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热门九篇。

欢迎来到本文今天我们将关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相关的一些信息,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为您解决疑问。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会读写乘法算式,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1、在这次”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中。第一小组的倩文捐2元,青青捐2元,苏晴捐2元,请算出她们三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2)让学生看图,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几个2朵?(师板书:3个2)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有3个2相加),在乘号后面写3。强调:这个“3”是怎么来的?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3个,摆4排。(师巡视)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个方块,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3)这道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试着写,并按学习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写的?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是学生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悉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要让学生经历从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到乘法的转变的过程,体会出现乘法的必要性。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识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利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和实物展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目 标

1.通过说一说,摆一摆,找出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会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通过想一想,做一做,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3.通过认一认,练一练,认识乘号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写、会读乘法算式。评价任务

任务一:会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任务二:能和同桌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任务三:会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1

复习导入教师出示算式:我是口算小能手:

3+9= 4+4=

6+8= 6+6+6=

7+3+9= 3+3+3+3=

10+5+5+7= 10+10+10+10+10=

要求:分组开小火车进行口算。

同学们的口算真棒,接下来我们进行新知的探究。

先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

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能正确口算出得数。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引入新课。

环节2

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吗?(出示46页情境图)在游乐场里你喜欢玩哪些玩具?

2.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大家想玩哪个游乐项目?(发言)

第一站:小飞机

(1)( 课件,我想坐小飞机,)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你会列式吗?(为什么这么列式,看图时要注意什么)

第二站:小火车

(2)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用笔圈一圈吗?再列式解答

6+6+6+6=24,如果老师再增加一节车厢,那算式后边再加上一个6,共增加3节车厢,算式后边再加上3个6,我们发现:有几节车厢就有几个6.

第三站:旋转木马

(3)课件出示木马图

发现数学信息,列式:3+3+3+2=11

这道算式和上边两个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第四站:过山车

(4)课件出示过山车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每排2人,有7排。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大家刚才在念算式时有什么感觉呢?想象一下,如果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太麻烦了)

师:这么多2相加写起来确实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读一读小天使是怎样说的(课件)(板书课题)

3.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

(1)教师:7个2相加,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呢?

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

说明:“×”叫乘号,同时介绍乘号的写法和由来(课件)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2)小结改写的方法:

①相同加数 ②数数有几个

(3)乘法算式中的2、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4)你能把上边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3+3+3+2=11这道能改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气球图(课件)

仔细观察,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束?(3束)那就是几个几呢?

请大家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 + 5+ 5 = 15

5 × 3 = 15

3 × 5 = 15

┆┆┆

乘数 乘数 积

(三)举例

(1)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2)生活中哪些情景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观察、交流图中内容;他们在玩小飞机、过山车、小火车、旋转木马等,说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提问题: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

3+3+3+3+3=15

学生回答:每节车厢有6个同学,有四节这样的车厢,列加法算式6+6+6+6

发现:这道算式中的加数不同。

学生回答:过山车共14人,加法算式:2+2+2+2+2+2+2,表示7个2相加。

学生尝试列乘法算式,并让他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回答问题,说意义。

学生改写,读一读算式,说一说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就是3个5。

熟记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学生举例。

能说出观察到的内容和数学信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能说出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列式解答。

能说出算式为什么不同。

能尝试列出乘法算式,并试着说一说方法。

算式对比,说意义及改写方法,知道相同加数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会改写算式,会读算式,会说意义。

能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会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和生活当中的哪些情景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环节3

巩固提升

(一)课件出示课前口算,哪边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组合作完成:

1. 改写成乘法算式,组长写在本上。

2.读一读乘法算式,说出表示( )个( )相加。

3.说一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二)动手摆一摆(圆片)

(1)请你摆出4个2

(2)请你摆出3个4

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表示几个几相加。

(三)动手画一画

每组画2个,画3组

(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展示各个小组合作完成结果,对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强调。

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板演,画一画,写一写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将所学知识与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会分别说一说问题。

独立完成习题。

环节4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认识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有许多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环节5

课堂检测

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能正确做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15 3×5=15 3+3+3+2=11

5×3=15 ①相同加数

②数数有几个

6+6+6+6=24 6×4=24

4×6=24

2+2+2+2+2+2+2=14 2×7=14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会读写乘法算式,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准备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1、在这次”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中。第一小组的倩文捐2元,青青捐2元,苏晴捐2元,请算出她们三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新课教学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有,在乘号后面写3。强调:这个"3"是怎么来的?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

(这道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吗?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试着写,并按学习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写的?

(二数。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5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题。

【教学目标】

会写乘法算式。

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情境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

3.解决问题

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4.感知“几个几”

观察上面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

每组有几人踢毽?

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学生列算式)

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

4.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

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

(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

8×4读作:8乘4

4×8读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算式更简便。

你喜欢用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

2.教学例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观察图,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盆花?)

发现:每次摆3盆,摆了6次,所以是6个3。

加法算式就是:

写成乘法算式怎么写?

(2)认识因数。

板书:在乘法里,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看算式读一读,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注意通过卡片与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一人先说算式,另一人根据所述摆小棒,然后交换角色活动。

3.课堂活动第3题。

前面我们遇到了:100个3连加的问题,现在你会解决了吗?怎样写比较简便?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快乐谷”!想去看一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快乐谷”的游乐场看一看。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踊跃交流。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自由提问题。

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4+4+4+4+4=20(人) 5个4

2+2+2+2+2+2=12(人) 6个2

3+3+3+3=12(人) 4个3

(把)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4个3)

教师板书:5个4 6个2 4个3

师: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快乐谷”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场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实践探究:初步感知乘法

师:首先,我们来到了“快乐谷”的第一站──“拼图吧”,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各摆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看图交流,师随机板书算式:3+3+3+3+3+3=18(根)

10+10+10=30(根)

5+5+5+5=20(根)

师: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你们摆一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2、形成表象: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类似的算式。

师: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师: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学生小组讨论)

3、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比如:3+3+3+3+3+3=18,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的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

(师边说边板书算式:3×6)

师:“×”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指导写乘号:“+”变斜就是乘号。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指导学生书空)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是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指名读算式,再让学生齐读算式。

师: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再交流订正,师板书:3×10=30或10×3=30

4×5=20或5×4=20

5、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乘法: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发现)

师: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学生能够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起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拓展练习:

1、师:再回到游乐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提问题,并列算式。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 4个8相加

8+8+8+8 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6“做一做”,练习九第1、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跟同学们说一说。

5、课后延展: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并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18 6个3

乘法: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而且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途径和方法。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因此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和学生的谈话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拼图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在指导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通过比较分析加数相同和不同的加法算式,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个中心,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突破了难点,同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积极参与的平台,注重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以动引思,以思促学,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3.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习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交流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交流主题图的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对于乘法的含义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法,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把具体情境与乘法进行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用多种方式表达乘法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对应思想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正确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情境:(出示公园的画面)仔细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引入:红红想去玩哪个项目?我们就跟着红红先去坐摩天轮。

二、探索新知

1.建立“几个几”的表象

(1)观察:请你仔细观察每个吊舱上坐了几个小朋友?有几个吊舱?

(2)提问题: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一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思考:要想知道摩天轮里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请你写一写。

(4)交流:谁来说说你的算式?(4+4+4+4+4)

①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②读读这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个加数都是4呀?

2.充分体会“几个几”

(1)大家看红红又来玩过山车,请按照研究摩天轮的方法独立研究,并且把算式写下来。

(2)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列出的算式是什么?

(3)出示小火车画面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

②提问题:看到3+3+3+3谁能提问题?

③联想:如果增加1个车厢是几个3呀?再增加1个车厢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有1个车厢就有1个3,2个车厢就有2个3……有几个车厢就有几个3。

(4)考一考②对比:仔细观察,这个算式(3+3+3+2)与前两个算式(4+4+4+4+4及2+2+2+2+2+2+2)有什么不一样? 3+3+3+2能用几个几相加表示吗?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几个几表示呢?

3.认识乘法(出示过山车画面)

(1)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

①说说你是怎样研究的?

②思考:如果是10个车厢,你还能列出算式吗?写出来会有多长?36个车厢呢?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那你想象一下你列出的加法算式会怎样啊?

③尝试: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

④同桌互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⑤全班交流:怎样表示6个2简便?

(2)揭示乘法:数学家就是这样2×6表示6个2的,他们把“+”号斜过来,写成“×”号,给它取名叫“乘号”。 乘号怎么写呢?

(3)乘法算式的读法:谁会读这道乘法算式?6个2还可以写成6×2,谁会读?

(4)用2×6代替2+2+2+2+2+2+,你有什么感觉?好在哪?

(5)试一试:你会写成乘法算式吗?

4+4+4+4+4=20?? 4×5=20?? 5×4=20

3+3+3+3=12? 3×4=12?? 4×3=12

(6)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7)思考:3+3+3+2=11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为什么?什么情况可以用乘法表示呢?

三、拓展延伸

1.算一算。每组4个小鸡,5组一共有多少个小鸡?

2.你一定行。小明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二棵树要走1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2+2+2+2+2+2=14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科学家也觉得太麻烦,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五、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3+3+3+3+3+3+3+3+3+3=3010个3相加10x3或3x106+6+6=183个6相加3x6或6x37+7+7+7=284个7相加4x7或7x4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9)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4×5=20)或(5×4=20)。

2、想想说说。

(1)一共有()个2枝(课件出示钢笔图:每盒2枝,有3盒)。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一共有()个5朵(课件出示花朵图:每束5朵,有2束)。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听听,写写。

教师说学生写算式。4个2相加;7个8相加。

反馈:有的学生可能写乘法算式,有的学生可能写加法算式。教师把两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提问: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写乘法算式比较简单。)。

4、游戏。

游戏规则:生:老狼,老狼,几点了?师:2点了。学生就要两个两个地抱在一起。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上台做游戏,其他学生在下面喊,然后根据上面学生抱的人数写出乘法算式。

5、听到小朋友愉快的笑声,一只狐狸也出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道聪明题,想考考我们。

你有办法将下列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吗?

2+2+2+2+1+1;3+2+4;6+3+3+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全班交流。

swy7.com扩展阅读

1到5的认识教案热门


根据您的意愿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1到5的认识教案”的文章。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上课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感激您抽空阅读此篇文章!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学生初步认识0的意义。

(二)会计算有关减法。

(三)学会0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减法。

难点:0的写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茶盘图、气球图、蜡笔盒图、放大直尺。

(二)学具: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

2、填空:

3、口算:

4+1=

2-1=

3-2=

1+2=

2+2=

5-1=

3+2=

5-4=

3-1=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盘子里有两个杯子,用数字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时肯定会有同学说出用零来表示)对!用零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认识0。

师说:盘子里一个杯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师说:这个数字读作“零”,“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意义。

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回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议论,看谁说得最好。

议论后,指名4~5人说。

(2)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师说: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

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3)出示直尺放大图。

师说: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师问:这个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

齐读:0~5,5~0。

(4)指导0的书写。

老师边范写边说:写起笔收笔都要相连,写成椭圆形。

自己在课桌上练习写0,注意笔顺。

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2、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学习同数相减等于0的减法。

出示小朋友拿气球图:

师问:

①第一幅图中的小朋友手里有几个气球?

②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手里有几个气球?

③把这两幅图连起来看,是什么意思?(小朋友手里原来有

④原来有

⑤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2-2=0。

指名说:算式中的2,2和0各表示什么?

⑥2-2=0为什么用0表示?

师说:2去掉2就没有了,所以用0表示。

摆一摆:

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桌上先摆3根小棒,再拿走3根,还剩几根?

算式怎么列?板书:3-3=0。

齐读:2-2=0,3-3=0。

师说:你们还能想出几减几等于0的题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

1-1=0 5-5=0

4-4=0 0-0=0

师说:这些都是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题。

(2)学习一个数加0或减0。

出示蜡笔盒图:

师问:

①左边盒里有几支蜡笔?右边盒里有几支蜡笔?一共有几支蜡笔?

②求一共有几支蜡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

指名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老师把两个盒子调换位置:

师问:

①谁能看图再列一道算式?

指名说,板书:

③那2+0,5+0,0+3呢?

师说:这几道题都是一个数加零的加法。

想一想:一个数减零应怎么算呢?

板书:5-0=□。

指名说:5-0=5。

师问:为什么

师问:4-0呢?6-0,7-0呢?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等于0,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0还得这个数。下面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看图列式计算:

3、口算:

4+0=

3-3=

2-0=

0+3=

5-5=

1-0=

2+0=

0-0=

5-0=

0+0=

4-4=

3-0=

4、做练习五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减法。课堂设计是这样安排的:

一、分三个层次进行新课。

第一层,认识0;

第二层,教学相同数相减等于0;

第三层,教学一个数加0或减0。

观察实物图、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从感性上对0有初步认识。

二、在教学有关减法时,讲完例题后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编题,自己计算。

三、在讲完4+0=4这道题后,设计了把两个蜡笔盒调换位置,让学生列出0+4=4进一步加深理解对“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理解。

四、在巩固练习环节,除完成练习五第1,4题的作业,还增加了看图列式计算和口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0的加减含义。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3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八个方向。

难点: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设计说明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制作方向板,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时,由有趣的儿歌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描述学校周围的建筑物方位之后,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制作方向板的活动时,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四个方向的知识推导出八个方向,由学生熟悉的景物帮助学生记忆八个方向,再由八个方向的情境图抽象出方向板,一步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方向板贴片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让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唱过的一首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3.在地图上是怎样确定位置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为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课件播放第17页的主题图)。哇!笑笑的学校好美呀!而且学校的周围还有好多场所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里你获得了哪些?

(1)先独立思考。

(2)再与同桌说一说。

(3)全班。

汇报预设:学校周围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

学校的北面有体育馆,学校的东面有邮局,学校的西面有医院,学校的南面有商店。

2.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描述这些方向。

有的学生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少年官在学校的西南角等。

有的学生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左上角,少年宫在学校的左下角等。

3.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统一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词来描述另外的四个方向。

4.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设计意图:把实物图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形象地看到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景物,使学生初次接触八个方向。

三、制作方向

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位词。请同学们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吧!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一次,再左右对折一次,打开后对角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然后标出方向。老师边示范边说操作的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指导学生先在方向板上标出“北”。

3.请同学们把制作的方向板先与同桌交流,再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谁制作的.方向板最合理,谁的方向板需要改进。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4.请同学们把教室里四周的物体写在你的方向板里,看看我们教室里八个方向分别有哪些物体。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并不能永远停留在生活情境中,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提升、建模,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数学的方法,所以在体验的环节中,设计了制作方向板的活动。

5.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作品介绍教室。

6.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1)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介绍。

7.你想掌握辨认八个方向的方法吗?熟记口诀:南北相对,东西相望,东、北之间是东北方向,东、南之间是东南方向,西、北之间是西北方向,西、南之间是西南方向。

四、实践综合应用

1.我们知道自己座位上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有哪些同学,那你知道北京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分别有哪些城市吗?

(课件播放中国地图)中国幅员辽阔,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我国首都北京,先说说北京的四个方向分别有哪些城市,再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老家,并作个记号,再说说它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与北京有什么关系。

2.课间带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说一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在这儿设计了几个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对“生活数学”有了进一步理解。

五、课堂小结

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和例子呢?

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注重学生在双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4

1.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钟)

学生(实物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联系师生情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认知需要,揭示课题

(一)小小调查,引入课题:早上你是怎么起床的?(课件统计)

1.学生回答:某某叫的、自己醒的、用闹钟闹的、我看时间(表)、其它

2.教师归纳几种情况,进行统计。

3.从我们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怎样起床的人最多?怎样起床的人最少?

(二)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能自己按时起床的小朋友可真能干!他们是用什么知道时间的?(用闹钟、看表知道时间。)大家愿不愿意和他们一样,也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能够自己按时起床,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细观察、勤操作,多种感观参与认识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同学们,看看你周围老师,找一找、问一问,他们身上有没有表示时间的钟表?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3)有些什么形状的?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板书:钟面)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同桌合作学习)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A: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B: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学生自己展示)注重引导认识到指针长短、大小等不同的特征。(及时给以肯定、用实物对照)

(3)小结:生活中的钟表各式各样,它们都是用来表示时间!有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发现有的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板书:时针、分针)而有的钟面上只有2根针。我们认时间主要认时针和分针。

(4)指针小测查:指针说名称。

(二)整时的教学

1.合作学习,初步认知

那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小钟,转一个时间,告诉大家,是多少?

生:3点、5点、4点40、2点半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钟表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钟表的认识》教学设计(1)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时间,太能干了。不过,老师有一点要告诉大家,我们平时说的几点钟,那是口头语言(平常的话-w ww.xxjx -sj.cn),在书上,我们叫什么呢?有小朋友知道吗?几时。

如:平时说的5点,书上是叫5时。这种时间叫整时。(板书:整时)

(2)自主学习,互帮互助

老师想请认识时间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一教不会认的同学,让大家都会认识整时。行不行?

行!(小组合作学习)

2.引导学习,强化认知

你是怎样认整时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

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

3.小结要点,巩固认知

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12、几、几时)

4.纠错练习

(1)(出示实物钟,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

(2)(出示实物钟,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5.操作练习、深化认知

(1)学生拨钟表,展示汇报。

(课件出示图片)请拨出7时、12时。

*6时、12时的指针特殊性。

(2)大家做得很好!现在,你能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吗?

A:给大家说你那时在做什么?

B:你周围的人在干什么?

6.整时的书写

A: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板书:*:00)

B:我们用这种方法表示7时:用手指在桌上画画、集体说。(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课间活动

反应游戏

四、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深化感知

(一)判断时间

(课件出示情境)没有钟表,怎样来判断时间。

(二)我是小主人

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还能安排时间,真行!你看,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如果他们想在石船玩一天,想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游一游石船公园、逛街买买东西,当然还要吃午饭和回家了,你作为我们石船的小主人,能不能安排一下他们的活动,他们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汇报)

五、根据板书小结全课

六、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将来的创造家,请你们商量一下,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钟表来!(时间充欲给以展示,反之则处理为课后作业。)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40分钟

学习者分析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学生对时、分的时间单位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会在表上看出是几时整或者是几时几分,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秒,并感知1秒有多长,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1分=60秒。

难点:建立1秒以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表盘、教室电子表、学生自带自己的闹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

(1)课堂小游戏:相反小游戏。(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2)拍手小游戏:评估自己。你们觉得自己30秒最多拍手多少下?

通过这个小游戏告诉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3)比赛系红领巾。估计自己大约用了多少秒。

思考:刚才我们的这两个游戏用到了“秒”,谁能说说你对秒的理解,并且在这里为什么用秒呢?

教学活动2探究新知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生活中我们那些地方还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

(3)观察自己做的表盘,区分时针、分针、秒针。观察表盘多少个数字?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

教学活动3小组完成

一、二、三小组(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四、五、六小组(3):秒针从2走到4是多少?

(4):我们常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七、八、九小组:(5):秒针从12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6)秒针从3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巩固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考大家。

教学活动4分与秒的关系

(1):秒针转一圈是60秒(已解决),分针发生了那些变化?

同桌两个人一个观察秒针、一个观察分针,得出1分=60秒。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拿教室的电子表女生观察秒针转动一圈,男生观察分针,再次验证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秒”。

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4)你觉得自己1秒钟可以做些什么?

教育学生:你们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很短,什么也干不成,但是,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

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1到5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

教学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

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和动作。

①上(下);②睁开眼睛(闭上眼睛)。②坐下(起立)。

2.引入谈话:刚才我们在做一个什么游戏啊?

预设:相反的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负数(自然意义上的相反)

1.感悟相反量的存在。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相反量的存在,你知道吗?

生:收入与支出,上车与下车。

师:噢,很好!老师也有几组请读一读。(课件展示)

①篮球比赛,上半场进了5个球,下半场丢了3个球。

②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③爸爸9月份存款5000元,10月份取出3000元。

2.辨析、思考、感悟正负数的存在。

(1)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准确、简洁地记录到表格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2)反馈学生的方法:

A.文字记录法

师:看看你能一眼就明白数据表示的意思吗?这几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

生:表示出了意思相反。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意思相反?

①“进了5个球,丢了3个球”,相对于什么标准说他们意思相反?——相对于一个球不进一个球不丢,相对于0。

②相对于标准体重。

③相对于9月份之前的存款余额。

B.箭头表示法

师:谁看懂了这个同学的方法?

生:这个同学用箭头表示出了相反的意义。

C.符号表示法

师:请作者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你真有数学眼光,我们的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叫做正号。

师追问:这里的“+”“-”表示什么样的一组量呢?(相反)

小结:是的,用“+”“-”可以帮助我们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3.优化方法,揭示正数、负数概念

(1)这些记录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最简洁?(用符号表示的)

(2)小结: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可以简单地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思的量。我们将+2.5、+5、+5000这样的数叫作正数,读作:正五(板贴)......,将-1.8、-3、-3000这样的数叫作负数。读作:负三(板贴)......,只要具有相反意思的量我们都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3)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学生,教师记录。正数写一列,负数写一列。

师:把正号擦掉行不行?那负号可不可以擦掉呢?为什么?

(二)展开联系,丰富认识(人为规定的相反)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负数,温度也有正负数,我们来看看,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3℃北京:-5℃~5℃深圳:12℃~23℃

师:谁愿意来当气象播报员播报一下这些气温?

2.找一找、说一说。

师: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表示零下5摄氏度,是北京当天的最低气温;5℃又表示什么?(零上5摄氏度,是北京当天的最高气温)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在学习单上找一找。

师追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生上台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追问:那你们知道温度中的0是怎么规定的吗?

小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也就是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大的数就表示0℃以上的温度,比0小的数就表示0℃以下的温度。

师:这个温度计的刻度和什么工具很像?(直尺)

师追问: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师:在学习单上再找出哈尔滨和深圳的温度,并标出来。

反馈学生的.作品。

预设:①负号没写

②找温度的不同方法:找零下15℃先找到零下10℃再往下数5格,还可以先找到零下20℃再往上数5格。

3.感受温度有高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温度计上找到了这些温度的位置,我们知道温度有高低,这几个城市谁的最高气温最高?谁的最低气温最低?

试着把这些温度排一排序。(反馈)

小结:温度计上的温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温度越低。

4.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预设: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师:看来要找到正数和负数,0这个标准非常重要。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师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三、练思结合,促进建构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完成练习单第1题。

2.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数。

这里的正负数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①地面;②原来所处的位置;③海平面;④不旋转时的位置。

3.负数的应用

师过渡:负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请看下面的负数,你觉得什么意思。

(1)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

请两生分别扮演刘翔和风,上台表演运动过程,让学生体验逆风的意思。(自体验)

追问:如果当时风速度是+0.4米/秒,又会怎样?

(2)体育老师将小明的身高表示为“-3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交流,让学生知晓“我国10岁儿童平均身高约为140厘米”,+以140厘米为标准,记录小明的身高为“-3厘米”是可以的,实际身高是137厘米。

四、总结全课,延伸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师:对于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最新乘法交换律教案热门十三篇


了解“乘法交换律教案”的全部情况吗让栏目小编带您了解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供您作为参考。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写好教案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

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①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③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交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2=72□38160=□□54a=□□

8200□=□□409□=□□□□=□□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57+8612108

1648275+89

1081282164

89-7586+57

3、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108123=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④555632⑦2680310

②302512⑤450208⑧723456

③700542⑥1800635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数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2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练一练”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62-63页练习十三6-9题与10*-11*。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__

2.(2468)125=246(8__)

3.214+678=678+__

4.225+(75+437)=(225+75)+__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8-9题

1.第6题,要求学生说出下列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哪些写法不规范。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核对50264时,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出一种解法后,还可以再问:还有别的算法吗?这道题如果先用504,再用20xx6;或者先用502和262,再用10052都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167+32+33、212+27+373、和另外三道乘法题,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很明显。核对时,学生回答出得数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623-199和324+298,核对时,可以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要使学生明确要减去199,可以先减去200,因为多减了1,所以还要再加1;因为要加298,可以先加300,因为多加了2,所以还要再减去2。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核对时,提问:

第一组的乘积是多少?

第二组的因数跟第一组比较有什么变化?乘积有什么变化?

第三组呢?

第四组呢?

4.第9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242+8)85

第63页上的思考题,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类题一般都是先把有可能的都列出来,然后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排除,最后再把剩下的列出来。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5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交换率、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合理猜想

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启发学生表述,教师出示定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师:我们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对乘法来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呢?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教学乘法交换律

1、利用旧知,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入例1,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让学生自行解答。

2、通过比较,体验规律

启发学生说出43和34两种算法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3=34(板书)。并引导学生表述等式含义(可让学生比照加法交换律进行表述)。

3、再举实例,验证规律

⑴师:其它两个数相乘,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出示课本中三组算式,让学生解答)

⑵再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教师把上述各等式对齐板书出来。

⑶师:如果告诉你4415=660,你能不通过计算直接说出1544的积吗?为什么?(教师把1544=4415板书在以上各等式下面,并指出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在该等式下面用省略号表示)

4、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上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及不同点,能得出什么规律呢?(反馈评讲时,着重说明左、右两边的算式里都是乘法,乘积相同,两个因数也分别相同,只是因数出现的次序不同)

⑵学生表述讨论得出的规律,教师出示结语(可将课头出示的加法交换律稍加改动而成),揭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说明这里的字母可表示任何数。

5、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⑴第88页练一练第1题中前两小题的填数练习。

⑵第88页第2题中前两小题(适当提示思考方法)。

⑶第85页第4题(说判断依据,其中第3小题说明乘法交换律的推广运用)。

6、指出用途,鼓励探究

⑴引导学生回忆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完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⑵思考:在算式5372及2594中,你会运用乘法交换律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吗?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这里,主要要求学生知道5372改成5237,2594改成2549计算简便,为下节课学习简便计算作孕伏。若有学生说出5372=3752及2594=9254,别轻易否定,留在学过乘法结合律后再评讲解决。)

二、教学乘法结合律

1、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师:我们再来看例2的这幅图,除了能计算一共有多少枝钢笔,你还能想到什么?(共花了多少钱?)你能计算吗?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可能出现四种算法:

⑴(810)2⑵8(102)

⑶(82)10⑷8(210)

教师可启发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道理及计算顺序,算出结果。为突出⑴、⑶的计算顺序,在第一步计算处添上小括号。

引导学生比较⑴与⑵,⑶与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着重说明不同在哪里,并试着用一段话进行表述。

2、再举例子,理解规律

⑴指导学生自学第89--90页。

⑵小组讨论:每组的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⑶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归纳结论,并让学生按此规律举例(板书并在最后一例下用省略号表示)。

3、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师:刚才讨论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另一条运算定律,叫做乘法结合律。(解释一下结合的含义,并出示结论)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教师板书,同时指出这里的字母可表示任何数)

4、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⑴第91页练一练第1题的填数练习。

⑵第91页第2题的三小题(最后一题适当提示)。(判断对错)

⑶第91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23454073525645

25(64)(86)1254825125

⑷第91页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0264259+468+741+532

40601803700-2185-815

三、综合练习

1、说出下面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⑴15232=23(152)

⑵25(174)=25417

⑶255042=(254)(502)

⑷9+35=53+9

2、想一想:前面的思考题5372按37(52)计算,2594按9(254)计算,也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第91页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0264259+468+741+532

40601803700-2185-815

四、全课总结。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

=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5020=1000

254=100258=20xx512=3002540=1000

1258=1000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xx=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0~61第4、5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8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61-6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2、教材的编排情况及地位。

乘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跟学生前面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乘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这些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知识进行探讨,自觉应用中,并在应用加以巩固。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新课程》提倡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对这两种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玩游戏活动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参与讨论,使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既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成为学习数学的小主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之前几个年级里,通过对四则运算学习和前几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学习,对乘法运算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联系加法运算律的推导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推导乘法运算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成功的数学教学策略应该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本课时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环节时,我通过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的情景,找出生活中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联系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在推导乘法交换律环节时,我让学生用小石子或火柴,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法:在巩固知识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计了游戏教学法,找朋友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买来15箱课外书,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钱?看谁算得最快。

(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做好铺垫。)

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例题插图,弄清题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是两个数相乘积相同;不同点是两个因数位置交换了。

2)分析,发现规律。

(1)“摆一摆”,“写一写”类似的等式。

发动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同桌合作学习,摆放要用乘法算的火柴,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2)学生自由汇报摆放好后所列的等式。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经过活动,既突破了重点、难点,掌握了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实现了“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

3)归纳知识: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

这一点要求在认识加法运算律时,学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会联系加法运算律,根据已有经验写出相应的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这样既加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训练,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运用知识。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2)展示学生解题方案,畅谈解决方法。(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思路。)

(3)交流两组解法异同。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三个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点是左边的式子是先把23和5相乘,再和6相乘,右边的式子是先把5和6相乘,再和23相乘。

3、分析、发现规律。

(1)请同学们将这两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归纳概括: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数相乘,它们积不变。

4、归纳知识。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四)做游戏,复习反馈。

1、出示动物头像,上面分别有根据乘法运算律,写出来的两组相等的乘法算式,标有算式相等的动物是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准后,帮他们找到好朋友。

2、教师把一组小企鹅图画贴在黑板上,一组小企鹅卡片发给学生,两组企鹅身上都分别写着乘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因数,学生拿着卡片根据要求找朋友,并贴在相应的图画上。

(创设情境,经过游戏活动,将枯燥、理论化的知识变“活”,学生会在快乐的氛围下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第二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重新熟记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为下面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五)反馈练习。

1、教学“试一试”

(a、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会发现先乘能得到整百、整十的数相乘,运算比较简便;b、都用到了今天学习的运算律。)

2、完成“想想做做”。

这里,我根据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交流汇报、总结。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达标测试题。

1、填一填。

45×23= ×45 运用的运算定律:

62×25×4= ×( ×4) 运用的运算定律:

×(20× )=5× ×15 运用的运算定律:

2、算一算,比一比。

(1)妈妈卖了72千克猪肉,每千克12元,共卖了多少元?(列式计算,并用乘法运用律验算)

(2)绿园区有25块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都有平方米,每平方米收瓜菜4千克,共收瓜菜多少千克?(用简便方法运算)

本练习的设计,一方面突出了思维的训练,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后如何应用?(通过提问题式结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年级学生从一般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25()=100125()=1000

2、把下面各数改成用其中一个数是上题括号中因数表示的

数:36=12=16=

32=28=24=

44=

第2题中有符合要求的多种填法,要求学生均能填出。

(二)教学新知

1、例题教学。

(1)用25与准备题等号左边的数相乘。学生四人小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寻找特征。

(2)用125与下面哪些相乘,便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为什么?由四人小组先组织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做法让学生上台板演,大部分完成后讲评。

(3)小结: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特点?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在下面各题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后,校对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和最后结果。

(2)练一练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纠错。完成后板演、校对、讲评。

(3)变式练习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校

对。如发现大部分学生后面3题错误严重时,可停下来让学生口答讨论。

(4)应用题

练一练第4题。先请学生读题,再根据题意说出解题

思路,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总结

(四)作业

《作业本》[11]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0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8l一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加法里,学过两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哪两个运算定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乘法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教学例l。

(1)出示例1及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几个几张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4x3=12(张)]

还可以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3x4=12(张)]

(2)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4x3和3x4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x3=3x4)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和3交换位置相乘,积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l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符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因数15和4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积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第三组呢

3.归纳乘法交换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的交换律,说明这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口、6表示两个因数,应该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xb=bxa)

追问:axb=bx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这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乘法计算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

提问:第(1)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2)题呢

指出:这两道题都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板书:(14x12)x5=14x(12x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3页上面三行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2)大家计算一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积,看看它们的积有什么关系,在书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o里板书等号。

3.归纳乘法结合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你看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从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乘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你能根据上面的例子,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板书:(axb)xc=ax(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2.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让学生说明理由。

3.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2lx24=42x12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x5x7=5x4x7是把哪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的

3x2x1=3+2+1为什么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7x(8x6)=7x(6x8)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3x2)xl=3+(2+1)为什么也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第四小题12x4x5x3里的因数是怎样结合起来相乘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4题。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什么叫做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口算。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的积。

(5、17、20)(35、2、29)(25、37、4)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怎样算比较方便?

指出: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相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要先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1、你知道怎样的相乘得整百或整十数?

引导学生熟记常用数据:254=100258=2001258=1000

口诀中相乘的积个位上是0的。

2、简便计算

28154451329425125188

二、运算运算律,简便计算。

出示:35182516

(1)指名板演,列竖式计算,集体练习。

(2)讨论:怎样运算比较简便,可以不必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到。

(3)讨论2516,想25和谁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或整百?25需要和相乘,怎样找到4,(将16分成4乘4)

2516

=2544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

=1004

=400

(4)3518怎样做比较简便呢?学生仿照上述的样子试做。

三、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谁能将他们做的又对又快?学生集体练习,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2351625321252516

指名扳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P63、7。

先独立填表,再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9、10题

课前思考:

1、通过让学生算一算,在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进一步体会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2、35*1825*16让学生探究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得到不同的简便的方法,从中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导学生看见25通常的情况是想到25,看见125通常想到8。

3、第7题渗透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填表在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课后反思:

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这一环节,我们重点训练了254=100、258=200、1258=1000,352等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在学习新课:351816时,学生心中有了简便计算的关键的一步:352、254,就自然而然地从已知的数中去寻找,很快地就有了答案。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新的情况出现,部分学生有些措手不及,看来这方面的练习还得多做,所谓熟能生巧还是需要,让学生在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感悟方法的巧妙和解题的技巧。

教后反思:

和周老师一样我本堂课先复习了254=100、1258=1000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本堂课主要是学习像3518这样的只有两个乘数的简便计算,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方法,看谁算得快,又算得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引了出来,最后的效果也不错。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还需多加练习。

教后反思:

简便运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同样教学中都是先渗透254=100、1258=1000也就是看见25最先想到4,而看见125最先想到8,而再练习中看见25还会见到分成5*5的现象的。但是大多数的同学简便运算还是比较兴趣的,毕竟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了。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3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八篇


教师会根据教科书的主要教学内容来制作教案课件,我们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避免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足的情况。那么,老师要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经过编辑精心整理和总结的本次“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内容既丰富又多样,如果您觉得这个网页不错,可以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中!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3.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会列除法竖式。

重点、难点:

1.用乘法2~5的乘法口诀求商;

2.会列除法算式和和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会列除法竖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看谁最先想出来。

6×2= 4×3= 2×5= 3×3 =

2、填一填。

===8

( ) ×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让学生以排火车的方式进行。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多少只蝴蝶?

(2)3人共采了12种叶子。平均每人采了多少种叶子?

(3)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采了几种花?

4、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

[活动二] 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采了几种花?

(1)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说明算式个部分的意义。

二(四)得八

(2)这个算式得数是几?你有几种方法算出来?

(小组交流,班中展示。)

(3)你觉得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最快最简单?

(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最简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板书)

(4)那我们试试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是不是最简单?

,想( )五一十,商是( )

,想三( )十二,商是( )

,想( )三得九,商是( )

,想( )四十六,商是( )

(活动三)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多少只蝴蝶?

(1)你能用算式表示表示出来吗?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板书:十五

(2)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师:其实除法算式除了横式这种表示方法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竖式。

教学写法。(边写边说计算过程。)

师::先写被除数15,再写相当于除数的符号 ,再在左边写除数3,想3和几相乘得15,商写在 15的上面,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算减法,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得0,表示平均分全部分完了。。

(写完之后,总结除法竖式,总的来说,除法竖式就是一除,二乘,三减。)

(4)会写竖式吗?咱们一起再把8 ÷ 2= 4写一下竖式。

(活动四)3人共采了12种叶子。平均每人采了多少种叶子?

用横式、竖式计算(学生自己解决,找学生上黑板,并讲解。)

三、巩固新知

比一比 3、用竖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呢?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2)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指名背诵)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生1:有3组学生做手工,每组4人,一共有12人?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4+4+4=12人

生3:3×4=12人

生4:4×3=12人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师: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想?

生1:平均每行8面。

生2;平均每行7面。

板书:56÷8=( ) 56÷7=( )

师:讨论怎样计算才正确?

生1:第一个算式对。

师:第一个算式对理由呢?

生1:因为挂成8行,所以每行7面。

生2:第二个算式对,因为挂成7行,每行就挂8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8=( ) 56÷7=( )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师: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生1:七八五十六,商是7。

生2:八七五十六,商是7。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1:打扫卫生有同学有56人,其中男生有5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同学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师: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生1:4×7=28 28÷4=7 28÷7=4 口诀:四七二十八

生2:7×4=28 28÷7=4 28÷4=7 口诀:七四二十八

、、、 、、、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3)

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课本第81页练习九第1-6题)

1、孰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九第5、6题主题图。

一、 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二、 练习

1、出示练习九第5题主题图

说说你能看到了什么?(三个小朋友买糖果)

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把学生零散的语言进行整理:柜台上摆着饼干、小蛋糕、巧克力、薯片要6元,饼干4元一块蛋糕3元, 一筒薯片要6元,小云想买3包饼干,小红想买2盒巧克力,小明想买5块蛋糕。他们3个各要用多少钱?

(1) 说说你是怎样相的.?你能写出算式吗?

4×3=12 3×5=15 5×2=10

(2) 假如你去买,你想买什么?买多少?要花多少钱?(说给大家听)

2、出示第6题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2)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三、四人小组讨论。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2、3、4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带给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借助于多媒体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其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潜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潜力和概括潜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资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及相应的练习题。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好处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变成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潜力和用心性。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潜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游戏,编口诀,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理解,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搞笑的视觉画面。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忙学生形象感知。

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好处,并构成乘法基本计算潜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乘法口诀这一教学资料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从学生熟悉的`手出发,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构成由具体到抽象,贴合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汇报口诀,到达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通过分析口诀来记忆口诀。在巩固练习中,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学有价值的数学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发展应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由学生喜欢的故事《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吧!

小组合作:报数游戏。使学生明确5个5个地数数。

说一说:看图说出有几只手,有几个5。

做一做:列出乘法算式。

编口诀:同桌合作,编出5的乘法口诀。

(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

这环节主要通过“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两个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巩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最后通过帮“小白兔拔萝卜”,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明白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但是来,怎样办吗?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这天的本领,相信你必须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齐加油!这天我要和大家一齐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能够帮忙我们做很多事情呢。此刻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齐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样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一齐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

提问:你们是怎样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是最勇敢的,请你回答!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掌声鼓励。)

2、出示图片:小朋友的手很可爱,老师个性喜欢。瞧,老师画出来了。请小朋友一齐来数一数。

4、说一说:

①1只小手几个手指?5个手指,就是1个5,1个5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1×5=5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②两只小手有几个手指?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

2×5=10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讲解: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能够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③3只小手几个手指?(15根)用乘法算式怎样写?(3×5=15

5×3=15)3×5=15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引导: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同桌合作(三五十五)

④请同学们看图写出4个5连加和5个5连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这两句口诀。

成功编出口诀的请举手,第三句口诀是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乘法算式?第四句呢?第五句呢?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齐读一读。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第一个因数都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2、记口诀

请你们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这5句口诀,然后小组内背一背。

齐背;(闭上眼睛背。)

对口令;(跟老师对口令。)

游戏:拍手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游戏。

拍手游戏:听老师一次拍了几下?拍了几次?

老师每次拍5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

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1、出示课件:开火车。

(按顺序闪烁圆圈内数)学生“开火车”,报得数,报口诀。

2、用数学解决问题:这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齐唱。听完歌曲,在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3、活学活用:老师为你们这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够用到5的乘法口诀?下课以后,你能够去找一找。和你的小伙伴一齐交流交流。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有5个字,二句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句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句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板书:

5的乘法口诀

实物51×5=5一五得五5×1=5

102×5=10二五一十5×2=10

153×5=15三五十五5×3=15

204×5=20四五二十5×4=20

255×5=25五五二十五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认识除法竖式。

2、 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能力。

1、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乘法口诀掌握的怎么样?

2、打开课本72页,仔细观察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从他们说的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师板书)

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

我们3人共采了12种叶子;

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采了几种花?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没有问: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你在郊外都参加过哪些活动?而是直接打开课本72页,仔细观察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目的是为了课堂上与数学无关的话尽量少说。在学生交流完信息后,我让学生把书合上。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提问题,防止有的同学不动脑照着书上提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因为要算平均每人捉了几只,就要把15平均分成3分,所以用除法。)

师:15÷3等于几呢?你想怎么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可以借助学具。(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组想出了几种方法?

生可能出现的方法:1、用学具摆一摆;2 、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来算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3个几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口诀求商。

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做的怎么样?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吗?用的是哪句口诀?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4、练习。

5、被除数是一位数的同学们会了,那么被除数是两位数同学们会吗?试试看。

(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1、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3、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思考: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5、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38= 84= 78=

243= 328= 567=

248= 324= 568=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2. 想想做做第2题。

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81= 82= 84=

88= 8 1= 8 2= 8 3= 8 4=

完成后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6)

乘法口诀表是对两个单元的表内乘法内容所做的归纳整理,它为学生系统掌握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本教科书出现的乘法口诀表是小九九(四十五句),使用大九九的地区可以出大九九口诀表。用表格的形式将全部乘法口诀整理成一个阶梯型表,简明、清晰、逻辑性强。从左往右横着看,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如,关于4的乘法,口诀就有4句,关于9的乘法,口诀就有9句,所以表中乘法口诀共有45句(1+2+3+…+9)。这样编排,一方面便于学生将全部乘法口诀有条理地储存在大脑中,另一方面也向学生揭示了系统整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几的口诀就有几句。由于2~6的乘法口诀已经整理过一次,所以这次让学生自己整理1~9的乘法口诀,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1.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自主探索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指名说一说。

2.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1)方法迁移准备。

教师引导: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呢?

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整理方法:把乘法口诀分堆放;把有关各个数的乘法口诀按一定的顺序摆成一行等。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2)小组合作整理。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整理的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好,并贴在一个大纸板上,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

②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展示出来,对有结构、摆放整齐美观的小组给予奖励。

③动态显示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种整理方法:先出示“一一得一”,接着出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齐地排在“一一得一”的下面,再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这样的排列方式排列出来,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算一算后,全班交流,要求说出是怎样算出来的,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

(3)探索乘法口诀规律。

①教师引导:请你们观察这张表,说一说你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②引导学生集中交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或特征)。

③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总结这张表的规律或特征。

④让学生结合这张表的规律(或特征),在小组内互相背诵乘法口诀。

2.运用乘法口诀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课件显示水上芭蕾图,每幅图里有8个人,共有3幅这样的图。

让学生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8×3=24或3×8=24 口诀:三八二十四)

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用来计算两道乘法试题。

(2)教师任意挑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1.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两人一组,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个学生将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相乘,并算出结果,直到算出的结果是一位数或一个数位上是0为止。如一个学生说:“63”,另一个学生则口算6×3=18→1×8=8。一个学生说:“56”,另一个学生则口算5×6=30。一个学生报了2个数以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进行。

2.送信。

教师出示写有数字(24、32、72、56、48等)的邮箱,贴在黑板上。

教师说明:我们来玩玩送信游戏,好吗?请你们将手中信封上的算式算出得数后,贴在相应的邮箱下面。

组织学生活动,最后还剩几封“信”没有送到邮箱。

让学生明白这几道算式的积信箱上没有。

3.( )里最大的数能填几。

教师出示下面的题:

教师分步引导学生:先思考在( )里能填哪几个数?再让学生思考:所填的这些数中,谁最大就写在( )里。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1.写出乘法口诀并整理。

2.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3.乘法口诀的应用。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5 的 乘 法 口 诀》

设计理念

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创新发现,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抽象过渡;

3、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将枯燥的练习赋予它美丽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比较、类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难点 编口诀、记口诀

学习准备 教学课件 小棒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A、通过演示得出

1、教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把小伞,学生跟着一起摆;

就是几个

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B、通过观察得出2×5=10 ,5×2=10

1、师生继续摆,又搭了一把小雨伞,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5根?一共几根? 用加法算式表示是5+5;

2、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5 5×2

C、通过继续观察得出3×5=15 5×3=15

3、 3×5 5×3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根据上两句乘法口诀编出"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板书;

二、熟记

5 1×5=5 一五得五

5+5 2×5=10 二五一十

5+5+5 3×5=15 三五十五

5+5+5+5 4×5=20 四五二十

5+5+5+5+5 5×5=25 五五二十五

1、你想怎样记住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吗?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口诀。

3、对口令。

4、如果你忘记四五多少了,怎么办?

5、生活中哪里用到过乘法口诀?

三、应用

动手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游戏,先由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再让同桌学生互相问答,看谁答得全对。

3、把口诀填完整。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指定学生说答案,同桌交换检查。

5、送信游戏。

四、课堂小结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篇8)

设计说明

1.以操作为基础展开教学。

直观操作是理解意义的基础,迁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本教学设计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用一副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组织全班进行展示与交流,很容易利用旧知的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进而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

2.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实现学习目标。本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尝试自主编制乘法口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课堂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如以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记忆乘法口诀,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和效率,然后通过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练习要有梯度,难度要适宜,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七巧板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七巧板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下面各题。

4×5= 5×6= 3×4=

1×3=4×6= 6×2=

5×5+5= 6×3+8=2×4+3=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表内乘法(一)及乘加两步混合计算的训练,既为新知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有利于运用知识迁移,更好地学习新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谜语。

“七块小木板,有边又有角。一会大公鸡,一会凶恐龙。快快动动脑,猜猜它是谁?”你能猜出是什么吗?(生回答:七巧板)

2.提出问题:1副七巧板有7块,那2副七巧板有多少块呢?3副,4副,5副,6副,7副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一起探讨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尝试拼图。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幅七巧板拼图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拼成的图案像什么?(独立操作,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与同学交流)

2.展示作品。

师:请每个小组挑选出最满意的图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每个拼好的图案像什么,每个图案是不是都由7块拼板拼成)

解决方案, 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 七巧板, 趣味性

最新5的乘法口诀教案实用五篇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这是加入党组织的必要手续。如果你有志于祖国的发展,团结并加入到共产党,是很多人从内心深处向往的事情。你在为写入党申请书而苦恼吗?你不妨看看最新5的乘法口诀教案实用五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5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 )七四十二( )八四十八( )七二十八八( )七十二六( )五十四三( )二十七七( )六十三( )八五十六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我是这样想的:( )五二十我是这样想的:四( )三十二 因为:(四)五二十因为:四(八)三十二 所以:商是4所以:商是8 3、小鸟回家 有5间房子,10只小鸟回家,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小鸟? 每间房子住2只, 10只小鸟回家, 要住几间房子?

生:小朋友在做植物标本、有花标本和树叶标本 生:有42朵花、56片黄树叶、72片绿树叶

生:6朵花做一个标本、8片黄树叶做一个标本、9片绿树叶做一个标本

师:大家的小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你能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吗? (1)56片黄树叶可以做几件标本?

>>

(2)72片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40÷8=516÷8=263÷9=748÷6=818÷3=621÷3=754÷6=98÷1=8

乘法口诀的得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口诀中的前两个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因此:除数X商=被除数

21÷718÷240÷536÷463÷924÷635÷542÷630÷548÷827÷9

21÷364÷832÷872÷818÷645÷554÷949÷79÷928÷436÷914÷2

(4)知识应用 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钱能买几张票?

用6-9的口诀求商 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 56片黄树叶可以做几件标本?

5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已具有用加法算式来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但8的口诀句数多,得数大,可能有的学生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3、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8的乘法口诀,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口诀记得最熟,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8×2=7×7=8×4=7×5=

3×8=7×6=7×8=6×8=

4×8=3×6=7×3=8×8=

(2)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完成77页第6题,集体订正。

让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学生自主完成,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第一组算式都是乘8的算式,只要背出8的`乘法口诀就行了,第二组背出7的,第三组背出的乘法口诀就能很快的算出结果)

3、引导完成8~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1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你发现了什么?

5、解答12题。

(1)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

(2)由图上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答。

6、完成练习十八第12题。

多媒体出示第12题图。认真观察,说明图意。

小组讨论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办法。

A、8×3+4=28(人)

B、8×4-4=28(人)

第一种方法:先算前3桌的人数,再加上第四桌的4个人。

第二种方法:先算4桌可坐多少人,再减去4个空位。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填□

8×3+8=8×□6×7—7=□×7

8×5+8=8×□8×6—8=8×□

2、列式计算:

(1)6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8,它们的积是多少?

(3)两个数都是8,它们的和是多少?积是多少?

3、()里最大能填几?

()×6()×7

8×()()×6

4、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看谁想得多?

□×□=24□×□=12

□×□=16□×□=8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5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应用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六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归纳1—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及基本能力,我根据主题图用课件呈现给学生大海深处鱼儿戏水这个画面背景,让学生知道每条鱼有几个三角形组成通过观察思考填表格,从而加深学生对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的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知道了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列出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口诀。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6的乘法口诀,为后面口诀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们,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去参观大海,你们高兴吗?那现在就出发吧!(出示课件)”(出示海水情境游鱼图,激起学生的兴趣),

“可是小精灵飞来了,她说::“欢迎参观大海,想看小鱼游出水面,必须闯过下面两关。”

第一关、开火车背果然一条小鱼游出了水面。

相信第二关你们会表现的更棒(课件出示口算题)”大家算得太准了,理解得对,(课件显示五条小鱼一齐跃出水面。)

看小鱼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

(二)、探究新知

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吗?那就快快动手!。

3、大家真聪明,自己就能独立学会数学知识,老师真佩服你们!现在看这些口诀都与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

诀)小鱼还要考考大家,你能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发现,你能快速记住这些口诀吗”

4、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 (开火车对口令记

(三)、实践应用

同学们这么快就记住了6的乘法口诀,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知识的运用!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思考发言最积极。

课堂练习:

第一:补充口诀(填空)

第二:口算乘法算式。

第三:书上61页的“做一做”看图回答问题。

第四:送小鸟回家(一群小鸟迷路了,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小鸟找到家呢?) “今年小猴家苹果大丰收,你愿意帮助小猴摘果子吗?”

第五:帮小猴摘苹果。 “小朋友们帮小猴摘下了又红又圆的大苹果,瞧,小猴多高兴啊,它正在说着感谢的话呢。”“为了奖励大家做对了上面所有的题,老师带领你们走进快乐大本营文具店进行快乐购物吧。”

第六:快乐购物提问题。

“你们能提出这么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我真的替你们高兴,那么,现在走出文具店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学生说到自己送小鸟回家,帮助小猴子摘到了许多苹果,他很高兴时,我马上想到了广告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并告诉孩子们喜欢帮助别人善于帮助别人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同学们要互相帮助。

同学们,这节课有许多的知识是同学们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会的,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在数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探索,快做个有心人吧,你会成长得更快!

(五)、课后作业:熟记6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二六十二 6×2=12

3×6=18三六十八 6×3=18

4×6=24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五六三十 6×5=30

6×6=36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册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人文关爱,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5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迎奥运,创设情境,引出平均除的两种类型题,正确分析并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愿意与人交流,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教学重点: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

1、每组是一列火车,每人是一节车厢,按顺序把数写下来。

2、投影:订正对错。

12÷4=3 18÷3=6怎么算的?

二、根据图列式。

(一)根据图的意思,列出乘除法算式。☆☆ ☆☆ ☆☆

3×2=6 2×3=6表示:3个2的和

6÷3=2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6÷2=3表示:6里有3个2

师:看来同学们的旧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相信你同样会很棒,进入第二环节,新知识我能行。

明年在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大家早盼望这一天啦,为迎接奥运会,我们北京市民都行动起来建设新北京,北京是越变越美,咱们学校也买来一些小装饰品打算装扮布置教室,来美化我们学校环境。你们看,学校买来什么了?

1、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轻声读题。

3、指名读题。

4、解体思路是省么?把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5、列式:36÷4=9

6、谁能在讲一遍。

7、商9你是怎样计算的?

4、9各表示什么?

(二)快看看,学校还买来什么装扮我们的'教室?来装饰教室一定很美。

投影:气球图

1、指名读。

2、把算式写本上。

3、订正,讲一讲你的理解过程45÷9=5把45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

(三)我们在看一题,可要仔细读,认真想。

1、指名读。

个个班。

3、谁来讲一讲,谁还能讲?同桌互讲。

=45,五九四十五。

5、9各表示什么

(四)福娃。

奥运会吉祥物是什么?学校买来了福娃,让我们把他们送到各班吧。投影:学校买来20个福娃,每班五个,可以发给几个班?

1、读题。

个个班。 3。列式:20÷5=4,写本上。

(五)为了美化环境,学校还准备了花

2、能提出什么问题。

3、写本上订正答案。

(六)区别比较气球题。

师:他们都属于平均分,是两种不同情况因此都用除法计算。

总结: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了那么多难题,你们真棒,相信第三环节,你们也会表现出色。第三关,我会做我聪明。

(七)找朋友合作完成、汇报完成情况。

5的乘法口诀教案 篇5

书上这部分的内容有:根据直观的实物图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其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是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两个乘法算式的积。教学关键是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活动找出规律,编出6的乘法口诀。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

2、数学思考: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解决问题:根据乘法口诀,正确求积;并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是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两个乘法算式的积。

摆金鱼用的三角形、探索乘法意义的表格、白纸、苹果树图片及苹果图片、多媒体课件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板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已经学到的本领吗?

预测:1、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2、用乘法口诀计算比较简便;

3、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背出15的乘法口诀(出示口诀表)。

51= 4+4+4=

22= 25=

32= 45=

53= 11=

34= 14=

15= 32=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学到了那么多本领!可是又一个小朋友聪聪却碰到了一个难题,这么多题目在一分钟内怎么完成呢?(课件出示快速口算题)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吗?

师:让我们开一列特快列车来试一试吧。(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题目,抽取 53=15和4+4+4=12,问:你是怎么想的?复习口诀的意义。)

文章来源:http://m.swy7.com/a/5188437.html

更多
L

猜你喜欢

更多
N

最新更新

更多
H

热门推荐