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十四篇。

笔者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理了一份专业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制作优秀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成功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不能草率行事。讲义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资料。本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170-90160-80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七第6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

2)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7题。

1)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

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就是比169天多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1)指名生自读题。思考:求鸡的只数是指求什么呢?怎样求兔的只数呢?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的.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99页例1: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出发,有效地整合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强调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借助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总体思路。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2、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生:米奇(学生很高兴)

师:唉,米奇怎么了?

(画面一:我把密码箱的密码给忘了;

画面二:我只记得密码箱的密码是用1、2、3三个数字所组成的一个两位数。)

这可怎么办啊?

生:这很简单,可以这样:可以先用23试一试,不行,再换一个。

.....

生:我觉得这样有点乱,刚才31已经试过了,朱云漫又说试31。

师:我也有同感。怎样试才不会重复,又能又快又对呢?

(停留片刻)

生:把用1、2、3能写的两位数先写出来,再试。

......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例1

1、独立思考

用1、2、3写两位数

(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在写(摆)之前,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每摆出1个两位数就把它写在你的本子上。)

2、小组合作交流

1)你是怎么写(摆)的?

2)推荐一种好的写(摆)法,准备汇报,在汇报时说一说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

3、全班交流

二)握手问题

唉,如果每两个人都象这样握一次手互相祝贺,小组三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停顿片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画一画或演一演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交流评价

3、比较异同:用3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我们握手人数同样是3,3人,为什么只需要握3次手?

三、拓展应用

1、近段时间,首届体育节搞得很热闹,田径运动会刚刚结束,下星期又将开始国际象棋比赛,白老师了解到:我们二年级共有四人报名,象棋比赛一般是每两个人就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二年级一共要比几场?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与大家交流。

2、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可以把你的想法画或写在草稿本上。

四、情感体验:

师:今天你会了什么?开心吗?为什么开心?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生:......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本课一开始就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米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逐步领悟规律、发现规律,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对其本质规律进行探究,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有利于新知的纳入和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组织化,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学生积累了一些拍照、球赛的经验,所以他们乐于参与。同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形成和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体验。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的综合运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片断实录:

......

五、教学反思:

一)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互相握手祝贺一共要握几次手?、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为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创设帮助米奇猜密码的情境,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游戏,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规律的写(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规律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握手祝贺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校园体育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用1、2、3写两位数的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又如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这一问题,学生采用的方法有:方法1:

方法2:

方法3:用小明、小红、小东、小军这四个名字来思考(象组数一样思考)

方法4:用1、2、3、4(abcd、甲乙丙丁等)这四个数字来思考

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有条理性、逻辑性,让课堂焕发生命了的活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作者:比冰还冷 出自:尘归尘,土归土,来处来,去处去浏览/评论:162/0 日期:2010年2月7日 20:58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第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平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平均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平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习近平均分,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平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第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这篇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五、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练习法:通过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平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这有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颗?“平均分”是怎样分呢?请同学到黑板前分。通过学生尝试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糖平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认识除号

1、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2、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求每人分几颗,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颗糖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给4个同学,“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人分得几颗?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分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尝试练习。 ⑴填空:

15÷ 3= 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18÷ 6 = 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3)完成教材1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1、2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景引入“平均分”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质疑。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2、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15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3 = (2)把15个梨,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3、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1)把18棵树苗,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2)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3)妈妈买来10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10÷2”,“2”是从哪里来的。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乌市第五十中学

陈思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swy7.com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这是加入党组织的必要手续。如果你有志于祖国的发展,自发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认识深刻的入党申请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1、口算。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集合十四篇)


希望這份《破解范文写作的关键技巧》能够带给您更深入的了解,如何才能够不让自己的范文显得太过平庸呢?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写文档的能力也尤为重要,遇到写作障碍时可以参考范文。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

10月份的天气非常好,晴空万里,我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早上每个班穿着整齐的校服参加了开幕式,我们班选了3名同学作为代表参加了开幕仪式的表演。

我参加了运动会的100米和60米还有迎面接力的比赛项目,我比赛时有点紧张,60米枪声一响,我被枪声吓到了,所以起步晚了,非常遗憾,没有取得名次,下次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我们没有比赛时,在赛场周围给同学们加油!鼓励他们跑的更快,400米时,我们班有同学参加了,只见运动员们跑过来了,我们使劲的喊,希望她能跑的更快。比赛的气氛激烈,我们拉拉队的热情也高涨。

在这次运动会中我感受到,我们要经常坚持体育运动,才可能取出好成绩,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虽然这次我们有取到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积极的参与了班级的活动。也是值得表扬的。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2

阳光明媚的五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这也是我进入小学生活后的第一次运动会,心情真的是无比激动。

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分班进入了大操场,一并站好队形。在美丽的音乐声中,我们完成了巴山舞的比赛。

接着是跳绳、抛球比赛,偌大的操场上那叫一个热闹!不管是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还是我们这些小不点儿,都在操场上尽情地展现着我们的活力,还有我们的实力,都一个劲儿地想为我们的班集体争得一份荣誉。

呐喊声中,欢笑声中,第一天的运动会开心地结束了。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3

今天,冬季运动会到了。有很多项目,跳绳、100米跑步、200米跑步……快看!跳绳比赛开始了。只见小朋友源源不断挥动绳子,至到裁判说“停”才停止挥动。然后,我上旗台给1.6班加油。同学们听到我给他们加油很高兴,都使起更大的劲儿比赛。

是我们2(1)班输了。一年级最后一个项目就是亲子推车。我们2(1)班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4

今天,阳光明媚,是个好天气。我们育才三小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比赛场上,气氛非常热烈。选手们的心情非常激动,他们都想为班里取得好成绩,为班里获得荣誉。我们班参加了跑步、跳远等项目的比赛。跑步比赛开始了,只听“砰”的一声枪响,选手们象鸟儿一样向前飞奔着。我们班出国留学网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飞快地跑到了终点,取得了第一名,并且打破了校园记录!

最后,运动会结束了,我们班各项比赛都获得了好成绩!老师和同学们都又开心又骄傲!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5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达标运动会。你瞧,操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同学们一个个都神气十足,跃跃欲试地准备参加各个达标项目,那架势俨然像专业运动员出场呢。

对我来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实心球项目了。大家都知道我个头小,力气也小,这实心球是最不容易达标的了。但是,当轮到我上场的时候,我突然就有种小宇宙爆发的感觉。我沉住气,深呼了几口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居然扔出了4.5米的好成绩,那可是我迄今为止的成绩了。

虽然,我的最终成绩只有合格,但是通过这次运动会,我明白了: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接下来,我也会更加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做一个不放弃的女孩!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6

星期五,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

开幕式开始了,前面领头的是四位旗手,他们高举着五星红旗,伴着《运动员进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前走着。后面紧跟着的是各年级运动员方队和裁判员方队。当他们走过看台时,一个个向我们挥手致意。你看,裁判员郁老师向我们挥着手中的帽子,似乎在说:“这次运动会一定会圆满成功!”快看,我们班的运动员王子阳也在向我们挥手,好像在说:“我一定会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的。”随着镇教育科长一声:“新桥实验小学春季运动会现在开幕!”比赛便拉开了帷幕。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7

今天是我们学校的运动会的开幕式。早上,我们穿上干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站在操场上。随着口令声,我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迎接运动会的到来。

运动会开始了,我们二五班的同学参加了跳绳、仰卧起坐和跑步项目。全班同学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加油!加油!……”跑步就要开始了,我急忙挤到人群中。运动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紧张地握紧了双拳。这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突然“砰”的一声,运动员们像一支支离弦的弓箭向终点跑去。“加油!加油!……”我们大声呼喊着,跳跃着。一旁,运动员灵巧地挥舞着跳绳,跳绳比赛开始了。“一、二、三……”我数着为他们加油。仰卧起坐可累了,但是运动员还是坚持了下来,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大家都开心极了!

运动会圆满地结束了,我们仍旧精神百倍,陶校长激励的话语传到了每个角落。明媚的阳光下,我们更加活泼、健康。

这次运动会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增强了我们不怕吃苦、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8

早晨,我和同学们去操场里面看着一年级的小朋友,比赛跳绳,跳远,接力等……我们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加油。一年级的比赛比完了。该我们二年级比赛了,我们先比跳绳必须要达到90个一上,才能赢得第一名,最后我们却得了第二名,哎,不是应为一个同学,我们就能的第一名。我们非常气恨她一个人,我们为这件事一直在些草稿。希望我们接力能的第一名就好了。

今天下午开始接力,但是,我们很紧张,不小心有人把同学的脚推出非常多得血。我们接力完了,却得了最后一名,我们都哭了。不是应为那三个同学掉棒,不然的话我们就能的第一名。害得我们全班都在写稿子。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9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今天是我们学校的运动会,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早上一起床,看到窗外的阳光明媚,我兴奋地穿上红色的运动服,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满怀期待地赶往学校。


一到学校,我就看到运动场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的气球和锦旗,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操场边的座位。同学们络绎不绝地走进学校,个个都像我一样,眼神里藏着对运动会的期待和激动。


老师和工作人员已经早早地在运动场上忙碌着,他们摆放跑道、搭建起场地设施,还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我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同学们一起群聚在一起,大家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地等待着运动会的开始。


终于,运动会正式开始了。校长的热情洋溢的开场讲话令人振奋,鼓舞起了我们参赛的信心。我们班第一个比赛项目是短跑,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位参赛选手。我迅速走上赛道,感受到同学们紧张而充满期待的目光。裁判的哨声一响,我便迈开大步,全力冲刺。一瞬间,风声呼啸而过,我的心跳加快,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冲刺!我全力以赴地奔跑着,到达终点时,同学们的欢呼和掌声再次激发了我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的比赛项目是跳绳。我们班的跳绳队伍表演了一段精彩的节目。姑娘们绳子在空中摆动着,旋转着,一次次跳过,让人目不暇接。他们配合默契,动作娴熟,展示着跳绳的魅力。我们的队员们连续跳了100多个,才愉快地结束了这个项目。我们班的表现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我为自己的班级感到骄傲。


下午的比赛项目中,还有橡皮筋跳跃、拔河比赛等。每个项目都展现出孩子们的热情和才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奋力拼搏,场上的竞技场上,场下的观众声声欢呼,仿佛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一个小小的成绩,都被骄傲和欢笑填满。运动员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诠释着舍我其谁、谁也不能放弃的态度。


颁奖典礼上,我们班荣获了全校三等奖。虽然没有获得第一名,但我们每个人都觉得非常骄傲和满足。从运动会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锻炼,争取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忆着今天的运动会,看着手中的奖牌,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今天的运动会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奖牌,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和毅力,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和向上的动力。我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我们学校争光。


两年级的运动会就像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每个人都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运动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锻炼我们品格和意志的舞台。我相信,通过这次运动会,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0

在这秋高气爽的秋日里,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每个学校的运动会都如火如茶的进行着,那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在校园里验证着这场惊心动魄运动会,我也参与了其中。我的心如热血沸腾,手已经控制不住,老师同学们关注着我为我打气加油,我相信我一定可以成功!在运动场上,有几名运动员比我跟强悍,可我不可以畏惧、退缩,我想说的也没什么了,那我就要好好比赛了,希望大家也给我加油。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1

今天,是晴朗的一天,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学校的运动会。

我们班的谢仁东是133号选手,发令枪一响,他就像脱缰的野马,向着终点狂奔而去,就在离终点一步之遥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超过了他。虽然很可惜,拿了第二名,但进入了下午的决赛,我们全班还是非常开心的。

朱丹妮登场了,我们都希望她也能进入下午的决赛。枪声响了,朱丹妮使出吃奶的力气跑了出去。“姐姐加油,姐姐加油……”我拼命为朱丹妮呐喊着。在临近终点的时候,她被六班的一个选手绊了一下,差点摔倒,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尽管如此,朱丹妮也顺利进入了下一轮的淘汰赛。

最终我们班取得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年级第五。不过,比赛第一友谊第二,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下次再努力!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2

昨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精彩的运动会,同学们开心极了。

首先进行的是开幕式,各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走过主席台,展示出少先队员特有的活力。当大众宣布运动会运动会正式开始,操场上马上热闹起来了,加油声此起彼伏。你看那操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兔子一样飞跑着,引得观众高兴不已。不论选手是否得第一,都会得到同学们的掌声。

这次运动会带给了我许多快乐,我会永远记着它。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3

小鸟说:“开始了,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开始了”

在动物中心小学开始了一场春季运动会。首先,小鸟裁判员和小熊队长正在准备,小鸟裁判员飞在天空中,小熊队长身上挂着小鼓,手里拿着两根木棒。接着运动员出场了,有小兔子、小狗、小猫、小马先出场,最后出场的小动物一上场地就在动,他一出来,原来是小猪。小熊队长小声说:“他怎么来了!”小鸟裁判员拿着发令枪,只听“啪”的一声,比赛开始了,小熊也开始打鼓了。小鸟裁判员说:“一二三四五,小熊来打鼓,五四三二一,看谁的冠军。”跑了很久,终于到了最终比赛。小兔伸出了手,说:“我赢定了。”说时迟,那时快,之间小猪猛地一个冲刺加速,超过了小兔,飞快的跑,终于跑到了终点。

小猪站上了讲台,小鸟裁判员说:“有请小猪同学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小猪同学说:“在这次比赛之前,我已经有过数次失败了,但我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努力,每天早上都要练习跑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一直坚持下来了,没想到这次比赛终于取得了胜利。”

二年级运动会日记 篇14

我们排好队,来到老师指定的位置坐了下来,等待着将要开始的比赛。虽然我不是运动员,可是我的心里也非常紧张,我还要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呢!

第一项比赛是接力跑。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操场上的运动员们。“啪”的一声,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了起跑线,我们大声的喊着:“二八班,加油!”。

那边的垒球比赛也很精彩,我们班的张潇豫表现得也很出色,得了第四名。

运动会上还有跳高比赛、跳远比赛……

这真是一次又快乐又紧张的运动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六篇


推荐一篇介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处理工作。老师在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要注意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上课时老师需要按照教案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茶叶桶、剪刀、小黑板或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绳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引出圆柱。上下一样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书:圆柱)

2、(课件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师:上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

3、拿出你准备的圆柱形物品,举起来,大家互相检查,看看你们准备的都是圆柱吗?(教师也要认真观察及时发现不符的,如果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指名说)预设:铁皮水桶、烟囱……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圆柱有多少个面?再用手摸一摸,这些面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在桌上轻轻地滚一滚。

(1)学生观察,并用手摸表面、滚一滚。

(2)集体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圆柱。你观察到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说)

预设:

2、我发现了圆柱有三个面。(师: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个面)

3、我发现了圆柱的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师: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呢?有没有办法验证一下?(指名说)教师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并板书:2个底面相等)

4、我发现了圆柱还有一个面,(师: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和上下两个底面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并板书:曲面)

5、刚才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那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高),那圆柱有高吗?(有)谁来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圆柱的高?(指名说)

那你们认为一个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而且它们的长度怎么能样?(相等)

(3)刚才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圆柱有两个(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它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6、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状的茶叶桶,教师指圆柱的各部分学生说名称?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指名说)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

(3)那么大家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大家睁大眼睛,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什么形状?(一起说)

师:对,我们把这个圆柱形茶叶桶的商标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也就是说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4)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的想一想

我们得到的这张长方形纸与茶叶桶的侧面有什么关系?

①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②集体交流。(指名说,教师随即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5)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这就是我们一起推导出来的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来,一起读两遍,记住它。

如果说我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

三、实践应用

1、这个茶叶桶,如果让你求它的侧面积,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指名测量,并计算。

2、29页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柱有一些认识了吗?你都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我们是将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呢?那根据这个图形,你也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大家课下动手去试一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出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练习四第6——8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2分米,把它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积与原来正方体的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

2.使学纸用数对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

导入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新授

教学例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小结例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练习: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例2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练习一第6题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小班数学教案集合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今天申请书范文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小班数学教案”的精选文章,请您仔细品味本页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小班数学教案【篇1】

1.音乐会开始了,第一个出场的是小狗,它们要表演球操,

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小狗呀?

两只小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瞧!小鸭们就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它们在跳踢踏舞呢。

咦,来了几只小鸭跳舞呀?

我们也来学学小鸭跳舞。

那3只小鸭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呀?

谁来把数宝宝3找出来?

3.第三个出场的是小猫,小猫在表演什么呀?

噢,原来小猫要进行爬竿的表演呢,小朋友我们一起为小猫加油!

(老师操作小猫向上爬)

刚才有几只小猫在表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4.第四个出场的是青蛙,哟,青蛙在大合唱呢,有几只青蛙在唱歌呀?

5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5、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谁呀?小朋友猜猜看,还有哪个小动物没出场?

瞧,小羊拉着小车来表演了,有几只小羊在表演?

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6.演出就要结束,小动物们要出来谢幕了,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从小到多的顺序来为小动物排列,

应该怎么排?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能分辨大和小物品的不同。

能用目测的方法直接比较两种物品的大小。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

“丢失的萝卜”情景图片;“小侦探”组图。

纸面教具:

《圈一圈》。

材料准备:

马克笔。

活动过程

出示情景图片“丢失的萝卜”,引出活动主题。

——小侦探熊猫奇奇接到了兔一一的委托,帮助她寻找丢失的萝卜,我们和奇奇一起去兔一一家看看有什么线索吧。

——兔一一丢失了什么样的萝卜?是大萝卜还是小萝卜?

——哪里留下了线索?(地面上有脚印)

——聪明的奇奇告诉兔一一顺着脚印就能找到丢失的萝卜了。

操作课件,引导幼儿直接比较物品的大小。

1.操作课件,请幼儿找出大船。

——顺着脚印奇奇他们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桥被破坏了,只能乘船过河。

——河面上停了几只船?两只船有什么不一样?

——请帮助奇奇找到大船,让他们顺利过河。

2.操作课件,请幼儿找出大树。

——奇奇他们乘船过了河,又顺着脚印来到一座花园,通往花园的门被树给挡住了。

——花园门口有几棵树?两棵树有什么不一样?

——正确的门就藏在大树的后面,请小朋友们帮助奇奇找到门。

3.操作课件,请幼儿找出小房子。

——穿过花园,脚印消失在两座房子的前面。

——这两座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兔一一的萝卜就藏在小房子里,我们和奇奇一起找吧。

——兔一一在奇奇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萝卜。

发放纸面教具《圈一圈》,巩固幼儿对大小的掌握。

——画面上有哪些物品?它们有什么不同?

——请小朋友们将大的物品用笔圈起来。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图书、积木、雪花片等材料巩固幼儿分辨大小的能力。如:拿两本不一样大小的图书问幼儿哪一本大,哪一本小。

家长可以陪幼儿一起观看宝宝巴士动画视频《形状颜色大小》,提升幼儿对大小的认知能力。但需控制幼儿观看时间,注意保护幼儿的眼睛。

小班数学教案【篇3】

一、 教师拼小鱼图形,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变出了什么?它们是用什么形状拼出来的?

二、 出示正方形手帕,引导幼儿将其变成三角形。

幼儿人手一块手帕,操作一下。

三、 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三角形,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四、 游戏《快乐小鱼》。

1、 幼儿念儿歌,做动作。

2、 老师念:“游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池塘里”,幼儿游向相应的区域,并做小鱼的动作。

3、 一名幼儿当小老师,来发出指令,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

五、 欣赏挂图,你觉得好看吗?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涂色的是什么形状。老师与一名幼儿来给它打扮一下。

幼儿分组操作,给小图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配乐)。

活动延伸: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或其他幼儿看,并说说自己给哪些图形涂了什么颜色。

附:儿歌《快乐小鱼》

小鱼小鱼游呀游,游到小小池塘里。

捉小虫,吐泡泡,真呀真快乐。

小班数学教案【篇4】

1、看ppt,开始学习1~5的数数

师:哇,我们终于来到猴子幼儿园啦!宝宝们看,里面有好多小猴子同学哦!他们玩得好开心呢!

师:那里面究竟有多少只小猴子呢?宝宝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引导小朋友看着图片学习数数1~5)

2、运用故事形式,学习数数1~5。

师:宝宝们,猴子幼儿园好大哦!我们跟猴子一起参观幼儿园好吗?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①我们先来到课室,课室里面有上课的桌子和椅子,有多少张桌子呢?请宝宝们数一数(1、2、3、4、5)

②接着,我们去到洗手间,洗手间有厕所可以方便哦!请宝宝们数一数我们有几个厕所呢?(1、2、3、4、5)

③然后,我们来到操场上,操场上有好多猴子在摘桃子,它们摘了多少个桃子呢?请宝宝们数一数(1、2、3、4、5)

④操场上还有小猴子在比赛跑步呢,我们一起帮它们加加油,好吗?我们一起喊5次"加油"(做上动作)小猴子们比赛赢了,我们一起欢呼5次"耶、耶、耶、耶、耶"!(做上动作)

3、进行数数游戏,加固幼儿对数数1~5的学习游戏《我是模仿小星秀》

老师扮演猴子教练,带宝宝们做不同的动作,每种动作做5下,要宝宝们一边做一边数数,例如:拍拍头、拍拍肩膀、切切手、扭扭腰、拍拍手、跺跺脚、默默膝盖等等游戏《小猴子找家》

师:宝宝们,今天和猴子们玩了一天了,开心吗?幼:很开心师:现在猴子们累了,要休息了,你们可以帮猴子找到他们睡觉的家吗?要数清楚每个家有几张床,可以睡多少只猴子哦!

小班数学教案【篇5】

1、观看PPT1

师:小老鼠在路上捡到一颗纽扣,一颗黄色的、圆圆的、有四个洞眼的纽扣。这是谁丢的纽扣呀?丢纽扣的人一定很着急。一定要帮纽扣找到它的主人,小老鼠决定去问问它的朋友们。

2、观看PPT2,区分纽扣的颜色。

师:小老鼠走呀走,看见小兔正拿着放大镜在找纽扣,连忙问小兔。(音频)小兔,小兔!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兔拿着放大镜仔细得看了看,连忙摇摇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红色的。

师小结:原来小兔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捡到的纽扣是黄色的,纽扣的颜色不一样,所以这不是小兔丢的纽扣!

3、观看PPT3,区分纽扣的形状。

师:小老鼠又往前走,遇到了小狗,小狗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是一样的颜色,小老鼠问小狗。(音频)小狗小狗,纽扣是你的吗?

师:小狗看了看说(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是三角形的。

师小结:纽扣的颜色一样可是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了,小狗的纽扣是三角形的,而小老鼠捡的纽扣是圆形的,要颜色和形状都一样才行。所以,这不是小狗的纽扣。

4、观看PPT4,区分纽扣的大小。

师:小老鼠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又遇到了谁呢?(蟋蟀,大象)

师:小老鼠发现纽扣的颜色和形状都一样了,急忙问他们,(音频)蟋蟀蟋蟀,纽扣是你的吗?大象大象,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吗?为什么?

幼:蟋蟀的纽扣很小,大象的纽扣很大。

师:他们会怎么说呢?(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小小的,和黄豆一样小。不是不是,我的纽扣大大的,比篮球还大。

师小结:你们果然厉害,原来蟋蟀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小,大象的纽扣比这个纽扣大,纽扣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可是纽扣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蟋蟀和大象的纽扣。

5、观看PPT5。区分洞眼的数量。

师:小老鼠不放弃,拿着纽扣继续往前走,这次他遇到了小刺猬。(音频)小刺猬,小刺猬,纽扣是你的吗?

师:是不是小刺猬的纽扣?为什么?(洞眼数量不一样)(音频)不是不是,我的纽扣有六个洞眼呢!

师:虽然小老鼠捡的纽扣和小刺猬的纽扣颜色一样,形状一样,大小一样,但是小刺猬的纽扣有6个洞眼,小老鼠的纽扣只有4个洞眼。纽扣的洞眼数量不一样,也是不行的。所以不是小刺猬的纽扣。我们要和小老鼠一起找到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样的`纽扣主人。

6、观看PPT6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发现鼠妈妈衣服上掉了一颗纽扣。

师:问遍了所有的好朋友,但是都没有找到纽扣的主人,小老鼠垂头丧气的回家了,妈妈给他做了好多好吃的点心,小老鼠闻着香味抬起头,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惊讶的叫了起来…请小朋友说一说,小老鼠为什么看见妈妈会惊讶的叫起来?

幼:因为妈妈的衣服上少了一颗纽扣。

师:这会不会是妈妈丢的纽扣呢?为什么是妈妈的纽扣?(因为都是黄色的,圆圆的,一样大,都是四个洞眼。)

师:纽扣的主人是谁呀?(妈妈)那我们把这纽扣给妈妈装上试试!(点击操作)真的是妈妈的纽扣耶!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颜色、形状,大小,洞眼数量都一模一样的纽扣,妈妈很高兴,狠狠地亲了亲小老鼠说:谢谢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

(2)感受助人为乐的情感。

师:小老鼠帮助妈妈找到了纽扣,它的心情怎么样?

幼:开心、高兴。

师小结:小老鼠帮妈妈找到了纽扣真开心。原来帮助别人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72806.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