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公倍数的教案

2024-03-07 公倍数教案

公倍数的教案模板。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制定与学生的需求相符的教案。探索“公倍数的教案”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公倍数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P25练习四的第5~8题。

教材简析:

练习四第5题在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安排,两个色块分别呈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左边的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有倍数与因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右边的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练习四第7、8题都是与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3和75和9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出示第5题

⑴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出示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出示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出示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习题超市:

在〔〕里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3〔〕5和6〔〕2和7〔〕

7和1〔〕6和8〔〕18和6〔〕

4和6〔〕4和12〔〕19和20〔〕

5和8〔〕10和15〔〕7和11〔〕

8和9〔〕3和14〔〕9和12〔〕

52和13〔〕13和6〔〕10和8〔〕

6和72〔〕17和4〔〕36和27〔〕

动脑筋:

1.一个自然数除以2、5、7,商都是整数,没有余数,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2.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18米,第二根长24米,要把它们剪成同样长短的跳绳,而且不能有剩余,每根跳绳最长多少米?一共可剪成几根跳绳?

3、73路汽车3分钟发一次车,96路汽车5分钟发一次车。73路和96路汽车同时出发后,再过多少时间会同时发车?

公倍数的教案(篇2)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总结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

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习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公倍数的教案(篇3)

今天汤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他们的公倍数。

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1、能把握教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并通过发现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揭示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汤老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导入公倍数的概念以及设计摆图形时,需精心组织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本课要求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般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简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议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或许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讲练结合,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练习中有一般基础题,有求一定范围内的两数的公倍数,还有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判断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拓展题,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对新知的巩固和强化。建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反馈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觉得是蛮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认识,有不恰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公倍数的教案(篇4)

一、片段一:故事引入

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 ,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拉拉家常,叙叙旧,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你会帮他选一选吗?

学生尝试着寻找日子,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课前发的日历纸上圈圈画画,有的在交头接耳……过了会儿,有几个学生露出了高兴的神情,但大多数学生显然还没有选出日子。

师:看来选准日子,还得讲究一些方法。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同桌两个同学能否先分一下工,一个同学找老渔夫的休息日,另一个同学找年轻渔夫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日子合起来对照一下,这样试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初步感受问题的挑战性,产生与他人合作的心理需求,教师再启发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引导学生选出日子,并进行了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板书:

老渔夫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年轻渔夫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片段二:探究提升

师: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上面这些数中的学问。先看老渔夫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你会有一些发现吗?(学生读后相继交流)

生1:我发现这些数都是双数。

生2:我发现每两个数之间相差4。

生3:我发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4。

生4:我发现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把他们从小到大排在一起,就有了你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教师把板书中的“老渔夫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的倍数”。)

师:我们刚才在30以内的数中,找到了这些4的倍数,现在老师要求继续找下去,30以外的数中,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5:32,36,40,44,48,…

(学生举例,教师在“4、8、12、16、20、24、28”的后面添上“32、36、…”。)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了“6的倍数”。)

师:(手指着“12、24”)下面我们来研究两位渔夫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与6有什么关系吗?

生6: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生7:这些数是4和6共同的倍数。

生8:这些数是4和6公有的倍数。

生9: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教师把板书中的“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和6的公倍数。

生9:这些数是4和6的公倍数。

师:对了,4和6公有的倍数我们就把它叫做4和6的公倍数。(教师把板书中的“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擦去,改写成了“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还能找出一些来吗?

生10:36、48、60、72…

(学生举例,教师在“12、24”的后面添上“36、48,…”。)

师:(手指着“12”)请同学们想,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是不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呢,而在4和6的公倍数中能否找到最大的一个呢?

(通过交流,学生肯定“12”是4和6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找不出最大的一个。)

师: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你们给它起个名字,该叫什么呢?

生:最小公倍数(好多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

(教师把“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三、片段三:反思归纳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个活动,同学们分别求出了几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那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公倍数?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2:三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三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3:两个数、三个数都有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想四个数、五个数甚至更多的数也有吧。

(最终,在生生交流和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概括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想一想上面找“共同的休息日”的过程,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4:先找出每一个数的倍数,再找出公有的倍数。就可找出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互作补充和修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归纳出了方法:一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二找公有:对比各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公倍数的教案(篇5)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做游戏,猜年龄,生日,暑假活动情况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暑假期间,小强和小红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强每训练3天休息一天,小红每训练5天休息一天,从8月1日一起参加训练,什么时候两人正好一起休息?

师:要找出两人正好一起休息的日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在月历本上找。

师:请同学们在月历卡上找出小强休息的日子,画上圆圈,找出小红休息的日子,画上三角形。

教师板书:小强小红

二、感知概念,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1、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写上日期数。

师:(观察)从小强的休息日和小红的休息日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是12,24,(学生回答后,教师圈出来,然后板书:共同的休息日是12,24,)

师:其中最早的共同休息日是什么时候?12

教师板书: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师:找小强休息的日子就是在找几的倍数?找小红休息的日子就是在找几的倍数?板书:4的倍数,6的倍数,

师:从数学的角度看,4的倍数还有吗?写得完吗?添上省略号

师:找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找什么?板书:4和6的公倍数

师:找他们最早的共同休息日就是找什么?板书: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揭题并板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沟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师:4和6的公倍数还有吗?

生:36,48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最小公倍数12乘以3,乘以4就可以知道了。

师:真是好办法!看来通过最小公倍数12乘以1,2,3,4就可以知道4和6的公倍数。

师: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来表示,沟通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表示4的倍数、6的倍数。

师:从这里你能找出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吗?

生:12、24、36

师:那你觉得怎样表示更好呢?

生:移过来,中间写12、24、36

师:好的,那我们就把它们移一移。(教师课件演示)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对这个集合图的理解吗?

师:为什么三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有没有最小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你是从哪里去找的?

师:观察板书:你还能说说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吗?

师: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三、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有一些同学做早操,排6人一排、9人一排,都没有剩余。

如果学生的人数在40人以内,可能是多少人?

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师:想想看,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师:可以通过给大数翻倍的方法。

这些方法实际都是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9和12

2、猜生日。

师:顾老师生日的月份数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认为顾老师出生在几月份?

师:为什么不是20呢?

生:一年不可能有20个月。

师: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联系实际。

师:顾老师生日的日期数比4的倍数多1,比6的倍数也多1,你认为顾老师出生的日期数可能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想的?

3、铺墙砖。

师: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可能是多少分米?

生1:我认为边长可能是6分米,因为6是长3的倍数,也是宽2的倍数。

生2:我认为边长可能是12分米,因为12是长3的倍数,也是宽2的倍数。

生3:我认为边长可能是18分米,因为18是长3的倍数,也是宽2的倍数。

师:哦,6,12,18,看来你们铺成正方形的边长既是的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

师:那么,铺成边长是8分米正方形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8是宽的倍数,但不是长的倍数。83=22

师:哦,那么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一定行的了,93=3

生:不行,9是长的倍数,但不是宽的倍数。94=21

师:那么,正方形的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口说无凭,你能拿出更有力的手段来说服大家吗?

学生图示。

师:哦,画图也是个好办法!

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巩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师:边长是6、12、18分米的正方形正好是3和2的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12、18不仅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6、12、18是3和2的公倍数)

师:哇!原来墙上也隐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心人,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全课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对自己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

六、机动

公倍数的教案(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找倍数活动:

二、出示题目和8月份的日历:

1、谁能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把这些数写下来。

二、自主探索,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1、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再观察两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

3、师总结: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填一填:第48页

①学生尝试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②学生讨论交流找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公倍数)

4、师总结: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拓展引思:

1、第49页练一练

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

教学反思:

①15和5014和3512和484和7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注意:教师出题时,数字不要太大,要注意把握难度要求。

②练一练,第42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③第43页第4题: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第43页第5题:

⑤数学探索:

三、总结。

公倍数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下列各数:5282542

1.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2.引导学生从这列数中选出分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几组数,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明是怎么求出来的。

(1)较大数是较小数倍数的。

(2)两个数是互质数的。

(3)两个数既不互质,较大数又不是较小数倍数的。

谈话引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都用分解质因数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比较】

(一)教学例5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板演。

2、整理方法: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求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二)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1、出示下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不同点

2、分组讨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信息反馈,总结填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同左

不同点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4、针对不同点探究真知。

(1)探讨:为什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2)小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必须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有除数正好是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最大公约数就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又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的商分别是它们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三)反馈练习:

根据短除式,你能很快地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比较】

1.选择题:根据下面的短除式,选择正确答案。

(1)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A:23=6B:35=15C:2335=90

(2)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A:23=6B:2335=90C:1830=540

2.改错: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说明如何改正。

(1)

60和9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60和90的最小公倍数是231015=900.

(2)

7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7.

7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7112=84.

3.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1221364560105144255

4.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和54和610和16

8和76和109和15

9和277和217和12

五、布置作业。

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5和108、16和246、8和14

3、6和95、7和158、9和18

2、幸福村小学某班利用假日为饲养场割草。第一小队7个人3小时割了73.5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48人用同样时间割草多少千克?

公倍数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用排列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讲解法尝试法

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例1.从小到大,顺次写出几个6的倍数和几个9的倍数,找出6和9公有的倍数,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几?

6的倍数有:6、12、18、24、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8

用图表示如下: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一.准备题

1.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

2.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学生尝试

6的倍数有:6、16、18、24、30、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

3.教师讲评: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4.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三.练一练:

1.第1题填在书上。

2.第2、3两题

3.独立练习:第4、5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答

1.学生读题

2.尝试: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3.先理解图意,再填入公倍数。

1.指名说说

2.把书上的发现告诉同学。

3.看书上写的是不是与我们发现的相同?

4.想一想:

(1)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1.学生填在书上。

2.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找倍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相同。

不同点:第2题前3个括号里要有省略号;第3题前3个括号里不该填上省略号。

四.总结后做目标检测。

延伸练习

作业册70页

反馈与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公倍数的教案(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公倍数的教案(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材简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本课以此为知识基础,学习公倍数,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足够的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帖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帖纸片;自己的学号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名称是:找朋友

1、游戏规则: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学号牌,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我想请两个同学来协助老师做这个游戏(请两个非4、6倍数的同学)。(对讲台上的两个同学)给你们每人一个号码牌(4、6),藏好。(对全班)如果你的学号牌是他们其中一位的倍数,那么你就是他们的朋友,请你迅速举起号牌并站起来。(对讲台上的同学)你们俩赶快去把朋友手上的号牌全部收上来贴在黑板的两边。

2、游戏开始:(对全班)准备好了吗?预备出!

(台下学生站,台上学生下去收学号牌并贴在黑板的两边。

(肯定会出现争朋友的情况,如:12、24等)

3、你们为什么要争朋友?(估计学生能够说出因为12、24等既是4的倍数,同时也是6的倍数)

4、师:那么12、24等倍数与4和6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再来研究一下倍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础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因此课始通过游戏找朋友既复习了倍数知识,又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习提供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兴奋点,使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需求。)

二、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黑板贴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和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到黑板上铺一铺。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

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板书:6/2=3,6/3=2)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根据学生回答在边尝8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板书:8/2=4,8/3=22)

2、想像延伸。

师: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有下面结论:

(1)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8、24除以2和3都没有余数。)

(2)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边长是12、18、24厘米的正方形能被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正好铺满。

3、揭示概念。

师: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用省略号表示。

想一想: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现在你能理解刚才的游戏中4和6为什么要争抢12号和24号等的学号牌了吧,因为12、24等是4和6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使知识的产生有理有据,不再枯燥乏味,有利于学生掌握公倍数这一概念。)

三、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掌握求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师: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2)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3)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在这些公倍数中,18是最小的一个,因此: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完成板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打开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寻找最简捷的解题方法,优化解题策略。)

3、用集合图表示。

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先出示一个圈,表示5的倍数,想一想,里面可以填那些数?旁边一个圈,表示9的倍数,想一想,里面可以填哪些数?明确指明:6和9的公倍数要填在两个圈相交的部分。想一想,里面应该填哪些数?

指导学生填完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1)读题,明确题意后,学生分别独立标出2和5的倍数。

(2)根据数表中的标图,完成填空。

(3)想一想: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5、课前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有哪些?它们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谁?

(引导学生明白:在班级学号这个范围内,4和6的公倍数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这个范围,4和6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完成后讨论: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填表。

(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4和5、4和6、5和6的公倍数。

(3)根据标出的结果完成填空。

讨论: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引导学生尽可能的用简捷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游戏活动,完成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讨论交流: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及时的不同层次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同时通过不同方法的尝试,获得寻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最佳的解题策略。)

四、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你还有什么疑问?

(总评:本课的设计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主,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公倍数的教案(篇11)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课前调查的内容有:(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swy7.com编辑推荐

备课的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工具之一,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该篇“备课的教案”文章是编辑从网络上精挑细选的,如有幸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备课的教案 篇1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鲍志慧

一、课文悟读

本文如一支古筝曲,让人听到的是铮铮的旋律;又如一杯清茶,稍苦却回味无穷;亦似一场“对簿公堂”的话剧,精彩处让人不禁为剧中风趣的台词而哑然失笑……

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作者成功地运用反证法、归谬法,从分析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入手,对所谓“新解”先质疑,接着逐一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论证,腾挪变化,层层推进,说理透辟,条分缕析,绵里藏针。

文章在第1段中直接摆出对方的“新解”--对“乌啼”、“江枫”、“愁眠”的考证,作者连用三个“是……吗?”的疑问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提出对“新解”的质疑,驳其论点。在第2段中运用严密的措词、复句句式,,:旷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枫桥夜泊》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其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而绝非其考证的“三座桥”、“一座山”,对方论点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写到这儿,尚嫌单薄。在第3-7段中,对“新解”所考证的“乌啼桥”、“江村桥、枫桥”、“愁眠山”的论据逐一予以反驳。作者运用了引证法,引用大量的实例,如《乌夜啼引》、《乌夜啼》曲、《短歌行》等,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在第4段中,作者又巧妙运用归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够成立,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白”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对关于“江村桥、枫桥、渔火、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以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论证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沦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指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质是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了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运用设问、反问、短句和复句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

此外,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自如的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定的可读性陛和趣味性。

二、亮点探究

1.《枫桥夜泊》给人们编织了一幅美好的夜泊图景,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几乎成了羁旅之思的象征。当然,此诗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鉴赏、考证,本文即是面对众多“新解”,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出发,本着不媚俗、不功利的思想,批驳某些牵强附会“新解”的好文章。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探究学习:

结构严谨,善设波折--纵览全文,作者在引出对“新解”的怀疑后,采用“列出+批驳”这样“1对1”的方式,依次摆出对方关于“乌啼”、“江枫”、“愁眠”的所谓“新解”,并一一批驳,这样逐一解决“问题”,紧凑利落,毫不拖沓。同时,这三项内容照应原诗的描述顺序,顺应人们的阅读感受,层层推进,娓娓道来,逻辑性强。最后用“总之”一段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文章浑然一体,使人有淋漓尽致、水到渠成之感。

语言准确,不乏幽默--议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必然要求作者措词精当严密,不遗漏洞,经得起推敲。本文多处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一般情况”既承认一种事实的`存在,也预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不等于”、“绝对不会有”,用双重否定的方式强调了“乌鸦夜啼”存在的极大可能。严谨的语言,是该文有较强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带有学术争鸣的成分,不是有关政治立场的“刀光剑影”式的驳论文,而似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用机智幽默的语言陈述观点,很多句子令人忍俊不禁,于心悦诚服间欣然接受其观点。如,“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2.作者既然要质疑“新解”,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却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而不直接否认“新解”呢?

探究学习:

在生活中,当我们听到对古诗词翻新的解释时,也往往很好奇,觉得新鲜,同时“反思”自己对此诗的原来理解,--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作者这样起笔,易与读者形成共鸣。然而,细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作者暗藏伏笔,一个“初听”预示这是直觉反应,并非理性认识;紧接着作者发出三个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将读者带人了深层思索的空间,这样“迂回作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利于读者对自己观点的接受。

三、选题设计

本文与第15课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同属驳论文,都以驳倒对方论点为目的。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语言风格和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研究指向: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关乎民族的利益,因此作者言辞较为激烈,对敌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本文则从文艺鉴赏的角度出发,探讨诗歌的考证,意在规范治学的作风,因此语言恳切幽默,娓娓道来。其次,《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主要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以雄厚的不可辩驳的事实驳斥对方的谬论,使文章显得大气、厚重,说服力较强;本文则运用了事实论证、归谬法等方法,灵活多变,步步深入,易于令人接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8月

备课的教案 篇2

初备教案:

Unit 3 Asking the way 教学目标: 掌握问路句型的使用和一般过去时的复习。掌握四会单词 stops, turn left /right , post office ,get on /off, along, street。

3.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四会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4.能听得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thirdcrossing.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er away.You can take bus No.5.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How can I get to the shopping center? 6 掌握三会单词suddenly ,thief , stole, out of , 7 掌握ou 在单词中的发音.8学会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四会单词和问路的句型。

2.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并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读音。

课前准备: 准备本课E和F部分的录音和多媒体课件。2 准备地图。3 课前写好本课的课题。教学过程:

Ⅰ 听本课的歌谣Run rabbit run Ⅱ 1.Free talk.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T: Nice to see you again.Ss: Nice to see you, too.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T: Who is taller than David ?

T: Whose bag is heavier,yours or mine? T:Do the boys jump higher than the girls?

S: Yes ,they do.T:Does Jim swim slower than David?

S: No, he doesn't.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S: Go along...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crossing...请学生表演问路。Ⅲ Revision 复习

1.How can I get to the...?

2.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Ⅳ Read and number 1 出示E部分投影片,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并引出三会单词的学习.2 让学生看图试着用英语描述图中内容。3 让学生打开书,阅读E部分内容然后编号。4 学生完成后,集体校对,后集体朗读E部分内容。Ⅴ游戏活动:F Where am I ? 1.让学生参照P28的地图,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假设的位置。2.把教室布置成地图的结构,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自己根据地图的情况来猜:Where am I ? Ⅵ Listen and repeat听一听,读一读 1 让学生听G部分录音,先让学生听一遍。学生模仿跟读两遍,并请学生说出这四个词的中文意思。3 让学生用所听到的单词组成一个句子创设情景让学生背诵。4 听录音模仿跟读G部分。

布置作业: A,B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病表演A部分。2 背诵本课四会单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Unit Asking the way

地名

blouse house mouse out 说备:

本课的主要话题是问路,主要涉及到的词汇有:get on/off, turn left/right, a primary school...常用短语:come from, on holiday, ask sb how to do, go along, the third crossing, on your left, You can’t miss it.how far…(from here), a long walk, take bus No.5, how many stops, every five minutes, at the third stop, That’s all ping centre。对于“问路”这个话题应该说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学生对话时也显得有话可说。可是在几个教时的训练下来,对于这单调的话题学生也难免觉得枯燥,而游戏形式则可以缓和或者说避免这种枯燥的产生。在F部分教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有关猜测地点的游戏,即要求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找出真确的地址。但是这个游戏在操作过程中描述的一方虽然得到了有效的口语锻炼,猜测的一方也训练了听力和理解能力,但可操作性并不强,学生也对这种游戏兴趣平平,开小差的学生不少,尤其是那部分“差生”更是自得其乐,不在管你老师讲什么,即使被提问到,也是豪不在乎地随口说一个地址。在仔细研究教材后,我觉得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对“问路”这个话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我觉得在这儿我们的教学要求可以分成两块: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必须同时能听懂和表达这个话题,而对于一些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则只要他们能理解就行了。有了这个目标定位,也为了使游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游戏的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小组竞争环节,并且把书上死 板的地图变成了教室里的“实战演习”:我把教室里的每一条通道命名成了街道,这样教室就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学生分成几个自然小组,由一生发布命令另一组的一名学生则按照路线前进,而其余的学生则为评委,分别从语音、语法和理解正确性上对两名学生进行评价。经过课堂实践,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的学习任务得到了分层实施。

E 部分短文前半部分的内容逻辑性强,句子结构较复杂,所涉及的词组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根据课文内容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后半部分较前半部分较简单。学会整篇课文要求学生复述式表演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在教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G部分语音训练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发音。要尽量多地带出其它的有这个字母组合的单词。大部分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练习,掌握地比较好。修改后教案:

Unit 3 Asking the way 教学目标: 掌握问路句型的使用和一般过去时的复习。掌握四会单词 stops, turn left /right , post office ,get on /off, along, street。

3.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四会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4.能听得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right at the thirdcrossing.How far is it from here ?It's about a kilometer away.You can take bus No.5.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How can I get to the shopping center? 6 掌握三会单词suddenly ,thief , stole, out of , 7 掌握ou 在单词中的发音.8学会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四会单词和问路的句型。

2.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并了解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读音。

课前准备: 准备本课E和F部分的录音和多媒体课件。2 准备地图。3 课前写好本课的课题。教学过程:

Ⅰ 听本课的歌谣Run rabbit run Ⅱ 1.Free talk.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T: Nice to see you again.Ss: Nice to see you, too.T: 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T: Who is taller than David ?

T: Whose bag is heavier,yours or mine? T:Do the boys jump higher than the girls?

S: Yes ,they do.T:Does Jim swim slower than David?

S: No, he doesn't.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S: Go along...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crossing...2.请学生表演问路。

1.How can I get to the...?

2.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Ⅲ Revision 复习看A部分投影片,师生问答,讨论会话。2 让学生复述A部分第一段。老师投影本单元的四会单词和词组,请学生集体朗读。4 教师指地图请学生接龙问路。Ⅳ 游戏活动:F Where am I ? 1.让学生参照P28的地图,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假设的位置。2.把教室布置成地图的结构,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自己根据地图的情况来猜:Where am I ? Ⅴ Read and number 1 出示E部分投影片,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并引出三会单词的学习.2 让学生看图试着用英语描述图中内容。3 让学生打开书,阅读E部分内容然后编号。4 学生完成后,集体校对,后集体朗读E部分内容。Ⅵ Listen and repeat听一听,读一读 1 让学生听G部分录音,先让学生听一遍。学生模仿跟读两遍,并请学生说出这四个词的中文意思。3 让学生用所听到的单词组成一个句子创设情景让学生背诵。4 听录音模仿跟读G部分。

布置作业: A,B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病表演A部分。2 背诵本课四会单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Unit 3

Asking the way

地名

blouse house mouse out

备课的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古今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

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大屏幕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板书设计: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活动与探究:

1.查阅学校所在地的相关资料,看看本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哪个?试着分析该城市位置的优越性。

2.说说你所在城市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备课的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备课的教案 篇5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备课的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中班厚薄教案模板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有计划的制定教案是教师事半功倍的关键,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如果您对“中班厚薄教案”感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会对您有所帮助,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便将来需要时能够快速找到!

中班厚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

(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

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

下一个应该是谁呢?……

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

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

(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

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

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 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活动反思: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班厚薄教案 篇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厚薄》中班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感知6以内的数。

2、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认识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和厚薄,能将物体按高矮和厚薄排序。

3、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厚薄不一的书5本。

学具:幼儿用书第32页,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巩固认识高矮,按高矮排队。

请三位高矮不同的幼儿站到前面来,让大家观察比较,可以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有序地排队。

再请5—6位高矮不同的幼儿上来,让他们目测比较高矮排序。

(2)认识厚薄。

出示厚薄不一样的书本,提问:这里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用比较和目测的方法认识书本的厚薄,再请幼儿上来比一比排一排,学习按厚薄给书本排序。(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2、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哪个厚?哪个薄?并认读汉字:厚薄,并在厚书旁边的圆圈里图上黄颜色。

(2)观察比较彩色格子的长短,说说:哪个颜色的格子最长?哪一种最短?并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在右边的格子里写上写上数序。

(3)启发幼儿按数序提示给格子涂色。

3、活动评价。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表扬正确排序并大声讲述的幼儿。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中班厚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助跑跨跳过障碍物,初步掌握助跑跳的技能。

2、乐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欣赏过马术表演的录像

2、创设马术表演的场景、大且平整的活动场地

3、不同宽窄的纸板作为“小河”,不同高低的饮料瓶和软棒搭成的“小桥”

4、置衣筐、毛巾、餐巾纸

活动过程:

一、调动身心(音乐)

1、教师和幼儿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如骑马,甩马鞭、喝水,洗澡等等。

二、“小马”练本领

师:地上有不同窄的、宽的“小河”,“小马们”自己找一条,试一试,用什么办法跳过去,可不能自己弄湿哦!

1、尝试跳“小河”

幼儿自由选择宽窄不同的“小河”,尝试各种方法跳过“小河”,(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跳跃方向,避免碰撞)

交流分享:你是怎么跳过“小河”的?怎样能跳得更远?

师小结:跳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双脚并拢跳、单脚跳,老师还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跳的更远,

2、尝试助跑跨跳

请幼儿或教师示范

师小结:先跑一跑,快到"小河"时,一只脚大步跨过去,后面一只脚跟上着地,这种先跑后跳的方法叫助跑跳。

幼儿尝试助跑跨跳

鼓励成功的幼儿选择更宽的“小河”继续尝试

3、尝试自搭“小桥”助跑跳

师:“小马们”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选用两个相同的饮料瓶和一根软棒搭建“小桥”,然后试一试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跳过“小桥”? 幼儿结伴自由选择饮料瓶和软棒搭建“小桥”。

幼儿尝试助跑跨跳不同高度的“桥”。

三、马术表演

师:跳过“桥”的时候要小心,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跳的高,能跳过去

1、幼儿合作搭长长的“河”,高低不同的“桥”,幼儿分组进行马术比赛,助跑跨跳时不碰到“河”和“桥”。

2、幼儿自由结伴,比一比谁能跳过“河”和“桥”

四、放松活动

1、小马学会了助跑跳的本领真棒,一起来放松一下

2、师生共同整理器械

中班厚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

推荐课件:中班数学公开课《比较厚薄》PPT课件

下载地址:ppt/1358.html

【活动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

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

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

3、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

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4、出示书

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

5、出示鞋盒

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办法啊

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

1、教师出示围巾

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

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

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

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

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

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三、并放比较

1、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

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

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恩真棒你的办法真好,是把两块肥皂,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师:咦,那里又有一块肥皂,跟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还是薄的啊

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

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讲述比较厚和比较薄

2、出示饼干盒

师:现在的这三盒饼干谁最厚谁最薄,请你也来比一比

师: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

师: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2、检验: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教师依次检验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五、寻找,操作

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活动延伸:

找一找自己的衣服,把薄的和厚的区分后放好。

中班厚薄教案 篇5

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反思

近年来,数学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幼儿园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这一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实施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并尝试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

首先,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启蒙方式。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他们对于数学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采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的概念与幼儿园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于他们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教师让孩子们观察、探索和实践,使得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实施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要考虑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能设置过于复杂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很难把握好难易度的平衡,导致孩子们难以理解和完成任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会将问题简化为分类问题,而忽略了数学中的具体概念和算法。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尝试改进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首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将数学的概念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得孩子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对孩子们的引导和示范,通过问题导入和提示,让孩子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孩子们在数学教学中感受到其实际应用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多次尝试和反思,我们逐渐发现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我们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设计教案和引导教学。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探索和学习。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们的尝试和思考,让他们从失败中学会反思和改进。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们发现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这一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使中班数学厚薄排序教案更好地应用于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中班厚薄教案 篇6

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准备: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

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

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3、出示书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

4、出示鞋盒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办法啊

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

1、教师出示围巾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

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

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

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

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

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二)、并放比

1、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恩真棒你的办法真好,是把两块肥皂,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师:咦,那里又有一块肥皂,跟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还是薄的啊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讲述比较厚和比较薄

2、出示饼干盒师:现在的这三盒饼干谁最厚谁最薄,请你也来比一比

师: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

三、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师: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检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

教师依次检验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四、寻找,操作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后,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小兔去买衣服,请小朋友们帮小兔选一件薄厚合适的衣服。果然,表演一开始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开始积极地给小兔帮忙,甚至在活动结束后一位小朋友还意犹未尽的和我说:“老师,我觉得你今天的表演太有意思了。”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我比较了三件衣服的薄厚,缺少严谨的数学语言去归纳,如哪件最薄、哪件最厚,哪件介于两者之间。同时,由于三件衣服比较之后已经是按顺序排好了的,所以再让小朋友们来排序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就没有让孩子们正逆排序,这里就忽视了目标2,其实可以问问孩子们:“衣服是按什么顺序排好的,还可以怎么排?”这样就会引出正逆排序。看样子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的还不够周全,在处理课堂随机应变的方面还需要再加强锻炼。

接下来我请孩子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薄厚,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我也没有提供大需范例,所以一下子就把孩子们考住了,看样子平时生活中的教育还需多关注,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扩充孩子们的知识面。

最后在分组操作的比较中,我将孩子们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比较书的薄厚,第二组比较衣服的薄厚,第三组比较板子的薄厚,第四组比较纸的薄厚。因为前面忽视了正逆排序,所以这里我直接让孩子们按照物体薄厚排排队,却没有先让孩子们比一比薄厚,直接过快的过度导致能力强的孩子独揽大局,能力弱一些或内向一点的孩子无所事事。其实如果让孩子们自由选择一件物品之后再和同伴们比一比,再来排排队,就会让孩子们动起来,再让孩子们交换组试一试,活动将会更加有趣。

中班厚薄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中班厚薄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6以内的数。

2、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认识和区分物体的高矮和厚薄,能将物体按高矮和厚薄排序。

3、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厚薄不一的书5本。

学具:幼儿用书第32页,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巩固认识高矮,按高矮排队。

请三位高矮不同的幼儿站到前面来,让大家观察比较,可以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有序地排队。

再请5―6位高矮不同的幼儿上来,让他们目测比较高矮排序。

(2)认识厚薄。

出示厚薄不一样的书本,提问:这里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用比较和目测的方法认识书本的厚薄,再请幼儿上来比一比排一排,学习按厚薄给书本排序。(从薄到厚、从厚到薄。)

2、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哪个厚?哪个薄?并认读汉字:厚薄,并在厚书旁边的圆圈里图上黄颜色。

(2)观察比较彩色格子的长短,说说:哪个颜色的格子最长?哪一种最短?并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在右边的格子里写上写上数序。

(3)启发幼儿按数序提示给格子涂色。

3、活动评价。

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材料,教师表扬正确排序并大声讲述的幼儿。

中班厚薄教案 篇9

中班认识厚薄教案反思

近期我们在中班对于认识厚薄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并感知物体的厚度和薄度。这些教学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对于“厚”和“薄”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首先,我们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将一些常见的物体比较起来,让孩子们观察并推测它们的厚度和薄度。我们呈现了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物体的图片,例如纸张、书籍、玻璃、衣物等。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中的物体,进行讨论:哪些物体是厚的?哪些物体是薄的?孩子们热烈讨论,激发了他们对于物体厚薄的认知兴趣。

接着,我们组织了一个游戏。我们准备了一些不同厚度的物体,比如:一张厚厚的纸张、一块细细的纸片、一本厚书、一本薄书等等。我们将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展示给孩子们,并要求他们根据手感来判断每个物体的厚薄。这个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触觉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触摸和感受中认识物体的能力。

除了触觉,我们也让孩子们通过视觉来感知物体的厚薄。我们将不同厚度的物体放在纸上,然后用彩笔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孩子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物体在纸上的外形,并可以根据绘画的形状来判断物体的厚度和薄度。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视觉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对于物体的观察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我们设计了一个游戏,要求孩子们将一些属于“厚”的物体和“薄”的物体分类。孩子们动手将不同的物体分成两堆,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他们的分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认为我们在中班对于认识厚薄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和思考,逐渐理解了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并培养了辨别和分类物体的能力。除此之外,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他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讨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

然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孩子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容易分不清楚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加之自己的触摸和视觉能力尚不成熟,导致判断错误。其次,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不够主动,缺乏提问和思考的意愿。他们更愿意依赖于他人,而不愿意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决。帮助孩子们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提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综上所述,中班认识厚薄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和思考,对于物体的厚度和薄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决。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懈努力,孩子们的认识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中班厚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 能完整、有表情地朗读儿歌,感受朗读的乐趣。

3、 让幼儿知道诗歌《捡树叶》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它有着非常鲜明的季节特征和可供的研究资源,《捡树叶》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以形象语言进行描述,以诗歌的琅琅上口帮助记忆,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能激发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表达表现的愿望,为了让孩子在诗歌中感受秋天落叶颜色绚丽及形状各异美的意境,我开展了这个语言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读重点字词:树叶、小船、雨伞、扇子、饼干。

活动准备

1、 第一部分采用拾落叶活动导入,小朋友,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幼儿园里的落叶太多了,我们一起去捡树叶,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整洁美丽好吗?设置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树叶落在地上呢?你捡到的树叶象什么?从而启发幼儿对季节的变化、树叶的形状产生好奇心。

2、 利用课件,教师配合语言的讲解,帮助幼儿了解儿歌内容,幼儿对儿歌熟悉并有初步完整印象。看后,提问:秋天,树叶都怎样了?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讲出秋天树叶的变化。

3、 进行情景表演,播放钢琴曲《秋日的思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扮演小动物随音乐自由表演捡树叶,游戏中,老师用诗歌中的语言问::小蚂蚁捡起一片树叶说什么?引导幼儿运用诗歌中的话回答:“这是我的小船”,小老鼠捡起一片树叶说什么?幼儿回答“这是我的雨伞”、小刺猬捡起一片树叶说什么?幼儿回答:“这是我的扇子”、长颈鹿起一片树叶说什么?“这是我的饼干”到最后长颈鹿时,音乐停止,到底象不象小动物说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 欣赏课件,为幼儿创设诗歌中所蕴涵的美好意境,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对落叶形象的比喻。欣赏后配合提问:你看到的树叶象不象小动物说的一样?再让幼儿运用诗歌中的话回答,教师随机出示有关字卡,帮助幼儿认读重点字词:树叶、小船、雨伞、扇子、饼干

5、

利用多媒体,完整欣赏诗歌录音。在幼儿的头脑中对诗歌中的意境构建一个完整的美好印象,帮助幼儿加深记忆。

6、

师生一起朗诵诗歌,表演朗诵或分组朗诵。

延伸活动:绘画《我喜欢的树叶》,让幼儿自由发挥,画一幅秋天的落叶画。

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课堂中师幼互动气氛活跃,通过活动,幼儿较全面地了解了秋天的特征,充分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开拓了幼儿的思维,他们通过游戏、欣赏课件、表演,绘画等形式多样将诗歌的意境表现得特别丰富,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数幼儿发展的需要,大大激发了幼儿语言互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中班厚薄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活动反思:

《比较厚薄》是中班的数学活动,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学习区别物体的厚薄,并能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知道比较物体的厚薄是具有相对性的。让幼儿通过进行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比较发现问题,了解一些逻辑知识,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高低、大小等,所以我觉得选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物体厚薄的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是很有必要。

颜色的秘密教案


向党组织提交书面的入党申请书,这是加入党组织的必要手续。对于有甘愿献身祖国的青年,我们要时刻严格要求自身,争取早日申请加入共产党。优秀的入党申请书是怎么写的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颜色的秘密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1

本节的内容包括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原理,物体的颜色三部分。

分解太阳光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物体的颜色可通过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

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1.观察光的色散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相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1.光的色散;

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做好光的色散实验;透明体的颜色实验;不透明体的颜色实验。

投影仪、三棱镜、屏幕、红绿蓝的玻璃板、红绿蓝有色纸。

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光的色散。

(实验):用一块带有窄缝的遮光板放在投影仪上,调节镜头,使从平面镜中反射出来的光束大约与水平面成60度角,并在屏幕上形成一条清晰狭窄的白光带,将三棱镜安装在铁架上,并让棱镜可绕轴转动。演示前,调节好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演示时,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的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谱。

(观察):指导学生利用三棱镜将平行光源发出的光色散,仔细观察分解得到的色光排列次序和与三棱镜的相对位置。

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二)色光的混合。

(实验)教师用凸透镜将各种颜色的光会聚起来,在色光的交会处观察混合成的白光。学生探究指导学生在光的色散的基础上,用凸透镜将各种颜色的光会聚起来,在色光的交会处观察混合成的白光。

结论:七种色光可混合成白光。

学生练习:雨后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三)透明物体的颜色。

(实验)学生探究让学生分别透过红、绿、蓝三色玻璃板观察书的图片和周围的景物,看一看它们是否还是原来的颜色。接着启发学生提出猜测:当白光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板时会出现什么现象?指导学生在平行光源前分别蒙上红、绿、蓝玻璃板,从玻璃板射出的光照到白色光屏上,观察屏上光的颜色。

(观察):红色玻璃板只能通过红光;蓝色玻璃板只能通过蓝光;绿色玻璃板只能通过绿光。

结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四)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实验)将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后的七彩光分别照射在红纸、黄纸、绿纸上。

(观察)学生看到在红纸、黄纸、绿纸上只看到红色、黄色和绿色。这说明不透明物体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和它不同的色光。

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

学生练习:人们为何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喜欢穿黑色衣服?

(五)色光的三原色。

(实验)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颜色呢?教师演示在两架投影仪上各放一片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将不同色光投影到屏幕上,转动镜头,使不同色光在屏幕上交会,学生观察交会处光的颜色。

观察:红光与绿光混合产生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产生品红色光,蓝光与绿光混合产生青光。

结论: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我们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1.关于光的色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b.它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

c.红、绿、蓝光是单色光,是无法用其它色光混合成的。

d.它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引起的。

2.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你将看到什么现象?()。

a.白纸上有一个红色的“光”字。

b.红纸上有一个白色的“光”字。

c.只看到一张红纸,上面没有字。

d.只看到一张黑纸,上面没有字。

3.?电影银幕和教学投影仪的屏幕都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原因是:

(1)表面粗糙能使光发生;

(2)白布则能使观众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各种颜色的画面。

4.晚上在红灯下观看绿纸,则绿纸呈色,观看白纸,则白纸呈色。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119页2题。

1.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色光组成的。

2.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3.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1、反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的兴奋点,课堂中会期待着兴奋点的出现,课后会因为兴奋点的出现而心情舒畅,会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中找到兴奋点呢?如何处理好教师的兴奋点与学生兴奋之间的差异性呢?对于本节课,我把自己教学的兴奋点定位于色散实验的演示和物体颜色的成因这两个地方,这两处恰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要成功做好色散实验还需要依靠天气,假如遇到阴雨天气可能就做不好,另外还与上课的时间有关系,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由于上课时间的不同,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关于物体颜色的成因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学生很强的好奇心,此处是老师与学生的兴奋点的交叉点,很容易把课堂的氛围引向高潮。

2、《物体的颜色》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太阳光的色散实验学生在小学里可能已经做过,教材中通过三棱镜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对此现象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因此,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应该把观察实验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3、在"物体的颜色由什么所决定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课件来让学生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的,从学生的表情当中我看出学生的困惑,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让学生到暗室中做实验,可能效果更好。

4、本节课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特点,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本节内容的,学生普遍显得比较兴奋,这也许可以说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4.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重点)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难点)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海水颜色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说了哪些内容。

二、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1.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

(一)渤海的颜色与感受。

1.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2.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二)西沙群岛的海:

1.……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

2.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

1.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四、布置课堂作业。

10.海的颜色。

提出问题: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

事实证明:渤海西沙群岛的海西西里岛的海实事求是摩纳哥的海严谨求真。

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3

1、尝试让多种材料穿过直管和弯管,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根据已有经验,选择较恰当的工具和方式,积极尝试着解决问题。

3、初步能整理并讲述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1、物质准备:直管、弯管、筷子、珠子、毛线、纸张、海绵等。

2、生活经验准备:认识与本探究活动有关的材料及其名称。

一、出示材料,激发兴趣,提出探究活动的要求。

1、出示直管,引导幼儿明确探究活动的内容。

2、提醒幼儿正确使用材料,避免材料滚落在地上,注意安全。

二、探究让各种材料穿过直管。

1、幼儿探究,鼓励幼儿尝试将各种材料穿过直管。

2、集中交流,提问:你试着把什么东西穿过直管,你发现了什么?

3、师幼一起小结,比直管的管口小的物体能穿过直管。

三、探究让各种材料穿过弯管。

1、比较直管和弯管的特征。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操作直管时的经验选择工具和较合适的方式进行尝试和探究。

4、师幼一起小结,帮助幼儿分析所获得的信息。

提供曲折型的弯管及其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究。

管道是孩子平日里最喜欢玩的玩具之一,利用各种材料对管道进行探索,孩子们的兴趣是可想而知的,本次活动所选择的材料取源于幼儿的生活,因此,对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整个活动充分渗透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在做中、玩中增长了知识,每次探索前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操作活动了,而是带着任务在探索。因此,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显得井然有序。

本次活动还注重“三个学得更好”:

1、先安排探索直管后再提供更有难度的材料。

2、让幼儿在接受挑战,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学得更好。

3、采用竞赛、赏识的小结方式,让幼儿在被信任、被鼓舞中学得更好。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后我及时反思,发现还有两个今后努力的方向:

1、科学活动相对与其他学科来说,是很严谨的一门内容,所以,今后我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严谨。

2、管道的弯度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的材料,确保幼儿在“如何让幼儿通过科学活动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4

活动意图:

爸爸给孩子的感觉是工作比较忙,在家的机会不是很多,无法亲近,所以孩子而和爸爸的接触不是很多,然而,每个爸爸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所表达表现的方式和妈妈不同,于是设计了这节中班社会情感活动《爸爸本领大》。激发孩子们爱爸爸的情感。让孩子们主动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亲。知道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

活动目标:

1、在学唱歌曲基础上,熟悉旋律,尝试将爸爸的本领编入歌词,夸夸爸爸的本领。

2、了解爸爸,喜欢爸爸,激发幼儿对爸爸的情感。

活动重点:

学唱歌曲。

活动难点:

有节奏地创编歌词。

活动准备:

歌曲《爸爸本领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都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表达)。

小结:原来你们的爸爸这么棒,有这么多的本领。

二、节奏练习:夸夸我爸爸。

拍拍小手,夸夸爸爸的领大。

例如:xxxx|xxx|。

我的爸爸会开车。……。

重点指导:节奏与语言相配,边拍手边说。

三、学习歌曲:《爸爸本领大》。

夸夸我的爸爸,请你们听听看,他有什么本领。

1、完整欣赏歌曲。

(1)我的爸爸有什么本领?

(2)我是怎么来夸爸爸本领的?

小结:我的爸爸会开车、会做饭、会打球……,我是边拍手边节奏地夸爸爸。

2、再次欣赏歌曲,理解节奏及歌词。

师生共同边拍旋律节奏边念歌词。

3、幼儿学唱歌曲。

重点指导: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把爸爸的本领说出来。

四、创编歌词。

1、请个别幼儿说说爸爸的本领,示范演唱。

2、请若干幼儿演唱,轮流创编歌词。

活动延伸:

你们的爸爸本领可真大呀,回家后可以边唱边夸夸自己的爸爸。

活动反思:

结合平时孩子的经验,他们有拍简单节奏的能力,增加一些有节奏的语言,使活动变得愉快。孩子对活动比较感兴趣,愿意说出爸爸的工作,有什么本领,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会很自然很积极地投入进去,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一些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开始愿意说话了。而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往往不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交流欲望,因此在节奏游戏中,我尽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并多一些鼓励给那些孩子,促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逐渐感受到积极参与活动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父亲节亲子活动教案。

3.中班父亲节教案。

4.幼儿园小班父亲节教学设计。

5.父亲节感恩主题班会教案。

6.父亲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5

1、初步探究发现桔子的特征及桔子制品。

2、尝试制作桔子制品,并对制作活动感兴趣。

1、实物桔子若干,榨汁机一台,杯子、吸管若干。

2、封闭的盒子一个(只可以一只小手伸进去),里面放一个桔子。

3、幼儿了解许多种水果的形状及吃法。

1、猜一猜

(1)第一次猜想:有一种圆圆的水果,它是谁?

让孩子们将自己平时所认识的水果在头脑中过滤一遍。

(2)第二次猜想,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缩小范围 :有一种水果圆圆的,要剥开皮才能吃。

让孩子们运用筛选和排除的方法努力去探访答案。

2、动脑筋,想办法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封闭的盒子,只有一只小手可以伸进去,要求在不用眼睛看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去获得答案。(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3、玩一玩, 发现秘密

(1)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玩。(滚着玩、抛着玩、挂起来当绣球、当小丑的`鼻子等等)

(2)幼儿讨论:桔子可以怎样吃。(剥开皮就吃、做成冰糖葫芦、做成桔子罐头、榨汁等等)

(3)幼儿讨论:桔子皮有用吗?(洗净晒干可以象茶叶一样存放和冲饮,可做成糖桔丝、糖桔丁、桔皮酱、桔皮香、烧粥时放几片桔子皮有开胃作用、烧肉或烧排骨时也放几片,味道更美且不油腻)

4、做一做,尝一尝

老师和幼儿共同榨汁,并尝一尝其味道。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6

1、初步感知红、黄、蓝三种颜色其中两种配色后的变化。

2、对色彩有探究欲望,愿意大胆动手操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个颜色宝宝,你们看!它们都是谁?

师:你们知道吗?颜色宝宝不但漂亮,还会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呀?

二、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观察红色和蓝色抱在一起后的变化。

三、引导幼儿自己探索黄色和蓝色、黄色和红色混合后都会变成什么颜色。

师:每个小朋友到这里拿一个托盘,老师这里有两种颜色,你们的托盘里有几种颜色啊?(两种)都有什么颜色?(幼儿回答自己托盘中的颜色)。

小朋友的托盘中都有两种不同的颜色,那它们抱一抱、变一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小魔术师们?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起变一变吧!

通过表演魔术引导幼儿观察红色和蓝色抱在一起之后的神奇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幼儿自由探索黄色和蓝色、黄色和红色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这一环节我采用了操作观察法,让幼儿分成两组,为幼儿提供了滴管和红黄蓝三种基本色,通过幼儿操作,把两个颜色朋友“抱一抱”让两组幼儿分别探索发现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既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7

主题总目标:

获取光与色的有关经验,了解光和色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主题内容:

学习活动:

一、多彩的颜色

1、七彩的风

2、兔香蕉兔青草兔萝卜

3、耳朵上的绿星

4、鲜花送妈妈

5、 颜色大风吹

二、会变的颜色

1、绿色的世界

2、亲亲绿色

3、我想……

4、蓝宝宝 黄宝宝

5、颜色变变变

三、光宝宝和颜色做游戏

1、 奇妙的七色光

2、调皮的七色光

3、多彩的泡泡

4、七彩光和果娃娃

5、光线宝宝该回家了

运动活动:自抛自接球 小兔找家 摘苹果 大型运动器械

游戏活动:语言区:

1、自制各色颜色小书

2、有关颜色的图画书

美工区:

1、提供各色纸供幼儿折纸

2、提供油泥土,工具,供幼儿塑型、

益智区:

1、提供色彩丰富的拼图

2、各色建构玩具供幼儿自由配色,造型、

探索区:彩色陀螺,万花筒、

生活活动: 学系鞋带、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8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幼儿将泡腾、果珍倒入水中搅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出现的现象,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侍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颜色的秘密教案 篇9

了解三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尝试运用三原色调配不同的色彩,并能够运用不同的色彩大胆表现生活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联系生活等方法,感受三原色的色相特点;通过教师示范、自主体验、对比分析,学习色彩调配的方法,提高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色彩的色相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大胆使用色彩表达内心感受。

【重点】。

学习三原色调配色彩方法,感受色相的丰富性,并进行大胆创作。

【难点】。

选择合适的色相,能够恰当的表现主题。

环节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系列图片和各种有着绚丽色彩的民族服装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你喜欢这些颜色吗?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顺势引出课题《魔幻的颜色》。

环节二:观察分析,直观感知。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颜色发生了变化,色相产生了改变。

2.继续追问:烧杯中加入了哪些颜色?三原色指的是哪几种颜色?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烧杯中加入了红色、蓝色等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基础色,又称三原色。

环节三:对比观察,探究学习。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实验中的颜色纯度降低。它们是通过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两两相互混合,产生的间色。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总结:春——绿色、夏——红色、秋——黄色、冬——蓝色。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在淡紫、微红、灰蓝、黄的灰色调中,色彩的运用十分丰富,表达了一种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

环节四:实践练习,大胆创作。

教师课件出示实践任务:用三原色的色彩,画一幅自由命题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色彩要大胆丰富;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和多种形式进行创新表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创作。

环节五:讨论交流,展示评价。

学生创作完成之后,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肯定学生们的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创新意识。同时给予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夸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增强自信,摆脱自卑心理。

环节六: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带领学生再次领略色彩的魅力。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下节课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神奇的光教案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本文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神奇的光教案”,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后使用!

神奇的光教案 篇1

年  级

主备人

仇中玲

所在学校

工人子弟

单  元

第二单元

课  题

7、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顺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解读、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一)、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二)、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神奇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神奇)

(三)、查字典理解“神奇”(稀奇而神秘)

(四)、克隆,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一)、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二)、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三)、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

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四)、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1)、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2)、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3)、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五)、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神奇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一)、朗读课文。

(二)、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词。

(二)、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

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2)、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三)、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1)、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2)、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3)、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4)、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一)、《神奇的克隆》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神奇的克隆》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二)、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一)、说说克隆这项技术神奇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将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一些知识卡片。)

板书设计

7、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克隆的作用      造福人类

科学小品文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诱惑,了解了克隆一词的含义后,直接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理清文本的脉络,学习说明文的条理性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结合课文,适时的灌输相关知识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再次回顾文本,复习说明方法,巩固知识点。

在学生对克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克隆充满好奇时,让他们搜集了解相关内容。

教后反思

神奇的光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笔,会尝试用笔绘画。

2、初步知道绘画的常规,愿意参加绘画活动。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重点】

认识几种常见的笔,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笔作画。

【活动难点】

对画笔和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初步知道绘画的常规。

【活动准备】

1、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白纸、小黑板等。

2、事前了解那些幼儿已有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看他是谁?(教师出示水彩笔)

师:这是一支神奇的画笔,你们想让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小朋友喜欢它吗?幼:喜欢。

幼儿活动:本环节主要请幼儿认识新的作画工具“水彩笔”,引起幼儿的兴趣。

设计意图:由于之前我们都是用油画棒作画,孩子们对油画棒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本次活动开始我先介绍了“水彩笔”,引起幼儿对画笔的兴趣。

(二)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用作画,供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你们想让小画笔画什么呢?幼:苹果、草莓、小狗……(幼儿自由讲述)。根据幼儿的提议用画笔画出来。

师:这支神奇的画笔要变魔术了,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我数1,2,3小朋友睁开眼睛,看这支神奇的画笔变出了什么?

幼儿活动:本环节请幼儿说,老师画,感受到水彩笔的神奇,充满对用“水彩笔”作画的愿望。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说老师画,让幼儿了解水彩笔和油画棒一样都非常的神奇、有用,能画出很多好看的画来。

(三)介绍几种幼儿常见的笔。

1、介绍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的名称。

师:刚才画画的笔叫水彩笔,他还有许多的好兄弟,你们看,他们是粉笔、油画棒(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笔)。师:这些神奇的画笔说,想让小朋友也来变变魔术,小朋友们想不想啊?幼儿回答,教师发下几种常见的笔。

幼儿活动:本环节主要让幼儿认识几种平时常见的笔,并愿意用它们作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多认识几种常见的画笔,感受到每种画笔画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对各种各样的笔产生兴趣。

2、让部分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笔画画。

有绘画经验的幼儿用油画棒、粉笔自由绘画。

幼儿活动:幼儿尝试用不同笔作画的感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明白不同的笔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

(四)幼儿尝试用笔画画。

1、提供水彩笔、粉笔、油画棒、纸和黑板,幼儿自选进行绘画。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与幼儿谈谈画了什么,帮助记录或表现一定的内容。如:太阳、小鸟、花、树等等,让幼儿体验绘画的乐趣。

幼儿活动:本环节幼儿自由选择“笔”来作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笔来作画。

(五)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幼儿活动:请幼儿说说是用什么笔画画的,是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总结评价,让幼儿体验用不同作画工具作画带来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让幼儿认识绘画工具——画笔的种类,向幼儿介绍画笔的名称及其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心灵就象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什么,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小画笔真神奇,你想让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真的吗?老师演示给幼儿看,幼儿看后发出了赞叹。他们也用小画笔画出了心中的话,这是他们绘画活动的起步,也是自己的第一幅画。

神奇的光教案 篇3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鼻子和嘴巴来辨别事物,知道鼻子和嘴巴的用途。

2、愿意科学探索,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解故事,请幼儿将图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教师说:“明明小朋友画了一幅画,可是老师带来了时候不小心弄丢了画上面的东西,谁愿意帮老师找到图片并贴到正确的位置?”

2、讨论鼻子、嘴巴的用处。

教师说:“原来明明画的画丢了鼻子和嘴巴,那小朋友知道鼻子和嘴巴有什么本领吗?”

3、探索神秘的物体——醋水。

教师出示一杯醋水,用神秘的口吻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如何正确进行感官探索。

教师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神秘的东西,小朋友可以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猜猜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分发探索材料,进行分组观察。

教师给每组幼儿分发筷子和探索材料。

教师说:“老师还带来了好多神秘的东西,接下来给每组的小朋友发下去,你们用老师告诉你的办法去发现它们的秘密,一会儿告诉老师你们发现的秘密!”

5、分享交流发现的秘密。

教师说:“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秘密,你是怎么发现的?”

6、保护鼻子和嘴巴。

教师总结幼儿发现的秘密,提升幼儿的经验,萌发保护鼻子和嘴巴的意识。

教师:“我们一共发现了4个秘密,盐水、糖水、花露水、苦瓜汁。都是用鼻子和嘴巴发现的,我们的鼻子和嘴巴本领可真大,一定要从小保护它们。”

7、说儿歌。

教师说:“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儿歌《五官歌》,边说边做动作,老师说一句,小朋友说一句。小小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8、活动延伸。

教师说:“今天小朋友都特别厉害,用自己的鼻子和嘴巴发现了很多秘密。回家后把你今天发现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然后把在家发现的不一样的秘密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1、活动设计:活动内容的制定结合了本班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喜欢用鼻子闻新的事物,用嘴巴尝新鲜的食物。活动目标制定恰当,符合该年龄段幼儿学习思维能力。活动形式是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自闻和尝,使幼儿有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尝试,也培养了幼儿勇于实践的能力。

2、活动准备:提前实践了活动的操作材料,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防幼儿操作不慎时洒落。教师准备了生动及教具,根据幼儿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熟练的掌握了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步骤。

3、活动过程:开始环节设置了有趣的游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活动基本部分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幼儿更容易发现探索的秘密。教师的言语的鼓励和动作的表扬,积极地为幼儿创造了民主的氛围。面对突发的情况能及时的应对,如幼儿不慎掉了筷子后及时看到给予更换。

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度高,并积极的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探索,能有效地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材料。

之前的教案设计是《五官用处大》,是认识五官并且用五官来探索事物。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一堂科学活动用15分钟来认识五官的`话时间是不够的。因为五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幼儿探索操作时容易混乱。指导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选取其中的两个感官来进行探索,这样活动目标才更适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理解与操作。

教师面对生疏的操作活动,首先自己要亲自动手实践一番,这样才能知道幼儿操作时的难易程度。活动前要做充足的准备,以此来及时补充活动时材料的缺失。教学活动形式的选取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设置新颖别致的环节,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组织安排的原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关系。教学中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做好自己的角色,支持引导幼儿。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提问要面向所有幼儿,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提出适宜的问题。

教师组织的活动张弛有度,活动内容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性的提问,有效的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教师的回应做的很棒,言语鼓励,动作表扬,眼神赞许,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师幼互动性比较强。

幼儿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积极踊跃的参与贴纸游戏。勤于思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并大胆的发言,敢想敢说,不怕说错。能跟随老师的步伐,积极地思考与回答问题。

活动教案设计合理,活动目标的制定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水平和心理特点。活动选材内容要科学生动,联系幼儿的生活,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能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探索。

神奇的光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在前两课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方法及要求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独立筛选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明确如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首先,我们拟用多媒体课件(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发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人

展示多媒体课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开场白:同学们! 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老朋友。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口和三部分蛇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刊‘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 自然使后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渎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于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并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乒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下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丈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神奇的光教案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作用,产生热爱科学、学习和探索科学的愿望。

2、用“新星、暂时、困难”造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激光的神奇和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查阅: 激光在军事、工业、农业、医学、生活、测量方面的作用资料。

课文采用什么方式为我们介绍激光的那几方面的特点?

1、自学:

方式:(1)采用小组学习,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方面。

(2)先自学再小组内交流。

问题:为什么说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1) 原因“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发出特别亮的光”。

(2) 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了解课文是怎样“最亮的光”

采用比较的方法。

最快的刀:

(1) 原因:用适当的凸透镜把激光集中到一点,就能使温度达到上百万度。

(2) 用什么方法体现最快的刀的.?

3、了解激光的作用。

1、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6) 测量方面的作用资料。

4、根据激光的特点请大家大胆想象在未来的生活中,激光会用在那些地方?

2、请小组汇报。

五、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神奇的光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幼儿阅读经验分析:我班是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具有基本的阅读规则和浓厚的阅读兴趣,90%的幼儿能独立读懂图加文的诗歌内容,习惯和同伴交流已有经验。喜欢听故事和学习诗歌,特别是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和阅读的诗歌,兴趣最浓。10%的幼儿阅读能力和习惯相对比较欠缺。

选择本次活动的原由:朗朗上口的诗歌有利于幼儿学习和理解。教师结合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诗歌特点创编了本次活动:诗歌《我想有一双神奇的鞋》。

活动与整体课程的关系:本次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阅读活动,它含盖了语言、健康、音乐。通过语言活动即渗透健康领域让幼儿知道穿合适、舒服的鞋,懂得爱护鞋;又渗透了音乐领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使幼儿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活动目标:

1、通过穿鞋的游戏,激发幼儿想有一双"神奇的鞋"的欲望。

2、学习、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里运用的想象手法,学习用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象,知道爱惜鞋的一些方法。

3、初步认识汉字:鞋。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鞋,并了解鞋的作用。

(2)有讨论的意识和比较好的讨论习惯。

2、物质准备:

(1)大小不一的鞋数双、鞋架。

(2)字卡:鞋。鞋的图片。

(3)原创诗歌:《我想有一双神奇的鞋》。

(4)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导入)游戏:"我想试试你的鞋"。配音乐师幼互动。

(设计意图:充分感受、体验试穿各种鞋的不同感受;唤起幼儿对鞋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探究鞋的兴趣;掌握新的知识点——初步认识汉字:鞋。)

师:今天,Shelly和小朋友们一起准备了很多的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这些鞋。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师:你穿了哪些鞋?有什么感受?

幼:我穿了小朋友的小鞋,很小,一点都不舒服,好夹脚啊。

幼:我穿的爸爸皮鞋,象穿的小船不方便走路。

师:出示字卡"鞋"。

师: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幼:鞋可以让我们的脚暖和。

幼:鞋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不被划伤。

(评析:认识汉字"鞋",幼儿在尝试中对"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现鞋的不同特点,还了解到"鞋"对我们的作用及萌生想有一双神奇的鞋的念头;为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理解诗歌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

师:小结引出诗歌:《我想有一双神奇的鞋》。

(二)基础部分:

1、学习诗歌:《我想有一双神奇的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里运用的想象手法,为第二个环节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想象作铺垫。)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教师出示诗歌内容并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诗歌《我想有一双神奇地鞋》。

师:A、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B、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幼:诗歌里说了一双神奇的鞋。

幼:会长大的鞋……

(评析:第一次朗诵诗歌时,"鞋"用图片来表示,帮助幼儿形象的去理解诗歌内容;由于诗歌朗朗上口,便于幼儿学习和理解,幼儿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着重理解词语"神奇")

师:A、诗歌中的小朋友想有哪些神奇的鞋?

幼:诗歌中的小朋友想有一双会逗我开心的鞋。

幼:诗歌中的小朋友想有一双变化无穷的鞋。

B、为什么诗歌里的小朋友想有这些鞋呢?

幼:觉得很有趣,很好玩。

幼:觉得很神奇……

C、什么叫神奇呢?

幼:神奇我们没有看到过的。

幼:神奇就是很奇怪的东西,有魔力。

幼:神奇就是会变魔术……师:神奇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很趣的……

(评析:教师通过追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引发幼儿思考"神奇"的含义,不仅调动、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从师生对话中,我们欣喜幼儿的生成答案是丰富、生动的。)

(3)幼儿学习诗歌,并轻声朗读诗歌。

2、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创编。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再次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目的是想满足每个幼儿都有说和表现的机会。)

师:你们想不想有一双神奇鞋呢?你想有一双什么样神奇的鞋?为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我想有一双跑的很快的鞋,遇到坏人时,可以跑的很快。

幼:我想有一双洗澡的鞋,我洗澡的时候,能帮我洗澡的鞋。

幼:我想有一双飞机鞋,我想上天时,可以带我飞上天。

师:启发幼儿讨论,尽量与同伴说的不一样幼:我想有一双挡狂风的鞋,狂风来了,可以帮我挡风。

活动反思:

活动第一环节穿大人的鞋,孩子们看着伙伴们穿着大鞋子走路的样子,都兴奋不已,有的走着走着鞋掉了,有的差点摔倒。尤其在讨论感受的时候,孩子们踊跃发言。第二环节能够按图标正确分类,唯一不足的是,孩子们记录出现差错,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第三环节印画,孩子们虽然糊成了小花猫,但是都完成了美丽的鞋子印画,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觉得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孩子才会更投入,有更多收获。

神奇的光教案 篇7

1、让同学在不同活动、游戏中感受和体验“do、mi、sol”三个音的的音高。

2、通过学唱歌曲,复习巩固“do、mi、sol”三个音的音高,并参与歌舞扮演。

3、能用“do、mi、sol”三个音随意地组合成自身的歌。

三、教学重点:

学唱好歌曲《小铃铛》和《瑶家儿童爱唱歌》。

四、教学难点:

通过在活动和游戏中,让同学感受和体验到“do、mi、sol”三个音的的音高。

六、教学用具:

琴、录音机、录音带、三角铁、碰铃、课件等。

(1)、教师随着瑶族音乐跳起瑶族舞蹈。

(2)、邀请同学随着音乐也跟着老师跳起瑶族舞。

(3)、节奏语言引入,请同学用这样的步伐跟老师边跳边读:

ˇ×× × ×|×× × ×|

2、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瑶家儿童爱唱歌》,请同学观看瑶家儿童的歌舞。

(1)、师生接龙游戏演唱。

(2)、分成小组进行接龙演唱。

(3)、比一比,看哪一组唱得既连贯又准确并评出红旗组。

4、动: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请同学模仿瑶族舞步跳起来。

7、汇报扮演,请同学演唱自编的歌曲。

二、听赏《快乐的哆嗦》。

2、玩玩、动动。

(1)、教师反复播放弹拨乐合奏《快乐的哆嗦》开头局部。

(2)、请同学听到:solsol mi | solsol mi |……的音乐时,向上挥挥手。当听到:do mi mi re | do re do la|……的音乐时,向下挥手。

3、游戏。

(1)、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卡片,卡片上可能是do或mi或sol。

(2)、当老师弹奏do或mi或sol,听到弹奏的同学出示相应的卡片 并打出手号唱出唱名。

(3)、请同学比较什么音高什么音低?

三、学唱《小铃铛》。

1、请同学轻轻敲击自制的简易铃铛。

2、教师也轻轻敲击《小铃铛》的旋律,让同学感受到原来“do、mi、sol”三个音也可以编成那么好听的歌曲。

3、让同学随着伴奏音乐一起唱《小铃铛》。

4、教师教同学唱唱名并打着手号。

5、请同学边唱歌曲边用自身自制的铃铛配上伴奏。

同学们,迪斯尼创造了“米老鼠”,安徒生创造了美人鱼,吴承恩创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们都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人,所以才创造出这样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那么你心中有自己的卡通形象吗?

1、那只蝴蝶化作了一位()女。

3、()末,妈妈带我去公园玩。

我小心翼翼地为蝴蝶拔掉刺儿。

1、她度过了一生。

她地度过了一生。

2、小老鼠吃着面包屑。

小老鼠地吃着面包屑。

3、仙女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

神奇的光教案 篇8

课程 计算机网络管理 课题 交换机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目标: ①  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②  熟悉思科CISCO的Packet Tracer 5.0 软件安装与使用。 ③  了解交换机的配置模式。 2.  技能与能力目标: ①  熟悉交换机的命令设置。 ②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 分析 重  点:交换机的命令格式 难  点: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解决措施:思科CISCO的Packet Tracer 5.0 软件使用技巧。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探究自主学习法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第1环节:情境导入,展示交叉线、直通线和交换机等设备。 第2环节:新课展开 1.  思科CISCO的Packet Tracer 5.0 软件安装及汉化。 2.  熟悉普通二层交换机外观。 3.  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方法。 第3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学习以太网交换机的常用配置模式 1.  普通用户配置模式。 2.  特权用户配置模式 3.  全局配置模式 4.  接口配置模式 第4环节:教师评价并总结 1.  学生下载安装软件 2.  学生动手操作调试交换机的配置 3.  拓展练习存在的问题 第5环节:思考问题: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及划分方法  上机实训 : Packet Tracer 5.0安装及交换机的命令设置 一、实训目的 1.熟悉Packet Tracer 5.0安装 2.了解交换机的命令设置 二、实训内容 动手操作1:Packet Tracer 5.0 软件安装及汉化 动手操作2:    拓朴如上图所示.要求如下: 1. 交换机的管理IP为192.168.1.100/24 2. PC机的IP为192.168.1.101/24 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地址、本地登录口令。 操作步骤: 步骤一:按照图所示要求将硬件连接好。 步骤二: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地址。 步骤三:根据要求将PC机IP地址设置好。 步骤四:PC机是否能Ping通交换机。 交换机配置命令: Switch>enable conf t hostname cml (主机名) int vlan 1 (以下三行为设置管理IP) no shut ip add 192.168.1.100 255.255.255.0 exit line con 0  (以下三行为设置本地登录口令) pass 123 login exit 动手操作3:端口VLAN配置的应用 交换机Switch A  的F0/1 , F0/2,F0/11,F0/12的接口分别连接Host A, Host B, Host C, Host D,假设Host A, Host B, Host C和Host D的IP地址分别是192.168.1.21/24,192.168.1.22/24,192.168.1.31/24,192.168.1.32/24;其中Host A 和Host B要求划分为VLAN20,Host C和 Host D划分为VLAN30.请通过端口VLAN划分方式实现以上要求。 课堂后记 我尽可能讲解详细,并配视频教学软件来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85807.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