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安妮日记读后感9篇

我们常说的入党申请,是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这个提交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一环。对于有甘愿献身祖国的青年,入党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你正考虑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安妮日记读后感9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有她在,人类寒冷的时候会看见篝火,有她在,人类沮丧的时候会看见星光,有她在,人类绝望的时候会看见朝阳。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这一版本在网上看到的是删减版的。

黑白电影,安妮在剧中非常突出和显眼,这样的色调处理得很不错,有很多安妮自己的对白

有关20版本没有过多介绍,在安妮日记贴吧上得到了这个电影资源,长达三个小时。

前面一个小时基本上是安妮一家躲在密室的前期生活,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经济很不错,父亲很有经商头脑,母亲很贤惠

中间一部分主要是安妮一家躲藏在密室中的生活,最后,这里告知了我们一点,就是安妮一家是被人告密而导致了他们被遣送到了集中营的

最后一部分还叙述了这些人在集中营的悲惨生活,特别是安妮瘦骨嶙峋的的病态样子

影片最后用了两分钟从每个人物平时中幸福的样子中以字幕和音乐的形式告诉了我们他们的最后结局,而最后只有父亲一个人得以幸存

影片有一个很重要贯穿于全影片的主题的话:工作和希望。是父亲常常教导安妮和他的家人的,在密室生涯中,他们靠这样的信念活下去

这个电影时间短,没有过多拖拉和过渡的片段,直接从密室生涯开始到最后密室被人举报他们从密室中走出来

加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以挑起观众的恐惧和担忧,更能体味密室中的他们过着的畏缩日子,但这些情节是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因为让我更喜欢01年版本的,因为最不喜欢导演这样的“故意”。

《安妮日记》:一个花季少女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残杀犹太人战争而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讲述了这两年来的成长心灵历程,特别是与母亲的口角和成熟的少女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妮一家,唯有其父亲是存活下来了的。

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味道和视角,看了三个版本,怎么说,各有所长,都很喜欢。

不太喜欢第三个版本,因为电影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渲染紧张气氛和观众的胆颤心里而铺设的情节,我最不喜欢这样的“故意”,更喜欢前两个版本。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安妮日记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恐怖,下面.jinpinTjian ul li a小编整理了《安妮日记》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安妮日记》读后感800字【一】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希特勒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愿安妮能将这温暖永远留在人世。

《安妮日记》读后感800字【二】

《安妮日记》是一位犹太小女孩安妮在纳粹主义战争时的真情实录。和平的时候,安妮和她的爸爸、妈妈和姐姐玛戈生活在一个和谐富裕的家庭里,1942年6月12日,她得到了一本日记,她将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记录在其中。1942年7月9日,他们一家由于收到传讯通知,与凡丹一家和牙医杜瑟尔先生躲到了安妮爸爸公司的“密室”里。从此过着隐姓埋名、暗无天日的生活。除了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先生、克莱斯先生和艾莉与米普小姐和一对蔬菜商夫妇外,没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1944年8月4日上午,纳粹党卫军官和荷兰绿衣警察逮捕了隐藏在密室里的八个人和他们的保护人库拉勒和克莱斯。后来,库拉勒和克莱斯分别获释和逃脱,而其余八个人被送进波兰的奥西维兹集中营,除了安妮的爸爸外,其余人都惨死。最后,艾莉和米普捡到了安妮的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爸爸。安妮的爸爸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安妮的日记,让全世界人共享。

安妮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两年,她每天都企盼战争的结束,期盼和平与幸福的到来。在密室中无聊困乏的生活里,安妮经历了大人无数的责骂,经历了她心中情感的转变,对密室里人的理解和对战争的恐惧,她每天都在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美好的未来……但是,在密室里生活的他们却像被软禁在囚笼中的鸟儿,听着外面轰隆隆的炮响和哒哒哒的子弹声,和平和希望又似乎离他们是那样的遥远。安妮在这样的生活中成熟了很多,她不再对不称心的事对大人发脾气,她将自己痛苦的心灵紧紧地锁在自己的心里。大人们哪里知道,安妮开朗的`外表里边包含的是一颗多么脆弱的心啊,她缺少一个家庭的温暖,缺少一个真正知心的朋友,她只有在自己心碎的时候强忍住自己的眼泪,对她的日记述说自己的悲伤,用学习和写日记来消磨难熬的时光!对于安妮来说,她身边所有活生生的人还不如一本没有情感,没有语言的日记本!

读了这本书,我想:安妮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安妮在那样的生活中都能表现得那样坚强,正如杏林子所说的,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做更多的事,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我与《安妮日记》结缘源于书的封面,那张黑白照片上有着天真笑容的女孩触动我的心弦,我想看看此书与此女子有何渊源?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是安妮最骄傲的照片,也代表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3岁的安妮在生日礼物里找到了日记。从那以后,她在生活中有了忠实的听众和耐心的朋友。安妮对着她真挚的朋友叙述她的酸甜苦辣,诉说少女的心事。

日记中记载了安妮一家由于害怕遭受纳粹地**,于是与朋友一行8人一起躲进了密室,开始他们长达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虽然通过日记也抒缓了安妮不少压力与恐惧,但是好景不长,安妮一家还是由于坏人地告密被抓忘集中营,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有幸生还,他出版了安妮的日记,完成安妮的心愿。

安妮,天真活泼,虽然身处困境,但她仍然对生活抱有最大的希望和期望。起初,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和对密室生活的不适应,安妮和范丹太太经常吵架,与母亲的关系也不好。日记的大部分是安妮的抱怨。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安妮渐渐懂事,与母亲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处事原则,也有自己的向往,她想做个记者,想把日记出版等等,于是日记更多出现了安妮对外界生活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我看完此书后,我深深感到战争的可怕,也庆幸自己生在和平时代,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虽然这本书很少描写战争的具体场景,安妮却能从生活中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纳粹杀害了数万犹太人,其中包括安妮,她的家乡阿姆斯特丹有8万犹太人居住,几乎没有人幸存。

虽然二战很可怕,但战争无情人有情。安妮一家在几个好心人冒着生命危险的帮助下,生活地苦并快乐着,这几个好心人不但帮他们搬入密室,还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比如替他们买食物,生活用品,还给安妮和她的姐姐带来精神食粮——书,让我不禁感叹世上还是好心人多,战争无情,人有情。

也许安妮的文章是稚嫩的,写的也只是生活琐事。但我觉得那是精彩的,是扣人心弦的,是直入灵魂的。安妮用笔记录下在表面波澜不惊的生活下,人们那深深的恐惧与渴望。

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和平。在密室里,他们明天将收听广播,收听外界的新闻,希望盟军能够解放荷兰,解放他们。身处乱世的人们都没有对生活丧失过希望,那我们就更不能轻易地放弃生命了。

我们的生活平静而美丽。即使遇到挫折、挫折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怀着对生活的期待,相信明天会更好。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安妮日记》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女主人公——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XX的抓捕,躲进了安妮父亲公司中的一所”秘密小屋”里,与达恩先生一家和牙医杜赛特一齐生活了两年。这八个犹太人聚集在一齐,尽管处在暗无天日的屋内环境、恶劣的人际关系、极度稀缺的生活资源的笼罩下,安妮还是度过了对她来说最乐观向上的两年,也是生命中的最终两年。

书中安妮的许多精神让我为之佩服:她坚强执著,始终相信德国会败,而许许多多犹太人终将作为人加入到人类的大家庭中,与其他人一齐享用平等的权利;她乐观向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她一向在给自我加油打气,相信犹太人能够走出不平等歧视,拥有自我的尊严;她善良感性,看到毫不知情的犹太姑娘们成群结队脱光了衣服走进毒气室,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她毫不畏惧,在被盖世太保捉去集中营的时候,她将胸脯挺得直直的,似乎在为自我是个犹太人而感到骄傲……而她死去的时候,是十六岁呀!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甚至还未成年,就已经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与经验,这是战争给予每一个受害者的馈赠啊!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黎明的曙光最终像安妮所期望的那样到来,XX缴械投降了!人们在大地上欢呼雀跃,吹响和平的号角,而在他们兴奋至极的时候,殊不知,有一双稚嫩、纯洁的眼睛正默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梦想最终实现了!而她,只可是是一个平凡的少女,一个被战争定格在豆蔻华年的女孩。她对生活的毫不畏惧,让她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正如恩斯特·施纳贝尔说的一样:”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这是几百万沉默者中的一声呐喊,虽然这呐喊声是那么脆弱,但它比杀人者的嚎叫声更持久,比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声音更响亮!”

看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在我对安妮的钦佩之余,我也在思考我自我:毫不畏惧这个词,对我来说好遥远。我的忍耐力不够,碰到一点点小困难,经常就会打退堂鼓;在生活中,我好像每时每刻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自我;在学习中也是,做奥数题的时候,碰到不会解的,经常就会放弃,没有进一步去思考……比起战争中的安妮,我是不是差了太多太多?我要向安妮学习,取长补短,碰到困难迎面向上,毫不畏惧,做一个更好的自我!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6

《安妮日记》读后感

对于13岁的安妮来说,这本日记就像打开了一扇门,通向成长和无限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

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始终是平和而真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

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每一个角落都有各种快乐温馨的种子萦绕,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大家来的。她可以说:

“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经历了幸福、期待、隐匿、压抑、欲望、愤慨、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地记录了她两年来的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她的孤独和抑郁,她对现实的恐惧和憎恨,她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她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善良拥抱自然和世界,但战争的归来是痛苦和死亡。

在她两年的日记写作中,安妮过着艰难的生活。她多次撰文讲述阿姆斯特丹**案引起的恐惧,并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却充斥着,这深深打动了普通人的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1947年,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并出版了她的日记。

迄今为止,该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3000万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

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7

安妮经历了幸福、期待、隐匿、压抑、欲望、愤慨、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忠实地记录了她两年来隐秘而艰苦的生活状况,她的孤独和抑郁,她对现实的恐惧和憎恨,她对生活的追求和期望,她对未来的向往和愿望,以及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她年轻时的激情、勇气和善良拥抱自然和世界,但战争的归来是痛苦和死亡。

从13岁到16岁,让她沉重的不是战争,而是她对战争的乐观。一切都是乐观的,因为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支撑她,爸爸,妈妈,妹妹。和那个16岁的,她喜欢的男生……

她总是有点期待。也许战争结束了,她可以去上学,见他,开心点,做很多事情

战争是一场悲剧。它将摧毁我们生活中已经知道和经历过的美好事物。也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在激动之后,等待和平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14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陈勇

152********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8

读完了整本《安妮日记》,安妮的话语和信念仍触动着我的心弦。安妮,这位饱受德军折磨的女孩,还没来得及实现她的少女梦想,就离我们远去了。

安妮是一位犹太少女。在当时的德国,正在捕杀犹太人。安妮一家人为了躲避德军的捕捉,在她父亲的公司的阁楼里秘密生活。安妮在她1942年6月12日的13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日记本。从此,他开始了写日记。她的日记里记载着她和她的家人在阁楼里的生活,以及她的所思所想。她的日记中展现了一种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黑暗的笼子的铁条……”我感受到安妮在密室里没有自由的痛苦。“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听见了安妮在黑暗密室中大声呐喊,想实现梦想的声音。“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去!”这句话写出了安妮对自由的渴望,对法西斯的痛恨。

回到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比安妮的生活好几百万倍,我们应该反省过去,珍惜现在,不要再虚度光阴。要想安妮一样,勇于面对现实,抓住欢笑和幻想,不辜负和平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抓住欢笑和幻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世界更加美好!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9

这几天总算把《安妮日记》这本书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则则日记所震慑,无法幻想战役给人们带来的苦楚与摧残。

因为战役,本来过着殷实、闲适日子的一家人和范丹配偶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杜瑟尔医师,这八个人在狭小的彻底关闭的后屋里,胆颤心惊地日子了两年多。他们彻底失掉了自在,每天都得轻手轻脚、小心谨慎,乃至失掉了说话的自在。他们每天还要忍受着惊骇、饥饿、病痛,这让咱们想都不敢想。

咱们是美好的,生在一个平和远离战役的我国,每天过着自在自在、美好高兴的日子。在家里能够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玩电脑、看电视、画画……在校园里,也能够做自己喜爱做的事:看书、跳绳、踢毽子……双休日还能够约上小伙伴一同溜冰,看电影、打羽毛球……可是咱们却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诉苦作业太多,没时刻玩,晚饭一吃好就要写作业。有时多做几道课外题,就会一百个不愿意。想想真是不应该。

《安妮日记》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许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着一根胡萝卜,从严寒的家里跑出来,跑到风吹雨淋的街上,进到一间湿润的、没有生火的教室里。孩子们为了一块面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讨。多么令人心痛的画面。想想这些孩子,再看看咱们自己,真感到惭愧。每天咱们不是嫌妈妈做的饭不好吃,便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食欲,还挑肥拣瘦。咱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记》让我检讨了自己,让我学会了考虑。它像一盏明灯,将指引着咱们行进。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206284.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