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林黛玉读后感(必备7篇)

2024-09-12 林黛玉读后感

认真地,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书面的入党申请,这个提交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一环。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青人,团结并加入到共产党,是很多人从内心深处向往的事情。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认识深刻的入党申请书呢?你也许需要"林黛玉读后感(必备7篇)"这样的内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林黛玉读后感 篇1

读《红楼梦》有感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因为宝黛由最初的相知相惜相恋到最后却一个魂归离恨天,另一个出家了却尘缘的爱情悲剧,从而使这种悲剧的色彩在**中显得愈加浓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受似乎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的起伏而变化。当读到第三回——《金陵城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最初相识的场景:黛玉静坐与贾母、王夫人聊天时,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而黛玉一见到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后来我读到宝玉也说他似乎认识了黛玉,看上去很像老朋友。

对于他们相识的场景,我感到一阵喜悦和秘密的喜悦。再后来,读到黛玉回答宝玉没有玉,宝玉为此狠命摔玉的情节,我也跟着吃了一惊,为宝玉捏了一把汗。在本书的后三十几回,读到黛玉焚稿段痴情,薛宝钗出闺行大礼时,我为黛玉感到伤心惋惜。我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宝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很难得到祝福和成功,也很难感到悲伤;为她最终的悲剧之死感到叹惋。

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直希望宝玉和黛玉有情人就结婚。所以,当我看到宝钗嫁给宝玉,黛玉不见了,我的情绪也随着情节而波动。

很多人都说,不同于黛玉的清高不近人,宝钗处事圆滑,因此,宝钗更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在书中,贾母,王太太,王熙凤和其他人也更喜欢宝柴。 她们认为宝钗的母亲风格更为主人翁,而黛玉的身材则更小。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黛玉。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大众所公认的就是她那所谓的“小性儿”,比如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她“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坚持自己的自尊心是她所有角色的根源。

而这份所谓的“小性儿”正与宝钗的“大家风范”形成对比。可是,我觉得她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是有理由的。她母亲早逝,加上父亲血缘关系的缺失,她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也只能依靠贾母。

而且,黛玉本身外柔内刚,她要强,孤身一人在贾府小心翼翼,“尽量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因此,她在贾府非常小心,所有这些行为都显示了她强烈的自尊。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容忍任何对她的人格和自尊的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

同时,我觉得黛玉是一个极富才情的人,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可以从她与李婉、宝玉、探春、宝钗等创办诗社、赏雪赋诗中看出。古人说:

从诗情可以看诗心和性格。从黛玉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杂交兰花心,惊人的才华,她的悲悯和忧虑,她的孤独和无助。比如,一首《葬花吟》,体现的是她对人生如花朵般易逝的感慨,对爱情转瞬变幻的担忧,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悯。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花拟人,以花来喻人,也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凄凉凄凉的画面,浓烈悲凉的情调,这首诗也展现了黛玉微妙而复杂的性格。

林黛玉的一生的命运便也是如此,她的生命如同落花一般,美丽而短暂,雅致而凄凉,不论曾经如何绚烂地盛放,最终也难逃被秋风摧残的命运。

在我的眼中,林黛玉是独特的。在百花争艳的大观园里,有温柔贤惠的薛宝钗,有活泼开朗的史湘云,有落落大方的贾探春,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但这其中,最让人为之怜惜和叹惋的就是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因此,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的时候,我觉得真正让这部**蒙上一层悲**彩的主要人物是林黛玉,而她和宝玉的爱情似乎构成了**的主线。

贾、沈、王、薛这四个家族从兴盛到衰落,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见证了宝黛的爱情历程。四大家族的没落,就像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不可挽回。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的美。《红楼梦》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这种魅力主要与充满辩证的思维和哲理意蕴的语言分不开。比如贾府的兴衰,就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哲学的意义。

同时,这部**中的诗歌也有一种美感,特别是细读时。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仔细阅读后,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林黛玉读后感 篇2

儿时的我在读《红楼梦》时,总被书中的人物哭个不停而心生厌恶,随手弃之于毫不起眼的角落。而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体会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没落,才真正体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无奈与痛楚。

紫鹃在床头哭得厉害,而此刻的黛玉,已然奄奄一息。但墙的那边,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披红挂彩的宝玉,面对的是头戴红盖头的宝钗妹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黛玉啊,你若早知今日的下场,当初,你还会进贾府吗?

那年的你年方二八,母亲因病去世,体弱多病的你,怎能经受如此的打击?你也重重地病了一场。父亲把你送进贾府,从此改变了你一生的命运。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王熙凤面对美若天仙的你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物。贾宝玉见了你也是一见钟情,灯火阑珊处,你还在为了自己所引起的宝玉掷玉的事,掉了许多泪。多愁善感的你,始终无法忘却繁华近处宝玉那矫健的身影;无法忘却夕阳西下,一起漫步的余晖,踏花而行;无法忘却分别前“执手相看泪眼”,将记忆定格为一种永恒。然而,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谈笑间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那斑驳的记忆,刻骨铭心的牵挂和执著的守望……

于是,我明白了。黛玉——是你告诉我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拥有的快乐;只有分别了,才会懂得相聚的温馨;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拼搏的艰辛。咫尺天涯,面对沟壑,相邻也常是天堑,相逢也常是美丽的错误。即便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伤感,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黛玉永远不悔的坚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动人而圣洁的等待!

地球若停转,会是在哪年?时钟的摇摆在瞬间决定沉沦,彼此不再相见?疲惫的柔情叫思念,纷乱的记忆叫挂牵,……

于是,我明白了。黛玉,你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不朽的佳话;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融合成一曲乐章。真正的爱应是在物质消亡后仍存的牵挂,你的敏感,饱尝着世态人情的炎凉,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流年似水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倔强,寻觅着灵犀一点的知己,怎能不人比黄花?也许,生命的纯粹,注定了生存的失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宝玉掀开盖头的一刻,你疲惫地闭上了双眼……

黛玉,为你感动。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丝绸也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成为往事,传说也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黛玉,若有来生,你还会进贾府吗?

但愿,灵河畔,早色依旧。

林黛玉读后感 篇3

一溪流水,点点落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你的名字仿佛暗示了你的一生,黛色的玉,有着淡淡的哀伤。

林黛玉,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好崇拜你!

别人常说,你孤傲自许,不懂的处事圆滑,最后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下场;别人常说,你只会幻想,不会为未来做打算;别人常说,你只会耍小性儿,太过于小心眼儿,容不得别人说你半句坏话,也容不得宝玉同其他女孩儿下一盘棋。其实,我知道,你也希望合家欢乐,是宝玉风流的性格造就了你悲惨的命运,注定了你是这个爱情童话中的受伤者。

也许你的性格本就是孤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你的这种性格最不适合寄人篱下,可命运太会开玩笑,使你居住他人家,为此,你更加多愁善感,见到那朵朵落花,竟吟出了《葬花词》这世间绝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何等的悲情啊!

林黛玉,我明白,我明白你的心。

你孤傲,是因为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你爱幻想,是因为你想追求纯洁的爱情;你任性,是因为有些东西你太在乎了。但命运也太会开玩笑,你越在乎的东西它越要抢走,为此,你更加哀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怎能够像宝钗那样圆滑周到!

在那个黑暗的红楼年代,淹没了多少有才能的人啊!又有多少人能像你那样顽强的抵抗?又有谁有着你这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不变追求?

林黛玉,我好崇拜你!崇拜你那难能可贵的才华;崇拜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崇拜你能为自己的命运顽强的做出抵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林黛玉,你好吗?你可知道后世的我好崇拜你!

后记:在此将本文送给那棵仙草,请你记住,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是最美,永远。

林黛玉读后感 篇4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提到《红楼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不朽,更无需赘言。从清朝脂砚斋的《资平》到新红学各流派的研究,其成果是丰富的,其政治、历史和文学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认可。目前流传的白话版共一百二十章节,前八十章节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章节为高鹗所续写,我与绝大多数的红迷一样,更为倾心前八十章节,高鹗续写部分较之雪芹,一则文笔未免不尽如人意,再则,宝玉大婚夜黛玉焚稿玉殒香消的结果更是差强人意了。

曹公用极细腻饱满的文字把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每每读来都跃然纸上,如若在前。书中人物诸多,我定是无法言尽的,今天单就林黛玉略表一些浅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心性毫无疑问是清冷的。

黛玉开篇不久即为孤,只身远赴荣国府,受尽了明里暗里的嘲讽讥诮,本就清冷高傲的性情愈发的高冷起来,唯有宝玉,这个衔玉而来的看似风流成性,却也心思澄明最为本真的公子哥欣赏着她的才情,更怜惜着她的处境,时时处处的维护,才使得这清冷中有了阳光和微风,暗生情愫。最是两小无猜,却是木石前盟。

曹雪芹花了大篇幅的笔墨极细致的描摹出了黛玉、宝玉相处的形神俱貌,每一副对子、每一首或长或短的诗词都极尽心思,每一次读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佳句更是俯拾皆是。如对黛玉的描写:静如一朵娇嫩的花在水面上闪耀,动如一位柔弱的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单这一句就把人引到一个美若仙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及至广为人知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仿佛在极静的时空中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俯视的打量着灵魂,安静,孤独,疼痛。

天尽头,何处有香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每每读至此处,都深深感到人生之于浩渺星空,甚至都不及蝼蚁之于人的存在,微小到极微小,无能为力到极无能为力,这种压抑常让我几近不能呼吸,泪流满面而无法出声,而这,一定就是黛玉心中时时刻刻窝在心头的大石。质本洁来还洁去,人本就孤独而来,亦将孤老而去。不同的只是你走的每一步和你能记住的风景。

既孤不可避,且慢行,且走好记好每一步路,当让心中有泉水叮咚,有花开鸟语。

有太多的人诟病黛玉的小性子,认为小鸡肚肠到不可理喻,起初我常会与人争论,她有的是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啊,她还有的,是懂她玲珑心的宝玉,心上是压迫的大石,自然只好在心里面蜿蜒曲折,荡气回肠,如此才有一个眼波流转间的欢喜,一蹙眉间的懂得,才有“绿蜡春犹卷,共剪西窗烛”的相守。此般幸福,即便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无法懂得。宝玉终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及至现在更多的是安静的听一听就罢了。

因为同样的一个馒头,有的人为能够饱腹而欣喜,有的人却深感生活的艰辛;同样的一条破洞牛仔裤,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时尚和活力,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到了心酸和落魄。所以,只要你觉得幸福了,只消狠狠幸福,用力守候就可以了,未必要去强求每一个人都懂得。

人生几何,困苦几重山亦不过如烟云终将消散,然孤、守却唯艰,且终生相伴。能守当竭尽全力 ,若孤,当心中有南山,悠然可见。

林黛玉读后感 篇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作者曹雪芹,清代**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最美人间四月天,静静的夜,浅呷一口香茗,手心里捧着一本书,月光洒下,蔷薇花盛开,倘若生如夏花之绚烂,该有多好。只是我素不明白那段记忆中的相逢对我又意味着什么,是穿越红尘的悲欢与惆怅?还是香樟更兼细雨的悠长与寂寥?

你还记得在曾经的时光,在夜空下描绘着自己残存的梦想,许诺余生要永远相伴的我们么?

又是初夏了!只是静静地盯着星空,不知不觉中,你的视线就会模糊。只是你不能冷静下来,辗转反侧。在浓浓的书香中,你迈着轻快的步伐。

潇湘馆内,竹窗微启,是谁赏雨惆怅?想必是那“两弯似蹙非蹙笼烟層,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倾国倾城犹胜西子三分的黛玉吧。哦,颦儿,你如浣纱的西子,戏水的貂蝉,你们都是水做的女子,似水般澄清透明,不染俗尘,你带着灵动的一池活水,流入贾府。

你将水的多变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春去花落,地芬芳。你提篮挑锄,捡一方落红,倚树悄然落泪。

幼年丧母,寄居荣国府,虽有血亲,黛玉仍有种寄人篱下的惆怅郁结于心头。强烈的自卑,使她要时时刻刻在人前维护那恐被别人耻笑了去的自尊。望一池飘落的花絮,捧兜零落的桃花,多愁善感让你在看着花随水波翻滚流淌不见的时候发出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感慨,吟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惆怅。

淡淡的月光下,这偌大的贾府,似一把无形的枷锁困住了他。她这样度过虛无飘渺的年华,挣扎过,痛苦过,到最后依旧流着苦涩的泪水,只能奢望“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葬得又岂止是那残花,更是悲哀的人生罢了。

可悲啊,木石前盟终抵不过金玉良缘,旧疾新病,在宝玉大婚之日,黛玉焚尽诗稿,撒手人寰。愿勿相负,愿勿相忘,又奈何恨与欺?也罢,质本洁来还洁去,你带无限的凄凉走了,于是名著的画廊上多了一个凄美的背影。

片片落红,凄美!

金陵十二钗中我最欣赏的人是林黛玉,《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刚来贾家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她的外在美,而是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睛找到了林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多干一孔,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她虽叛逆孤僻,对世俗不屑一顾,但却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净,如碧玉般盈澈。此外,最受赞赏的是黛玉的才华。她具有灵秀聪慧的头脑,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令人叹气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和红润的脸庞。

黛玉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她的孤独,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受元春之命娶薛宝钗的消息之后,感到万念俱灰,她的生命之花终于走向了凋谢。此时的黛玉已经失去了精神世界中的主心骨,失去了自己曾经喜极而泣的知己,失去了曾经与自己共读西厢的书友,在贾府这座豪门公府之中,真正属于她的已经不复存在,在她身边只有与她情同姐妹的丫鬟紫鹃和雪雁。

潇湘殿竹影婆娑,凄凉凄凉。在她生命走向完结之前,她所能做到的只有焚毁自己曾经写过的诗稿,让自己倾心付出的感情化作云烟,以了却对这个世界的牵挂。林黛玉燃烧手稿打破了迷恋,她实际上燃烧的是她自己的情感世界,彻底燃烧。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林黛玉读后感 篇6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支撑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宝玉是黛玉世界的重心,黛玉对他的重视远远超过自己的生命,情愫暗种时她也许并未发觉。但喜怒已全系在他身上,所以一旦有言语冲撞或发现他与别的女子稍稍热络一些,便恼他恨他怄气闹性子。一片苦心,宝玉一一体谅,使小心赔笑脸,终于,二人心有灵犀,都“放心”了。可是他们爱情的小舟在现实波涛汹涌暗流不断的上,能够一帆风顺吗?只看黛玉几次病临鬼门关我们就知道,拥有爱情的她在面对现实时承受了多少风浪的袭击,老师笔记《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王夫人中意的子妇人选是宝钗,凤姐则随着贾母的心思见风使舵。贾母虽疼爱黛玉,但为子孙之长远计,她更愿意有家世的宝钗嫁入贾府。在世人眼中,“木石前盟”怎能比得上“金玉良缘”的诱惑?“世外仙姝”遇到浊世污泥,她之高洁纤巧怎能蒙受浮尘腐垢?本是依靠宝玉之爱的精心浇灌而活,可是在金玉结缘的那一刻,这种浇灌就被人为的切断了,仙姝在尘世本就先天不足,一旦失去维持生命的甘霖,生机立刻消失,既然心死魂去,还要这躯壳何用?她拥有过,就够了,当初不就是为了还泪而生吗?

童话中成为王子的爱人的灰姑娘,为多少世人所羡慕。灰姑娘与王子携手后,在现实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吗?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满心欢喜地嫁给挚爱,丈夫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别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欢、柔情蜜意荡然无存。金燕西作为豪门之子,娶妻却形同未娶,依然流连于脂粉丛中。冷清秋为了爱情而来,但是自从她嫁入金家,爱情便遁于无形,她爱的人“爱”别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宁——婆婆宠爱,却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与算计。她惶惑,失望,终至于绝望,这个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锁入阁楼,长伴青灯,奉佛读经。金家败落,一场大火烧断了她与豪门的重重牵绊,携幼子悄然离去,隐名埋姓,卖字为生,说不尽的坎坷与辛酸。读完这部小说,掩卷长思,才发现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实是一种苦心,一种悲悯,此乃高明之举,我甚至为此深感庆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实在是一种幸福。

宝玉之待黛玉的那种情分,自不必说。假如宝黛二人在贾母的主持下成婚,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宝玉肩负着维持贾府局面的责任,免不了时常参与到各种世俗活动之中,他本不愿与世俗交接,此时会不会向黛玉诉苦?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爱情为生命,会不会因为宝玉的不时缺席而精神空虚?这一层暂且不说;做个合格的主母,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强争胜的凤姐尚且因此累垮,体弱的黛玉是否又有这份精神和体力?这一层也暂且不说;后来贾府获罪被抄,一向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吗?一场惊吓,恐怕此时的贾府众人如何也凑不出买几两人参的银子来。作者早有主见,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应该经历这样的现实的,如果经历了,她的唯美便会减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她是作者心中一块无暇的美玉,从幼时到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执著于爱情,这块由种种苦痛雕琢出来的美玉发出了夺目的光彩,雕刻已达最佳状态,减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损。

黛玉早逝,但宝玉仍在浊世,贾府的事情还未完,二号女主角宝钗便上升到一号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现实的厄运,在贾府支撑残局——这对宝钗并不公平,我以为——但是也只能是宝钗,她是那个社会培养出来的贤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来承担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苦难。至此,我们更可见作家对黛玉的偏爱与维护了。

林黛玉读后感 篇7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国经典小说,而其中林黛玉之死则是整个故事中最令人动容、令人痛心的一幕。林黛玉的死亡不仅是一个人物的离去,更是对整个红楼世界的悲剧性结束的象征。读完《林黛玉之死》,心中涌动的感慨难以言表。


林黛玉的死,一是因为身体的衰弱,二是因为心灵的矛盾。她的身体一直健康不佳,生活中的磨难也使她久疲于奔命,最终让她客死他乡。但在她的身体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内心的压抑与困惑。作为贾府的袭人,黛玉一直感到自己是个弃儿,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关爱与关注,然而她却总是被其他人的命运遮盖和忽略。她痛心地看到自己深爱的宝玉与宝钗结合,内心的伤痛无法释放。而当宝玉将她与秦可卿安排在一起时,她感到了莫大的羞辱与委屈,这种情感上的打击加上身心的疾病,让她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边缘。


林黛玉的死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固有弊端与命运的妄念。林黛玉生来就注定了与众不同的命运,她一直在试图去逃避自己的命运,希望得到自由与幸福。她的死也可以被看作是自由意志抗争与命运伤痛的结果。她的身份和家世让她的命运带着无法摆脱的枷锁,她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己命中注定的不幸。她的死亡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终结,更是对封建社会桎梏的反抗,是她选择走出愧疚与沉重的重压,追寻自我的尝试。


与林黛玉死亡情节相契合的是整个故事的叙述风格和意境。整个小说的笔触细腻、意境唯美,而林黛玉的死亡让整个故事陷入了一片悲愁之中。林黛玉的死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它更是反映出整个红楼梦世界的悲剧性结局。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了贾府的衰败与纷争,看到了整个红楼世界的破碎与消逝。而林黛玉的死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整个贾府的命运和命运之外的世界,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在《林黛玉之死》中,我被林黛玉那种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所打动。她虽然被命运所压抑,但她并没有屈服,她在痛苦与绝望的境地中还保持着她的坚强与无畏。她是一朵焚尽心中花瓣的“落花”,她用生命中的最后力量诠释了“生命中有爱情和友情,是最美的”,她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宝玉,留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尽管她作为一个人物离去了,但她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爱与坚持的真谛。


读完《林黛玉之死》,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那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悲凉,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命运和人生轨迹,无法逃脱其中的挫折和打击。但我们可以像林黛玉一样,坚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只有坚持和勇敢才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林黛玉之死》是一幅令人感慨的画卷,通过林黛玉的生死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妄念。这个故事触动着每个读者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在欣赏这一幕令人动容的情景时,我也深刻明白了人生的不易和珍贵。通过《林黛玉之死》,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眼前的时光,用心去爱与坚持。这才是这部小说给予我们的最深层次的启示。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26812.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