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工作总结 > 导航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七篇。

申请书范文网编辑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野外实习报告总结”的内容梳理,你对于写范文有什么心得呢?在工作的实践中各类文档制作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正逐渐接受范文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范文的构思既能为我们提供灵感又是我们写作的指南,感谢您选择本网页请不要忘记将其收藏起来!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1

a、集合时间:11月16日8:00:(各队整理队伍、清点人数,领取装备,到齐后报告);

1、公用装备及数量(爱护公共财物要比自己的更重要);

c、安全带:12条,主锁12个,主绳50米5条;辅绳40米1条;头盔6顶;grigri1个,上升器一个;扁带4条;

d、对讲机3台;

2、个人物品和装备(妥善保管自己贵重物品);

a、150元人民币(用于租车、门票、早餐、装备损耗等);

b、金属饭盆一个,三餐食品,其中两顿路餐;水两瓶500cc;

c、备用药品、防护用品、照明设备、刀具、火种等等;

d、各队队旗;

三、实习内容(确保安全、活动期间必须和自己的团队在一起)

11月16日:

1、10:30——11:00准备活动;选择营地、搭建帐篷一顶用于存放个人物品;

3、12:30——16:30攀岩和岩降;(之间各组采集组员认识的标本,并捕捞活鱼一条);

1、7:00——7:30起早,并整理帐篷、睡袋、防潮垫,送到指定地点;

3、8:30——9:00出发前准备工作(轻装、带足水、不带的个人物品存放)

4、9:00——15:30丛林穿越(之间各组采集组员认识的标本)

4、结业报告于12月1日前交给队长,队长收齐后装订,交给老师;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2

一概况:工程地质勘察是各类工民建筑和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地基、边坡和洞室围限介质等问题都与岩土体的地质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工程地质学方面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地质形态和现象的形成与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20xx年4月20日,我们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交通专业在福州各地进行了前后一周的工程地质实习,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次实习由邓老师、李老师以及姚老师三位老师带领,土木工程专业六个班,交通专业2个班总共两百多人参加。

(1)与『(大)土木工程地质』课相配合的课程实践教学实习。

(2)为学习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专业服务的认识教学实习。 三:实习要求

(1) 对于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有密切关系的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及地质

环境条件有较深的印象。

(2) 对于与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有密切关系的工程地质工

作的内容、过程与步骤有较清晰的感性认识。

(2)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习激发和提高学习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建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与各类土木工程建设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协调关系的思想意识。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4)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第一章:动员及观看影像资料—不良地质现象,地质实况。

第二章: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

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

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边坡有许多种类型,我们着重考察了土质边坡以及岩质边坡,下面是我们实习的几个地点的一些实地情况:

挖开的坡积物,属于土质边坡。因处范围及高度都较小,故加固时只用了简单加固方式——喷一层水泥砂浆,内部加一些排水管道。

此外,在一岩浆岩边坡,我们还观察了酸性喷出岩中的流纹岩,其空间排列定向有序,似有流动纹理,流体四处流动形成的流纹构造,属于整体块状类型。其结构面由不同走向,不同倾向的各种结构面构成。我们选择了一块有代表性的结构面产状用罗盘进行了测量考察:坡的走向:北偏东28°,倾向北偏西62°,倾角95°).此处的岩质边坡较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失稳现象,例如其结构面倾角比坡角小,存在潜在滑移。

我们考察了岩质边坡的碎裂结构,自稳定性差。路堑式边坡的结构等。 3东张水库

坝区由粗粒花岗岩构成,岩石呈致密块状构造。坝基的花岗岩是无风化的硬质岩。岩浆岩又叫火成岩,占地壳总质量的95%,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选择了一块岩体我们测量了它的三个产状:走向N偏E28°,倾向N偏W62°,倾角64°。

当边坡的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倾角较小时通常采用明洞(横梁、纵梁、锚杆)加固。

我们观察了一个较为特殊的边坡,其岩石风化分带不明显,稳定性较低。其主要的防护是上部按照土力学原理加固,下部按照岩石力学加固。

这里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沉积岩和褶皱构造。从实地观察发现沉积岩具有层理,层面构造,其颗粒及厚度也个不相同。另外我们还观察了此处的褶皱构造,通过测量道路两边的岩石产状,发现此处属于倾斜背斜构造。

在长乐的海滩,遍布花岗岩,其中观察了酸性侵入岩中的花岗岩以及基性脉状的辉绿岩。此处岩石是整体块状型的,可见断裂面和节理面。其中深绿色基性岩浆岩由暗色矿物构成,形成灰绿色岩脉,是较为特殊的岩体。在海滩边,我选了一块花岗岩对产状进行测量:走向N偏E3°,倾向N偏E93°,倾角27° 7鼓山

公路旁的花岗岩受物理、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于一身。岩体自表面向下呈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未风化状。

这里有鼓山特有的花岗岩晶洞花岗岩,其上遍布的麻点就是晶洞。作为酸性侵入岩的一种,鼓山的花岗岩有独特的构造特征即晶洞构造。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成分较为特殊,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花岗岩。

半山顶某停车场采石开挖剖面,花岗岩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

鼓山西侧半山坡的完整连续的花岗岩体,由于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的破坏。已呈现支离破碎的残丘、石鼓与孤石。

闽江的流域面积占福建土地的一半,流水量大于黄河,年径流量可达600多亿立方米。闽江的水质好,是福建的重要水源,对于福州内河的治理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闽江含有大量质量优质的中粗沙,为福建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材料。闽江的纵向坡度大、河流急能量大用于大力发电。

河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上游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下游堆积作用会引起河面开阔、沙滩很发育。但在同一河流段也可能会出现侵蚀、搬运和堆积同时进行的情况,流水将凹岸侵蚀下来的物质同时搬运到凸岸堆积,这就是三种作用在同一段河流中同时进行的情形。

闽江下游的南港侵蚀作用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1)自然:河谷宽,河漫滩发育,且给水量少,但局部的侵蚀作用强。(2)人为:大量采砂,加强了侵蚀作用。

这些不良的地质条件使大桥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梁的开裂,及深部滑移。在桥墩底部加桩加固,但此举治标不治本,滑移仍然在进行,只是速度有所减慢。 2洪山新桥南端

流水下游侵蚀作用强堆积弱,这里分流量不均匀,由于冲刷作用河面开阔。南北两港河谷宽度相差大,形成原因主要有(1)自然:北港侵蚀作用强,河床比南港低,而且来水量相差较大。(2)人为:水口电站建成使下游水流含沙量减少,加剧了侵蚀作用。

下游两岸崩塌,最严重的桥墩高差18米。而旧桥墩的存在,是为了保持其原有的平衡。

海岸带海水的地质作用:海水的侵蚀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海岸的不同地带,由于岩体不同、地貌条件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

忙碌的生活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经过五天的实地考察,虽然很累,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除了自己对课本上内容更加清晰外,对三大类岩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让我知道了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实际联系起来的话它只能变成无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多的去实践,如果实习的时间能再长一点的话我们就能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地址面貌有个更深的理解。这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实习的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3

此模拟公路长度约12500公里,起点为杨柳桥,终点为石经寺,途经飞龙桥、狮子山、

红土地、张家湾、山泉乡、垭势口、大田村等地;测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质构造有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节理构造等;沿途植被发育茂盛,多为果树园地;重点工程主要有杨柳桥、石经寺大桥、山泉乡隧道以及各地路基工程等。

测区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山前盆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区内主要山脉为龙泉山,龙

泉山山脉系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山呈一条形山脉,高程480~981.3m,由北东-南西纵贯境内,为本区最高地形。丘陵与平原分别依伏于两侧,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50~150m,自然坡度30°~50°,山势险峻,多处悬崖峭壁,冲沟多呈“V”字型,纵向沟谷与山脉走向近于平行,形如梳状,坡面植被发育。有乡间小道相通,交通方便。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上更新统风积层成都黏土;下-中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层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夹砂岩,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夹砂岩;断层角砾、压碎岩。

测区为一背斜山脉,呈北北东向纵贯测区西北部,隧址区发育褶皱1条:龙泉山大背斜;断层2条:龙泉驿断层、尖尖山断层。隧址区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浅部基岩多为风化卸荷裂隙。分述如下: 4.1.1褶曲构造

实习线路穿越龙泉山大背斜,该背斜轴与线位在DK25+469相交,交角为88°。背斜东翼产状为N80°E/5°SE,西翼产状为N50°E/30°NW,轴部宽阔平缓,两翼陡然下降,延伸不远复又变平,为典型的箱状背斜,背斜由南西向北东渐次倾伏。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夹砂岩,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其对工程的影响较大。

龙泉驿断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位于龙泉山大背斜西翼,地表因第四系掩盖而断续出露。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断层南起仁寿陈大山之西,向南断裂形迹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岩层岩层陡立带。该断裂地表虽有些地方为第四系掩盖,但在地下是一条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有时在断面一侧形成小的背、向斜,较低序次的压扭性断裂。以龙泉驿断裂为主干构造形成一个小型入字型构造。测区内该断层被第四系掩盖,据隧道进口钻孔推测其与线位在DK22+524相交,交角为87°,断层破碎带宽度约520米,破碎带物质为全-强风化泥岩、砂岩,局部泥岩风化严重。其对工程的影响较大。 4.1.3节理构造

此节理发育完全其产状分别为:

1、倾向224°,倾角87°,8条/米; 2、倾向141°,倾角77°,7条/米; 3、倾向141°,倾角81°,7条/米。

测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系,表水主要为季节性沟水及较小的常年流水沟,流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水量较大,旱季相对较小。 5.2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土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测区不良地质为天然气、表层坍塌及风化剥落、断层破碎带。

1、概况——小里程桥头位置CK 0+770,大里程桥头位置CK 1+026,全长256m。 2、地形地貌——丘陵地貌,中间有洼池、水库,植被茂盛。

3、地层岩性——该桥所在区域包括第四系坡残积砾石土,黄褐色中密状,砾石呈菱角状;侏罗系蓬莱镇组砂岩,砂红色,中厚层状;泥质胶结,风化裂隙发育。

4、地质构造——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

5、水文地质——地表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沟槽,未观测到地下水情况。

6、桥位稳定情况——大桥跨越的区域无岩溶、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地表基本无覆盖,有种植土、桥面下面有淤泥。

7、墩台地层剖面描述——小里程桥头被居民区占据,大里程桥头是公路,大桥跨越部分有基岩出露,基础持力层稳定。

8、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较软下伏层;无塌陷、滑坡、流砂层。 9、采取措施——可采取深钻填充混凝土的方法和巩固墩台。 二、石经寺大桥工程地质说明

1、概况——该桥位于龙泉山大背斜以西翼部,起点里程CK 11+130,终点里程CK 11+470,总长度340m,高程在500m以上。

2、地形地貌——该桥横跨龙泉山下降段的沟谷,大桥两部分别位于两个山头,此处有两个斜坡,地形比较陡峭,山顶被植被覆盖。

3、地层岩性——大桥所在地区地层包括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和白垩系苍溪组,其中蓬莱镇组上段以紫红色砂岩和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少量紫红色泥岩;白垩系苍溪组以紫红色砂岩为主,夹杂泥岩。岩体工程性质为较硬岩,地表弱风化,上不完整,下部不完整。

4、地质构造——此工程位于龙泉山大背斜以西翼部,桥下方有一山沟。 5、水文地质——该地区下部有小何。

6、桥位稳定情况——该地段以砾岩、砂岩、泥岩组成,风化程度较弱,且桥台位于山头,被大量植被覆盖, 保持好。此地段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桥位较稳定。

7、墩台地层剖面描述——墩台位于以砂岩为主,夹杂少量泥岩的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和白垩系苍溪组地层上,属软岩地基,耐风化能力较弱,饱和抗压极限为5—30MPa.

(1)山体可能出现滑坡,边坡变形及破坏问题。 (2)软土层的存在可能导致地基不稳定或破坏问题。 9、采取措施

(1)减小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响,可根据地下水类型,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适当降低1—2级。

(2)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防护。 三、山泉乡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1、概况——此隧道位于龙泉山大背斜核部,起点里程CK 5+500,终点里程CK 6+500,隧道全长1000m,埋深200m左右。

2、地形地貌——该隧道所经地区海拔较高,多在750m以上,地势险要。该区具有龙泉山最高峰,并被隧道穿越,周围分布有较多的山脊、陡壁和谷底。该区具有地下水分布,可沿岩土体较弱面渗出。

3、地层岩性——该隧道先后穿越了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下段。遂宁组岩层多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并夹杂少量砂岩,遂宁组上有蓬莱覆盖层,多以巨厚层块状岩体为主。

4、地质构造——隧道位于龙泉山大背斜核部,岩层近似水平,节理不规则发育,表面露出的节理以风化型为主,部分有泥质填充物,岩体被分割为破碎结构,线路西侧约500m未见断层。

5、水文地质—无地表水,由于节理发育,地下水渗入层中,公路西侧有渗流现象,但流量较小。

6、围岩分级——由于处于背斜核部,岩层多构造作用影响不大。地表风化严重,节理发育,出露岩体为破碎软岩,土岩为较湿润软土,工程性质为II级,在土体下风化较软为软岩,硬岩的页层岩,工程性质II级。

(1)岩层较软,施工过程易出现塌方; (2)存在地下水,可能发生渗流水现象。

8、洞口地质条件描述——洞口岩体节理发育、稳定性差,本身岩石为软岩,施工时可能发生塌方,积水洼地可能发生滑坡。

9、采取措施(1)修筑拦挡建筑物;(2)加固边坡和路堑边坡;(3)做好工程中排水;(4)消除危岩或进行加固。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4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自然界中,植物是人类最亲密、最重要的同伴之一。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海拔高度,植物们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艰苦的求生技能,向人们展示了它们独有的美丽。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展开生态保护教育和研究,我参加了本次植物野外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的独特魅力,明白了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实习前,我们组成团队,共同策划了实习计划,包括采集植物标本、鉴定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等。在实习的前几天,我们先行进行了必要的训练,学习了植物学的基本知识、野外实习的技能和野外求生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向导师请教和学习野外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生态调查。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对野外实习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随着实习的进行,我发现植物是多姿多彩的,它们各有特色,各具魅力。在实习中,我们摸索着,学习着,从高山、深谷、河滩、林地到草原,我和我的队友们一起去寻找植物的足迹。我们的目标是采集尽可能多的植物标本,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鉴定和分析。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调查,研究了各个野外生态环境中不同类型植物的分布、数量、生长、适应性等情况。

实习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许多困难。有的时候,我们得克服恶劣的天气条件,像雨天和风雪天必须要进行实习。有的时候,我们得面对危险的野生动物。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方法保护好自己并完成任务。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探寻自然环境的技能,了解了大自然的魅力和难处,并且将跨出人类的视界进入植物世界。我们发现植物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一环。观察、了解、保护植物,就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直接途径。

通过本次植物野外实习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植物知识和野外生存技能,也更加懂得了环保的意义,发现了自然环境中的生命奥秘,增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未来,我会逐渐成为一名爱植物、爱大自然、懂环保的志愿者,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5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植物野外实习,参加该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生态、植物资源利用和植物物种分类。在这次实习中,我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也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植物世界的神奇和魅力。下面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经验分享。

一、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生态、植物资源利用和植物物种分类等植物学知识。我们的实习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实地采样:在实地,我们首先要对各种植物进行采样,通过观察、记录、照相和采集植物标本等方式,深入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以及生态类型等信息。

2、植物分类实验:在实验室,我们要通过实验手段,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识别、鉴定和分类植物。

3、植物资源利用: 通过参观植物提取厂、农艺实验场等场所,了解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掌握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

1、知识梳理:本次实习让我重新梳理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并加深了对植物生态、分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认识。

2、实践经验:实习期间我们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外,还需要在野外进行实地采样和调查,这让我深入了解了实践操作和方法,提高了我的实践经验。

3、与同学交流:实习团队由几十个年龄、专业、背景不同的同学组成,我们在实习期间开展了大量的讨论和交流,这让我对植物学知识有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

三、实习体会

本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植物学在生态保护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展望。同时,在实习期间,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我们的人文素质和责任意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还加深了对植物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我认为人类与植物和谐共处是一项永恒的使命,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植物,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实习收获的启示

本次实习让我认识到,在学习任何学科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和操作技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追求知识,丰富学科知识面,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自己所学知识。

总之,本次植物野外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还增强了我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实践、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为实现美好的人类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6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茅口组和栖霞组;

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 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CCJQ。第四系合并描述。

D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

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

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第3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屑(安山玢岩)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次之,岩屑(安山玢岩、凝灰岩)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结构,颗粒在流纹岩。安山质熔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和基性熔岩(玄武玢岩、玄武岩)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4章构造

4.1 概 述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淳安)昌化拱褶带、华埠(开化)新登(富阳)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及武康(德清)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淳安)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

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4.2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校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130,倾角45

4.3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5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二迭系灰岩称为“飞来峰层”;

“西湖石英岩”,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1947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1:5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C船山灰岩(C栖霞灰岩(P1q),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P1m2)存在;

1957-1959年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1:1万地质图;

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1977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学校。

第6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7章结束语

为期5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4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班人就必须接受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篇7

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 城西南68km处的大布镇。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宽度介于100-1000m之间。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5度。

实习内容之四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博物馆

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狮子岩为可溶性 ,巨厚层(200m以上),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狮子岩有3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13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里有生物化石。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孤峰和盆地。

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

实习心得

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至今在乳源大峡谷爬的那个1368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94948.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