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抗战观后感(推荐14篇)

2024-09-03 抗战观后感

或许"抗战观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观影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 应该尽快把看完作品后的感受撰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直接的描写我们是因为哪些情节而收获感动。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都有哪些特点呢?很高兴为大家提供阅读参考!

抗战观后感(篇1)

《抗战飞行日记》读后感


《抗战飞行日记》是一部描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飞行员们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牺牲的作品。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不禁思考起飞行员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对他们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充满敬意。


这本书的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战场上的空中战斗情景,以及飞行员们在飞行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描写。正是因为这些详细的描写,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飞行员们所经历的一切。作者没有刻意美化战争,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飞行员们的恐惧、勇敢和牺牲。每一页都流露出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动容。


在《抗战飞行日记》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飞行员工作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如飞行中的紧张、极度危险的空中战斗、同事战死的伤痛等。与此同时,他也记录了飞行员们的许多非凡事迹,如齐心协力击落敌机、救援被围困的友军等等。这些飞行员们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意识到他们不仅是战斗的英勇者,更是始终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无私守护者。


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飞行员们深深的爱国情怀。他们不仅以身作则,舍生忘死地守护着自己的祖国,还在飞行员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面对战争带来的种种逆境和艰辛,他们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祖国的一边,为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而战斗。这种爱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抗战飞行日记》中,我看到了飞行员们所面对的敌人是多么的强大和凶残。他们所驾驶的敌机技术过人,每次的空中战斗都是一场生死较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们没有退缩,而是团结一心,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敌人。这让我明白到,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只有坚持信念和团结一心,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抗战飞行日记》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飞行员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令人敬佩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同时,这本书也提醒珍惜和平,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只有铭记历史,警醒自己,才能将和平长存,并为祖国的繁荣做自己的一份贡献。

抗战观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红岩》。

“红岩”,顾名思义,红色的石头。一看到书名,我就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石头是红色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带着一股脑的困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开了《红岩》。随着书页的翻开,一股阴森森的感觉扑面而来,一股寒气把我卷入了书中……

此时,重庆的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天空中分明、不言而喻地笼罩着一种压迫紧张的感觉,我回头看了看路边的几位“行人”,他们头戴着帽子,压得低低的,与其说是在赶路,不如说是在窥探。他们看似同行人一般,可仔细一看,他们分明是在毫无目标地来回踱步。他们那双深藏于帽檐下的眼睛深不可测,时不时地用余光打量路人。我一看他们那眼神,不由得打了个寒战,那眼神冷漠、贪婪、毫无人性……难道这就是特务?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尽被监视,我得赶快找个地方藏起来……

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我亲眼那国民党惨无人道的毒刑,痛苦的呻吟于他们来说就是悦耳的音乐,他们对生命、对鲜血早已麻木,一群畜生!同时,我也结交了许多刚正不阿、为党的事业不惜自身的地下党同志们,许雪峰叔叔面对敌人的审问,对答如流,惊得敌人哑口无言。敌人对他是畏惧的,许雪峰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是不容侵犯、不可毁灭的,这正是敌人畏惧的原因。斗争是残酷的,国民党的枪下倒下过多少正直的共产党人。我不禁向他们牺牲的方向深深鞠躬,“我们倒下了,还有更多人会来接替我们。”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是的,不会倒下!你们看,共产党已经站了起来了,革命先烈们!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半途而废时,他们的面孔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前进!”想到他们,想到珍藏于心的那块被血浸染的石头,我的心中便重燃起了希望!

抗战观后感(篇3)

提到兰亭,人们最先能联想到的肯定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被无数书法爱好者奉为传世神作的《兰亭序》,确实是兰亭当地的一个最有名气的代表,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对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渚山下的兰亭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过它原本属于在历史舞台上的位置。

实际上,电影《兰亭》是从1931年切入的,主人公是住在绍兴城的林姓人家,父亲在鸦片的“消耗”下被迫卖掉了小儿子林田,而哥哥林耕又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费尽心思重新找回了弟弟,并和小伙伴们一起成长,还做着霸占一方水路的运输生意,在林耕与一位日本女人结婚后,一直生活在那个被他们亲切的称之为“蝴蝶湾”的世外桃源中。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他们不受外界的打扰,也就避开了来面对战争的残酷与滚滚的硝烟带给绍兴,带给浙江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冲击。但随着林耕与他的伙伴们亲眼目睹自己的好友被日本人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杀害后,亡国之痛遽然打破了他们内心的平静,瞬间让他们从漠然且不知所措的无助,到警醒、愤怒、毅然决然的投入到抗日中,并最终舍身在那片美丽的蝴蝶湾。

第五代导演肖风,他用自己的独特视角与对那段抗日历史的别样见解来深刻地解读、阐述着自己对于历史的认知,并来完成了这部影片。纵观全篇,观影者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它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表现其抗日战争的主旋律影片,它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抗日口号去激发人们的共识,它也没有用大量的抗日战争的表现形式去唤醒人们铭记那段历史,而它所营造出的抗日影片的氛围是独一无二的,它在平静中涌动着巨大的能量,它在柔软中包含着特别的情感,让观影者的眼泪从心底里流动,让那一份对于崇高前辈的哀思从脑海中流过。

可以震慑人心灵的情感,在我看来,它就是最真实的,而可以还原人最本质的冲动,在我看来,它也就是最成功的。对于《兰亭》来说,它所表现的战争激烈与残酷在通篇并没有用一句口号式的洗脑桥段来渲染,它是在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去用真情、真意去感动观众。在革命者被日本军官行刑的场面中,在一对年轻的共产党夫妻最后的对白中,讲述的是这么多年两个人卿卿我我的生活小事,说的是夫唱妇随的革命情怀,看似简单的恩爱,它背后却撑起的是两位共产党人生死相话的革命与友谊,两个爱人之间相依相守、舍身忘我的对于革命的奉献之情。

《兰亭》中的林耕,从最初的不经世事,到后来抛家舍业的去保护、运送新四军伤员,投入到革命中去,其实蕴含着这个男人的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影片中把一开始略有些纨绔的,不学无术但精明强干的林耕表现得稍有些流氓地痞威震一方的范儿,颇有在道上混的大哥样子,娶日本女人,做垄断生意,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他林耕搞不定且办不到的。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很有性格的男人,这样一个最好的朋友以及亲弟弟就是革命者,却都不知道为什么而革命,怎么去革命的人,他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能突然的转变,其实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林耕心里唤起了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的“最原始的震撼”也是“最本能的唤醒”。林耕在影片中的三次震撼分别是,他第一次在城门外亲眼目睹着方先生和阿姿的死,惨遭挖眼、截肢而吊死的好友给了林耕太强烈的冲击,让他久久都不能回过神来;第二次应该是在城中的小巷里,因为偶遇挑衅的日本士兵,他再想到好友的惨死,这次林耕奋起的反抗并得到小巷中老妪出手相助,林耕为之震撼;第三次是让林耕掩护受伤革命者出城的“陌生人”,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去吸引日本巡查军舰,而被日本军队炸死在江中,林耕着实再次被震撼到。为了革命,他最疼爱的弟弟牺牲了,他最好的朋友也牺牲了,就连刚刚认识的那个所谓的“陌生人”也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身边的人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而奋起反抗呢,其实就是这种最原始的震撼,让林耕的本能为之唤醒,并最终到参加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兰亭》,它深刻的表达,绝不仅仅是在导演对于人性的情感的把握上做到的不扭捏,不造作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它真实且客观的陈述了那段日本侵华历史,包括对国人的也包括对于日本人的。对于影片的结尾处,日本军官井上寻,他在亲手杀死自己女儿后,还将其女儿与林耕的人头悬挂在城门楼上示众,很多观众觉得这样的'画面可能过于残酷,或者质疑它的真实性,但其实转念想想,如果井上没有亲手杀死女儿,女儿被捕后其是不是会受到阿姿同样的残酷的刑罚,这样是不是对于女儿来说是更加的痛苦。在那段历史中日本人的残酷无情和变态到极致的心理是我们这一辈人无法正常理解与感受的。

“敢战才能言和”,它虽说只是一句振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的口号,但是它实实在在的说明了在战争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策略。对于《兰亭》这样的抗日电影来说,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这部电影不但融入了推心置腹的情感的抒发,它的艺术造诣也是同题材电影所不能比拟的,近代大部分电影多从形式方面凸显战争的残酷,却忽视了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只有《兰亭》真正做到了并达到了在艺术与题材上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国二战史电影的新时代。

在中国影坛来说,电影《兰亭》可以称之为“中国最优秀的反法西斯电影”,它一方面用极端残酷的画面震憾我们,一边用人性觉醒的深刻内涵去感动我们,别管是片尾的为悬挂在城门上的两颗人头撑起一把红伞的老奶奶,还是当片尾曲想起在泥泞的沼泽地中相互搀扶着的共产党人,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样的一部泪崩之作,它所表现出的摧心孽恋,国仇家恨是我们一辈人只能去瞻仰与缅怀并可以深深地铭记在心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导演肖风说他理解的《兰亭序》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我想这可能也是导演想带给观看过《兰亭》这部电影的人的一句最深刻的解释。

抗战观后感(篇4)

《细细的红线》是美国又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影片由美国颇具传奇色彩的著名导演泰伦斯-马立克导演。这部更像是一篇哲学论文的电影以一种隐含深蕴的方式,提供给现代人返观自身的过去,审视现在和面向未来的一条途径。一如荣格所说的,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来。

《细细的红线》是一部真正的人道主义电影,这里的人道主义有别于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那种以人为中心的狭隘人道主义,同时更有别于国家至上的民族主义。而当一切恢复平静,是否也有这样的沉思:“世界为何要有这么多战争?人类为何自相残杀?陆地和海洋为何要相互抵抗?大自然是否充满仇恨?善与恶是否同时存在?是否上帝也在痛苦挣扎,大自然也会感受罪恶的力量?真爱源自哪里?它是否已被遗忘?否以已被罪恶泯灭?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人性当中最微乎其微的一点点,为何总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何时才得以停止?有人说心灵若得到宁静,精神就会永垂不朽。放弃那些罪恶的欲望吧!你会得到救赎.......”其实心智健全和疯狂之间仅隔一步,一道细细的红线……

抗战观后感(篇5)

20_年9月3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周年,我在内心里十分感激抗日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如今这幸福的生活。

在旧中国,广阔的土地大量被帝国主义者占领,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被他们掠走,这正是因为旧中国的衰败与落后。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涌现出一批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战。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入侵,杀害,却依然视死如归,不屈不挠。最后,中华人民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民之所以会获得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他们浴血奋战于抗战的最前线,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民族英雄壮烈牺牲,但他们那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会成为永久的丰碑,永垂不朽!

每当雄伟的国歌从耳边响起,响彻大地,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我抬头望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夕阳一同升起,就犹如依偎在祖国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一样。

__年后的今天,抗日英雄们用生命给我们换来了如今的新中国,现在可以看见新中国那锦绣河山多姿多彩,那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那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那富丽堂皇的北京故乡……数不胜的名胜古迹,看不尽的美丽风景。

随着新中国的科技发达,使得中华民族都过上富裕的生

抗战观后感(篇6)

近日阅读了《抗战前途与游击战争》一书,这本书以抗战初期八路军开展的游击战为主题,既有对游击战在抗战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论述,又包含了对游击战战术和游击战与群众关系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同时也适用总结了南方、华北、山西等地区游击战的实战经验和教训,目的在于阐明游击战与正规战之间的关系,澄清抗战初期流行的一些关于游击战的不正确的观点,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游击战做出了具体指导。

战略的运用首先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其次取决于对军队技术的估计,最后取决于对战争形势变化的适应。第一,我国对日抗战是民族自卫的革命战争,而民族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不是决定于武装技术,而是决定于千百万民众对于压迫者的愤怒,因此,我国对日抗战,首先是依靠全民族广大群众的动员。第二,日本侵略者的技术比我国先进。日本侵略者想迅速作出决定,集中兵力,用技术战胜我国的抗日战争。因此,我国应采取长期持久的斗争。

第三,在今天的机术比较条件下,日本侵略者赞成阵地战,所以我们抗日战争的主要战略是积极的、机动的、灵活的机动战争。第四,战线愈加延长,则愈加分散敌人的力量,敌人愈加深入,则愈增大敌人的困难,这是今天的战局情况,为了适应这一情况,我们必须在敌人的后方、侧翼进行广大的游击运动以扰乱敌人,疲劳敌人和分散敌人。最后,正所谓:

“进攻是防御的最好方法”,因此,我国的抗战不能只是单纯的防御,而不采取坚决进攻的战略,那是极大的错误。

日寇的弱点有:第一,他发动的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性的,是在中国境内作战,是要处处都受到中国民众的仇视;第二,是敌人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严重,阶级斗争尖锐,国际形势孤立,不利于战争持久下去;第三,中国地域广大,交通又极其不便,日军只能沿着交通方面的铁道线作战,日寇愈向内地深入,便愈有时时被截断包围消灭的危险。而相反的,我军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我军是在自己国家内作战,有广大的民众基础,我国各地的间谍网和通讯网都要依靠地方民众健全起来,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也有利于持久抗战;第二,我军对于地形地貌比较熟悉,有利于开展秘密、诡诈、机警、灵动、出没无定的行动,有利于袭击伏击敌人、扰乱疲惫敌人,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无从袭击、防备我军,有利于游击战的开展;第三,日寇只能沿着交通方面的铁道线作战,我军可依靠地形等有利因素破坏铁路、道路、桥梁等,阻碍敌军的行动。

正如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这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战术,也是游击战术的骨干。这个战术本身是积极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界限,战术亦然,当讲灵活时,不能弄到乱动;当讲主动与积极时,不能弄到冒险蛮干;这是要严格指明的。为了实现这个方针,首先,我们必须取得广大民众的帮助,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依靠群众广发地布置情报网,随时得到敌人的情报,研究敌军的战术等。

第二,当我军确定袭击目标时,应当充分研究有关敌人的情报,确定敌人的人数、**装备等情况,正确的进行判断,再根据地形条件、居民情况以及自己部队的情况等,合理地安排战术、兵力,做出战斗安排和计划。第三,在战斗时,要动作敏捷,根据战斗中的情况迅速作出调整、决定,既不因夸大敌人贬低自己而错失胜利的机会,也不因盲目的自信而错误的估计敌人;战斗中要尽量少走老路,以防敌人伏击;要多利用群众的力量,多放耳目,探听敌人的一举一动;灵活的运用战术,不能死板运用。第四,一般安排在夜间、拂晓、黄昏或者白天袭击敌人,一般是从敌军的侧翼伏击敌人,在此过程中,要保持警惕性,要保证计划的秘密性,一旦袭击成功,要立即集合部队,并以一部占领阵地,防止敌人**;如果袭击不成功或敌人的增援已到,则应毫不迟疑的迅速撤退。

第五,我认为,要消灭我军的蛀虫,消灭汉奸,改革政治体制,开展群众运动,动员全国人民加入抗日战线,把单方面的抗日战争变成全面的抗日战争,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

我认为,首先我军要有正确的总的方针,才能领导斗争达到最后的胜利,否则消耗了最大的代价,却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二是群众力量大。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战线。第三,我们要改革政治机构,与民众要有密切的联系,使得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在持久抗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四,我们为了抗战的胜利,应该迅速把**军队的片面的抗战转变为全面的民族抗战,转变单从正面的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采取侧面的进攻和运动战与游击战,改造抗战的军队为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革命军。第五,我们应当从研究过去失败与胜利的教训中,速下绝大的决心,除去自身的弱点,另外也要吸收日军作战中的一些优点,虽说日军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但是,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战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使自身不断完善、强大,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

游击战争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致重要的战争形式,它将辅助其他战争形式给日寇以严重的打击,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捍卫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成为真正独立、自由、幸福的国家。

抗战观后感(篇7)

虽距国家死难者公祭日已过去有一个月的时间,抗战烈士的英雄事迹却一直在脑海中浮现。抗战烈士用他们的'英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这么多英雄的家书中,令我最难忘和感动的是王雨亭致子书。文中的“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流露着一位爱国人士对国家的深深爱国情。短短几句话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的爱国爱子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它记载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父与子选择了血洒战场。

重读完这封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份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激励。鲁迅先生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当前,我们享受着一位位爱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我们年轻人更应好好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得荣思辱,居安思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重读抗战家书,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在这千千万万个英烈中,读一读左权、张自忠的家书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亡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临终遗言,面对日本强盗,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处,前赴后继,与敌浴血奋战。

张自忠将军给弟弟写道:“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既到河东与弟弟等共同去牺牲,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倭寇之手,为国家民族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这些家书,它记载着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先择了血洒战场。

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从这些家书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当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健时期,不再是贫弱的旧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还,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抗战观后感(篇8)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抗战观后感(篇9)

林颖梅

在观看《福建教育五老说-唐明生:人民军队抗战的民族先锋》本期节目之后,那一段段鲜活的、早已铭记的历史让我的心中不禁又泛起了涟漪。在福建医科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唐明生老先生详细生动又饱含情感的讲述中,我仿佛被带回到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年代。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中华民族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多少人挺身而出,用血性和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字,多少铁血将士横刀立马、以身殉国,铸就民族不朽的丰碑。这是一段凄风苦雨的岁月,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中国近代不可磨灭的历史,激发出了所有人民同胞“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气概和和与民族共存亡、同国家共进退的坚定信念,不但彻底击溃了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

在本期节目中,唐明生老先生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中的民族先锋”、“伟大的抗战精神”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讲述了历史上这张浩浩荡荡的抗战史。在他的讲述中,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也深刻了解到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全面了解并且铭记这段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再次审视这场战争,对整个民族走过的心路历程、经受的沉重苦难,乃至对当代中国,都是一种历史认知和精神启迪。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压迫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代洗刷民族屈辱历史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军人用生命与鲜血守护家园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在那场残酷战争中牺牲的生命,要让历史指引未来,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让一代代后来人都能铭记历史,树立爱国的志向,增长报国的本领。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奋发图强,坚守先辈为我们开创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出自己的一份力。

抗战观后感(篇10)

一首失传了77年的抗战歌曲重获新声。师生们有幸见证了这首老歌新曲的首发。“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这首歌是由东北中山中学国文老师、“清华诗人”郝泠若先生撰写歌词,在当年广为传唱。

沈阳独立**人、新民族**创作人韩萧寒先生看完歌词被感动,为这首歌重新谱曲并演唱。“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也成了这首歌的首发地。韩萧寒因事未能到现场,他通过**说:

“为这首歌谱曲并演唱是我给当年的学生和老师致敬,是向当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致敬。”看着不到五分钟的mv短片,一张张流亡师生的老**闪过,再听着韩萧寒那略带沧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其中记者自己也是。“第一课”也在这首歌中落下帷幕。

课后作业:我们需要家国情怀

“世界只有两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增无减,终生不变:一个是爱家,另一个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感悟抗战期间爷爷奶奶们的家国情怀,也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

虹桥中学开讲——

学生惊诧:下大雨我们都停课,而他们……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皇姑区虹桥中学早早在宣传栏中贴上了刊有“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引来学生围观。“没想到,打仗了,学校还要继续上课;没想到,学生还要流亡到那么远的地方。看这些战争年代的读书>故事,我们感觉就是震惊!

不可思议!”在橙黄色的报纸前,同学们议论纷纷。而读到《重庆那一天,如噩梦般存在》时,有同学的眼睛湿润了。

“有时候我们上课,听到火车的声音,都无法安心听课。而那些流亡学生一边躲避炮火,一边步行赶路奔赴好远的地方上学,我感觉到他们求学的心思是多么强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让我们汗颜!”

遇到战争,学校还正常运转吗?学生们还正常上课吗?**《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前,记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个小调查。

回答如下:“下大雨,学校都要停课,打仗了学校肯定不会上课了。”“万一同学们受伤怎么办?

家长也不会同意的。”“我有个头痛脑热,我妈妈都会把我接回家,遇到战争怎么会有人去上课呢?”

短片一开始,学生们表情凝重、惊恐、惊讶。“真没想到,学校可以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上课,我们看着都害怕。我知道学生只有通过知识为国家服务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你看,东北中山中学的很多学生终于成为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学生宋津桥说。

“我太喜欢短片中‘有了学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了。一个社会应该永远有某种精神,一个群体应该永远有某种榜样。我要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吕英哲说。

珠江五校:

看完纪录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区珠江五校学生们**《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后,还在课堂上阅读了沈阳**相关报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刘子豪说:“姥爷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修‘围子’,设‘部落’,把群众赶进‘人圈’,老百姓过着牛马一样的奴隶生活。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些学生到南方去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感动和钦佩我们。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响起《松花江上》歌声。

“我以前觉得是为自己学习,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明白读书救国的道理。”李启祥同学说。同学们上了特别难忘的第一课。

纪录片播出近20分钟后,学生们起立鼓掌。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培养出健康、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将来学生们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珠江五校校长佟宁芳介绍,该校将在全校开展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经二校:

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

开学前一天,二经二校就将刊登“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张贴到校园宣传栏。“东北还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宣传栏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

9月1日,该校组织学生**了《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并围绕“流亡抗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写观后感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学:

“流亡抗战”是活动主题

在165中学的操场上,几名解放军士兵正在为新生们进行军事训练。

金至涛校长告诉记者,每年的新生军训已经成为学校国防教育和抗日战争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该校又多了一项内容:组织学生**沈阳**、沈阳网和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并围绕这个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将其当成新学期开学的主要活动。

九年一班学生杨济同说,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流亡途中不忘抗争,不忘学习,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了浓重的一笔。今天的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谈到“家国情怀”,九年三班学生童尧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像爱家一样爱国。

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建设我们可爱的国家。

70年前“第一课”

谁见过大衣当黑板?他们见过……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沈阳**记者周贤忠。他受几位参与流亡抗战的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委托,讲述70年前的“开学第一课”.

我们共走访了8个城市,采访到平均年龄达88岁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板桥:上课时日本飞机来了

93岁的赵德本讲了在南京板桥的“开学第一课”.他是1937年从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他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

老师说秦杀了楚。楚国虽然只有项羽等少数几个家族,但他还是带着大家,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暴秦。我们是一样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打败日本侵略者,回到我们东北的老家,只是说说而已,日本飞机来了,但大家都没有动。老师坚持,学生们继续听。为听故事不躲警报,那时的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战到底、读书报国”的决心。

广西怀远:黑板在老师的大衣上

82岁的穆杰校友讲了在广西怀远的“开学第一课”.穆杰是当时国文老师乌荫棠的儿子,怀远复课时,他最小的弟弟不幸夭折。乌老师忍着巨大悲痛,告别家人回校上课。

这位是东北中山中学的光荣老师。不管他经历什么样的痛苦,他总是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让穆杰印象最深的要属生物老师王虚中。当时,在怀远,复垦条件非常艰苦。课堂上没有黑板。学生们问:

“还上课吗?”他说:“上!

”随后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示,说:“黑板就在我的胸前!”

四川静宁寺:“第一课”是追悼会

93岁的白晶泉在沈阳金秋医院病房里讲述了在四川静宁寺的“第一课”.1939年5月3日下午,学校在重庆储奇门码头集合准备前往静宁寺,在等船的时候,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五名师生不幸罹难。学校到静宁寺后上的“第一课”就是开追悼会。

郝泠若老师还写了一首挽歌:安息吧。荒原上,星星冷,月亮冷,风雨萧瑟!抗日战争的旗帜是高的,复仇的清单是我们要承担的。

老同学白晶泉说,追悼会后来变成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

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呐喊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

沈阳:一堂校史课记了一辈子

85岁的高清宝讲的“开学第一课”就发生在这个礼堂。他是1948年秋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那时东北中山中学已经北归沈阳。

入学第一课便是听王虚中老师讲校史。高清宝说,这堂校史课让他终生难忘,就像精神雕像一样,史课站在他面前。他为这所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而感动。

虽然他只上了这所学校三个月,但它被并入了东北实验学校,即今天的省级实验中学。但他一直认为东北的中山中学是沈阳最好的中学。一堂课竟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沈阳**和市教育局开办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的一个初衷。

希望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能在每个同学心中打下烙印。

抗战观后感(篇11)

在欢乐的暑假期间我读了一个故事---《地道战》,异常的有意思,并且让我很有感触。

故事讲得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不断地袭击老百姓,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咬牙切齿。

高家庄的群众在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并且一向挖到敌人的炮楼地下。日本鬼子扫荡的时候,我们的人民群众在高传宝的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四处乱窜,我们的民兵像神兵一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此刻鬼子面前、背后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终还捉了日本鬼子的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队长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看,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人民,仅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地道战》观后感

抗战观后感(篇12)

最近出差,辛苦往返机场火车站,抽的空闲追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红色》,被剧中人物的情、爱、义、仇所感动,几经眼眶湿润,脑海浮现些许经典画面,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烙印,萌发心声,与您分享。

该剧以淞沪会战后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身怀绝技却甘心做菜场小会计的徐天,因帮共产党运送药品物资和保护恋人田丹而身不由己卷入了小鬼子和伪政府腥风血雨的感人故事。之所以选择追这部剧,一是人物形象鲜明;二是情感真挚感人;三是虐心。剧中的情、爱、义、仇是其他抗战或者谍战剧所不能比拟的。

——情。这里特指亲情。男主徐天,是一位在日本留学,受过特种训练的优秀学生,由于天生晕血、性格内敛、父亲去世、国家沦陷等多种原因,回到上海,在菜场做了一名小会计,与母亲相依为命,每天下班回到家下厨做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还有男二号铁公子铁林,一位有勇少谋,生性耿直,敢爱敢狠的法租界巡捕。对腿脚不便的父亲照顾细致入微,按时抓药、送饭,甚至连择偶标准都要求会洗衣做饭,能照顾腿脚不便的老人,父亲老铁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一生。还有同福里巷子,这个邻里乡亲大家庭,虽然平日里大家鸡毛蒜皮的舌头特别多,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大家都能站到一起,同情、体贴、帮助,一致对外。

——爱。这里特指爱情。男主和女主的爱情特别扎心,其中被女主田丹的出场就活生生的虐了一把。田丹是一位护士,家境还比较殷实,父亲是一名准共产党的药品商人。上海就要沦陷,田丹急匆匆赶赴机场和未婚夫刘唐准备逃离这片火海,街上在人群中不慎撞倒,戏剧性的被徐天救美。然而,却没有想到,由于飞机载重限制,田丹被未婚夫刘唐硬生生的抛弃了。故事就是这样,就是那擦肩而过,田丹在徐天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模样,仿佛冥冥注定。当田丹回到家里,却发现父母因协助共产党运输药品被小鬼子枪杀,一把火把家也烧了,一位家破人亡、未婚夫抛弃的女人出现在徐天的面前,他暗自决心要照顾这个女人。于是,田丹被徐天巧妙的安排,租进了同福里自己的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从送手表、到送西服、再到送围脖,两个人的爱情终于接近瓜熟蒂落。虐心就在于,田丹还在享受复仇的快感,而徐天却在为她背负小鬼子的折磨。当徐天切断自己一个小手指留给小日本,来到田丹面前混过去的时候,感叹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义。这里特指兄弟情义。徐天、铁林和男三号金爷,一位是菜场会计、一位是法租界巡捕、一位是码头青帮,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根本不是一路人,却阴差阳错称兄道弟,直到志不同、利益出现分歧。特别是这位金爷,其实是一位为了个人利益是可以出卖兄弟的老江湖。故事前期三位兄弟相互帮衬,徐天点拨铁林破案,金爷帮助徐天保护药品,金爷和铁林还磕了头,拜了把子。然而,金爷混出点名堂的时候,为了一己私利,他可以不要兄弟,勾结日本人,甚至可以向兄弟下黑手。这点,徐天早有判断,可是铁林还蒙在鼓里,直到徐天和盘托出,他才恍然大悟。关键时候,只有那个愿意舍命帮你的,才是兄弟;志同道合的,才是兄弟。

——仇。这里特指国仇家仇。徐天本是反面一号小鬼子影左的学生,影左对徐天还有恩。然而,当两个人在中国领土上见面的那刻,徐天就告诉影左,不再是朋友。特别是影左当这徐天的面杀了田丹的父母,还有中共地下党诸多成员,一步步逼迫他的时候,内心只有仇恨。田丹即使如此,带着对小鬼子的仇恨,她无时不刻不在准备着为父母报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先后策划并实施了多起看似意外的报复行动。看似天衣无缝,其实徐天看在眼里,一次次帮助她瞒天过海。特别是铁林,对小鬼子更是恨子如骨,与其说他是巡捕职责所在,不如说他骨子里就是厌恶小鬼子横行霸道,杀人如麻。他有胆量在租界抓起小鬼子,关押毒打,不畏惧上级压力,拒不释放;他有胆量冲击小鬼子会馆,打的小鬼子遍地找牙;他有胆量帮助徐天共同发起对小鬼子的最后绝地反击。可惜,男主最后还是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电视剧以《红色》为题,有女主出场的红色围巾、有中共地下当的红色花名册、有男主的红色色盲和晕血、有共产党的红色基因。红色围巾代表男主女主的爱情故事,红色花名册引导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斗争,男主红色色盲象征着无数爱国青年加入到红色队伍中来,为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贡献生命和献血,这是我理解的《红色》。

抗战观后感(篇13)

诱狼,殷红的字体,苍劲的行书,在偌大的屏幕上一下子吸住了我的眼球,那猛烈的视觉冲击,伴随着影片雄壮激昂的配乐,直透我的心扉。这红色浸润着为国捐躯烈士的鲜血,这苍劲迸发着怒火,彰显着中华儿女抗战救国的豪情。

无论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刻画,还是场面的渲染,诱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简捷、明快”。紧凑的事件衔接,精炼的台词,纯粹的表演,单纯的场景……不同于以往抗战片的扭捏做作,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惺惺作态,一会儿飞檐走壁,一会儿手撕鬼子,而是一幕幕真情史实的再现、至纯至美。正因为这“简捷、明快”主题突出,人物鲜明的整体感,塑造了一部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优秀且出众的大片,我敢断言:诱狼必定火爆。

他,在思索着什么……谋略的智慧透着大将的风度隐现在他的面部。瞧,他犀利、刚毅而深邃的眼神,带着诱人的神秘似乎在告诉我们接下来的“精彩”。就在这深邃的眸子中,一身着戎装战士的“不凡”,完全笼罩在大无畏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坦荡里。“支队长,村南涌现大批鬼子,……我们被鬼子包围了……”险恶消息使他眉头紧锁,双眼迸射出军人的威猛。“三大队断后,往西面冲……”他干脆利落,果敢善断,战场统帅的风范也把我指挥进了银幕。面对东岭山上蜂拥而至的鬼子,他首当其冲,挺身而出,怀着救民族于危亡的烈士壮志,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突围于日军阿部规秀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所部3000多人包围之中。在这次战斗中,他的战友曹德本以及许多战士都英勇牺牲。面对着侵略者的凶残,他发出了高昂的怒吼:“此仇必报”!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精神,全然升腾在他身上。他,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三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抗战英雄曾雍雅,而诠释这位英雄史诗的就是本片的领衔主演、著名青年演员巩峥。巩峥,充满英雄气概的完美表演,将曾雍雅将军演绎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一位革命先辈的鲜活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与其说这是影片的最大看点,不如直接说挑大梁的巩峥,他——就是英雄的化身。有谁能够知道,看似“奶油”的巩峥,骨子里还藏匿着辛辣与生猛。好像这部片子,就是为他而作。

影片中血雨腥风、战火硝烟的场景,触动了我关联泪点的那根神经,并深深地激起了我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不畏强敌、舍身救国、不屈不挠,这种精神时刻鼓舞着后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心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以爱国爱党爱人民作为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不断自勉,以此才是真正的热爱我们来之不易的今天。我一直对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对“英雄”更是怀有无比崇敬。曾设想,做一位像他们一样的女英雄多好!

影片诱狼作为献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鼎力之作,抗战巨制,给人带来了强大的震撼与正气。导演由执导过多部军旅、战争题材的老将安澜担纲。影片讲述了1939年东岭山、雁宿崖、黄土岭生死之战中,八路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事迹。回顾历史,以曾雍雅为代表的八路军将士强敌面前,不怕牺牲,与被称为“名将之花、山地战专家”、狂妄自大的阿部规秀斗智斗勇的顽强抗击,最终将阿部规秀及其所属部队诱入黄土岭,一举歼灭的英雄壮举。黄土岭战役的胜利,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抗日战场的又一大捷,极大地增强了当时全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信心,激发了斗志,坚定了把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整部影片采用实拍与特效结合,将气势恢宏、无比惨烈的战争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潮亢奋,甚至跃跃欲试的“震撼之感”,完全来源于片子创作的真实性,而绝非因特效的渲染而成。这在很多抗战片中,属于鲜例,恰恰是这样的影片才会激起人们心底那份最真挚、最炙热、最淳朴的民族爱国之情。

影视是门艺术,并非单纯看娱乐,更何况这样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影片。看待一部作品的创作水平高低,必须站在艺术的高度,从艺术角度出发,去欣赏去体会。对于片中演员的表演是否得到肯定同样如此。演员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心因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演员在“未知”的情况下,推动剧情的发展。可以说演员是影片的心脏,演员心脏所吸纳的作品主旨是影片中的灵魂,以演员的表演水平决定了一部影片的好坏。观众看剧情,无疑看的是演员的表演。剧情氛围渲染的再好,若演员的表演逊色了,那会使影片的制作功亏一篑。演员演绎角色,演的不仅是“形”,更重要的是演“神”。“神”到,“形”无疑就不由自主地表演出来。“神”凭“形”来表现,“形”是“神”的外观。曾雍雅将军生于1917年,是从江西走出来的革命将领,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黄土岭战役那年,他才22岁。巩峥将这样一位英雄的历史人物的神与形表现的一览无余。“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巩峥的眼神极具“杀伤力”和“穿透力”,直射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他的表演总是带动着故事逐渐展开,真正的走心了,巨大的穿透力使他成为影片主人翁原型,丝毫没有为表演而表演、只会表面情绪化的虚假与空洞。正所谓“表演”为“戏”服务,我想,巩峥在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理清剧情发展脉络的时候,已逐渐将“诱狼”主人公化入心中,并且出神入化地演绎出来,潜移默化地置身于当时的规定情境,变身为曾雍雅。这或许也离不开曾将军后人曾莹多次的现场指导吧。“好花还需绿叶衬”,此片的“绿叶”非同凡响。老戏骨侯勇、高明这两片“绿叶”的表演当然是可圈可点。影片中,二人依旧不减“稳扎稳打”的风格,非常“实撑”、精湛,成为成功“诱狼”的“催化剂”。他们的倾力加盟,给影片锦上添花。侯勇饰演的杨成武与高明饰演的程步青,人物性格鲜明,是此片不可或缺的、重量级的“绿叶”。片中杨成武与曾雍雅的对话言简意赅,杨成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开国上将。其时是曾雍雅的上级司令员,二人大多数对话的场景,都会配有主题背景音乐。这音乐使人感动,心潮澎湃,烘托出了二人既是血脉相连的生死战友,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程步青在曾雍雅的劝慰、感染下,击毙卖国求荣的程有利等人后,率部投诚。此时,程步青与曾雍雅二人的戏,合作得天衣无缝。影片女主角张英的扮演者罗昱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90后,对于她而言,饰演战争年代中这样一位“巾帼英雄”,一定会因为“代沟”增加不少难度,但她却表现出了张英直率、灵气、机敏、坚强的人物性格,相信通过她的演绎,一定会激励更多90后的年轻人对于这段历史的铭记。影片对曾雍雅张英爱情的处理,没有旗张鼓噪的烘托,以小见大,于细微中见真情。曾张二人的爱情就像战地里的一湾清泉,纯洁、透明。在这清泉之中,微风涟漪,荡漾着心灵碰撞的同时,却升腾满腔的火热。曾雍雅有着爱情的“温柔”,当他问到送给张英的礼物是否喜欢时,那简单的、发自内心的“不喜欢吗”四个字,透示着侠骨柔情。当曾雍雅抱起牺牲的张英时,没有一般影剧中的肆意嘶吼、痛哭流涕,只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种“忍”有胸怀千钧的厚重,已经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表达。影片通过画面的切换和特写定格,一曲悲壮的融同志、战友、爱情为一体的交响曲响彻在战火中。巩峥对这段戏的处理,深入人心。陆彭是出色的老演员,在影片中扮演凶残狡佞的阿部规秀,把刚愎自用的“大鬼子”演得活龙活现。影片自始至终都是曾雍雅和阿部规秀“隔空对话”,暗中较劲,巧妙周旋,一边是侵略者凶残的刚愎自用,一边是八路军首长坚决抗倭的足智多谋诱敌深入,更显示出每人的个性。演员之间的默契,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巩峥作为领衔主演,能使整个戏“抱成一团”,“戏足且不过火”,以及影片的紧凑节奏和细节表现到位,这都给影片的艺术性增加了含金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诱狼”的成功。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诱狼亦然。影片有点特效会增加观众的观感效果。但是,用多了或是不切实际,那就会适得其反。影片中子弹飞奔直击目标的特效镜头,这些年来已屡见不鲜于影视,无疑给诱狼的“真实”增添了“不和谐音符”。原本杀敌激战,吊人心弦的场面,好似一下子放松下来,有娱乐之嫌。但无论如何,些微瑕疵是遮掩不了诱狼“英武”全貌的。

抗战观后感(篇14)

今天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在北京******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庆典活动。几十万的士兵和群众排成整齐的方队,上千名乐队官兵列队等待着仪式的开始。这里同时云集了各国各地各族著名的人物,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站立在******城楼上,那种盛大的现场,可能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10点钟,阅兵正式开始。当穿着整齐的新式服装的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城楼时,当运载着现代化武器的军车、坦克缓缓通过时,当开空一百多架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直升机划过蓝蓝开空时,尤其时解说员说道这些武器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生产时,作为一名中国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更让人感到喜悦的是看到美丽的女兵方队的出现和拖着五颜六色的彩色轨迹的教练机划过蓝天,武器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比10年前有了惊人的进步。有了这样的军备,怎能不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呢。

当抗日老兵坐车大车经过阅兵主区域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从他们身上,我看过了历史,感受到了们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外军方队、代表队参加阅兵,是本次阅兵的一大亮点。这么多外国代表队参加中国阅兵,显示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看出我们有着保卫和平的同盟。

“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

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我们深知,未来的发展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困难并存;我们坚信,只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21523.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