、请幼儿讲一讲在活动中自己有没有遇到困难,是怎么做的,鼓励大家,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想办法克服,就会学到更多的本领。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2

3、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帮助别人。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夹文一幅、各种手在做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手拍拍》

听音乐做动作,提问:小朋友把什么藏起来了?伸出来看看,你有几只小手?

(二)、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

1、出示左、右手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汉字:左、右、手、一、二、三、四、五。

(1)请小朋友伸出左手数一数,我们左手上有几个手指头?引出童谣:伸出左手,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共有5个手指头。

(2)那我们右手上有几个手指头?引出童谣:伸出右手,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也有5个手指头。

(3)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共有几个手指头?引出童谣:左手和右手共有几个手指头?

2、幼儿学习童谣,了解童谣中的童趣。

(1)师完整地朗诵童谣。(边朗诵边做动作)提问:童谣里面讲了什么?(请幼儿用童谣里的话说。)我们两只小手会干什么?

(2)师再次边朗诵童谣边做动作,幼儿边跟念边做动作。

(3)让幼儿集体边朗诵边做动作。

(4)请个别幼儿表演童谣。

3、鼓励幼儿替换童谣中的内容,进行仿编活动。

师:我们除了有一双能干的手,还有什么?

4、引导幼儿把仿编的内容念到童谣里。

四、认识小小手的功能

提问:小手还可以干什么?(出示图片)小手可以画画、擦桌子等,我们的小手可会许多事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千万别让小手闲着,如果你让小手闲着,他会不高兴的。现在,用你的小手去画美丽的花吧!

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直观的教具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利用玩具小手和图片,孩子通过多种角度来感知和操作“玩具小手。”直观的教具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小手的作用。由于小班幼儿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准备了各种贴近生活的图片,来拓展幼儿的经验。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在走跑交替活动中,锻炼动作的灵敏性。

2、尝试按照信号的指示进行活动。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活动准备:

小塑料圈若干,红绿板各一块,操场上画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手持小塑料圈,模仿开车的动作走或跑进入场地大圆圈。

2、游戏:小小驾驶员

(1)幼儿讨论:

——“驾驶员在马路上驾驶汽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发出“红灯停、绿灯行”的信号,幼儿按信号“开车、停车”。

(3)教师出示自备“红绿灯”教具,引起幼儿再次活动的兴趣:

——“这是什么?”

——“我们看见这些标志时应该怎么做?”

(4)幼儿分散在大圆圈内,看到“绿灯”则自由四散开车,听到“慢慢开”就走,听到“快快开”就跑;见到红灯则要立即停止。游戏反复进行。

3、小结:

师生简单讲评,表扬按信号要求活动的幼儿。“小司机”开车会停车场

活动反思:

游戏应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则,激起他们对家想的酷爱。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 学习歌表演,尝试表演小鸡出壳时的惊喜。

2、 感受歌曲的趣味和表演活动的快乐。

3、 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4、 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 磁带及录音机。

2、 蛋壳道具。

活动过程:

1、 引出课题。

2、 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教师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请幼儿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教师范唱,幼儿拍手感受歌曲节奏。

·教师弹奏歌曲,幼儿听着旋律,按节奏说歌词。注意“把门开”、“小鸡来”“胖乎乎”的附点音符节奏。

3、 幼儿学唱歌曲。

·教师完整演唱,幼儿轻轻跟唱数遍。

·幼儿边唱边加入动作。

4、 学习表演。

·听歌曲录音,请几个幼儿扮“小鸡”,躲进“大蛋壳”表演小鸡出壳。

·幼儿将自己的小椅子当蛋壳,躲进椅子背后,表演“小鸡出壳”数遍。

课后反思:

这节课对我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没上之前我还比较紧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好把这节课上好,不过这些都是多余的。在第一环节,我能把小朋友的兴趣都拉过来(除了个别),对小朋友来说,上音乐课他们很开心,因为又能唱又能在加上动作来表演,他们很喜欢展示自己,这样也能帮助他们来记住歌词,所以我并不担心他们。不过,我在道具方面可能还有欠缺,应该把小鸡出壳描述的更生动一点,像看动画那样,这样小朋友会更喜欢吧。

大和小小班教案 篇15

目标:

1、通过图片的提示,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2、借助教师的口型唱准切分音,并能积极参加创编活动。

3、乐意参与集体演唱活动。

准备:

图片

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3、教师边打开蛋门边念歌词:“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个星期唐老师教的歌曲吗?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二、复习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唱准切分音

过渡语:这首歌你们学会了吗?可邹老师还不会唱,你们来当小老师教教我,你们愿意吗?(愿意)那你们先来唱一遍让我熟悉一下,然后我来跟你们一起唱,好吗?(好)

1、幼儿集体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2、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3、你们唱得真好听,可是邹老师还有几个地方不会唱,就是“小小蛋儿把门开”中的“把门开”三个字不会唱,那个厉害的小老师来教教我?

拿我们应该怎么唱呢?我们听唐老师来示范一下吧!

5、唐老师示范:幼儿根据口型唱准切分音。

6、“小鸡来”“胖乎乎”方法同上。

那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唱给客人老师听吧!

三、创编歌词

过渡语:你们唱的真好听!那除了小鸡是从蛋里面出来的,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是从蛋里面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

1、幼儿自由回答

2、刚才幼儿小朋友说道了“小鸭子从蛋里面出来”,那我们就来唱唱小鸭子吧!

3、出示小鸭子图片: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鸭来。

4、小鸭长得怎么样?是怎么叫的?

5、一起把创编的歌词唱到歌曲中。

羿射九日教案15篇


每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前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我们需要专心致志地去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教案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才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羿射九日教案”的必备知识,但所述观点仅供参考,请不要轻信!

羿射九日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读下面的词语。

值(zhí)日熔(róng)化艰(jiān)难神箭(jiàn)射(shè)日乱窜(cuàn)炎(yán)热滋(zī)润爆裂(liè)繁茂(mào)奔腾(téng)

3、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读课文,把句子读流利,了解课文内容。

二、感悟课文结构,练习讲故事

1、读读课题,说说“羿射九日”的意思。

2、思考:

(1)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原因?

自己读一读课文,想想原因是什么。

(2)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经过?

自己读一读,想想羿是怎样射掉九个太阳的。

(3)默读第4自然段,把描写羿射日的句子画出来。

(4)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结果?

(5)为什么羿只射了九个太阳就不射了?

(6)自己读一读,想想羿射九日以后会怎么样。

3、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4、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订正。

5、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羿射九日”的故事。

三、讲述神话故事

1、(播放动画)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2、这么好的动画如果加上配音就更好了,想试试吗?

3、小组内合作,互相补充。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描述出来。

(学生看动画练讲故事,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讲故事。

四、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你愿意讲给大家听听吗?

【板书设计】

羿射九日

起因十日同时出现日子艰难

经过搭拉对准射日

结果勃勃生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很顺利地完成了每个环节的教学。原因是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充分考虑到自己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学生捕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主,怕达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劲儿拽着学生走。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对于个别问题我还是有些急躁,没有很好地听完学生的想法。

[再教设计]无论何时,教师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真正听清学生说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用冷静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羿射九日教案 篇2

《羿射九日教案》是一部以古代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叙事诗,通过具象化的形式展现了人类对于信仰、自由、拯救的追求。本文以此为主题,以叙事诗的形式,描绘了羿射九日的故事,并探讨了其中关于信仰、自由和拯救的思考。

羿射九日

天地初开之时,有一神箭手名叫羿,他的箭术无人能比。人们称他为“神射之王”,而且他的箭每射出一箭,便能射中九日。羿的箭被誉为人间最神奇的武器,人们对他的崇拜与敬仰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羿却渐渐感到了内心的空虚与困惑。尽管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射中九日,但这个众人赞美的目标对他而言似乎缺少真正的意义。羿开始思考,他追求箭术的理由究竟是什么?箭能给他带来的,超越射中九日的成就感和虚荣之外又是什么?

于是,他决定离开人间,进入无尽的远方,寻找答案。他要找到箭术背后的本源,找到赋予箭力量的真谛所在。这是一个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旅程,他将穿越大漠,跨过高山,探索未知的领域。

终于,他来到了神秘而荒芜的神箭山。山上有一位千年修炼的仙人,他懂得箭术的全部奥义。羿向他请教,希望能够找到心心念念的答案。

但仙人告诉他,箭术并不是为了追求力量与胜利,而是为了拯救。箭并非为了破坏,而是为了保护。箭术的目的是为了守护那些脆弱的生命,给予他们希望与力量。

羿茅塞顿开,他终于明白了箭术的真正含义。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一个超越自我,拯救世界的使命。他决定回到人间,尽自己所能,用箭术保护每一个生命,给予他们力量与希望。

从此以后,羿用箭术驱散黑暗,为人间带来光明。他不再追求九日的射中,而是追求心中的九日,那个令他绽放希望的九日。他的箭不再是一种武器,而是一种信仰,一种拯救的力量。

羿的故事渐渐传遍人间,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们崇拜他,向他学习,继承他的箭术,用箭术守护生命。他的精神永存于人间,他的使命在人们心中燃烧。

我们每个人都是羿,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自己的选择与困惑。面对这些,我们可以从羿的故事中得到启示。箭术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信仰,自由与拯救。我们要像羿一样,追求心中九日,坚守信仰与理想,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我们所珍爱的一切。

或许,我们并不能像羿一样,射中九日。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信仰与拯救的心,用我们的善意与力量,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是一只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箭术,击中心中的九日。

羿射九日的教训是:箭并非为了崇高的目标而射中目标,而是为了守护脆弱的生命,给予他们希望与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担当,去守护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拯救,一种自由。

在这个充满困惑与迷茫的时代,我们需要像羿一样,找到我们内心的九日。相信自己,相信箭术的力量,相信每个人的力量,去拯救这个世界。因为,信仰与拯救,是我们共同的主题。

羿射九日教案 篇3

羿射九日教案主题范文

羿射九日是一个浓厚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讲述了羿通过九日的持续射箭来拯救了人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魅力。

一、掌握故事内容

羿是人类的救星,他射下了十个太阳,为人民带来了凉爽。射日之后,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太阳,日夜循环,依次升落。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丧失了日月轮换的能力。后来,十分霸道的王母娘娘想要得到羿的长生不老药,羿不愿意,而王母娘娘就抢夺了长生不老药。羿深感愤怒,爬上了丰山,准备射掉王母娘娘。射箭后,王母娘娘逃到云端,人民却依旧受到了灾难的威胁。于是,羿决定继续射箭救助百姓,他精通射箭,变换角度,终于用九天九夜射中了九个太阳,给人民带来了和平。

二、体悟传统文化

1.射箭的精神:中国有句古话:“箭如满月,人如梁木”,形容箭手的技艺之高。需要注意的是,羿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轻松地射下九个太阳的,而是历经循序渐进的过程,反复尝试和修正才有所收获。这也启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轻言放弃,而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2.民族精神:羿射九日的故事中,体现了中国人善良、智慧、勇敢、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射日和射妖的过程中,羿都不是为了自己而射箭,而是为了拯救人民和国家,凭借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完成了神话传说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注重集体荣誉的观念和习惯,要将个人的成就融入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3.尊重自然的精神:羿射九日的神话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射下太阳之后,人们过着惬意的生活。羿射九日也是为了保护人民不受极端气候威胁。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享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启示孩子品德教育

1.爱国情怀:羿射九日的神话中,表现出了羿不顾自身安危,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一切付出的精神,启发了孩子们要有爱国情怀,关心社会、关注国家。

2.勇敢坚韧的品质:羿射九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孩子也应该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追求梦想。

3.互助精神:羿射九日的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团结一心共同完成艰巨的任务,这说明互助精神对于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性,也提醒孩子相互扶持,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努力。

四、营造教育环境

1.营造情境引发兴趣,让孩子自主学习,感受故事背后的内涵和修养。

2.鼓励思考,启迪思维,教导孩子如何整理自己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提高沟通能力。例如,孩子们可以模拟羿和妻子贤妃之间的对话,表演在射箭时的心境等等。

最后,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文化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引导他们走向好的道路,蓄积他们今后各种可能需要的知识和力量,提高他们的人生阅历。

羿射九日教案 篇4

《羿射九日教案主题范文》

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羿的英雄。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以及权力的滥用与积极的利用。以下是一个关于《羿射九日教案》的主题范文,用于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的主题与意义。

羿射九日教案

导语:

古代中国神话中,有许多关于英雄和神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被称为《羿射九日》。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羿的英雄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救人们并解决困境的过程。这个故事的主题涉及到了个人能力与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权力的滥用与积极的利用。通过对该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强调智慧的价值。

正文:

一、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在故事中,羿是一个非常强壮和勇敢的英雄。他拥有出众的射箭技巧和强大的力量,能够轻松地解决许多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依赖羿的力量,开始滥用权力。他们要求羿射下九个太阳来解决他们的问题。然而,羿意识到只通过力量解决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相反,他决定运用智慧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他设法制止了太阳的滥用,找到了平衡人类生活的方法。这一主题表明,力量固然有用,但智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权力的滥用与积极利用

羿的力量使他成为英雄,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随着力量的增强,权力也伴随而来。随着太阳滥用的日益严重,羿决定停止滥用力量来解决问题。相反,他设法找到一种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平衡方法。通过运用智慧,羿最终让太阳在天上运行九日,解决了人类的问题。这一主题强调了权力的滥用是有害的,而积极利用权力可以给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智慧的价值

羿射九日这个故事强调了智慧的价值。虽然羿拥有强大的力量,但他意识到仅靠力量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他运用他的智慧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故事中,智慧被描绘为比力量更有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在艰难的情况下找到解决方案。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仅要依靠我们的力量,还要发挥我们的智慧,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结论:

通过阅读和研究《羿射九日教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以及权力的滥用与积极的利用。故事中的主人公羿通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强调了智慧的价值。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挥自己的智慧,而不仅仅依赖力量。只有在情况出现变化时,我们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因此,理解并运用羿射九日背后的主题和意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羿射九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这是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喜欢神话故事吗?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出示课题:羿射九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咱们先来听听这个故事,好吗?播放视频。

2.你想不想也来读读这个故事?那咱们得先来认一认本节课生字?

在刚才的读书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读书姿势很好,大多数小朋友已经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圈画出来了,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出示:

jué zhí lèi jiān ɡōnɡjiàn yán hài cǐ xīn

觉得 值日 人类 艰难 弓 箭 炎热 害 怕 从此 重新

shè rónɡ liè cuàn zhuānɡ jiɑ zī mào ténɡ

射下 熔化 爆 裂 乱窜 庄 稼 滋养 茂盛 奔腾

借助拼音自由去拼音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相机提示“稼”读轻声,“此、窜、滋”是平舌音,“值、射、熔、庄”是翘舌音,“艰、箭、新”是前鼻音,“弓、腾”是后鼻音。

告诉我你读懂了那个词语?你既可以解释也可以通过做动作、换词告诉我。

3. 练习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2)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评议朗读情况。

(3)教师重点指导以下4个句子:

①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

②他翻过来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东海边。

③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

④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4)再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的音,比一比谁的舌头最灵活!

(5)课文读正确了,能不能流利地读一读?做到“不顿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学生自由读课文,读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4.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1)出示:

天上同时出现( )太阳,( )都快被烤焦了,( )就准备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他一口气射掉了( )太阳,留下( )太阳让它造福世界。从此,太阳每天从( )升起,从( )落下。( )渐渐滋润起来,( )渐渐繁茂起来,( )奔腾欢唱,大地( )现出了勃勃生机。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填空。

(三)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1.小朋友们课文读得真好,那字肯定能写得更好。说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相机指导: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观察字的结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每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注意关键笔画的占格。待到心中有字,才能下笔。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几个字。

2.课件出示生字:

觉 值 类 艰 弓 炎 害 此 新

(1)这几个字,你已经记住了哪一个?你是怎么记住的?(师生交流)

我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从结构、部首、形似字比较记忆,再领着同学书空。

(2)重点指导

“觉 ”注意上面是个“学”字头,下面是个“见”,千万不要写成“贝”。

②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外面的框要写的挺,左边竖比右边横折勾的竖勾要短,里面的2个“人”要写的小,且要对齐。

“值” ①:注意右边的“直”下面不是“且”,多一横。

②扩词练习:值日 值钱 值得

③教师范写。

“此”第四笔是提,第六笔是竖弯钩。

3.学生写字,注意提醒坐姿。

4. 展示、评价。

(四)巩固练习

打开“新课堂”完成读拼音写词语。(自己完成后,同位互改,同位认为写得满意加一颗星。教师展评,鼓励学生写正确,写整洁。)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开火车,抢树叶。(分组开火车读另一组树上的字,把它抢到自己这一组的.大树上来。)

2. 自由选择课文的一部分感情朗读,并展示给小组的同学听。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刚刚老师听到同学们还有一些字词读不准,我们在一起来看看。

[出示:扶桑---那里有一颗无比高的大树,叫做扶桑。

神弓 神箭-------他有一张红色的神弓和十支白色的神箭。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什么了?

[随机教学] 指名反馈

1.(生1:我读懂了原本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十个太阳不听话, 所以羿才去射日的。)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指名读第1-3自然段段]

其实这里介绍的就是羿射九日的原因。

2.还读懂了什么?(生2:我读懂了羿是怎么射日的。)

(1)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为大家读一读好么?(生读第4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你能听出羿是怎样射日的么?

(2) 你认为哪里不好读,需要老师同学帮助?

出示(蹚过 嗖 爆裂 乱窜 噗噗)

齐读

(3) 默读第4段把描写羿射日的句子画一画。

(4) 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他翻过来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东海边。

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

(5) [出示图片]看图填空,说一说羿是怎样射日的?

(6)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 读到这里,你感觉羿是个怎样的人?(英雄)

3.质疑:为什么只射了九个就不射了?

(1) 指名读第六段

(2) 反馈:出示

“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3) 你感觉羿是个怎样的英雄? (聪明,关心百姓)

4.是呀!多好的英雄呀![生齐读第六段]

(四)讲述神话故事。

1.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 大地上重新现

出了勃勃生机。

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参照上面的表格提示,复述课文。注意,前后连贯,语言流畅,通顺,表达清楚。

3.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描述出来,议会我们进行小组展示,好吗?(学生看动画练讲故事,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

(五)积累提高,拓展训练

1.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愿意讲给大家听听吗?

预设:《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

2.说说你想对羿说什么。

(1)如果你喜欢写,就拿出手中的笔,写一写。

(2)如果你喜欢画,就拿起笔,画一画。

板书设计

原因:十日当空,万物生灵涂炭

翻过 蹚过 来到

羿射九日 经过: 搭上 拉开 一口气 无私奉献

留下一个太阳 大英雄

结果:万物现出勃勃生机

羿射九日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射、值”等12个生字,会写“觉、值”等9个字,会写“东边、光明”等18个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神话故事的“神奇”,激发学生对中国神话故事的阅读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不喜欢神话故事呢?有没有看过中国的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是啊,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很多,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谁在做什么?中国的神话故事题目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

2. 我们中国有着四大神话故事: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还有羿射九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羿射九日。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你知道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3. 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要射日?羿怎么射日?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地读。

2.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出示词语)

射箭 值日 熔化 艰难 爆裂 乱窜 炎热 庄稼 滋润 奔腾

4. 默读课文,找一找羿射九日的原因和结果,并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起因

经过

结果

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

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三、精读课文,感受神奇

(一)天有十日

1.神话故事都有自己的特点,你知道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人不可能想到的、做到的)我们讲故事时,只有突出其特点才会更加吸引人。

2.《羿射九日》是神话故事,那故事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感到很“神奇”?请默读课文,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我们从起因开始说。

(1)预设一: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

是啊,树上居然能站着一个太阳,天有十日,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谁用你的声音表现故事的神奇?

(2)预设二: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

“坐上两轮车”:古人的想象是如此的丰富神奇,太阳竟然还有两轮车,多有趣啊。把太阳的东升西落比喻成太阳坐着两轮车上走过天空。多么神奇,一起来读一读吧!

(3)【出示句子】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既然太阳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那为什么羿要射日呢?

预设三: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太没意思啦”:确实是很神奇,古人把十个太阳想象成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子,有着自己的思想。

这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可怕吗?联系夏季火辣辣的太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可现在是有十个太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句子】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A.字源识字:“炙”,在火堆上烤肉串。

B.指导朗读:重读“十个、炙烤”,显示情况危急。

(4)十个太阳一同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出示句子】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出示图片)

(1)这样夸张的写法源自古人的想象,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想象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上还会出现哪些苦难的景象?指导朗读。

(2)识字“熔化”:钢铁被火熔化。

(3)语用训练:被字句转化为把字句

禾苗被晒枯了。 把 。

四、学字

天有十日本应轮流值日,却因觉得没意思,十日危害人间,使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吧。

1、结构分类。

2、教师范写:值,此,新。

3、组词练习。

4、书写练习(提醒注意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5、评价反馈。

五、总结

这样的苦难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人类还能不能继续生存?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有一个人站出来了,那就是——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羿射九日的过程。

羿射九日教案 篇7

《羿射九日教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精彩片段,主要描写了神射手羿为了拯救人类而连续射下了九个太阳的情节。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被视为勇敢、智慧和牺牲精神的象征。以下是一篇关于羿射九日的主题范文:

《羿射九日:智慧勇气与无私奉献的化身》

羿,一个名字象征着射箭的神奇力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传世的英雄形象。而他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则更是让人们深深着迷。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人性的最高追求,如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

故事发生在古代,人间有十个太阳,灼烧着大地,使得庄稼枯萎,人民疾病滋生。为了拯救人类,天帝下令羿去射下九个太阳。在大家对羿抱有极大期望的同时,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短短九天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任务呢?

羿通过精心的计划和专注的态度,首先用一箭射下太阳,再用另一把箭射下第二个,如此循环,终于在九天后将九个太阳射下。这需要他的智慧和技巧,他必须精确地计算出每一次射击的力道和角度,以确保太阳能够安全落地。他的勇气和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射箭已经是一件非常难以驾驭的技艺,更何况射下九个太阳。然而,羿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直到完成了任务。

然而,最令人敬佩的是羿的无私奉献精神。本来,羿作为一个射箭的神,可以一直享受着射箭的荣耀。但是,他把个人的荣耀放在了人类的福祉之上。他没有因为已经射下了九个太阳而满足,而是觉得射下十个太阳会对大地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停下了继续射击的行动。羿的无私奉献让人们惊叹不已,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人类谋取了福祉。

羿射九日的故事是一个象征着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勇往直前,不退缩。同时,我们也需要为他人考虑,无私奉献,像羿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羿的故事在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对于人性最高追求的启示。

羿射九日的故事源远流长,不仅是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更是一幅展现人类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画卷。让我们时刻铭记这个故事,以此激励自己,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和人类的福祉而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羿射九日教案 篇8

《羿射九日教案》是一篇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上古时代一个名叫羿的英雄人物,通过射日救人的故事来表达了忠诚、仁爱、勇敢等主题。以下是一篇关于《羿射九日教案》主题的范文。

《羿射九日教案》主题分析

《羿射九日教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主题贯穿始终,以羿的忠诚、仁爱和勇敢为核心。通过描写羿射日的故事情节,作者寓意深远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追求,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个人价值。

忠诚是《羿射九日教案》一大主题,羿是一个有着无比忠诚的英雄人物。他在故事中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射日的任务,为了拯救人类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始终崇尚天道,坚守自己的信仰,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人类的无私奉献。这种忠诚的品质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通过羿的形象,读者能够明白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为了某个个人或者团体,而是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广大的利益。

仁爱是《羿射九日教案》的另一个重要主题。羿射日后,让人们意识到后天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在受苦之时,羿毫不犹豫地给予了最温暖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他不仅最先为人类拯救了阳光,还在故事的结尾,帮助了无数的人们,把光明带给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通过羿的形象,读者能够领悟到在关键时刻,仁爱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同时,作者也想告诉人们,只有通过互助与友爱,人类才能真正变得伟大和幸福。

勇敢是《羿射九日教案》的又一个主题。羿射日的任务是非常危险的,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但是,面对困难,羿并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所有的困难。羿的勇敢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信心。通过羿的形象,读者能够明白勇敢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品质。勇敢不仅仅是勇往直前的勇气,还包括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坚韧与毅力。

总结

《羿射九日教案》作为一部古代神话故事,通过羿的形象展现了忠诚、仁爱和勇敢等主题。忠诚使我们明白,对于事业、责任和自己的信仰要始终如一;仁爱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关怀与帮助他人,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幸福;勇敢则使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通过这些主题展示,读者能够从《羿射九日教案》中获得对于生活的启示,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追求自己的理想。

羿射九日教案 篇9

羿射九日教案相关主题范文:背叛与信任的薄弱线

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故事讲述了天上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升起照亮人间,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给人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射箭高手羿挺身而出,用他的神箭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间。然而,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英雄拯救人间的故事,而是关于背叛与信任的薄弱线的反思。

背叛与信任的薄弱线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中,背叛的可能性总是存在。在羿射九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薄弱线的存在。太阳和羿原本是息息相关的,太阳给予人间光明和温暖,而羿则是人间的英雄,他的射箭技艺使得人们对他抱有极大的信任。然而,当十个太阳同时升起,给人间带来巨大灾难时,羿却只射下了九个太阳,而将最后一个保留了下来。这个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们对羿的信任,因为他们期望羿能够将所有的太阳射下来,从而彻底消除这场灾难。然而,羿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他的怀疑和不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背叛与信任的薄弱线也是存在的。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某些时刻,那些我们信任的人会背叛我们。这些人可以是亲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我们所尊敬的领导。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或是以某种方式背离我们的期望。这些背叛行为不仅让我们失望,也会对我们的信任关系造成深远影响。

然而,羿射九日故事中也给予了我们对背叛与信任之间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故事中的太阳和羿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九个太阳被射下时发生了变化。太阳们开始质疑羿的真实意图,而羿也开始沉思自己是不是已经超出了自身的限制。最终,太阳们选择回到天空,恢复了与羿之间的信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叛和信任并非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故事来进行思考。当我们面临背叛时,我们可以先停下来想一想,是否对方真的是出于恶意的背叛,还是出于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我们可以试着放下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偏见,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心态,从而通过沟通和谅解来重建信任。在信任关系中,关键的一点是相互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单纯的看待背叛这个行为本身。

总之,羿射九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关于英雄拯救人间的神话,更是对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思考。背叛与信任之间的薄弱线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对于背叛,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和宽容,以便重新建立信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或许我们能够找到背叛与信任之间的更加稳固的平衡点。

羿射九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8个字。

能力目标: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情感目标: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这是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喜欢神话故事吗?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出示课题:羿射九日]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刚刚老师听到同学们还有一些字词读不准,我们在一起来看看

[出示:扶桑---那里有一颗无比高的大树,叫做扶桑。

违反 不肯-------有一天,十个孩子违反了母亲的要求,一起跑到树上去住,说什么也不肯下来。

神弓 神箭-------他有一张红色的神弓和十支白色的神箭。

疾飞-------箭带着风声呼呼地疾飞,转眼间,一个大火球无声地爆裂开了,流火乱飞,红光四溅。

拥立]

[出示:烤焦 苦不堪言]

三、熟悉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什么了?

[随机教学] 指名反馈

1.(生1:我读懂了原本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十个太阳不听话, 所以羿才去射日的。)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指名读第1、2段]

其实这里介绍的就是羿射日的原因(教师帮助学生屡顺人物之间的关系)

2.还读懂了什么?(生2:我还读懂了羿是帝俊派到尧身边为人们除害的神,及他是怎么射日的。)

(1)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为大家读一读好么?(生读第3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你能听出羿是怎样射日的么?

(2) 你认为哪里不好读,需要老师同学帮助?

[出示:羿 是 帝俊 派到 尧身边 为人间 除害的 神。

立即派人 偷偷的 从 羿的 箭囊中 抽出一支箭。]

齐读

(3) 默读第三段把描写羿射日的句子画一画

(4) 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5) [出示图片]看图填空,说一说羿是怎样射日的?

(6)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 读到这里,你感觉羿是个怎样的人?(英雄)

(8) [出示:接着,羿有射掉了第二个、第三个……] 体会省略号的用法,省略了什么?

3.质疑:为什么直射了九个就不射了?

(1) 指名读第四段

(2) 反馈

(3) 你感觉尧是个怎样的皇帝? (聪明,关心百姓)

4.是呀!多好的皇帝呀![生齐读第五段]

四、讲述神话故事。

1.[无声动画]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2.这么好的动画如果加上配音就更好了,像试试么?

3.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描述出来,议会我们进行小组展示,好吗?(学生看动画练讲故事,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

五、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愿意讲给大家听听吗?

羿射九日教案 篇11

《羿射九日》教案主题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羿射九日”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限制,了解追求力量的代价。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让学生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提高。

二、教学过程:

1. 告诉学生故事背景

在古代,天上有十日,十日为一周期,轮流为世人照明。这其中,阳力最强的第九日,被认为是最为珍贵的日子。但在一次天宫之中的争斗中,天帝的弟弟二郎神杀死了太阳眼,导致太阳只能出来一半,使得天地阴晴不定,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2. 分组阅读故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阅读《羿射九日》故事。并叫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记录自己的疑惑和看法,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3. 讨论羿射九日故事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和笔记,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 羿的能力:他的弓术是否是神仙级别的?

(2) 羿的局限:他在射日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

(3) 羿的代价:羿为了保护人们射日,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4) 羿越陈奋斗:学生认为羿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4. 组内讨论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了解其他小组在讨论中的看法和发现。

5. 带领学生总结

了解每个小组的想法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 羿的能力:羿并不是神仙,他的弓术是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懈努力,才得以达成的。

(2) 羿的局限:羿在射日的过程中,曾感到极度疲乏和困扰,这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3) 羿的代价:羿为了保护人们射日,最终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光了,他为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取了自然的平衡。

(4) 羿的越陈奋斗:学生从羿的故事中得出许多启示,比如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付出代价、追求梦想等。

三、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彼此分享讨论,并相互学习。

2. 讨论法: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动力。

3. 总结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形成自己的思想。

四、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是一则寓言故事,它深刻地诠释了一个人的能力和局限,并真实地反映出要追求力量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其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羿射九日教案 篇12

羿射九日教案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每当垂暮之时,孩子们会聚在一起,听着这个饱含着神话色彩的故事,感受着我们祖先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切关爱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个故事呢?下面,我将根据这个故事主题,为老师们提供一份教案。

教案主题:柏拉图式的美德教育之道——羿射九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传统文化。

2.通过分析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德教育理论,结合羿射九日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培养学生道德感和责任感,弘扬国粹民族文化,促进道德风尚建设。

教学步骤:

1. 故事阅读:

给孩子们介绍羿射九日的故事背景和情节。鼓励学生们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进行描绘,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并引出主题。

2. 分析美德教育理论:

介绍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德教育理论,即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感和行为,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和谐、普遍幸福。并且,引导学生们了解道德、美德和是非黑白的本质。

3. 再次阅读羿射九日,分析其中的道德、美德和责任:

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羿的慷慨和牺牲精神、他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关注等,指导学生归纳道德、美德及道德准则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4. 拓展学生对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该故事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活动:

(1)让学生针对性的推敲这个故事的人物、情节、任何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羿射九日的理解及评价,并思考优秀品德与守礼德的关系。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发掘道德与美德,寓教于乐。

(2)组织学生通过演讲、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羿射九日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3)通过写作方式,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出“我是羿”或“我是射”的主题作文,展示自己基于这个故事的思考和想象。

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过程,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贯穿了美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古代传说故事,促进学生心灵的升华与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通过通过启发创新,展现出学生个性和智慧。

羿射九日教案 篇13

《羿射九日教案》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神话故事,它涉及到人类智慧、勇气和解救困境的力量。本文将以羿射九日为主题,探讨其对人类文化和个人成长的启示,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羿射九日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人们面临着九天连续大旱的灾难。作为后羿的后人,羿决定挺身而出,使用神弓神箭射下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故事从传说中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掌控和改变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困境的勇敢面对和解决的意志。

首先,羿射九日传递了人类智慧的重要性。在故事中,羿并没有盲目地射箭,而是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和特征,找到了射箭的最佳时机和位置。这表明人类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羿射九日激励着人们热爱知识,不断学习和探索,从而应对各种困境和挑战。

其次,羿射九日也展现了个人勇气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在面对连续大旱的灾难时,羿站了出来,承担起解救人民的责任。他并没有退缩或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在困境面前不要畏缩,要敢于承担责任并为他人做出贡献。

此外,羿射九日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在故事中,羿并没有滥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神灵,而是选择了履行自己的责任,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提醒着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肆意破坏和剥削。

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在面临挑战时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这个故事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启示。它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勇于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尊重自然。通过理解和传承羿射九日这个主题,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成为更全面、更有担当的人。

总之,羿射九日是一则具有深刻意义的神话故事。它通过讲述羿解救人民于困境的故事,传达了智慧、勇气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尊重自然。这个故事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羿射九日教案 篇14

羿射九日教案

作为一位老师,我深深被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吸引。当我研究了《羿射九日》这个故事后,我决定将其作为一堂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课程来教授给我的学生们。我的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2. 理解并讨论羿的英雄事迹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和哲学观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在小组讨论和写作中展示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 事前阅读并研究《羿射九日》故事的相关资料。

2. 准备包括故事摘要、角色分析和讨论问题在内的教学材料。

3. 创建小组讨论和写作的环境。

教学步骤:

第一步:故事导入

1. 引导学生们回想并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印象。例如,他们是否听说过《白蛇传》或《牛郎织女》等故事。

2. 提问学生们是否熟悉羿射九日的故事,并请他们简单描述这个故事的情节和主要角色。

第二步:故事阅读

1. 教师给学生们阅读《羿射九日》故事的摘要,并提示他们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关键元素和情节转折点。

2. 学生们独立阅读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第三步:角色分析

1. 教师分享并讨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包括羿、嫦娥、射日神箭等。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行动动机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

2. 学生分组,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些角色的特点,并总结为小组报告。

第四步:讨论反思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羿的英雄事迹。例如,羿为了拯救人类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为什么?

2. 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结论和观点。

第五步:写作任务

1. 学生们根据所学之后,撰写一篇有关《羿射九日》的文章。他们可以选择讨论羿的英雄事迹、它如何体现道德和哲学观念以及他们的个人观点等。

2. 学生们提交他们的作品,并互相分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

第六步:总结

1.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们讨论他们在这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和观点。

2. 鼓励学生们提出任何的疑问和反馈意见,并进行适时的解答。

通过这样一堂以《羿射九日》为主题的课程,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而且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寓教于乐,又能让学生们在思考和探索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羿射九日教案 篇15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多次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潜心会文。例如,课文中提到十个太阳都跑到了天空中,人们不敢出来,我就让学生想象:假如人们出来后会怎么样?课文中写到漂亮的世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河流、鲜艳的花草……后面是省略号,我让学生想象:这漂亮的世界还会有什么?还有,太阳被射下来了,人们走出山洞后,人们会说些什么?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更容易与文章形成共鸣。

2.通过简笔画生动展示出太阳轮流值日的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体会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晒枯、烤焦、蒸干、融化”边读边想象此时的情景。然后结合文中插图或出示禾苗干枯、河床龟裂等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体会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人类将无法生存。

3.在学习“后羿是怎样射日”这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后羿是怎样一个人?然后,我让学生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并勾画下来。最后,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后羿有不同的熟悉。有的认为他心地善良,有的认为他武艺高强,有的觉得他是一位英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都能结合相应的语句来说明,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读书方法和语文技能。

通过学生讲故事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比较有名的古代神话图,让学生讲讲相关神话故事,学生在日常中通过电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已经了解过故事内容,另外之前也有讲故事的经历。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交流“后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环节中,谈得还不透,致使学生对后羿虽然有认同感,但是热度不够,还不是从心底里发出深深的敬佩之情。有些设想很好,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可能是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还有,在交流“后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环节中,谈得还不透,致使学生对后羿虽然有认同感,但是热度不够,还不是从心底里发出深深的敬佩之情。可能是我对教材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通过反复朗读,在充分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初读课文,重点指导识记生字;精读课文,重点突破;最后积累提高,拓展训练。【2】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羿为了帮助别人脱离苦海,历尽艰辛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全文7个自然段,脉络清晰,故事性强。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几点反思:

在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学生讲故事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比较有名的古代神话图,让学生讲讲相关神话故事,学生在日常中通过电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已经了解过故事内容,另外之前也有讲故事的经历。安排这个环节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如,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情节神奇。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通过简笔画生动展示出太阳轮流值日的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体会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晒枯、烤焦、蒸干、融化”边读边想象此时的情景。然后结合文中插图或出示禾苗干枯、河床龟裂等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体会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节课中也有一些问题处理的不是特别好,可能是我对学情把握的不够准确。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把故事内容和科学知识关联,提出各种疑问,我做的顺势引导还不够到位。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81471.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