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十三篇

如果你想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要写入党申请书,这个过程是入党过程最重要的一环。新时代背景下的有远大追求的人,共产党就是一个汇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一个组织 。你正在参考相关入党申请书范文吗?也许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十三篇”合你胃口!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1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书中谈到了“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书中把理论和教学案例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我感触颇深。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因为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施展自我的个性魅力。

开拓思维、综合的运用多种材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表现力,促进个性的形成。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增强体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彰显其个性。鼓励想象,求异创新,画画要画出个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一定会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明确一个良好的学习流程,即:构思──选择制作材料──学习、运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技法、进行大胆、自由表现──个性化风格形成。这样,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个性情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2

有效教学十讲的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为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正在进行福州市基础教育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能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决定带领大家开始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是推荐大家读的第一本专著。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众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过玉米地”的启示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新课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含义。余教授讲的“过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在过玉米地的比赛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两手空空,一个玉米棒都没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浑身是伤;还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还没受伤,所以感觉很快乐。在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谁是最有收获的?第一个人跑得快却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得到的多,却很费时;第三个人跑得快,获得多,可伤了身体,代价也很重;第四个人跑得快,得到的多,还很快乐。答案很明显,最后一个是也。

过玉米地掰玉米的结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伤且快乐几项指标综合衡量的,最后一个过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么教学呢?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办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因为没有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是过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学不得不考虑获得知识的时间、结果和过程三个要素,速度、结果和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指标。

有一定的速度,获得必须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是考量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综合指标。

“陈松泉老师”的启示

陈松泉,一个年轻且富有创意的老师,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自主拟定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想想,他的学生会是多么的幸福,而他的教学,又要接受怎样的挑战?

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拟定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自主学习的境界。这样的教学境界不要说对小学生很难,就是对中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尤其是对于那些实效还没有真正落实的课堂来说,还是海市蜃楼。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学会,学会必要的知识技能,学会必要的学习方法,只有先学会,才有可能会学,学会是小学阶段有效教学的第一指标。小学生年龄太小,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缺乏,难以一下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不是包办。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否则,自主就有可能导致自流,加剧无效学习。目前的课堂,教授知识的多,教给方法的少,学生无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难以实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一学段,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段,要重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感。这一时段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学会语文学习尤为重要。第三学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适当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会学习创造条件。

有效教学的课堂,需要新的建构。

“学习的快乐”与“快乐学习”

有人提倡要快乐学习。因而,就有许多人不断追求快乐学习的方式。快乐学习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良元素一并产生,比如:降低了学习的速度,弱化学习的标准,以追求快乐。这样的学习尽管有快乐,往往无实效。学习与玩耍不一样,因为有特定的目标,是有压力感的。有压力必然有痛苦,绝对快乐的学习是难以真正存在的。“学习的快乐”与“快乐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的快乐”不但追求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更追求获得结果实现目标的快乐体验。“快乐学习”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快乐”既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更要注重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体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必要的知识,获得获取知识的必要方法,强化学生实现目标时带来的成就感,以成就感增加快乐体验,再以学习的快乐体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学生才有可能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的快乐”不等于“快乐学习”。

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在哪里?

许多教师在课前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预设,可课堂上依然难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的课堂实施和运作,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追求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师应具备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曾经观察过一位教师的课堂,尽管教师按教学预设实施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板块目标太多,教师没有合理控制学生的时间,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效果差,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显得薄弱,没能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必要的引导,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严重削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师无法发现课堂低效的根源,显得无奈。

课堂开放了,教师应该怎么做?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时的课堂观察与反映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进行充分的课堂观察,才会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合理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的课堂,很多老师教的,是学生自己能获得的知识,教师过多的教授削弱了学生实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也花费了课堂的大量时间,使得在关键问题上的指导时间不足,教学层次明显降低,教学效益得不到保障。

有效教学,教师的课堂实施是关键。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3

《有效教学十讲》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文森教授谈有效教学的一部专著。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该专著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作者的智慧和幽默在书中随处可见。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本次讲座主要讨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什么?

二是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第三,如何克服教学的低效和低效?第四个问题,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读了余教授的这一讲有茅塞顿开之感,以人为本,对学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是新课程追求的,就是有效的。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高层次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相结合。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生成性?为什么要凸显生成性?

事实上,它是由人的本性、新课程理念和新教学理念所决定的。所以,这个生成性就不像我们传统教学当中的那样——仅仅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里边的一些偶发事件——不是的。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是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

第三讲三维目标。本课程主要**四个问题:第一,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第二个问题,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第三,如何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在教学中如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可以说,三维目标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基础。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十多年了,一直在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观下,三维目标整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三维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至少可以理解为科学观、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

第四讲教学情境。本次讲座主要讨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情境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第二,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第三,在创设当前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第四,如何创造有价值的局面?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第五讲教学关系。这个专题研究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学生——学生有哪些特点?

第二,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第三,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第四,为什么要促进和强调对话?

师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学就是师生、教与学。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

要把师生关系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对话为特征的教与学相互发展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条铁律:

“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目标的虚拟化;第二个方面: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凸显,教师使命感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

第八部分是新课程学习风格的基本特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从本质上讲,新课程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独特性、重要性、沟通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第九部分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是:自我反省、同伴互助和专业指导。

反思本身具有研究性,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常见的性式,也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交流,需要相互间的合作。专业指导是一面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十种是关于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

第二种类型: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第三种类型:

学习型教研,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4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练,内容通俗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来看,它展示了美好的理论基础,为教师如何管理课堂提供了许多教学策略。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注重教学对象、教学效益、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二、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如学习《东西半球的划分》这一节内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刚开学不久就接触这些知识,难度大、学生难掌握、学习乏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笔者做了许多尝试:

第一次:

师:用绳子沿着20°w和160°e的经线把地球仪打包,并告诉学生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是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

生:迷惑不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地球仪,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而且没有相应的知识进行铺垫,在他们空间意识还没有形成以前,教师以自己的已知来替代学生的理解显然是徒劳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低效的。

第二次:

为了从第一课中吸取教训,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老师:请记住东西半球的范围:20°w-0°、0°-160°e;

西半球:160°e—180°e(w),20°w—180°w(e)

生:背诵

师:出示一组题目如某些地方纬度都是北纬10°,经度分别是“10°w、170°e、30°w”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所处的半球到底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结果: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说出自己的位置,但是少数学生无法反映出来。

第三次:

为了让大部分的同学能更好的理解,让不明白的小部分同学也能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采用了一位教师的做法即要求把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世界政治地图上画出20°w和160°e的两条经线,并标出东、西半球的位置(如左下图所示)。通过这张**,学生对东西半球的大致区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旦呈现的是文字题目,或者不是出现这种世界地图而是出现其他**资料如图五玉树**的**时,有些学生还是难以判断。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这张作为模版的世界地图上没有标注具体经度,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标出相应的度数,学生还是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使用。

第四次:

教师结合了地图册上的**并给每条经线注上东经或西经,并要求学生如果现在还无法判断东西半球的话,那就借用以下的**进行衡量。并与同学们根据下面地图归纳出东、西半球的范围即东半球:20°w—0°,0°—160°e(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西半球:

160°e—180°e(w),20°w—180°w(e)(即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

这时的学生就比较直观的了解了东、西半球的具体区域,在以后相应的题目中就可以运用这张图表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事后,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可分离的地球模型,学生们将更方便地学习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源于该书中“直观教学法”对我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陈昆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5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去年5月,我开始拜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作者的睿智、幽默与独特见解,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共分十个部分: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

第三讲三维目标

第四讲教学情境

第五讲教学关系

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

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

由于工作繁琐等相关的学习训练和阅读活动,该书仍在详细的学习过程中。我详细看的只是其中的两部分,但整本书的一般内容都是通过目录指出和勾勒出来的。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作出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最终达成和解与默契。对学生而言,这一过程意味着个性的展显和创造力的释放;对教师而言,这一过程意味着专业素值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目前许多时候,老师们单纯地为了对话而对话的“伪对话”发生在课堂上,要么毫无效果;要么形式上精彩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拜读此书之后,才发现了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法门。

整书折射出新课程的理念,与当前的“轻负高效”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更为清新的界定,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

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再到高质量教学,需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对三维目标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与学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书中较多的提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只是关注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教学的境界。

书中还多次提到著名教育专家蒋尚野的一些观点。例如,教师本位的本质属性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引导和利用学生的内在属性,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本书还列举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曾经也有类似的游离,或者是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看一次不够。分程度的多次阅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仍将继续将此书真正地读下去,并将其中之精华,辩证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6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7

寒假里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而这本书尤如在我从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多多。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准备的课堂。

如今从教快三年了,每次上课前我都仔仔细细地阅读教材,严格按照教材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教案设计。但是还是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说,备课备课,原来并不容易。

1.理解用好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编写者是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去规划编排体系和呈现形式的,对于不同的地区资源、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的教学个性,肯定不是最适合的。因此,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在尊重基础上发挥与创造,在理解基础上补充与改变,这是备好课的需要。确定重点,找准难点并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是备课的重心所在,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简单的字词问题,就设计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回答,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难度大的问题,就要叫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回答,用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培养。

3.准确定格自我。备课必须以自己能依此上好课为前提。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思维品质以及经历、经验都自有特点,生搬硬套或盲目仿效必将事与愿违,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进而发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作用。比如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讲起来就会有不同的风格,记得部里曾经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每个老师对教材不同的解读,加上独特的个人风格,让一节课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4.重视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

5.不忘育人关怀。课堂是学生成就道德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进能力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备课的重要方面。备课中,我们要根据知识点和课堂情境特点有意设计,有机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讲台哲思。

1、导入设计:“万事开头难”。说书有开讲,小说有开篇,相声有引子,戏剧影视有序幕。那些巧妙合理、引人入胜的开讲、开篇、引子、序幕,一出现就能抓住听众和读者的心,激起人的情趣,很快使人集中了注意力。上课开始有一个好的开头,能够启发思维,一下子就把学生“抓”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开头”的方法尽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语设计:民谚有云:“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恰到好处的收尾,才是完整的一堂课。精彩的结尾会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有“头”有“尾”的上课习惯,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言魅力——逆话顺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互勉自励的箴言,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大凡药类,恐怕以味苦者居多。但即使药再苦,对于懂得“利于病”的大人们来说,也能屏气皱眉地吞下去。但于孩子们却不然,哪怕病势再重,一尝药苦,便百般不吃。结果呢,或哄、或灌、或骗,药虽吃了,却折腾再三,很不舒服。为了改变药之苦味,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汤剂调以红糖,丸剂封以蜂蜜,散剂装入胶囊,片剂镶上糖衣。于是,苦药变甜,成人和孩童皆可坦然下咽。甜且治病。

老师批评学生的用意都是好的。学生一旦有了毛病、犯了错误,老师从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坦诚告诫,单刀直入,备陈厉害,使被批评者脸红心跳,热汗淋漓,心悦诚服,这当然不错。然而在有些时候,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入木三分,可听者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产生对立情绪,毫无效果可言。从上述“药”的实际事例当中我们不难想到,批评学生也要讲求方法。当然,耳提面命、大声疾呼有时是必要的,而更多的时候则应是和风细雨,婉言相劝,疏导启发,恰如良药未必都“苦口”一样,忠言也不必皆“逆耳”。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的课堂往往很吵闹,我的性格比较急,如果学生没在我设想的时间答出问题,我会用很严厉的声音让其坐下,然后再找下一个,一直到答出这个问题,但是渐渐有些学生变得不敢说话,课堂变得沉闷。后来师傅吴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于是我学着放慢速度,对用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给予一个肯定的鼓励的眼神,现在孩子们大多很喜欢回答问题,课堂也慢慢变得融洽起来。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三、育人妙谛——课堂教学“管”什么?

点拨后茅塞顿开,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教态亲切,学态自如,在幽默与笑声中完成教学任务。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学是让学生高尚和聪明的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学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展示艺术才华,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提高修养、探求知识、陶冶情操的艺术殿堂。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可以说是读书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书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教学,我的人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8

在读完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感触颇深,并且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余文森先生写的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他的讲解与实例相结合,清晰透彻,使我对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

教育对于我这个刚走上一尺讲台年数不多的新教师来说,体会和感悟方面还不是很到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余文森教授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之后,我反思良久,书中的内容,他对于教育的看法让我感受到了震撼,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使我产生了一段新的心灵旅程。我明白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备课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简单讲,备课与不备课,认真备课与不认真备课,教学效率绝对不一样。

②有效指导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去指导学生,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头”甩“尾”。

③灵活运用教法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④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⑤注重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我从这盏明灯中得到很多启迪,并受到了鼓舞,我将继续用心去体会,去感悟书中的精髓,用书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用具体的实例来启发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薛璐璐)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9

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读了以后很有启发: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的理念对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首先在于它使我们明白: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教师感到很痛苦、无成就感,是因为我们的多数学生在中专学习阶段无进步或进步不显著,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其次,它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或低效的状态?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不是不想学,就是学了没有收获。为什么不想学?为什么学了没有收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第三,它告诉我们:教师要有“对象意识”,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学需要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教师不能只是站在本学科的角度上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教学的效益。第四,它提醒我们:教学也是科学。教学需要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我们应该依靠科学理论寻找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些,人们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象”。就我们自身而言,一旦某种与自身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很少去怀疑其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即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那个“荧光屏”上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是没出息、没有长进”之类负面的信息;然后感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自我意象的发现至少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能以新理论、新科学为依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寻找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想学习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可能会豁然开朗。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10

教学中,我们总想打造“高效课堂”,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收获、有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学校又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我也经常问自己:我的课堂是高效的吗?我的分层教学有效了吗?如何小组合作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呢?

国庆假期里认真阅读了局长赠书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随着纸张从指尖一页页滑过,我对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有了愈来愈清晰的认识。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是否充分,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教师的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需提高的能力来进行。从网上和别人那里借鉴的教学设计可能很优秀,可能很有趣,可能很深刻,但是这些都不代表适合自己班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因此,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情境。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余文森先生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不悱不发”,在疑问中、在自我审问中进入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在一场场心灵的触动中,在一波又一波情感的冲击中,对知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深化运用。

作为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教师,我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王芳)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11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看完之后,有很多感触。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余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余教授在书中写到:对一个老师来说,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到有效呢?在书中,余教授将我们指出了方向。首先,要将课堂活起来。我们学校践行的生本课堂,其思路和余教授的不谋而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学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也是向我们心中的有效课堂迈进一步。

当然,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使用,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我将不断地去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一节课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12

新课程的改革把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随着课时的减少以及晚课等补课时间的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个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去解决探讨的问题。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课堂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让我受益颇多。

教学的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把教学的有效性摆在第一讲,勿庸置疑,教学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余教授把有效性看作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通过玉米地掰玉米这个隐喻形象地指出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一、学习速度;二、学习结果;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实际指的就是学习效率,即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就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是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余教授所举例子,令人震撼,亚太地区初中数学水平测试,二十来个国家,中国内地排第一名,第二名是韩国,但我们就比韩国多一分左右,而我国学生课后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是韩国学生的三倍,这一分成本就太高。学习体验,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是一种享受,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直以来我们对这方面关注太少了。

以上是关于有效的`学,学生学的是否有效,关键在老师。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导向将我们带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绩却不大或者说取得的成绩都在表面,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获得提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存在一个有效的教的问题。

对于有效的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充分的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

2.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是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认真地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

其实学习是如此,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完成的质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时,你是非常快乐的!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来,天天在教室补课的人,天天占用课间或其他学科的课时来补课的人,虽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质量的工作,或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训练,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篇13

余教授还总结了几种教学情况,并结合生动的案例,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就巧妙设置了教学情境。开始上课,窦老师就说:

“今天课上,要为同学们带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个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54岁。21岁时,他因突发重病而瘫痪。

同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双重灾难并没有使他倒下。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多年来,他一直在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请大家一起默读下面的短文,看看你读了些什么。”(课件出示:我坐在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作家不幸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情”激发了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整堂课的教学也就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效率怎会不高呢?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根据人和时间来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任重道远。我会继续学习,把收获播种到教学行为中去,收获更多!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14452.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