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读书笔记观后感七篇

敬读阅读我们整理的“读书笔记观后感”。书籍使我们心胸变得开阔,情操变得高尚,作品这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很多读书爱好者的欢迎。 写读后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中的细节与情节。在做出决定之前请参考各方意见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1】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受最深之一的是他对班级从“人治”到“法治”作出了分析,其关键点有以下5点。

1、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重视规则超过老师的脸色,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才会“得寸进尺”。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否有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否有警察。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2、班规最能体现班主任的治班理念。与学生讨论确定合适的课堂目标是关键。以目标为导向和动力,要求学生努力实现目标,以不同的方式检查目标的实现情况。

形成班级集体是管理工作的目标,而班级集体一旦形成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实现马卡连柯的“为了集体而教育、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教育学生”的原则。

3、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班规。有位母亲喜欢带5岁的女儿去商店,但女儿总是不愿意去。妈妈觉得很奇怪,店里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东西。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打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可怕景象:

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在你讨论之前,班主任只需要问你三个问题。一是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二是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

三是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4、班规应该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一次“加法”增加的是学生的一个闪光点,一份转变的自信;与之相反,滥用“减法”往往就会减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谴责的内心空间,减掉了学生重塑自我的愿望和信心,强化了个人的短处缺陷,削减了自我教育的勇气。初分为0分,不设上限;以加分为主,扣分为辅;期末以100分为合格标准;每周汇总一次,每月汇总一次,期末汇总。

最后得分数是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校园之星、班级之星、行为评价的依据。

5、正确把握奖与惩的基本要求

(1) 奖惩应以鼓励和督促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

⑵奖惩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惩,金钱刺激尤不可取,精神奖励学生受益一辈子,物质奖励只能是一阵子。

⑶奖惩要实事求是。进行奖惩前,不能掺入个人的喜怒好恶。

⑷奖惩要取得学生集体的支持。首先,奖惩要经过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让所有学生了解奖惩的理由和意义,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⑸奖惩要辅以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应该奖励,又因为什么必须得受到惩罚,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奖惩,奖惩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和作用,从而做到奖不骄,惩不馁;在奖励面前学会低头反思,在惩罚面前勇于抬头前看。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2】

在完成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作业,写读后感时是不是不知道要怎么把感受描述出来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露西·蒙哥马利。女主人公是一个长着红头发的孤儿——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的关爱,但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关心,使自己战胜了命运带来的困难。

当我双手轻轻合上这本书时,那一段段精彩的部分便在我的脑海中漂浮着:安妮被马修收养,从孤儿院带到绿山墙;安妮勤奋学习,赢得了艾费里奖学金;安妮放弃学业照顾玛丽拉……

安妮有着一颗善良、天真无邪的心。虽然自己长着一脸的雀斑,头发还是红色的,但她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自己不会自卑。

让我们联想一下身边的人:有些年当力壮的年轻人只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就自我堕落,虚度年华;有些人,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身残志坚。

海伦凯勒就是其中一个。她在很小的时候便惨遭命运的欺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几年来,她一直生活在黑暗与寂寞的世界里。可她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她努力练习说话,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学会了与别人沟通,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海伦凯勒不仅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身体缺陷带给自己的痛苦,还勤奋学习,掌握了多种语言,成为了着名的作家、教育家。她周游世界,大量资助盲人学校,帮助残疾人,获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

让我们向《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和海伦凯勒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

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少不了让人们汲取知识的书籍。书,是所有知识的根源,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像。在她的想像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然而,由于酷爱想像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马修和玛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她对知识和学习都有着一股狂热的劲头,那种积极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

安妮长得并不漂亮——红头发、还有满脸的雀斑,但是安妮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爱幻想,一切平凡的事物在她眼中都是妙趣横生。虽然她在1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她在孤儿院里没有朋友,虽然她生来并不美……但是上帝很公平,赐予了安妮生性乐观、爱幻想……

安妮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她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遇到困难她从不气馁不哭泣,她从不快乐的事里找到快乐的理由,把生活中痛苦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她心胸宽阔,心里装着坚强、勇气和快乐。不像现在有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像跌到深渊似的,不去努力地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却一味地叹息、等待。安妮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去对照。

成长的印记总是这样容易逝去,日子总是崭新的,就像安妮剪短而又蓄起的一头红色长发,颜色变深了,我们的思想也在不经意间变得深沉了。

试问,在学习的苦海中奋力傲游的我们,是否也能像小安妮一样,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学学幻想,放松一下自己呢?让我们向安妮那样,乐观向上,用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朝着我们美好的梦想奋进吧!

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我在这本书里第一次“遇见”安妮,对她并没有半点好感,倒觉得她令人厌恶。因为她的那张嘴一路上几乎没停过。而且在当时的我看来,她讲的都是些废话。书中有段话这样写道:“马修就像大部分沉默寡言的人一样,喜欢听那些能言善辩的人说话。如果对方只是要他做一个听众,他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我虽说不像马修那样沉默寡言,但也不很爱说话,特别是以前。这句话说得对,但有时并不是这样,就像当时我捧着书看安妮说的整整几页话时。不过,身临其境也许会比当时的感觉要好些。

但是,事实证明,我对安妮的第一印象并不完全正确。书看到一半不到时,我已习惯了安妮的“唠叨”,那充满幻想的语言。我觉得她很可爱。安妮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吉尔巴德·布赖森。吉尔巴德学习也很好,但却因为一开始嘲笑安妮的红头发,两人为敌,但最终化解恩怨,成为好友。但吉尔巴德曾经向安妮道歉过好几次,都没有得到原谅。安妮觉得他狠狠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由此看来,安妮也是个固执、有个性的人。

安妮虽然十分可爱,但我特别不喜欢她的虚荣心。我承认,人都有虚荣心,我也有,但安妮把虚荣看的很重。就拿上面和吉尔巴德的事来说。吉尔巴德不过开个玩笑而已,安妮却觉得被伤害了自尊!我不理解,觉得太夸张了。安妮虽然有缺点,但还是令人喜爱。她说的话总透着纯真。虽然许多人觉得安妮是个怪孩子,但她的许多话并不缺少道理。安妮最擅长天马星空的想象,论想象力,没人能超过她。她几乎每分钟里都能幻想。这也是她的一大可爱之处。

被世人称为“红头发安妮”的'安妮,小脑袋里冒出的各种念头,现出的各种幻想都令人感受到她的纯真。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幻想的机会。我也被这本书和安妮深深地感染了。

绿山墙的安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安妮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她能乐观的对待所有的事情,把一切事物都想得很美好、浪漫。安妮的自尊心特别强,最不能忍受的是别人说她的红头发,只要别人一提起,她就会发怒,吉尔伯特·布莱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安妮讨厌了他很久很久。安妮也非常聪明,她还当了校长呢,厉害吧?安妮是个孤儿,她的身世和遭遇都很不幸,但是她没有被这不幸和痛苦打倒,她乐观、积极向上,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考取了女王学校,还获得了艾费里奖学金,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梦想一个个变成现实。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令我喜爱,无论的故事、人物,还是写作方式,我都很喜欢。因为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努力的方向。《绿山墙的安妮》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建议大家也看看这本书。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3】

这是一本适合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阅读的书籍,它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上百种习惯培养的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指导,同时也列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书中介绍了很多关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一共列举了108种,包括:思考习惯的培养,关爱习惯的培养,管理习惯的培养,品德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读完后,我真的感到深受鼓舞和感动。

很多事实证明,习惯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神圣责任在于全体教师和家长。有人曾悲观的认为:

中国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跟大人学的。说实话,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会和一些家长沟通,要求他们注意言行。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总时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

从我自己和我身边很多人的身上,我得到了鼓励,也增加了信心,因为我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和老师都是充满爱心和责任的,一旦我们明白了良好行为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的道理,自然会自觉的为孩子而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光是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更是在教育我们自己如何修正和改造自己。

在“让孩子学会关爱——关爱习惯的培养”章节中,作者主要谈了八种习惯的培养:怎样培养孩子关照老人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关照父母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关照普通人的习惯、怎样让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怎样让孩子懂得回报、怎样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我认为这些习惯对今天的中国孩子太重要了。

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现在的孩子是多么自私和冷漠的报道。他们不知道如何感恩和回报。其实,归根结底是教育缺失造成的。书中作者也强调,善良和爱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人之初,性本善”。

作为家长或是老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呢,其实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爱,父母或老师通过爱的感染,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人,帮助人,让他们体会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让他们知道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高尚的,让他们知道感恩,懂得回报,最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谢。在培养孩子关爱习惯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有的时候身教胜于言教,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与其说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关爱习惯,倒不如说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让孩子学会理财——理财习惯的培养”章节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理财习惯的培养方法。说实话这对于中国家长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确实没有重视过这方面的培养。读完这一章的内容,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好像我们很多的家长都觉得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些早了,等他长大工作了挣钱了自然也就知道该怎样理财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作者强调,其实在孩子的面前不要避讳谈钱,相反,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钱的真正意义以及钱在生活中的分量。

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孩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其实,和很多其他习惯一样,理财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尽快将这方面的缺失进行弥补。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这不仅对孩子个人有意义,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当然,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培养,对于家长和老师都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借鉴的。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4】

[太阳]7月6日学习感悟:优秀的有思想,爱阅读的,有规划的老师,才能教出卓越的,有创造力的学生。学校的教育氛围也很重要。如果学校能够营造一种比教、学习、教学的竞争氛围:

每一位教师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学生即会入迷地爱上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理想是美好的,同仁们有一场竞赛,努力赢得学生们的心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看到书者为吸引学生兴趣而静心打造的“专业教室”,“思考之角”,“难事之角”,“教育创造实验室”,“幻想之角”,每个不同的教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打造,例如“思考之角”为训练学生接触科学知识。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努力呼唤冷漠、冷漠的孩子的学习欲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用思维唤醒思维,领导者(教师)需要学生大量的知识来控制和引导学生

23条培养师生集体荣誉感,创设良好的学习风气,利用各种活动,让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感觉自己不道德,不好意思,从而加入到学习的大家庭中2

24――25条智力生活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学生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各种书籍,参加喜欢的各种活动!不能死读书,不能读死书!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水平,而智力水平因人而异。合理规划,有效安排作息时间,事半功倍。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5】

这本书主要讲他非常讨厌小孩,长大后当教师,想教训小孩,但令他失望的是,那个学校不允许打学生。所以在他上课的时候,因为他当的是数学老师;但他九九乘法口诀表不会背,所以经常在上课时出丑。

当他的教师生涯结束后,他在家里记下了三个他最讨厌的小孩。第一个小孩是他的学生。有一次,罗伯特在上一堂有老师听讲的课。那个学生问:“6乘7等于?”罗伯特说:“这位同学如果你不知道6乘7等于?说明你没好好复习,下面同学,谁能说出?”没人回答。罗伯特使劲打开窗口,窗角撞在了一个同学的头上,场面顿时混乱了。罗伯特得了史上最糟糕的成绩。第二个经常拿罗伯特得衣服,第三个害的罗伯特没有女朋友。

进行第一次报复行动的时候,他派狗去骚扰餐厅,第二次用垃圾扔人,第三次被小女孩的歌声和道歉的话:“对不起,罗伯特老师。”感动。放弃了报复行动。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只要不去捉弄别人,别人也不会报复你,别人就会原谅你,报复是不好的,但人生是美好的。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6】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范文

各位书友大家好,最近学习了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的著作《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整理了读后感分享给大家!该书论述的主题与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大致相同,内容涉及判断的整体框架、理性决策理论,涵盖峰终定律、前景理论、沉没成本等心理学话题,具有启发思维的价值,收获颇丰。读书中有感而发的详细记录如下:

原文:约瑟夫为一个紧要决策征求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时,富兰克林在回信(1772年)的开头部分写到:“我没有足够的权力建议你,应该选择什么,但如果你愿意聆听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如何决策。”

读后感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这个“天”或者说环境不断在变化,当我们面临的决策任务与祖祖辈辈所经历环境有所不同时,保存在遗传基因中的祖辈经验将掣肘我们做出最佳选择(如同证券市场正不断淘汰着新环境中的不适者,而这些不适者在冷兵器或更早的年代或许是优胜者,正如达尔文说的: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学习如何决策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适应性,因为“天”总在变。

原文:在观察一场典型比赛棋局5秒钟后,特级大师和大师能近乎完满复盘,而一般高手和初学者却力所不及。如果将棋子随机放在棋盘上的话,则没人可以复盘。这表明复盘能力并不是由视觉记忆本身所决定的。

读后感受:就像开车,只有我们不再刻意去控制或心存意识的时候才算真正学会。我们的基因中保存着先祖留给我们的自动思维,而一生中我们又会去学习很多练习很多,慢慢的,一些控制思维就会变成自动思维,那时候我们就老了,我们遗传基因中带有千万分之一的变化并随机留给下一代,这一切都很美。

原文: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对我们使用信息数量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有限理性”的唯一来源。自动联结也会对理性思考造成阻碍。“信息超载”是有限理性的一个充分条件,但非必要条件。

读后感受:“有限理性”的产生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已经意识到记忆的有限容量制约全面了解和计算信息的能力才不得已采取的非最优选择和非理性行为;第二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质的认知偏差(缺乏质疑)。无论哪一种原因的“有限理性”,都有决策提升空间。

原文:用决策树的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构建描述决策思维过程的模型,尽管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一定在所有细节上都那么精确,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视之为一个有用的模型去分析和改善我们的决策过程。

读后感受: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决策者把视线聚焦在少数的几个结点上,思考更全面的可能性和备选项,以及伴随发生的其他状况和相应后果,虽然无法避免需要许多主观信念的概率赋值,但这种思维框架已经大大提升了做决策的质量。

原文:关注沉没成本是非理性的。一旦你花钱购买了食物,你就会强迫自己把它吃完以避免浪费,而这种想法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用餐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并且你会变得越来越胖。

读后感受:只要把关注过去的坐标方向摆动180度指向关注未来结果时,沉没成本的影响就会消失。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带来的代价太大,几乎随处可见,有些是因为维护“名誉”而死守沉没成本。学习了各种认知偏差后静坐常思己过就能总结出蛮多,保持质疑持续改进。

原文: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告诉我们,像大脑这样的自然“机器”,它的算法也是权重加法模式,很多基础的过程都可以很好的用线性方程来描述。随机线性模型解释的效标和预测之间的方差变异是训练有素的专家基于直觉判断的1.5倍。基于数学推理,单位加权能提供更好的预测力,平均是人工判断的2.61倍。

读后感受:在大部分领域,即便是随机权重(系数的正负号正确即可)确定的线性模型都比多年经验直觉顿悟进行判断的专家更加可靠。作者非常推崇线性模型,想想桥水投资和管理的成功也部分得益于此。或许就像相关系数这个概念一样,简单却非常重要的应用容易被人怀疑和忽视,我们主观认为唯有艰苦探索才能领悟深蕴的奥义,但往往大道至简。

原文:假设有两个游戏。游戏A有11/36的概率获得16美元,25/36的概率损失1/50美元;游戏B有35/36的概率获得4美元,1/36的概率损失1美元(两个游戏的期望都趋近于3.85美元)。实验结果证实,无论是在调查问卷还是赌桌上,被试都更加偏好游戏B,但为游戏A出价更高。

读后感受: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认知偏差引起不一致行为的心理学实验,用锚定和不充分的调整的理论可以解释偏好反转的现象。当要求选择时,读书笔记锚定在赢钱的概率上,然后根据赢或输的金额进行不充分的调整;当要求给两个出价时,锚定在赢钱的数值上,然后根据概率信息进行不充分调整。线性模型有助于减弱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其实人做判断也是基于线性模型,只是给最先提取的信息(易得性)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从而引起偏差。

原文:理性的演绎逻辑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即从一般到特殊(“所有的人都难免一死,因此罗宾·道斯难免一死”);归纳逻辑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这个犹太商人是不诚实的,因为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是不诚实的”)。

读后感受:人类做判断过分依赖归纳而演绎不足,我们更像一个临床学家而非统计学家。对重要判断如果多问自己一句:“这种类型有多普遍?”,将大大改善决策质量。

原文:研究者做过大量关于代表性思维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证实了相似性和联想的主导作用。被试者在许多情形下对P(A|B)和P(B|A)不加区分,而且当给出一个条件概率时,他们直接推断出另一个概率而不参考P(A)和P(B)的基础概率。我们有一种很自然的习惯,即用联想的方式来思考当下情境中凸显的事物或者第一时间从记忆中提取到的事物。要想逃离这种“被现成性所主导”并思考那些经验中并不明显的事物和关系时,意志力和训练必不可少。

读后感受:应用贝叶斯定理很有实际价值。如果对年化收益要求比较高(基础概率比较低),选基的胜算不会很高。曾经算过一个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以5年期年化20%收益为优质基金的标准(对质量要求比较高了,仅有3%基金符合条件),专家A选择基金的水平是10个优质的能判断出9个,而10个不优质的仅有1个误判成优质的(5年前做判断事后验证的结果)。假设2016年7月初专家A再次出发,挑选出10个优质基金组成一个池子,如果其他所有条件都不变,5年后,能有多少基金成为优质基金?大概只有2个!

原文:任何能够降低核战发生概率的东西,哪怕数量很少都是有价值的。假设每年发生核战的概率为2%,下一个40年不发生核战争的概率只有44%(假设每年都是互相独立),现在如果假定某种已达成的国际协定使这一概率降低到1.33%,那么,下一个40年不发生核战的概率则为58%。

读后感受:计算长期价值的思维方式在高中就遇到过:如果一个班有60个人,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超过99.4%,跟直觉会差很多,可能因为人的直觉思维是线性或均匀分布的。有一个励志图也是说明微小变化的长期价值:

其实这个图的红字部分也告诉我们,虽然每天出现坏事情的概率都很低,但一年都不出状况就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一年里上证指数有那么一两天跌幅超过3%也不足为奇,这属于大概率事件并不需要预测或解读。

原文:只有当一个变量完全能由另一个变量预测的时候,才不存在回归。事实上,标准相关系数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变量由另一个变量进行线性预测的非回归程度。趋均数回归的技术定义为完全相关(+/-1)与线性相关之间的差异:回归=完全相关-相关系数。

读后感受:否极泰来和乐极生悲都是一种回归现象,不相关的独立事件会发生回归(抛8次硬币,重新再抛8次,无论第一个序列中有几次正面,第二次序列中正面次数的期望都是4)。去做预测或评估的时候理性的方式是把回归因素考虑进来,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或认为的那么遭了。

原文:帽子里有三张卡片。一张两面都是红色(“红-红”),一张两面都是白色(“白-白”),一张一面红色一面白色(“红-白”)。从里面随机抓出一张卡片扔向空中,落地后红色一面朝上。问:这张卡片是“红-红”的概率是多少?

读后感受:直觉是1/2,答案是1/3。概率思维不是直觉的思考方式,概率论也不是常识,如果做个简单判断都需要依赖于概率的基本事件,那就太低效而耗能,所以实践中往往是犯错后修正而不是时刻质疑。附上另一个有意思的直觉题:假设在一个游戏节目中,有三扇门供你选择。其中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豪车,而另两扇门后面都是山羊。你选择了一扇门(比如1号门),之后,知道每扇门后面分别有什么的主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比如3号门),门后是一只山羊。这时主持人对你说:“你想选择2号门吗?”,即改变主意选择2号门是明智的吗?

原文:总是关注一个有充分信息、有足够时间来安静思考的人的短期行为表现并不合适。我们应该更关心人们在嘈杂的、有干扰的、信息不充分的环境中做出长期决策时的表现。“快而省”的算法或启发式可能比理想化的计算更加稳健,更有生存价值;后者仅在信息、计算容量和时间都很充分的情况下才更有优势。

读后感受:就像《思考,快与慢》上说的,一般情况系统1长期运行不太消耗资源,而遇到复杂问题再启动系统2帮助,但在有错觉的环境下怎么判别什么是复杂问题是最难的。所以由系统1主导的非理性的行为在大部分环境中是具有适应性的',只是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提炼使系统2在充裕时间内利用好,就可以让整体决策在未来更有准备、做的更好。

原文:很多政策讨论都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仔细思考我们重视什么,最想避免哪种错误,就能提高决策水平。我们通常无法提高诊断或者其他判断的准确率(我们无法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但我们却能权衡两种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总面临着权衡和取舍,必须明智的讨论我们看重什么,再据其设置决策阈限。

读后感受:世间难得两全法。很多决策在于个人的偏好、价值观,比如上图中是否愿意用更多“虚假警报”换取“未击中”的减少,或者相反,也比如你愿意为收益承担多大的风险(永久损失或流动性缺失)取决于你的偏好,决策的选择是千人千面的。

原文:远离工作的前几天是很愉快的。但是很快,休假者就适应了度假时的新环境,假期带来的享受开始变得不那么强烈。与此同时,由于度假而耽误的工作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以后弥补。因为繁琐工作带来的效应是逐渐增强的,假期带来的这种不好感受也会随着休假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读后感受:看来双休日是有道理的,休假的快乐边际效益递减,而捡起工作的难度在逐日增加。结果就是一个单峰函数,休息天数的快乐会在某个适中的时段上取得最大值后开始递减。

原文:根据重要性赋予每个属性一个权重(需参照决策者当前的目标)。每次考察一个备选项,通过对选项的每个属性进行评分,然后将每个属性的评分乘以属性的重要性权重并累加在一起,用这个方法得到的加权评价值作为该备选项的整体效用值。一个好的评估与赋予权重的做法,即使不完美,也能带来接近最优的结果。

读后感受:这种策略就是富兰克林给约瑟夫推荐的决策方法,也是经济学理论中描述人类理性选择的理论模型。这种策略需要付出很高的认知努力,正负因素可以互相抵消所以是具有补偿性的,基金诊断就适用这种策略。

原文:非期望效用理论中,最成功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Kahneman和Tversky的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与期望效用理论一样,预期理论运用代数公式来表示决策过程:选项(prospect)指由一个或者多个结果(i)所定义的一种选择或者行动过程。这些结果就产生了决策权重(II_i)所衡量的价值(v_i),决策权重和每种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有关。选项的总价值(V)可表示为:V=∑(II_i×v_i)

读后感受:伯努利在刻画所得时的价值函数是个凹函数(边际效益递减)。卡尼曼发展了损失时的价值函数,提出了不对称性(损失是收益的两倍感受),更有价值的是提出了参照点(关注收益的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值,这种解释符合适应性、贴近现实。

读书笔记观后感【篇7】

在每个人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总有一道耀眼的亮光指引着你,让你走得越来越远。那盏灯是什么呢?那就是家。

张洁阿姨说:“家,让每个家庭成员无比放松的地方!飞得远远的,再远,还是要回家!

”张洁阿姨《最亮的一盏灯》这本书由《飞翔》、《阳光》、《家园》三个不同的故事组成。我感悟最深的是《家园》,故事中的何小楠有个小小的家,却充满着爱,温馨而愉快的氛围充斥着这个小小的房屋。爸爸专属的窗台,妈妈钟爱的厨房,何小楠独有的小屋,都表明了家里每个人的角色各有不同,但缺一不可。

爸爸一心作为小憩的窗台是个小小的天地,电视机向着窗口位置反复的变化,细微动作突显爸爸的爱;妈妈热爱的厨房属于女主人为家人努力的角落,厨房光线柔和,温暖和令人舒服的感觉都是妈妈对家满满的爱;何小楠深爱着自己的小房间,用心装饰着自己的空间,认真学***着父母的爱。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我的父母。爸爸是我学***好“老师”,十分关心我的学习。

我是个“小粗心”,每次做完作业,爸爸都要一丝不苟地检查,一点点小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每次发现错误,他都耐心地帮助我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免以后再犯错误。有一次,一道数学题把我难住了。我在脑子里找不到线索。我父亲不知疲倦地教我。例子帮助我理解。

灯光下,我看见爸爸头上又增添了几许银色的华发。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08679.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